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之中,徐晨的护卫队顺利攻占了延安府。
本故事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第126章 ,成立大同都督府
护卫队如疾风般攻入肤施城后,整座城池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当中。
溃兵们如无头苍蝇般四处乱窜,那些平日里就心怀不轨的流氓混混更是趁火打劫,在大街小巷肆意妄为。一时间,城中秩序荡然无存,仿佛陷入了无序的混沌。
徐晨当机立断,对着三团二营长下令道:“黑娃,命你的步兵营即刻分成10人小队,迅速分散至各街道维持秩序,在全城进行宵禁,若遇有胆敢烧杀抢掠者,格杀勿论!”艾黑娃领命而去,带着手下士兵迅速投入到混乱的街道之中。
在军方强力的整治之下,整个肤施县到处都是枪响,很快就有几十颗人头高悬在肤施城显眼之处,巡逻队穿梭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般雷厉风行的手段下,混乱的局面渐渐得到控制,秩序慢慢恢复。
掌握城中秩序之后,徐晨第一件做的事是抓捕全城全城的文武官员,把他们关押在监牢当中。
而后他们文武官员空出来的房子,知府府衙,县衙等一系列官府的设施,全部用来安置灾民,即便这样,同时招来肤施城中,商队,马帮,作坊主,请他们空出一定的房间,用来安置灾民。
这些商队,马帮,作坊主自然是无比支持了,他们巴不得和大同社建立联系,好保住自己家的财产。
肤施城的大家族一个都没有出现在这里,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这里未必是好事,但没出现肯定是坏事,大同社下一步肯定要对付那些大族了,他们无比庆幸自己在这里,同时内心对那些大族也开始幸灾乐祸起来,毕竟他们也没少被那些大族欺压。
事实上他们想的也没错,这些商队,手工业作坊主在徐晨看来是可以联合的对象,所以徐晨招他们过来,请他们帮忙安置灾民,并给他们写了一个仁义之家的牌子,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保护。
而那些动不动就占几千上万亩土地的大族,则是大同会必须消灭的敌人,既然都要消灭他们,自然不需要有太多的联系。
有这些富户帮忙,大同社才勉强安置了这上万的流民,让他们有一个遮风挡雨之地。
天启7年(公元1627年)11月27日。
在徐晨的命令下,大同社的高层们陆续齐聚肤施城,肤施城毕竟是府城,人口多,土地多,资源多。所以大同社治所迁移到府城,这次不但来了政务人员,桑文带着纺织厂的技术骨干,还有上千架纺织机也来到了肤施县,木器厂,马车厂,钢铁厂的大铁锤也带来了自己的技术骨干。
他们将会在肤施城复制大同工业区的模式。
徐晨见众人到齐,当即召开全体大会。
会议室内,嘈杂而热烈,充满了积极昂扬的气氛。场内的大同社成员,对着延安府的地图说哪里需要建水坝,哪里需要修水渠,哪块土地适合屯垦,安置流民,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每个人脸上都是神采飞扬,眼神当中闪现着光芒。
这次大同社地盘从米脂一县,扩张到整个延安府16县,地盘前所未有的扩大,现场有很多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了。
同时护卫队的不断胜利,让他们觉得前途越来越光明,尤其是这次他们战胜了榆林卫的主力,让他们第一次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战胜朝廷的。
而护卫队的军方将领则在计算着整个延安府的人口和土地,按照大同社的制度,一户军户可得50亩土地,军户要派遣一名青壮来做民兵,延安府有百万亩土地,这可以征招2万士兵,护卫队的编制就可以增加一倍,这就需要12个旅级军官,60个团级军官,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仕途上的晋升。
艾进忠激动道:“俺是不相信这么大个延安府只有百万亩土地,俺们大同社在米脂就弄出三十万亩土地,其他的15县哪个不比米脂大?这些大户肯定藏匿了土地,我们要自己丈量土地,200万亩到300万亩,这才是延安府最真实的土地数据。”
高天磊笑道:“你还真敢想,要真有300万亩土地,我们大同社就要招6万兵员了,那就是60个团长,你这是参谋,不想当了,想去当团长。”
艾进忠道:“俺也想领兵打仗,参谋就交给那些读书人去做吧。”
大同社虽然军户多,但有军事才能的军官却不多,为了快速培养军官团体,同时又维持住护卫队的战斗力。徐晨把这些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军官集中在教导团和参谋部,希望他们能带出更多的军官。
在气氛最热烈的时候,徐晨带着大同社一众高层来到会议室。众人这才安静下来,各自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徐晨笑道:“这半年多来我大同社可谓是喜讯不断,顺利一个接着一个,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已经占据了延安府16州县。”
几百大同社成员同时鼓掌,气氛热烈至极。
过了一会,徐晨制止他们,把一块竖立的黑板移到前面,贴上整个陕北地图前,用根短木棍在地图上缓缓滑动说道:“如今,延安府是我们大同社的地盘,如何保护这块地盘,这成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众人纷纷点头,认真聆听。
徐晨继续说道:“榆林方向,有高大壮率领的第二旅驻守,安全方面暂且无需过度担忧。”
徐晨把短棍指向太原镇方向道:“而吴堡方向,需重点防备太原镇,芦子关要防御榆林镇,另外,甘泉县也必须牢牢占据,如此我大同社才能掌握延安府这片广大的地区。”
张献忠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发言道:“吴堡之地,要防御太原镇一镇的兵力,依我看,最少也要驻扎一团的人马,而且在后方还需配备一旅人马作为后援,如此方能万无一失。”
其他人听闻,纷纷认可地点点头。毕竟,面对太原镇这样的军事力量,仅仅部署5000人确实太过单薄,也只有大同社凭借自身实力,才有底气探讨这样的军事部署。
徐晨微微颔首,接着说道:“我提议,将第二团扩编为第三旅,任命贺六为旅长,负责密切监视太原镇的一举一动。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刘永、李文兵齐声应道:“某同意此提议。”
贺六站起身来,对着徐晨恭敬行礼,声音洪亮地说道:“先生放心,俺贺六坐镇吴堡,必定竭尽全力,绝不让太原镇对先生的大业产生丝毫影响!”
徐晨看着贺六说道:“你前往吴堡之后,除了军事防御,还要重点关注绥德州四县的均田事务。你这第三旅何时能够满编,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四县的军户何时能全部整编完成。”
现在贺六手中只有第二团,虽然精锐,但人数太少了,他的第三旅只能依托这个团进行扩编,完成均田,第三旅才能形成战斗力。
贺六坚定地回应:“俺明白了,东家!”
安排完吴堡的事宜,徐晨又将话题转到了已被攻占的县城,说道:“如今,甘泉县已被赵云飞的五团顺利攻占,安定县也落入杨秀头的四团手中。我提议,任命杨秀头为安定县主簿,赵云飞为甘泉县的主簿。”
众人听闻,纷纷表示赞同,这两个任命在一片认可声中全票通过。
李文兵听到主簿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开口道:“社长,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我大同社已成功攻占一府之地,势力渐强,再想低调隐藏恐怕已无可能。此时,确实需要一个正式的对外名号,方能师出有名,号令四方。”
刘永紧接着点头称是:“某深以为然。就以我大同社如今的规模,已然在这崭露头角成为关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若无名号,诸多事务开展起来难免掣肘。”
徐城将目光缓缓扫向在场的其他大同社高层,问道:“对于此事,你们也都有同样的想法吗?”
张献忠一脸豪迈地站起身来,抱拳说道:“我也觉得大同社应当举旗立号了,如今咱们护卫队下属的兵力都已突破万人,队伍日益壮大。先生您如此英雄了得,即便不称王,称个将军也是当之无愧。老是称呼先生先生,总觉得少了些军人的威严气势。”
“我大同社也应该打出自己的名号,吸纳更多的英雄豪杰前来投靠。”魏青坚定道。
他的话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大同社员已经不想继续再隐藏在暗中,同时在击败榆林卫之后,他们也隐藏不了。
徐晨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说道:“既然大家都有此共识,那我等大同社成立大同都督,统管大同社治下的所有事务,某为都督,都督府下设政事堂与总参谋部,政事堂主管文政事务,总参谋部负责军事调度,政事堂则由刘永负责,总参谋部由我兼任,如此分工明确,令行禁止,可明确大同社各方职责。”
刘永听闻,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赞道:“都督这个称谓实在绝妙!某听闻就想起,东吴羽扇纶巾的周瑜周都督,风流倜傥、智勇双全。如今先生您同样文武兼备,丝毫不输给周瑜周公瑾。”
政事堂这个名字让刘永和李文兵很满意,这是大宋的宰相制度,而他们大同社很多的规章制度也是借鉴大宋的制度,徐晨很重视他们的意见,愿意和他们分享大同社的权利,很有几分宋太祖的风范,显然社长是想要复刻大宋的制度,对读书人来说,大宋的制度对他们来说是天堂,他们自然满意。
王二也跟着笑道:“那从今往后,咱们可就称呼先生为都督啦。”
言罢,众人纷纷起身,整齐地对着徐晨行礼,齐声说道:“末将等参见都督!”
徐晨赶忙抬手示意,笑着说道:“都是自家兄弟,无需多做这些见外的虚礼。”
待众人坐下,徐晨神色一正,说道:“好,军事方面的事务暂且布置妥当。接下来,便是政务要事。如今这都督府,有两大最为核心的政务亟待处理。其一,便是安置整个延安府的流民,这些流民在大明统治之下,长期饱受饥寒之苦,若咱们占据了延安府,却依然不能让他们过上温饱的日子,那咱们此番起义便毫无意义。”
说着,徐晨目光看向刘永,郑重地说道:“刘永,我任命你为政事堂执政,统领整个延安府的政务,这十六县灾民的安置重任就交付于你了。你务必用心谋划,周全安排,绝不能让任何一个灾民再忍饥挨饿。”
刘永神情严肃,抱拳应道:“某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都督所托,绝不再让任何一个灾民忍饥挨饿。”
徐晨满意地点点头:“伯衡办事,某向来放心。”
随后,徐晨又将目光转向李文兵:“文兵,你担任政事堂的参政。你的职责重大,需尽快建立起整个延安府的监察审判系统。从明日起,便要正式为延安府的百姓申冤解难,严厉整治那些黑帮混混,还百姓一片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李文兵挺直身躯,高声应道:“遵命!”
徐晨微微皱眉,继续说道:“第三件大事,便是在整个延安府推行均田事务。这一事关重大,关乎我大同社能否在这乱世中长久生存下去。唯有顺利完成均田,让百姓有田可耕、有粮可食,咱们才能获得充足的兵源,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
说到此处,徐晨看向常五:“小五,你统领抗旱社,这均田之事就交由你负责。这任务极为繁琐复杂,但时间紧迫,最好能在春耕之前完成。只有完成均田,百姓才能归心,咱们大同社也才能有足够的兵源补充。”
常五坚定地抱拳说道:“某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社长的期望!”
徐晨微微点头,又补充道:“一定要充分发挥抗旱会的积极作用。在推行均田的过程中,要依靠抗旱会去深入地方,与农户沟通协调,逐步瓦解那些不利于均田推行的因素。”
然而,徐晨心里清楚,均田之事必然会遭到一些大族士绅的抵制,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持恐难顺利推进。想到此,他提高声音喊道:“孙可望,李富!”
“末将在!”两人迅速出列,抱拳应答。
徐晨目光坚定,神色威严地说道:“你们二人负责率领兵力,对地方大族进行震慑。全力辅助常五推行均田事务,若有那些抗拒均田的大族士绅,切莫心慈手软,狠狠打击。必要之时,把那些阻碍均田的土围堡垒统统炸开,务必确保均田之事顺利进行!”
“遵命!”
徐晨目光扫视着帐内众人,缓缓开口道:“张献忠,王二。”
“末将在!”张献忠与王二二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与果敢。
徐晨微微点头,面色凝重地说道:“陕北连着干旱四年之久,这四年间,灾民如蝼蚁般挣扎求生,如今更是土匪横行。这些土匪,一部分肆意破坏延安府的秩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另一部分则沦为地主的打手,助纣为虐。他们的存在,就如毒瘤一般,严重阻碍了我大同社建立新秩序的步伐。而且,我们推行均田制,他们也是极大的阻碍。你二人对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还有流窜各地的马匪,先展开招揽,同时筛选出那些恶贯满盈之土匪进行镇压。”
张献忠和王二道:“遵命。”
徐晨接着说道:“若他们愿意融入我大同社,根据其手下人手的多寡,安排他们去学习各类知识与技能,而后再根据能力,安排相应的军事职位。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想投身战事,对于那些不想打仗的,我大同社也不会亏待他们,会按规矩给他们分田,让他们能安稳度日。若是有人想做富家翁,那便按其手下人数进行赎买,一个人头给十两银子,但那些负隅顽抗,不愿意加入我大同社的,则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明白了吗?”
“末将明白!末将遵命!”张献忠和王二再次齐声回应,语气中满是坚定。
此时,吴亚军上前一步,抱拳问道:“先生,那张辇他们该如何处置?”
提及张辇等人,帐内众人的神色瞬间变得厌恶起来。张辇这些贪官污吏,在守城之时,那贪婪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为了贪污钱财,简直连性命都不顾,在场众人对他们既鄙视又愤恨。
徐晨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脸上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缓缓说道:“虽然此刻我内心着实想立刻将这些贪官污吏就地正法,以泄众人之愤。但从大局考虑,现在杀了他们并无益处。先暂且留着他们,观察一段时间,等他们彻底失去利用价值,再对他们进行公开审判,让百姓们都看看这些人的丑恶行径。”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而后,徐晨将目光转向桑文,温和地笑道:“桑文,如今正值寒冬腊月,灾民们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能做的事情实在有限。你的纺织厂可得加把劲了。肤施城地理位置重要连接着关中,大漠,陕西三地,你要在这里建立一个不输给米脂的新纺织中心。另外,把打毛线织毛衣的技能传授给灾民当中的妇孺。这样一来,她们既能有一技之长,也能靠此养活自己,减轻大同社的负担。”
桑文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微笑着回应道:“先生放心,桑文定不会让您失望。我定会倾尽全力,让这些妇孺掌握技能,自食其力,为大同社贡献一份力量。”
徐晨满意地点点头,夸赞道:“桑文先生办事,我自然是放心的。你们的纺织厂可是我大同社的重要支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收入,功不可没啊。”
稍作停顿,徐晨又认真地说道:“桑文先生还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妇孺能顶半边天,她们的力量不容小觑。只要组织得当,她们能为大同社更大的助力。”
桑文听了,心中满是感动,双眼亮晶晶地看着徐晨,感慨道:“也只有先生才如此重视我等女子,给予我们施展才能的机会,我等定不辜负期望。”
此时,大同社的高层们相互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贺六忽然笑着开口道:“先生常说成家立业,如今我大同社在先生的带领下,已然有了这般庞大的基业。可先生您却还孤身一人,如此大的基业,将来谁来继承呢?所以啊,我觉得先生也该成家了。”
其他人听了,纷纷反应过来,七嘴八舌地附和道:“对,对对,贺六说得有理,我大同社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先生您的婚事了。”
徐晨听后,哭笑不得,无奈地说道:“大同社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奋斗的事业,并非我徐晨一人的私产。大家无需将此事看得过重。”
李文兵笑着说道:“先生,我等这也是真心关心您啊。您也确实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成了家,也能让大家更安心不是?”
徐晨内心一阵无奈,这些人在封建时代成长起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已经定型,不是他一人短时间就能扭转的。
他微微低头,回想起自己这两年在乡下的经历,心中暗自叹息,这两年他都是和一群粗糙的老爷们待在一起,加上又是乡下,确实很难遇到几个能让自己心动的女性。想来想去,脑海中浮现出桑文的身影,她聪慧能干,又与自己志同道合。
想到此处,徐晨抬起头,目光真诚地看着桑文,轻声问道:“桑文,你愿意成为和我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与我携手并肩,一起为建立大同世界而努力奋斗吗?”
桑文的脸颊瞬间泛起一抹羞涩的红晕,她微微低下头,轻声却坚定地说道:“我愿意。”
话音刚落,营帐内顿时掌声雷动,众人纷纷送上祝福的笑容,气氛热烈而融洽。
第127章 ,清理旧时代的残渣
分配好各自的任务之后,大同社的高层便各自展开行动。刘永有条不紊地开始统计大同社下属的流民数量,仔细地为他们登记新的户籍,一切都在为接下来的均田事宜做着精心准备。
而李文兵则稳稳地坐镇府衙,他派遣士兵在整个肤施县四处宣告:“米脂的李文兵要审案啦,若是有冤屈的百姓,都可以前往府衙告状伸冤!”
“李青天来到我们延安府了?”听到这个消息,当地百姓们一阵惊喜交加,纷纷奔走相告。
“那自然,李青天就是大同社的人呐,如今大同社攻占了府城,李青天当然会来啦!”有人兴奋地回应着。
在大明的高层官员当中,徐晨的名声的确响亮非凡。然而,对于大明的广大百姓而言,李文兵的名声才是如雷贯耳。
他操办《大同报》已经两年有余,最开始便是凭借着为百姓惩奸除恶、伸张冤屈,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大力支持。
自从大同社掌控了整个米脂的政权之后,米脂的百姓但凡有告状之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文兵。
李文兵审案,从不收取百姓上供的钱财,也全然不看告状人的身份地位高低。他审理案件,一切都依据法律条文,兼顾人情道德。
虽说不敢保证他能察觉到每一个案子里隐藏的冤屈,但总能让双方都切实感觉到公平公正。他绝不是按照地位高低、人情往来这些歪风邪气来断案的,如此一来,米脂百姓内心那份朴素的正义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当今这个世道,能遇到一个不要钱去讲道理的官员太难得了,上一个愿意耐心倾听百姓讲理、真心实意为百姓主持公道的官员,已然离世将近一个甲子了。对于百姓们来说,大同理想或许太过遥远缥缈,但眼前这位李青天却是实实在在能为他们撑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