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56节

  最后,前来的 100名亲卫队队员,手持火枪,朝天“砰砰砰”地连放了三轮火枪。

  贺六,张献忠,艾进忠,高天雷等军户出身的将领眼睛都是红的,这一幕对他们的感触尤为深,在大明军户不是一个好职业,在大明百姓的心中,他们这些军户就是穷的像乞丐,蛮横的像土匪,没有钱财,没有自尊,没有名声,没有人看得起他们。

  徐晨给他们发了欠饷,分了田地,连他们死后都安排好专门的陵园,享受到香火祭拜,他们的亲人和后代也被安排好了,这七户烈士家属,他们将会安排在大同工业区当差,幼童也被安排进蒙学,供他们学习到18岁,成年之后还安排差事,他们在大同社,在徐晨这里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尊重,他们现在都有君以国士待之,某必国士以报之心。

  在返回的路上,李文斌感慨道:“古人云,国之大事,在戎与祭。以前我总以为,这只是帝王才有的权力。但今日目睹先生的举动,我才明白,这看似两件事,实则紧密相连。今日之事若传扬出去,何愁护卫队成员不为先生、不为大同社的事业拼死效力?”

  徐晨轻轻摇头,严肃地说:“他们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大同事业奉献出了生命,若说是为了某一个人付出性命,那是对这些烈士的亵渎。”

  李文兵面露歉意,赶忙说道:“是我失言了。”

  这时,刘永开口道:“澄城起义军的三头领朱屠夫来到了咱们的工业区,他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榆林总兵杜文焕已经彻底击败了他们,张三带着几千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到了蒲州府。如今他们缺衣少食,武器装备也极为匮乏,想从咱们这儿购买一些粮食和武器铠甲。”

  李文兵道:“朱屠夫,他没有真名吗?”

  刘永道:“他是太祖的子孙,好像是秦王一脉的,不过他家落魄了,靠杀猪为生,所以就被人称为朱屠夫。”

  李文兵诧异道:“他这样的出身也造反?”

  刘永道:“现在太祖的子孙千千万万,落魄成为乞丐和流民的也不少,活不下去为什么不再造反。”

  “武器铠甲我已经准备妥当,但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杜文焕解决完张三后,会不会立刻挥师杀向我们。”

  徐晨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此次我们攻占了归德堡和响水堡,兵锋直逼榆林城。换做是我处在杜文焕的位置,只怕此刻连觉都睡不安稳。他解决完张三后,下一个目标大必定就是我们大同社。我们必须时刻留意杜文焕军队的动向,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时间紧迫,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军队的整编工作,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大同工业区,抗旱会讲习所内。

  土根手里捧着一本《农经》,正专注地背诵上面的内容。虽说书中有不少字他不认识,但好在有儿子教过他拼音,依靠拼音的辅助,再结合自己种植土豆的经验,倒也能勉强理解文意。

  不过这样背起来就极其困难了。他现在有点后悔了,当初徐晨在高家寨扫盲的时候,他觉得自己30多岁了,再学文字也没什么用,所以学的就不认真。现在轮到他付出代价的时候,其他人到讲习所只需要学习农业知识,他就还要想办法认字,学习的进度比其他人慢了不止一拍。

  就在土根背得全神贯注之时,一个带着诧异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土根,你怎么在这儿?”

  土根转过身,脸上露出笑容:“小四、大壮,你们回来啦!”接着,他一脸兴奋说道,“听说你们在前线打仗特别勇猛,连着打败了两位明军将领,快给我讲讲战场上的事儿。”

  高小四一脸得意:“这事儿你可算是问对人了,当时我就在前线。那明军虽说人数不少,可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跟叫花子似的。咱们护卫队放了一轮枪,他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后面咱们用刺刀解决了那些明军的家丁,他们就只能落荒而逃了。明军根本不堪一击,咱护卫队的战士那可是战无不胜!”

  高小四如同将军一般挥舞手表,土根眼中满是羡慕。毕竟,哪个男人能抗拒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呢?

  大壮这时开口问道:“你不在高家寨,怎么跑到工业区来了?”

  土根挺起胸膛,满脸得意:“俺因为种土豆和玉米种得好,被大同社聘请为农官啦!跟你们说,这可是正经官职,最低也是从九品,俺现在也算是官老爷了,每个月还有一两俸禄呢!”

  眼看着大壮,小四他们跟着晨哥儿成为领兵的将军,他却只能在家里种地,土根在骂自己父亲古板的同时,内心也非常着急,现在成为了农官了,终于让他觉得可以在伙伴面前抬头了。

  经过两轮种植,土豆、玉米和红薯获得了大丰收,今年收成加起来有十几万石,了解了三种作物的习性,产量更是比之前增加了五成。如今,米脂的百姓都知道这三种作物产量高,都希望能种植。

  而这三种作物的种子数量充足,足够在大同社管辖的地盘上广泛推广,而大同社也有推广的意愿。虽然因为新修水利和打井,米脂和大同社影响下的村庄粮食减产并不明显,米脂甚至因为新式的作物,粮食还出现了两成的增长。

  但整个陕北的情况却并不好,粮食减产的情况可谓是比比皆是,光今年米脂接纳的流民就超过了两万人,米脂的人口已经突破了8万人,人口几乎翻了一倍。

  现在大同社的粮食的压力依旧非常大,为了节省粮食,刘永开始在除护卫队之外,各行各业都开始减少口粮。

  而推广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高产作物,显然是最好的治标之法。只是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作物,完全没有种植经验,限制了这三种作物的推广。

  为了推广这三种高产作物,徐晨将原本种植这些作物的农户聘为农官。第一批共 200人,他们会先进行半年的学习,之后再分派到大同社下辖的各个村子,指导农户种植土豆、玉米和红薯。

  而土根是整个米脂第一批种植土豆,玉米,红薯的人,他自然成为了农官之一。

  大壮笑着说:“当农官好啊!晨哥儿带来的这三种作物要是能普及开来,那可真是能救不少人,这可是积德的大好事。土根,你要是把这事儿干好了,晨哥儿肯定会给你安排更重要的任务。”

  土根连连点头:“俺也是这么想的。”

  接着,几人又聊起了高家寨的情况。土根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述着村里发生的种种变化。

  “村里的水利设施都建好了,除了少数在坝上的田地,大部分都通了水渠。今年虽然赶上旱灾,但因为有建好的水坝和水渠,粮食收成不但没减,还涨了两成。再加上大同社收税少,土地也归自己,现在村里人生活好多了,大家都学的工业区,一天吃三顿,过节的时候还能吃顿白面,以前晨哥儿要是这么吃,俺爹肯定得骂他是败家子。现在咱们这么吃,俺爹也没啥意见了。”

  税收减少,粮食增产,从土根身上就能明显看出米脂农户生活的改善。他的身体比以前更强壮,脸上也有了肉,不再像过去那样面黄肌瘦。

  只是大壮和高小四听完这话内心有点尴尬,高家寨现在这伙食自然是好很多了,但他们在护卫队三餐都吃白面,每餐还要带顿肉,两人也知道这话说出去会打击到土根,也只能听着。

  土根继续说道:“还有高俊家,那可真是热闹,村里分地的时候他不愿意,被俺爹拉去游街了。后来没办法,他给自家两个儿子分了家,结果好笑的是,这俩孩子分家后就不听他的话了。就因为这事儿,高俊还跑来找俺爹理论,最后被俺爹给轰出去了,这俩孩子可不像他那么抠搜,想吃啥就吃啥,高俊看到自家孩子多吃两块肉都要骂个不停,这俩孩子孝顺,担心老娘跟着高俊吃苦,把自己老娘也接出来,结果因为老婆孩子都分家,自己家田地缺少人手,他又搞起了歪门邪道,骗流民给他做长工,又被俺爹教训了一顿,给大伙弄了不少笑话。”

  高大壮笑骂道:“高俊这人真是本性难改啊!”

  高小四问道:“他不会一个人硬收割了30亩地。”

  其他人可能没这个本事,但高俊他还真不敢保证,这人对老婆孩子狠,对自己更狠,哪怕他自己累死,也不可能看着田地荒着”

  土根道:“没有,以前他看不起我们组甲共同种地,但现在他也老实了,不怕别人占他便宜了,和村里其他9户人一起种地。”

  土根无奈地摇摇头:“高俊这人确实小气又抠门,但不得不说,他种田的本事真是厉害。今年他组的那个甲,红薯田亩产达到 1000斤,这消息可把整个米脂都轰动了,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跑去看他的红薯田。会里为了奖励他,特意让他骑上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地在村里走了好几里路。更重要的是,还奖励给他一头耕牛呢,他现在得意坏了。”

  高小四感慨道:“高俊这人毛病是不少,但在种田方面,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他那可是实实在在往地里下了苦功夫。”

  高小四是看过高俊种地的,那是真下死功夫,锄地,除草,浇水,全村就没有比的过他,常年操劳,让他手脚青筋暴涨,但他高强度的劳动力投入,带来了高产,他的粮食产量总是全村最高的,这方面全村人都对他服气,但却没一个能学的来的,因为太累了。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十月二十七日,大同社召开全体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大同社正式组建总参谋部。徐晨出任总参谋长一职,全面统筹军事战略与指挥。

  同时,各项人事任命也相继敲定:张献忠被任命为情报部长,负责情报收集与分析工作;朱治担任后勤与装备部长,掌管军队的物资供应与装备管理;贺六出任教导团长,肩负起军队训练与教导的重任;王二被委任为军官团长,致力于军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周晓珊则担任宪兵与军事司法团长,维护军队纪律与公正。

  随后,会议对军队编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式采用班、排、连、营、团等现代编制单位名称。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军人等级,还推行了现代的肩章与臂章制度。按照现代军队的阶级体系,从列兵、士官到尉官、校官,战士们的等级通过这些阶级章一目了然。

  紧接着,进行了团级军官的详细任命。成立响水堡团,任命赵胜为团长,负责团队的全面指挥;黄松年担任团监军,监督团队纪律与作战行动;吴亚军出任参谋长,辅助团长制定作战计划。

  成立归德堡团,王耀文被任命为团长,齐晓云担任团监军,魏青为参谋长。

  河鱼堡团,高大壮荣任团长,陈子昂为团监军,郑心泉担任参谋长。值得一提的是,高大壮还兼任护卫队第二旅旅长,肩负起防御榆林卫方向军事进攻的重任。

  而徐晨兼任护卫队第一旅旅长,还同时担任旅监军;张献忠则兼任该旅参谋长。在大同社中,张献忠凭借相对丰富的军事经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军事人才,因此得到提拔任用。

  此外,王二担任护卫队一团团长,朱治为团监军,刘文熊为参谋长;贺六为二团团长,周晓珊为监军,沈荣为参谋长;田见秀为三团长,李德玉为团监军,李飞为参谋长杨秀头为四团长,陈安宣为团监军,云廷为参谋长。赵云飞为五团团长,刘亚雄为监军,陈诚参谋长。孙可旺出任骑兵营长,李应骥为营监军;高小四担任警卫连连长;李富为炮兵营长,黄宇为营监军;高明根为后勤营长,张俊然为监军。

  这一系列任命下达后,刘永与李文兵两人不禁苦笑。因为他们手下的不少得力人才被抽调走,三班六房缺了一大半了,他们的政务系统都快瘫痪了。

  但徐晨明白他们的想法,只能道:“各村有才干的夫子,你们要重用提拔,我大同社不拘一格降人才。”

  刘勇和李文兵道:“遵命!”

  他们还能说什么,现阶段扩张军队的力量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自然只能全力支持了。

  徐晨对此也颇为无奈,护卫队扩张速度实在太快。几天前出兵时,队伍还仅有 1500人,经过此次改编,人员规模扩张了好几倍,新接收的三个军堡,米脂本土三千民兵全部扩充到护卫队当中了,护卫队的编制一下子扩充到 8500人,规模膨胀了好几倍,满编要突破上万了。

  这其中人才的缺口自然是极其多,尽管安排了不少人员兼任职务,但仍然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徐晨只能从刘永与李文兵那里抽调人才,以充实护卫队的各个编制岗位,但即便是这样,但也只是拉起了编制,真正的正规化还有待于时间来改善,毕竟他任命的大多数参谋长,只能算是读书了,但敌人马上要打过来了,他也没时间来培训,只有让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用最残酷的优胜劣汰方法,选出合格的军事人才。

  任命结束后,护卫队开始进行扩编工作。好在这一年来,大同社招揽了上万流民。这些流民此前已被组织起来,接受半军事化训练,因此融入护卫队相对顺利,很快就充实到了各个部队之中。

  与此同时,响水堡团和归德堡团也迅速完成满编。虽然就目前而言,这两个团在进攻方面可能力量稍显不足,但对于榆林方向的防御来说,却是绰绰有余。不过,高大壮提出了一系列装备需求,如燧发枪、专属的侦查营需要的战马以及火炮营需要的火炮。

  然而,钢铁厂的生产能力有限,一时间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导致大壮他们大部分人仍只能使用冷兵器。

  米脂钢铁工业区

  历经两年多的精心建设,米脂钢铁工业区已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拥有三千多人口的工业小城。

  钢铁厂内,原本的小高炉在大同社源源不断的订单压力下,愈发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当大同社涉足火炮制造领域后,一炉钢铁仅仅够打造几门火炮。钢铁产能严重告急,订单已然排到半年之后。

  这一状况自然无法被大铁锤容忍。大铁锤满怀壮志亲自设计了一座更高大的高炉——一座能产出上万斤铁的大型高炉。

  如今来到钢铁厂附近,便能看到一大一小两根烟囱,正源源不断地冒着浓浓的黑烟。

  徐晨来到钢铁厂,大铁锤立刻兴致盎然地拉着他,迫不及待地介绍起自己的得意之作。

  “徐先生,您瞧瞧这座新高炉!它采用了全新的工艺,配备了新式风箱和预热室。炉体不仅更高更大,还使用了发热量更高的焦炭。这座高炉的容量比原来的小高炉大了一倍,可钢铁出炉的时间却缩短了一半。也就是说,它的产能是小高炉的四倍!而且啊,炼出来的铁品质更是大幅提升!”

  徐晨一边认真聆听,一边频频点头。此刻的钢铁厂,确实越来越有现代化工厂的模样了。炼钢的各个环节逐步细化,采煤、洗煤、炼焦、采矿、选矿、烧结等工序,都开始形成流水化作业,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当然,随着规模的扩大,炼铁的工匠数量也增加到了原来的十倍。

  徐晨听完介绍,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大铁锤,如今大同社有紧急需求,我们需要在半年内生产出 50门火炮、100门飞雷炮,还有 1万条燧发枪,你这边有把握完成吗?”

  大铁锤闻言,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道:“徐先生,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有足够的钢铁,可我们没有那么多技术精湛的工匠来打造这些武器啊。”

  徐晨思索片刻,说道:“我给你再增加一倍的人手,怎么样?”

  大铁锤无奈地叹了口气,解释道:“先生,这真不是人手多少的问题。制造这些武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工匠。您就算给我再多的学徒,短时间内他们也无法上手啊。就拿这火炮来说,铸造过程中稍有差池,出现的沙眼多了,那这门炮就废了。而且火炮越大,出现废炮的概率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您说我该怎么提升产能呢?”

  徐晨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回忆道:“火炮之所以会出现沙眼,究其原因,是火炮内外温差过大,外部冷却速度快,而内部由于处于封闭环境,冷却速度慢,内外冷热不均,自然就容易出问题。”

  大铁锤听闻,眼中满是惊讶之色,不禁赞叹道:“徐先生,您真是诸葛在世,您从未参与过造炮,居然对其中的问题如此了如指掌!”大铁锤虽有着几十年打铁的丰富经验,也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一直不明白背后的原理,此刻经徐晨这么一解释,就如同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他顿时恍然大悟。

  徐晨接着说道:“要解决火炮沙眼的问题,有两个办法。其一,在炮口内倒入适量的油,让炮口内外的温差能够缓慢平衡;其二,建一个专门的预热室,把刚铸造好的火炮推进去,让它缓慢降温,如此一来,基本就能避免出现沙眼的问题。”

  大铁锤一边听,一边兴奋说道:“先生高见!某这就安排人手去验证一番。”

  徐晨抬手拦住他,说道:“先别急,还有燧发枪的膛线,也可以通过机器来拉制。”随后,徐晨详细地向大铁锤讲解了拉膛线机器的工作原理。

  大铁锤听完,眼中燃起自信的光芒,拍着胸脯说道:“先生放心!有了您这些宝贵的点子,某有十足的把握在半年内制造出这些武器!”

  就在护卫队紧锣密鼓整军备战之时,张献忠带来了一个让徐晨极为担忧的坏消息:榆林总兵杜文焕率领大军在西安短暂休整后,一路向洛川、甘泉、延安府进发,目前正朝着绥德州继续推进。从杜文焕的行军路线来看,目标显然直指大同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徐晨彻底放弃了侥幸心理。他果断再次集结护卫队的全部兵力,决定趁着榆林卫大军尚未进入米脂,抢先攻占绥德州,将战火阻挡在米脂之外。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十一月七日,绥德城下。

  贺人龙作为榆林镇先锋,率领 3000先锋军一路急行军,终于抵达绥德城。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气得狠狠甩下马鞭。只见绥德城城门紧闭,城墙上高高插着大同社的旗帜。

  由于河鱼堡事件的主谋是他弟弟贺人俊,这段时间贺人龙在榆林的日子并不好过,各个将门世家有意无意地对他加以排斥。贺人龙甚至一度打算赶赴京师考取武状元,回来后再找徐晨报仇雪恨。

  不过,杜文焕十分欣赏贺人龙的勇猛,便将他编入围剿张三的大军之中。在这半年多的征战中,贺人龙每次都冲锋在前,勇猛无比,一路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杜文焕提拔为守备。

  此次杜文焕决心彻底剿灭大同社叛逆,贺人龙第一个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先锋。于是,他带领着 3000先锋军,横穿整个关中地区,一心想着第一个给徐晨点颜色看看。可没想到,紧赶慢赶,还是被大同社的军队抢先一步,阻挡在了米脂之外。

  此时,徐晨站在绥德城墙上,看着城外的明军。他们正在城池外三四百步的地方扎营修整。

  徐晨思索片刻,找来炮兵营的李富,说道:“把炮拉上来,看看咱们的火炮能不能打到城外那些敌人?”

  李富观察了一下距离,回答道:“距离有点远,不过可以尝试一下。”

  相比奔波了上千里路的贺人龙,徐晨他们的行军效率要高得多,绥德城位于无定河下游,护卫队迅速征集了整个米脂的运输船,仅仅用了两天时间,2000名护卫队成员就顺利抵达绥德城下。随后,他们没费多大周折,便成功攻占了这座城池。

第119章 ,没有袁崇焕的运气与崇祯大礼包

  在这个时代,大明军队对于火枪火炮技术的研究,说是荒废都算轻的,简直是在大踏步地后退。如今,连大炮都得向葡萄牙进口,颇有徐晨后世那个霸主国的“风范”。

  想当初,明初就研究出了三段击、五段击的战术,可对当下的明军而言,这已然是无法复制的战术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大明朝廷习惯无偿征发工匠,有时候甚至连材料费都要工匠自行承担。即便朝廷出了材料费,经过层层盘剥,到工匠手中也就所剩无几了。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匠为了减少自身损失,自然是能把枪管做得多薄就多薄。一杆枪的成本能降低二两银子以下,可这样的枪能不能用,就成了未知数。

  有人或许会问:“大明不是有一套‘物勒工名’技术吗?”

  那不过是洪武朝的老黄历罢了。如今的大明官员,哪还有那份责任心?大明朝廷,又哪还有洪武朝的组织力?

  在一些人眼中,士兵不过是一群“丘八”,死了就死了。反正大明朝有亿万百姓,还怕没人参军报效国家?

  大明朝组织度已然溃散,火枪到了明军手里,自家生产的火枪、火炮炸死自己人的数量比炸死敌人的还多。这就导致明军士兵更青睐弓弩,毕竟弓弩哪怕腐朽了,也不至于把自己炸死。

  连火枪、火炮都无法正常使用,再谈什么战术,简直就是笑话。

  当然,明军的老对手蒙古人,他们别说火枪火炮了,就连披甲骑兵都没多少。明军靠着自家的有甲家丁,多数时候还是能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就如同“地球online”有着优秀的匹配机制,总是让敌我双方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然而,后来出现了披甲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凭借八旗制度,又把采用家丁制度的明军打得节节败退。

  而在米脂,忽然崛起一支强大的火器军队。说实在的,大明的将军们在这方面毫无经验,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贺人龙即便知晓护卫队火器厉害,却还是缺乏防范意识,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到了火炮射击范围内。

  城墙上,徐晨正努力调整火炮的角度。没办法,整个护卫队里,就属他火炮射得最准。好歹他是个高中生,懂得地心引力、三角函数这些知识,能够大致推算出火炮的射击位置。

  徐晨仔细瞄准贺人龙和他的大旗,而后大声命令士兵:“填装火药!”士兵们迅速将火药填入炮膛,接着把炮弹放进去,最后又用一些碎布仔细压实缝隙。

首节 上一节 56/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