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54节

  响水堡中,李国奇神色惊惶,心有余悸地坐在议事厅里。半晌过后,他声音颤抖地问道:“咱们回来了多少兄弟?”

  一个家丁满脸悲戚,声音哽咽着回答:“将军,敌人的骑兵追得太紧了,回来的兄弟不到五十人。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被抓了。”

  听闻此言,李国奇双眼瞬间充血,差点要哭出来了。他苦心经营的半辈子的家业,就这样在一场战事中付诸东流。

  然而,一想到赵保国那凄惨的下场,他不禁打了个寒颤,旋即赶忙说道:“快,赶紧收拾细软,随我去榆林卫,响水堡不能再待了!”

  响水堡原本确实是一座坚固的堡垒,若有上千士兵驻守,足以硬扛上万人的大军。

  可如今,一场败仗下来,所有军户都已散失,家丁也仅剩下区区五十余人。再坚固的堡垒,仅凭这几十人又如何守得住?

  更何况那叛逆徐晨最会蛊惑人心,若是他也将响水堡的军户给拉拢过去,只怕自己的下场会和赵保国毫无二致,想到生死不知的赵宝国,他不禁冷汗直流。

  李国奇不敢再有丝毫耽搁,匆忙装了一包金银财宝,带着所有家丁朝着北门仓皇出逃。

  李国旗此次倒是准确预判了护卫队的动向。孙可望率领骑兵兵分两路,对李国奇尤世辛展开追击。

  虽说两百多人难以攻下一座军堡,但他所带领的骑兵中,有不少人原本就是响水堡的军户。

  孙可望当机立断,命令出身响水堡军户的姜超,带领一队人马去招揽四周的军户,协助攻城,并且开出了10两银子的花红,而且让姜超告诉这些军户只要攻下了响水堡,他们每户能分得50亩土地。

  姜超快马加鞭来到自己的家乡,在村口勒住缰绳,大声吼道:“老少爷们儿,都出来!俺姜超回来啦!”

  这一声呼喊,如炸雷般在村落中回响。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打量,只见姜超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身着鲜亮的铠甲,手中挥舞着闪闪发光的军刀,威风凛凛地站在村口,身后还跟着一小队同样精神抖擞的骑兵。

  一位村民满脸担忧地劝道:“李守备带兵去攻打大同社了,你咋还不赶紧躲起来?”

  姜超得意地大笑起来:“大叔,李国奇的确是打过去了,但被我们打的落花流水,俺就是击败了赵国奇,一路追到这儿来的!”

  姜超的话引起了村民一阵哗然,但深入一想却觉得这十分合理,要不然没办法解释姜超为什么会带兵来到这里。

  “姜超,你这是当上大同社的家丁了?”

  有村民看着姜超身上精良的装备,疑惑地问道。毕竟这装备可不是普通小兵能配备得起的,一般只有家丁才有这般待遇。

  姜超笑着解释道:“俺们大同社可不兴家丁那一套,俺现在是个骑兵什长。

  这次俺回来,是想请大伙帮忙去攻打响水堡。只要大伙肯去,每人给十两银子!等响水堡打下来,每家还能分五十亩地!”

  “干了!”如此诱人的条件,让四周的军户们心动不已。甚至不少妇女都围过来询问,自己能不能也去。

  最终,姜超巡视了响水堡四周的10余个村子,带着上千人浩浩荡荡地朝着响水堡进发。可刚到地方准备攻城,却发现李国奇早已弃堡而逃。

  这些被招揽来的军户们心里有些犯嘀咕,担心这赏钱和分地的事儿会不会就此泡汤。

  孙可望见状,大手一挥,豪爽地说道:“今日先给大伙每人十两赏银!等田籍整理好了,俺们大同社肯定给大伙分地!”

  “大同社万岁!”迟到的青壮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多少年了,终于遇到一个大方的东家了,真是不容易啊!

  与此同时,归德堡的情况也如出一辙。尤世辛甚至连城堡都没敢进去,便匆忙弃城而逃。大同社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占据了这座军堡,两边纷纷向徐晨报捷,并且请求下一步的指示。

  第二天,河鱼堡,大同社召开了战后总结会议。徐晨、陈子昂、大壮、王二、朱治、贺六、周晓珊、张献忠、常武、高小四等大同社的高层齐聚一堂。

  常武率先站起身来,神情严肃地汇报:“此次战役,我军阵亡十七人,轻重伤员三十六人。毙敌四百三十余人,俘虏三千七百人左右。缴获牛马三百多匹,粮食两千石,铠甲两百多具,还有各种刀枪剑戟等武器五千余件。前线已成功攻占响水堡和归德堡,堡内的钱财粮食尚未清点。”

  听完常武的汇报,众人脸上都忍不住露出喜悦之色,纷纷鼓掌。这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仗!

  张献忠激动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俺老张还是头一回打这么痛快的仗!之前还一直忌惮榆林卫,现在看来,他们不过是徒有其表,中看不中用罢了!”说完,他看向徐晨,抱拳请命道:“先生,俺老张建议一鼓作气,直接攻打榆林城!彻底把榆林卫连根拔掉!”

  王二和贺六听了,也不禁有些心动。毕竟榆林卫一直像一把高悬在大同社头顶的利刃,让人寝食难安。若是能趁着杜文焕在通州府围剿起义军的时机,端掉榆林卫的老巢,大同社才能真正称得上安全。

  然而,陈子昂却摇了摇头,提出反对意见:“榆林卫下辖三十六座堡垒,我们目前也才占据了三座而已。从兵力上看,优势依旧在敌人那边。更何况杜文焕还在同州围剿起义军,倘若我们此时攻打榆林卫,极有可能陷入南北夹击的困境。咱们把民兵都算上,也就六千人,目前还不具备占领整个榆林卫的实力。”

  张献忠不以为然,继续争辩道:“这兵还不好招!就照咱们河鱼堡的法子,把田一分,响水堡、归德堡再招募个两三千军户。咱们占领的地盘越大,手里的兵力自然就越多。”

  徐晨缓缓摇头,神色凝重地说道:“那是流寇的做法,绝非我大同社的发展方向。我大同社每占据一地,不仅要重新组建军事力量,更要组织百姓恢复生产,重塑地方秩序。凡事都要循序渐进,一口吃个胖子,只会把自己撑坏。当下,还是先好好消化响水堡和归德堡吧。”

  而后,他神色沉稳地继续说道:“饷水堡和归德堡的军田分地事宜,要尽快推进。两地的民兵营长,分别由赵胜和王耀文担任。至于监军,就选派黄松年和齐晓云二人。”

  现场众人纷纷点头,对这项任命表示认可。

  这时,徐晨目光扫视众人,神情严肃地开口:“虽说这场战争已经落下帷幕,但我们绝不能就此松懈。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这场战争的得失。无论是我方的优点与缺陷,还是敌方的情况,都要深入剖析。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才能让我们的战士在未来的战斗中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陈子昂等人听闻,脸上露出诧异之色。毕竟,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堪称辉煌的大胜仗,以往可从未见过胜利者还要如此细致地总结经验。在他们的认知里,虽说骄兵必败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这般做法还是颇为新奇。

  徐晨敏锐地察觉到了他们内心的疑惑,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大家仔细想想,咱们这些人,要么从未有过领兵经验,要么只是普通的大头兵。在战场上,犯错实在是难以避免。此次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前扎实的情报工作。敌军中的众多军户本就缺乏战斗意志,实际上,我们真正面对的不过是敌方那四百名家丁而已。咱们不仅在兵力上有着十倍的优势,装备方面也占据上风,这才成就了这场大捷。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自身毫无缺陷,只是敌人没有抓住罢了。”

  “从这方面来说,这场胜利最大的功臣是张献忠,你前期的工作极大的分化了我们的敌人,那我们只需要面对400家丁。”

  张献忠听到这话笑道:“先生说的俺老张都不好意思了。主要还是我护卫队战士战斗力强悍,俺这只是锦上添花。”

  张献忠虽然推脱,但得意的神情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

  徐晨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坚定:“然而,战争局势变幻莫测,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拥有如此巨大的兵力优势。所以,每一次战斗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绝不能轻易放过。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未来的战事中少犯错,让我们的战士们少付出生命的代价。”

  王二微微皱眉,面露难色道:“先生所言确实在理,只是我等此前从未做过此类总结,实在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啊?”

  贺六道:“要真说俺们的缺陷,倒是也有,俺们只有传令兵跟鼓手,但在操场上那炮声会盖过鼓声,好几次俺都没听清楚战鼓声,在军中还有牛角号,哨子,旗语等方式传递信息,这些都是俺们要补充的,现在兵力少,战场还可以看得清楚,但等兵力上万之后,您就看不到前线的情况了,只能等传令兵把消息传递给你。”

  徐晨道:“这倒是要改进的地方。贺六等会儿你就去找一些懂传令信号的士兵,我们也要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通讯兵。”

  身为信息时代的人,自然知道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了。他前世的那个白头鹰不就是因为信息传递提升了一个量级,直接对对手来了一个降维打击,一场战争打出来了30年的威严。

  “遵命!”

  张献忠摸了摸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俺老张倒是想到了一点。”

  徐晨目光一亮,鼓励道:“说。”

  张献忠咧嘴一笑,侃侃而谈:“就拿咱们护卫队来说,到如今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下面的基层编制也是乱七八糟,小的有什长、伍长,可到了百人规模,却又冒出个百户的称呼。再往上,大明军队里并没有五百人的编制,可咱们这儿却设了五百人一营。还有那千户,在大明军队里是常见编制,可咱们这儿却没有。而且在大明,通常都是三千人或者五千人编为一营,现在俺们护卫队兵力稀少,暂时还不需要,但等战士数量再扩张的时候,5000人的编制,俺们得叫什么,万人的编制又怎么称呼?这些俺们都得现在想了。”

  他神情认真,继续说道:“更关键的是,咱们这支队伍,至今都没有一个正规的军事组织机构。先生您身为统帅,却连个能辅助处理军事事务的参军幕僚都没有。后勤保障方面,既没有专门的衙门负责粮草辎重、武器铠甲的管理与打造,情报收集也几乎全靠俺老张一人。军法执行更是形同虚设,连负责执行军法的士兵都没有。还有处理各类公文、信件,记录军队日常事务的吏员,同样是空缺。咱们这护卫队啊,虽说战斗力不容小觑,但从组织架构上看,简直就是个杂乱无章的草台班。”

  吴亚军道:“我们大同社,有兵工厂,有武库,有粮仓,军法也有上级的军官负责,难道这些不够吗?”

  张献忠道:“自然是不够的,这些设施说起来是属于地方的,地方上的事务要请示上级,缓一缓也没问题,但战事却是兵贵神速,不可能事事请示,军方要有对接的衙门,就像朝廷的兵部,五军都督府一样。”

  徐晨听完张献忠的话拍了拍自己的额头,这方面他还真没有太过于思考,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建设大同会和抗旱社上。

  最开始护卫队的规模还非常小,只有几百人,王二,朱治,贺六周晓珊四人还能应对,但现在军队的规模扩张到6000多人了,而且要不了多久就能突破上万了。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管理机构,的确是他失职了。

第116章 护卫队正规化与战术指导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是时候走向正规化了。我提议,设立我们护卫队的参谋部,将其作为最高作战指挥机构。参谋部的职责重大,要负责制定战略战术、规划作战计划,以及直接指挥作战行动。参谋部下辖情报部、后勤与装备部、教导团、军官团,还有宪兵与军事司法这五个部门。”

  “至于护卫队的编制,实行正规化改编。十人编为一班,设班长一名,副班长一名协助工作;五十人组成一排,设排长一名;两排合为一连,设连长一名,同时设连监军一名;五连组成一营,设营长一名,营监军一名;两营则编成一个团,设团长一名,团监军一名。

  团这一级,是我们军队最小的独立作战单位,要专门设立参谋部,安排一名参谋长辅助团长制定作战计划。此外,团里还要增设一个炮兵连,配备 2门火炮、4门飞雷炮,以此加强火力。同时,设立后勤连、通讯连、医疗队以及侦察骑兵连,保障作战行动顺利进行。五个团组成一个旅,设旅长一名,旅监军一名,旅部同样设有参谋部。旅直属部队包括炮兵营、工兵营、侦察营、辎重营等等。”

  徐晨原本打算借鉴明清时期的军队编制,但仔细考量后发现,那些编制大多适用于冷兵器时代,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只好参照民国时期的部队编制。当然,像班、排、连、营、团这些单位名称,也一并向众人说明。

  张献忠等人听后,满脸都是疑惑之色。毕竟徐晨提出的这些编制,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也就“营”和“旅”在史书上略有耳闻,如此创新,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徐晨对此也颇为无奈,心中想着,要是护卫队日后再强大一些,便可以拿出师、军这样的编制单位,那可就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了。

  徐晨微笑着对众人说道:“这些编制和部门设置是否合理,都要经过战场上的实际检验。大家在实际运用中觉得好用,那就继续沿用;要是觉得不合适,随时废除便是。”

  张献忠马上称赞道:“先生所设定的这些部门,考虑周全,合理得当,将我军各方面的需求都囊括其中了。”

  陈子昂也附和道:“虽说这些名称有些新奇,但经过先生这一番军事改革,咱们护卫队确实朝着正规化迈进了一大步。”

  徐晨接着说道:“各部主官的人选以及营长的安排等事宜,我们会在米脂开会详细商讨决定。”

  而后他笑道:“这次总结大会非常成功,大家提出了不少我们的问题。这仅仅是我们几个人的智慧结晶,如果能让护卫队的三千将士都参与进来,总结这场战争的得失,我相信收获会更加巨大。你们回到各自的连、营之后,也要组织召开这样的总结大会,鼓励下面的士兵积极发言,如此一来,我们能获取的经验教训会更多。”

  “遵命!”众人齐声行礼回应道。

  会议结束后,王二、贺老六、朱治、周晓珊四人召集了营官、百户等各级军官。王二率先开口说道:“兄弟们,咱们护卫队要进行正规化改革了。先生决定设立总参谋部,下面还设有五大部门。以后咱们的编制和职责都有新变化了。”

  然后他又仔细的解释了一下五大部门的具体功能。

  朱治笑着补充道:“现在先生打算招募参军,充实到总参谋部里。大家要是觉得自己有才能,能给先生出谋划策,就可以报名。”

  “参军?”田见秀等军官心里琢磨着,这不就是给先生当幕僚、师爷或者军师嘛,得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给先生出主意。可他们自认为没多少文化,怕是难当此任。

  王二继续说道:“咱们护卫队的编制名称也要改一改了。以后,班长就相当于现在的什长,排长对应总旗,连长就是百户……虽说名字变了,但大家的职责可不能含糊。”

  杨秀头他们虽然觉得这些新名字有些古怪,但对于大明原本的制度,他们本就没多少认同感。既然先生想改,那就改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周晓珊最后叮嘱道:“最后,大家回去之后,要组织开会,一起好好总结一下昨天的战斗。让每个兄弟都说说战场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可是提升咱们战斗力的好机会。”

  “遵命!”军官们齐声应道。

  当晚,河鱼堡的各营士兵用完晚饭,洗漱完毕后,营地中突然传来命令,什长以上的军官集合开会。接到命令后,军官们纷纷拿起炭笔,前往各自营长的房间。

  二营长杨秀头和营监军陈安轩坐在屋内,等军官们到齐后,杨秀头说道:“兄弟们,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是要传达护卫队军改的消息。以后咱们的称号都得改一改了,班排连营团~~~~~。

  大家可得记好了。现在,大家也别拘束,都说说昨天战斗里,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这时,高天磊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俺早就憋着想说了。咱护卫队的火炮,根本就没发挥出应有的威力。飞雷炮射程近也就罢了,可咱们的火炮明明能打到 300步远的距离,昨天战斗的时候,却在 100步的位置就开火了,白白浪费了 200步的射程啊!这 200步的距离,足够火炮多打 2 - 3轮,能多给敌人造成不少伤亡呢!”

  营监军陈安轩一边点头表示认同,一边认真记录,说道:“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太浪费火炮的战斗力了,还有其他问题吗?”

  高天磊接着说:“还有啊,咱们手里的火枪实在是太重了。长时间横着端着,胳膊根本吃不消。能不能给火器弄个木架子,开火的时候把火枪架在上面,这样能省不少力气。”

  在这个时代,火枪普遍重量不轻。徐晨为了追求火枪的威力,要求最低在 50步能破甲。可由于现在钢铁质量欠佳,想要增加射程,只能加厚枪管,这就导致护卫队的火枪普遍超过 10斤重,不开火的时候,都能当作金瓜锤这类重型武器使用,护卫队成员都笑着说这是手炮。

  杨秀头挠了挠头,疑惑地问:“弄个木头架子,这在战场上还怎么灵活打仗呢?”

  刘祥思索片刻后,站起身说道:“我琢磨过这个事儿。可以做一个像短枪一样的棍子,使用的时候把它插在土里,另一头弄个小分叉,正好可以架住火枪。这样既省力,而且制作起来花费也不多。”原来,刘祥在平时训练射击时,深受火枪重量之苦,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这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杨秀头听后,笑着说:“你这小子,还挺会动脑子。等会儿我就给你报名,去先生的参谋部。说不定以后你也能像诸葛亮那样,成为足智多谋的军师呢!”

  杨秀头这话一出,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大家实在难以想象刘祥手持羽扇,摇身一变成为军师的模样。

  高天磊等大家的笑声渐渐平息后,继续认真地说道:“还有啊,昨天战场上的布置存在问题。咱们的火枪虽说威力大,先生为了解决近战问题还配备了刺刀,可射速实在太慢了。咱们打一枪的工夫,对面都能射出三箭了。而且为了让火枪发挥出最大威力,我们得把敌人放到 30步的距离才射击。这次遇到的敌人主要是步兵,所以问题还不算太严重。但要是碰上骑兵,等咱们开一轮枪,敌人的马刀可就到跟前了。

  以前咱们跟蒙古人打仗的时候,都会提前挖壕沟、设置拒马,以此来延缓敌人的冲击。要是昨天咱们军队正前方有拒马和壕沟阻挡敌人,那咱们至少还能多打一轮枪。”

  杨秀头听后,思索了一会儿道:“昨天咱们是主动进攻,除非是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否则哪有时间去挖沟设拒马呢。不过你说的这个办法,倒是可以作为对付骑兵的一种战术,我向上汇报一下,看看能不能试试。”

  高天磊想了想,又说道:“那也可以多制造几辆武钢车呀。”

  杨秀头再次思考了一番,还是摇了摇头说:“我觉得这武钢车好像没太大实用性。咱们打完一轮火枪,敌人差不多就溃不成军了。这些装备反而会阻碍咱们追击敌人的脚步,你这都是为打防御战做准备的,但俺们护卫队成立以来打的都是进攻战。”

  这时,艾进忠小声地开了口:“我觉得先生昨天制定的战术也有问题。就只安排了一支骑兵作为预备队,其余的军队一股脑儿都在前线。这样一来,火力确实是很强,胜利的时候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可要是战斗陷入僵持,麻烦就大了。咱们根本没有替换的军队,前线的将士怎么休息?又怎么应对敌人的第二波攻击呢?总不能每次都让骑兵冲上去吧。”

  艾进忠顿了顿,接着说道:“虽说我没当过军官,但我也经历过好几次战斗了。我看那些将军指挥作战,都是把军队分成前军、左军、右军、中军和后军,轮流上前进攻。一支军队进攻的时候,其他军队就休整,这样进攻才能持续不断。像咱们昨天那样一窝蜂地往上冲,我也就只在那些流寇土匪打仗的时候见过。”

  艾进忠这番话一出口,顿时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

  随着护卫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山头也开始出现了,如今护卫队里主要分成两大势力,一股是以王二、大壮、杨秀头、田见秀、孙可望等人为代表的流民势力。他们是第一批护卫队成员。在护卫队成立后才接受正规化的军事训练,战斗素养相对还算不错,但战术意识比较欠缺。

  而另一股势力则是以贺六、张献忠等原本军户出身的人,他们相对来说战术水平要高一些,但大部分人都是后来加入的,而且从人数上来说,也不如流民出身的人多。

  不过就是因为他们军事素养比较高,大部分人加入军官培训班,训练三个月之后,就能成为军官,这引起了一部分老兵的不满了,毕竟后来居上总是容易引发矛盾的。

  所以艾进忠的这些话,在一些人听来,就像是在讽刺他们一样。

  就在众人面露怒色之时,杨秀头抬手制止道:“大家先静一静,要让人讲实话,讲真话。那些讨好的话虽然听起来舒服,但都是假话。大明的天子就爱听那些阿谀奉承的好话,结果把天下治理得一塌糊涂。先生屡次告诫我们,要讲真话、说实话。刚刚艾进忠的话虽然不太中听,但这就是真话、实话。”

  杨秀头环视众人,接着说道:“先生为什么要让我们开这个会?就是因为先生自己也清楚,他没有太多实战经验,知道在指挥作战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才组织咱们开会,一起总结错误。把这些问题找出来,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俺们的伤亡就能更小。”

  说完,杨秀头看向众人:“好了,现在继续开会。”

  翌日,各营的会议纪要都交到了徐晨手中。徐晨仔细翻看上面的内容,原本他以为这场仗打得还算不错,可看完之后才发现,问题竟然如此之多,简直是漏洞百出。士兵们提出的许多意见,都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尤其是艾进忠提到的,说他采用的是流寇式的“一波流”战法,仔细想想,还真是贴切。他虽然想到了留置预备队以防意外,那 500骑兵就是作为预备队安排的。但关于军队交替作战的思路,他完全没有想到。就像艾进忠说的,如果战斗陷入僵持,己方连替换的军队都没有,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次能轻松取胜,不过是敌人太过无能,像尤世鑫、李国旗这样的对手实在是不堪一击。要是遇到杜文焕那样的对手,真集中几千家丁与他们对抗,即便自己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据优势,恐怕也有战败的可能。

  徐晨暗自思忖:“成立总参谋部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得把那些熟悉这个时代战略战术的人集中起来,让他们帮我制定战略战术。就我这指挥能力,也就够当个班长,别再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了。”

首节 上一节 54/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