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刘南卿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贺函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兄长有所不知啊。米脂有大同社组织人力筑水坝、修水利、打水井,即便如此,也只是勉强保住了今年的粮食收成。可在米脂之外,旱灾依旧肆虐,情况严重至极。连年的灾害,不要说那些佃户,就是自耕农也难以承受,整个延安府说是灾民遍地,一点儿都不为过。”
“而大同社的名声,如今已经传遍了整个延安府。四周的流民都知道大同社会安置他们,会给他们一份差事,让他们能有活路。
为了活下去,就连山西行省的流民都往米脂逃。城外的难民营就没空闲过,流民一到米脂,大同社就给他们清洗、看病、施粥。确定他们没有染上疫症之后,就给他们换上一身工匠服,安排他们给大同社打工。”
刘南卿一边听着,一边微微皱眉,眼中满是思索。
贺函接着说道:“大同社带着这些流民在城内大拆大建,把垃圾全部运出去,挖壕沟、清淤泥、整平道路、拆除窝棚,还新建了市坊。在城外,又带着流民建水坝、修水渠、开荒屯垦。保守估计,整个米脂县内有上万流民在为大同社当差呢。”
“大同社把整个米脂搜刮得厉害,可这些粮食和钱财又像流水一样,都散给了流民和工匠。这些流民有了钱之后,要吃饭、穿衣,要养活妻儿老小。
同时,大同社对米脂的农户只收三成的税,而且这三成税连地租都包含进去了。这么一来,米脂农户的粮食收入普遍增加了一倍。”
“米脂几万农户收入增加了,他们就有钱购买农具、布匹等生活用品。现在米脂百业兴旺,各种农具、米面、粮油,只要有货物进入米脂,就会被这些农户和工匠抢购一空。因为货物太好卖,四周的货郎、商贩都纷纷涌入米脂,就连米脂的牛市都热闹起来了,据说每天要卖掉上百头牛。县里的老人都说,上次米脂出现这样的繁荣景象,还是万历年间的事了。”
刘南卿听到这里,一时间惊愕得说不出话来。米脂大族如今哀鸿遍野,可米脂却呈现出这般盛世景象,而且这繁荣之中竟没有大族的身影。再深入思考一番,似乎从逻辑上能说得通,大族或许真的是米脂贫困的源头,没有这些人的压榨,米脂的百姓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但在他的意识里,士绅大族一直都是国之栋梁,怎么能成为蛀虫呢?这种观念上的冲击,让他内心十分纠结。
刘南卿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这些都是大族的民脂民膏,大同社不过是想借此收买百姓,好让他们为自己抵抗朝廷的天兵罢了。”
贺函无奈地摇了摇头,诚恳地说道:“兄长,你不得不承认,大同社确实有很强的能力。要是没有他们,现在的米脂恐怕早已是哀鸿遍野了。小小的一个米脂县,大同社就能搜刮出上百万贯钱财,这难道还不能说明米脂的大族太过贪婪了吗?”
“米脂士绅收了这么多的地租,可米脂的水坝、水渠又建了几座?米脂不是没有荒地,出现了流民,又有谁去组织他们开垦屯垦?
大同社虽然野心勃勃,但他们有些话还是有道理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米脂士绅收了那么多的地租,却上不能新修水利增加粮食产量,下不能组织流民开垦荒地,对米脂来说,他们确实没起到什么作用。也难怪农户们都舍弃他们,大同社才得以轻易取代他们啊。”
刘南卿沉默了许久,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该如何回应贺函的这番话。此时的阳光依旧照在街道上,可米脂的未来,在他眼中却越发迷茫起来……
第106章 ,搭建军事体系
重民报社前,刘南卿缓缓走来,目光不经意间扫向对面的大同报社,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只见大同报社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甚至比往日更加喧闹,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自从大同社接管米脂的所有政务后,便将政务中心从县衙迁至大同报社。
与那向来给人“有理没钱莫进来”印象的衙门不同,在这里,米脂的百姓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矛盾,都能毫无顾虑地前来诉说,寻求帮助。久而久之,大同报社迅速赢得了所有米脂人的拥戴,人气愈发旺盛。
刘南卿心中清楚,自己的堂弟就在米脂县中担任主簿一职,看似主簿,实则干着县令的活儿。
他不禁感慨,他本以为自己会是刘家这代第一个进入官场的人,却没想到堂弟先自己一步,自己还没考进官场,堂弟却先打进了官场。
身旁的贺函望着大同报社,满脸羡慕地叹道:“徐晨他们已然开始将大同社的理念付诸实践,可咱们重民社的理念至今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只能在口头上与他们争论,这差距实在是越来越大了。我觉得咱们也该想办法将重民理念落到实处,不然,与大同社的差距只会越拉越远。”
“要是能有一个县让我们施展拳脚,实现抱负就好了。”贺函语气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渴望,他自认为并不比刘永差,可一直缺少一个能让自己大展身手的舞台。
“贺兄,慎言!”刘南卿赶忙提醒道。
贺函微微摇头,略带歉意地说:“是我失言了。”
这时,刘南卿突然目光一凝,说道:“那不是飘香苑的杜妈妈吗?她如今怎么这般落魄?”
贺函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杜妈妈手持一把扫把,正在街边扫地。此刻的她,身上往昔那些华丽的绫罗绸缎早已不见踪影,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精心涂抹的胭脂水粉,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穷困潦倒的老太太。
贺涵看了一眼,神色平静地解释道:“大同社掌权后,取缔了飘香苑等一众妓院。他们认为妓院是毫无人性、人吃人的地方,是米脂的一大祸害。所以,现在那些妓院里的姑娘们都被救了出来,安置在了纺织厂。”
他顿了顿,接着感慨道:“如今,米脂的黄赌黑等不良现象已被大同社清理得干干净净。虽说米脂如今落入了他们手中,可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在一步一步地按照自己的理念改造着米脂,这里已然是一个全新的局面了。”
刘南卿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是啊,与他们相比,我们确实落后太多了。”
在大同报社内,刘南卿召集了重民社的所有成员。在得到米脂一些士绅的资助后,重民社稍有起色,如今社里大概有上百余人。
刘南卿站在众人面前,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与大同社相比,咱们的《重民报》就如同一个懵懂的稚童,在米脂,我们已经很难再有发展的机会了。各位社员,你们可愿意随我前往西安闯荡一番?”
“西安?”高登一脸诧异,显然对这个提议感到意外。
但稍作思索后,他觉得离开米脂这个是非之地,或许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高登家中原本有上千亩田地,然而在这一轮的田赋追缴中,高家需要补缴 1500石田赋,如此庞大的数额,高家根本无力承担。
无奈之下,他家的土地全部被大同社收缴。父母妻儿害怕受到牵连,不敢再留在乡下,只能来到米脂投靠他。可没了田地,一家人坐吃山空,生活陷入困境,好在他还是重民报的主编,还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
如今大同社造反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只差正式竖起反旗。米脂已然成为了动乱的中心,局势岌岌可危,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尸横遍野的惨状。在这种情况下,脱离这个危险之地,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想到这里,高登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兄长若有去省城闯荡的想法,小弟自然愿意追随左右,唯兄长马首是瞻。”
其他重民社成员听闻,也纷纷响应:“我等愿意追随!”
毕竟,如今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米脂已然成为了一个危险的战争旋涡,“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他们还是深知的,现在不逃离米脂以后就很难了。
大同报馆。
此地早已今非昔比。曾经的报馆区域已迁至别处的院子,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整个米脂的政治核心。米脂的田籍、户籍等重要资料,通通都迁移至此,三百余大同社员承担整个米脂的政务。
和明朝的小政府不同,大同社追求的是大政府,把原本士绅的权利收回,好处是权力更加集中,大同社的命令可以下达到村里,坏处是政务量暴涨了几十倍,齐绍光做县令的时候,除了收税的这段时间,其他的时候都是风花雪月,吟诗作对。
而刘永等人忙得焦头烂额,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风暴之中。
他们不仅要忙于米脂的田赋征收工作,追缴士绅们拖欠的粮食,重新梳理划分原本的田籍;还要在米脂精心组建一套属于大同社的军事体系,为即将到来的残酷大战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为这套军事体系筹备足够的后勤物资,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然而,祸不单行,周边的流民如潮水般涌进米脂。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宝贵的人手,去安置这些流民,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活计。如此一来,政务量陡然暴增了十几倍,每个人都被繁重的事务压得喘不过气,简直如同牲口一般连轴转。
这一日,朱治和周晓珊两人神色匆匆,拿着统计好的文件快步走到刘永面前。朱治率先开口说道:“主簿,经过统计,整个米脂已有 3000户加入了咱们的民兵体系。接下来,要对他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这期间,需要 6000套训练服,预计花费 1800两银子;每人配备两双牛皮鞋,这部分花费 300两。民兵训练期间,每日需要 2升口粮,冬训为期 100日,总共需要划分 6000石粮食。另外,还需要 3000支火枪,3万斤火药。而且,目前飞雷炮的射程还是太近了,考虑到日后要面对明军主力,火炮必不可少,所以护卫队计划建立一个火炮营,需要铸造十门火炮,需要1200余两。”
刘永接过文件,看着这长长的清单,不禁苦笑着摇头:“光这些开支,就得两万两银子啊!要是没有张光等人搜刮来的那些钱财,只怕咱们根本养不起这样一支军队。”
但他深知军事建设对于大同社的重要性,稍作思索后,还是果断地盖上了他主簿的大印。
此刻的他,越发明白先生当初坚持追缴田赋的深意。在如今这种既要赈济灾民、又维持米脂局势稳定,还要扩充军备的情况下,每一项开支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即便是收了三成的税,也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费用,也只有米脂那些家底丰厚的大族,才有足够的财富来支撑这些开销。
刘永再深入想一想,大明朝廷现在不也是要面对一样的局面,因为内部的组织力涣散,征收不到足够的税赋,朝廷的收入根本不能同时满足赈灾,军事开支和日常的行政开支,一只手就要接住三个球,如何不手忙脚乱,难以为继。
朱治和周晓珊离开后,文书郑云帆前来通报:“主簿,下面米脂的马帮求见。”
刘永微微点头,说道:“请他们去会议厅,我这就过去。”
在大同报社的会议厅内,田然和高迎祥等人带着一脸好奇与期待,早早地等候在那里。
田然心中感慨万千,思绪不禁飘回到一年前。那个时候是大同社把他从黑风寨手中救出来,是他的救命恩人。
而且徐晨不仅救了他的性命,还帮他拿回了自家的货物。自那以后,他仿佛否极泰来,前往草原的一路上顺风顺水,没有遇到任何事故,顺利地将货物销往草原,又从草原购置了牛羊马匹和羊毛等货物,满载而归回到米脂。
而那段时间,恰逢大同工业区大规模扩张,对各类物资的需求如饥似渴。田然带去的牛羊马匹、羊毛等物资,都被大同社大量收购。这一年下来,田然往返于米脂和草原之间,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赚得盆满钵满,利润翻了好几倍。
尤其是近期,大同社先是在河鱼堡进行分田、分钱的举措,之后在米脂也如法炮制。
大量的银钱流入普通农户手中,使得农户们对耕牛的需求激增了好几倍。不仅如此,大同社对战马更是实行全包的政策,这一系列变化让田然的家业瞬间扩张了好几倍。
高迎祥同样一脸新奇。他本是安塞人,以贩马为生,但以往生意做得并不顺遂,没有固定的商道,有时为了生计,还不得不兼职做刀客、马匪,也因此练就了一身骑射的好本事。
随着大同社在米脂的势力不断扩张,他终于在草原和米脂县之间建立一条稳固的商道,他的生意开始好了起来。过去在大漠上无人问津、近乎无用的羊毛,如今变得身价倍增。米脂对牛、羊、马匹的需求呈现出几何式增长,像羊毛布这样的特产,运输到草原后,能获得几倍的利润。短短两年时间,他的家产扩张了 10倍,马队规模也扩大了三倍。
就在这时,刘永快步走进会议厅,拱手抱拳,面带微笑地说道:“某来晚了,实在抱歉!”
田然等人连忙起身,客气地回应道:“我等也是刚到。”
刘永走到首位坐下,而后示意众人也纷纷落座,接着开门见山地说道:“各位都是米脂有头有脸的大忙人,某就不绕弯子,长话短说了。如今,我们大同社因发展所需,急需 2000头牛,五百匹战马。各位放心,战马的质量越好,我大同社给出的价钱就越高。就看各位有没有本事,能在这当中赚得盆满钵满啦!”
田然等人听闻刘永的需求,彼此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惊喜与激动。这无疑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大买卖啊!光是那 2000头牛,价值就高达上万两银子,更别提那价格更为昂贵的战马了,算下来,这妥妥是一笔几万两的大生意。
田然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刘主簿,实不相瞒,如今整个草原对咱们米脂的羊毛布和羊毛衣都近乎疯狂地抢购。咱们大同社若想顺利换到优质的战马,充足的羊毛布和羊毛衣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当下纺织厂的产能实在有限,我们即便排队等候,也很难获取足够数量的布匹和毛衣。如此状况下,想要换到优质的战马,实在是困难重重啊。”
高迎祥也赶忙附和道:“刘主簿,现在在草原上,只要咱们能拿出保暖的羊毛布和毛衣,那些牧民简直什么都愿意跟我们交换,哪怕是他们视作珍宝的宝马良驹。”
刘永听闻,微微点头,略作思索后说道:“明白了,某会即刻通知纺织厂主事,让她务必优先供应你们所需的羊毛布和毛衣。”
“太好了,刘主簿!我等愿为您效犬马之劳!”当刘永明确同意优先供应羊毛布和毛衣后,现场众人几乎不假思索,立刻纷纷向刘永表忠心。
虽说如今大同社的种种举动,几乎已等同于公然谋反,但田然和高迎祥他们对此却并不怎么在意,其中缘由有二。其一,他们本就游走于大明律法的灰色地带。往好听了说,他们是往来各地的商队;可往难听了讲,他们实则就是走私商人,他们做的就是半匪半商的买卖。长久以来,他们对大明的王法本就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
其二,他们是大同社扩张发展以来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大同社将士绅的财富重新分配,使得大量财富流入米脂的农户手中。如此一来,米脂农户对各类商品的需求急剧增长,足足旺盛了好几倍。在大同社治理下的米脂,他们的生意愈发红火,家产也跟着扩张了好几倍。他们已然深深融入了大同社构建的这一商业体系,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对于帮助大同社,他们不仅毫无反感,甚至还十分乐意。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十月十八日。
阳光洒在大同工业区的孙可旺家中,兄弟俩正忙碌地收拾着衣物。
孙可旺一边仔细地整理着包裹,一边不放心地叮嘱弟弟孙磊:“到了宋家沟村,记得给大哥传个消息。要是缺了什么少了什么,尽管跟大哥说,大哥一定帮你置办妥当。”
孙磊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满不在乎地说道:“大哥,你就别操心啦!俺这又不是去吃苦,分明是回乡下去当地主呢!而且宋家沟村离这儿又不远,俺要是有空,肯定会回来看大哥你的。”
的确,自从上次宋家沟村大战过后,大同社便如同脱胎换骨一般,迅速朝着军事化的方向发展。
秋收结束后,大同社收获的十几万亩土地很快被重新规划分配。整个米脂,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户都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只要申报,一户便能分得 50亩土地。不过,这土地可不是白给的,农户们需要承担相应的军事义务。
但米脂地处九边,村民们一听这条件,心里顿时明白过来,大同社是想要自己这是成了军户。
虽说在大明王朝,军户的名声向来不太好听,但这 50亩土地可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价值两三百两银子呢!有土地是财主,没有土地才是军户,所以,报名的人十分踊跃,大家都想着,甭管名声如何,这土地可是关乎一家人的生计。
有了军户,自然需要有人来训练他们。徐晨从护卫队中精心挑选出 50位队员,任命他们为民兵队长。每个队长前往的村子,都会分配 100亩土地给他们,这土地便是他们的军田。
好吧,徐晨虽然不喜欢朱元璋,但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军户制度在打天下还是非常实用的,他稍微删减一些就套上来用了。
徐晨对明末的枭雄都是鄙视的,田都不会分,还打什么天下。
随着这套制度的推广实施,大同社一下子就招募到了 3000名士兵。孙磊他们便是这第一批民兵队长,肩负着亲自训练大同社第一批义务兵的重任,他们将为完善大同社的军事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磊笑着对哥哥说:“大哥,你在护卫队也要继续加油努力呀!俺们兄弟俩不妨比一比,看看以后谁带领的兵更多。”
孙可旺爽朗地大笑起来:“那兄弟你可得加快脚步!俺现在已经是护卫队的骑兵队长,手下可有一支百人的骑兵小队呢,在大同社也算是中高层军官啦!”
孙磊笑道:“俺在宋沟村也有几十个兵,等立功之后还会扩大,骑兵却不是那么容易扩大的,兄长你就等着听俺的指挥把。”
孙可旺笑着拍了他一下,而后他背着孙磊的宝贵来到营地前。
而营地这里已经满是准备下乡的士兵了。
一队马车在营地之外,这些都是后勤物资,孙磊把自己的包裹丢上马车坐上去,而后对孙可旺挥手道:“大哥保重。”
孙可旺道:“好好练兵,不懂的就多看先生编写的兵书。”
“俺知道了。”
而后孙磊随着马车缓慢离开营地。
中午时分,孙磊乘坐着一辆满载物资的马车,缓缓来到了宋家沟村。
宋加沟村的村长早就得到了消息,一看到孙磊,立刻满脸笑容地激动上前,紧紧握住孙磊的手:“您就是孙磊队长吧?可把您盼来了!”
孙磊微笑着点点头:“我是孙磊,是社里派到宋沟村的民兵队长,接下来,就由我负责训练村里的民兵。村长,麻烦您叫村里的人来,把马车上的物资全部运到民兵部去吧。”
“好嘞!”村长立刻应道,转身招呼当地的十几个青壮劳力来到马车旁。众人七手八脚,将马车上满载的粮食、军服,还有一些用于模拟训练的木头火枪,都一一搬了下来。
在村长的引领下,众人来到一间颇为完整的四合院前。村长指着院子介绍道:“这院子以前是一个姓孙的地主家。后来他家的地被收了,人也跑了,这院子就空下来了,现在村里就把这儿改成民兵部了。”
孙磊在院子里转了几圈,仔细打量着。他将一间房屋定为武器库,一间作为粮仓,又选了一间给自己居住,而大厅则作为办公的地方。
物资安置妥当后,孙磊在村长家简单地吃了一顿饭。
饭后,他请村长召集村里的民兵。待民兵们集合完毕,孙磊神色严肃地说道:“明天开始,大家就要正式投入训练啦!外面的形势想必大家都清楚,那些敌人虽然暂时被我们打跑了,但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大家想要保住自己家里分到的土地,那就给我认真操练,用手中的枪,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台下招来的民兵们个个神情凝重,他们心里明白,这土地来得不易,既然拿了,就是拼了命也不会放手。
孙磊接着说道:“俺再跟大家说一说训练的福利,俺们民兵虽然没有俸禄,但训练的补贴还是有的,每个人都会发放两身训练装、两双牛皮鞋。训练期间,包中、晚两餐,每人每天还有定额 2升的粮食。
每训练一个月,大家就要去大同工业区的军营区进行会操,会操成绩前三名的,将会获得奖励。都听清楚了吗?明天辰时,准时过来操练!”
“知道了!”民兵们齐声回应。
孙磊眉头一皱,提高音量说道:“你们现在已经是军人了,要用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点名的时候要大声答‘到’,回答命令要说‘是’,回答要清晰短节,不能再用老百姓那种‘知道了’的口吻。都听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