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44节

  在这些士兵的认知里,大同社即便赏赐他们几两银子,那都算是前所未有的丰厚待遇了。毕竟,他们这一仗打得实在太过轻松,整个河鱼堡当时几乎没什么抵抗。

  “这上面写的是真的?”人群中有人忍不住小声嘀咕,即便平日里把大同社夸得再仁义的人,此刻也不敢相信,大同社居然会把朝廷拖欠他们三年的粮饷全部补全。

  张献忠皱了皱眉头,肯定地说道:“这都明明白白写出来了,难道还能有假?而且 20号就是明天,等明天去了校场,不就知道真假了。”

  “大同社社长真乃仁义无双啊!”这个夜晚,许多人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心都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第103章 ,河鱼堡军户归心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九月二十日。

  阳光洒在河鱼堡的校场上。徐晨端坐在校场的高台上,他身后的护卫队成员身姿挺拔,神情沉稳,如同一棵棵苍松,整齐地分布在四周,维持着现场的秩序。

  此时的河鱼堡,原本的军官已被大同社清理一空,再加上士兵们都满心激动地等待着发粮饷,现场一片乱糟糟的景象。

  徐晨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说道:“所有人都按百户队列站好!等会儿按照花名册点名,点到谁,谁就大喊一声‘到’,然后上台来领钱。都听明白了吗?”

  “懂了!”士兵们齐声回应,声音中透着兴奋与期待。

  “好,现在赶紧排好队列,瞧瞧你们这乱糟糟的样子,成何体统!”徐晨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以百户为单位,迅速排列整齐。没过多久,一支整齐有序的队伍便出现在校场上。

  河鱼堡因为拿下来比较完好,所以士兵的花名册,田籍等数据保持的非常好,这给大同社掌握当地的情况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徐晨拿起花名册,目光扫视一眼,念道:“吴大头!”

  “到!”一个身形略显佝偻的汉子,带着几分慌张从队列中跑上台来。

  徐晨看着他,温和地说道:“朝廷欠你 29个月的军饷,我就给你算三年整,一月一两银子共36两,再加上 4两利息,一共给你 40两。来,先在花名册上把你大名签上,然后去领钱。”

  “俺……俺不会写字。”吴大头有些局促地挠挠头。

  “那就按手印。”徐晨微笑着说道。

  吴大头赶忙在花名册上用力按上了自己的手印,随后转身走向另一边。那里摆放着许多木箱,箱内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子,白银旁边还有几十麻袋的铜钱。如此多的钱财,让吴大头心跳陡然加速,这可是他们平日里做梦都不敢想的场景啊。

  为了保护这些钱财,上百护卫队成员手持寒光凛冽的火枪,警惕地守护在此。吴大头看到那火枪,不禁想起两天前的那场战斗,心中一阵后怕,吓得他不敢再多看护卫队一眼。

  士兵们从木箱中拿出三个 10锭的银子递给吴大头,接着又拿出一杆秤,吊起一个布袋,布袋里面都是各式的铜钱。

  算账的陈子昂说道:“我们米脂一两银子兑换千文钱,一贯铜钱 6斤三两,10贯就是 63斤,你看看,只多不少。”由于大同社没有那么多时间把钱串起来,便采用了这种最简单的称量方式发钱。

  “俺信得过先生。”吴大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从小到大,他还从未见过这么多钱。

  当吴大头怀揣着一小袋子银子,背着大袋铜钱走下台时,全场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

  所有的士兵都激动不已,因为吴大头能拿到钱,那就意味着他们也都能拿到。40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能买 10头牛,能置 10亩地,足以改变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安静!再有嘈杂者,一律最后领钱!在队列里东张西望、胡乱走动的,也一律最后领钱!”徐晨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威严与震慑。

  队列里瞬间安静下来,谁都不想因为一点小错而最后领钱。

  “胡斌!”“到!”

  “黄义!”“到!”

  ……

  就这样,一个个士兵依次上台,领走属于自己的 40两银子,又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激动走下台去。

  “张献忠!”徐晨念到这个名字时,微微一愣,脑海中闪过“大西皇帝”的名号,应该就是他吧?

  张献忠听到自己的名字,快步走上台来,利落地签了名、按了手印。拿到自己的俸禄后,他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多谢先生!”

  他捧着手中白花花的银子,抬头看向坐在高台上的徐晨。或许是太阳光太过耀眼的缘故,他竟觉得徐晨周身仿佛散发着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光芒,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王霸之气?

  他一直以为,那种所谓的王霸之气不过是话本里随意编造的内容,可今天,亲眼看到徐晨如此面不改色地将 4万多两银子散发出去,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一个人打从心底里感到服气。

  张献忠郑重地将银子收好,而后对着徐晨“扑通”一声跪下,磕头跪拜道:“俺愿意为先生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求先生收留俺老张!”

  徐晨微微一愣,旋即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意道:“此事好说。你先加入抗旱社,经过一年时间的考察。在这一年里,你若能深入了解并真心认同我大同社的理念,且愿意全心全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届时,我自会介绍你加入大同社。”

  有个历史名人投靠自己,徐晨心情大好。

  “俺会努力达到先生的要求。”张献忠赶忙躬身致谢,虽然和他期待的不一样,但好歹是个好的开始吧。能被先生介绍入社,他应该可以成为大同社重要成员,只要给他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张献忠认为自己不会弱于人。

  就这样,补发粮饷的事宜持续了半日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领取到了他们应得的那份粮饷。每一个领到粮饷的士兵,眼中都闪烁着复杂的光芒,长久拖欠粮饷的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此时他们对大同社,对徐晨感激无比。

  待所有士兵都领取完毕,徐晨站在高台之上,声音洪亮地说道:“今日,大家先把粮饷拿回家安置好。明日,都再回到这校场。届时,我们便着手将河鱼堡的土地重新分配一番,让大家拿回本就属于你们的土地!”

  此言一出,原本还带着些许嘈杂的校场瞬间陷入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像是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住了,一时之间,竟无人言语。

  过了好半晌,一个士兵才带着略微颤抖的口吻,满是难以置信地问道:“您……您真要分土地给我们?”

  徐晨目光坚定地环顾四周,语气沉稳有力:“没错,一户50亩!这土地本就是你们用汗水和鲜血守护的,本就该属于你们。

  这分地之事刻不容缓,田里的麦子可不会等人。一旦确定哪个人分到哪块土地,那土地上的麦子自然也归你们所有。秋收迫在眉睫,大家早一日分完田,就能早一日收割麦子,莫要误了农时!”

  “先生万岁!”

  “先生万岁!”

  刹那间,校场爆发出如雷般的欢呼。士兵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对于他们来说,40两银子虽不是小数目,可与这50亩土地相比,实在是远远不及。银子总有花完的一天,但这50亩土地,却如同家族延续的根基,能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延续百年的生计。

  台下的张献忠对着身旁的小弟们感慨道:“俺老张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真正服过什么人。可今日,对大同社的这位徐先生,俺是彻彻底底地心服口服。几万两银子,人家说散就散;价值几十万的土地,也是说分就分。这般气魄,这样的胸襟,再看看榆林卫那些所谓的将门,整日里蝇营狗苟,简直云泥之别。依俺看,这位徐先生必定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俺老张决定了,从此追随他,说不定还能搏个封妻荫子的前程!”

  “俺们自然是追随大哥您的!”刘祥毫不犹豫地回应道,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忠诚。

  艾进忠也跟着笑道:“嘿,这次不仅发了40两银子,还能分到价值200两银子的土地。俺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这条烂命居然能这么值钱。这时候不把命卖给徐先生,难道还卖给那连粮饷都克扣不发的朝廷?大哥您跟着徐先生,俺就紧紧跟在大哥身后,咱们一起努力,争取封妻荫子!”

  接下来的几天,徐晨带着大同社的成员们,在河鱼堡四周忙碌地划分着田地。整个过程竟出人意料地顺利。

  原本河鱼堡八成的土地都掌握在赵宝国以及那些百户和他们家丁手中,而余下不到两成的土地才归属于那些军户。平日里,这些军户为了生计,大多还不得不佃种赵宝国等军官的土地,勉强维持生活。

  如今,一下子多出近5万亩土地可供分配,这对于军户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惊喜。平日里那些因为生活琐事产生的小矛盾,此刻在这巨大的利益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大家一门心思都扑在如何尽快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土地上即将成熟的麦子上。

  众人齐心协力,忙碌了整整三天时间。终于,河鱼堡的每一块土地都重新有了新的主人。然而,所有人都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得到土地的喜悦,便纷纷带着全家老小,迫不及待地奔向自家的田地,开始紧张地收割麦子。

  徐晨见此情景,心中满是欣慰。他立刻命人从钢铁厂调来了3000把锋利的镰刀,还有20台崭新的打谷机,送到军户们手中,全力帮助他们收割麦子,确保这场关乎生计的秋收能够顺利完成。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九月二十三日,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无云。河鱼堡的军户们正忙碌在广袤的田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徐晨带着护卫队的成员穿梭其中,他们正热心地帮助那些家中劳动力稀缺的军户收割粮食。

  徐晨手中的镰刀崭新发亮,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只见他动作娴熟,每一次挥舞,都精准而有力,镰刀所过之处,三尺范围内的麦子齐刷刷地倒下,那利落的收割动作,俨然就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农。

  来到这个世界已然两年有余,徐晨大半的时间都与田地紧密相连。丰富的实践积累,再加上他前世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今的他,已然称得上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农学家。他精心撰写的《农经》,更是成为了大同社的农业宝典,社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将其奉为圭臬,认真学习。

  这部《农经》内容详实,涵盖广泛,都是纯干货。从各类农家肥的巧妙调配,到火炕孵鸡的精细技巧;从蚯蚓养殖的门道,到青储饲料的制作方法,甚至还有人工授精等后世先进的农业技术——只要是在这个时代具备技术条件能够实践的,徐晨都毫无保留地写进了书中,让大同社的成员们学习借鉴。

  虽然短期内,大规模的显著改变尚未显现,但在这两年间,抗旱社下属的各个村庄,已然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各种家禽的数量明显增多,养羊的规模更是扩大了一倍。由于原本的基数较低,抗旱会下属各村的收入增长幅度颇为可观。

  徐晨身旁的高小四热得满头大汗,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浸湿了他的衣衫。他忍不住小声抱怨道:“晨哥儿,您在高家寨的时候都没怎么下过田,如今倒好,跑到河鱼堡来给人家割麦子,这叫啥事儿啊!”

  大壮直起身子,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随即瞪了高小四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有啥好抱怨的?晨哥儿现在做的可是大事!你要是真觉得给人家割麦子亏了,那你就回村去收自家的麦子呗!别在这儿瞎嘟囔。”

  高小四嘿嘿一笑,挠了挠头道:“俺哪能走啊,俺走了,谁来保护晨哥儿呀!”

  自从上次大战过后,徐晨身边便有了一支五十人的护卫队。这些队员都是高家寨的青壮年,是他的子弟兵。

  徐晨停下手中的动作,直起腰来,微笑着说道:“想当初我刚到高家寨的时候,年轻不懂事,还不明白农业乃是根本的道理。如今经历了这么多,我算是彻底明白了。抗旱会从成立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多收获几斤粮食,过上好日子嘛!”

  众人听了徐晨这番话,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又埋头继续劳作。

  不知不觉,日上三竿,阳光变得越发毒辣,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连树上的知了声都显得有气无力,沉闷得让人心里发慌。

  徐晨他们实在难耐这酷热,便躲到了树荫下休息。这时,一位老农带着他的儿子,提着一篮子饭食,缓缓朝徐晨走来。老农走到近前,微微躬身,一脸诚恳地说道:“先生,您别嫌弃某家准备的这些粗茶淡饭。”

  徐晨连忙起身相迎,微笑着说道:“老人家客气了,快请坐。”

  只见篮子里放着一些面饼,还特意煮了几个鸡蛋,另外还有一碟咸菜。虽然算不上丰盛,但在这个时节,显然是老农特意精心准备用来招待他们的。

  徐晨毫不做作,拿起面饼便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称赞:“嗯,这面饼味道真好。”

  老人家见徐晨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后,两人便拉起了家常,主要是老人家在讲述,徐晨在一旁认真倾听。

  老人家这一生,过得颇为坎坷。他共育有三子三女,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生存本就艰难,最终只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顺利活到了成年。可命运并未就此放过他,大儿子不幸战死沙场,只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孙子。小儿子如今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可家中的光景却是每况愈下。老人家回忆道,自己成年的时候,家中尚有 12亩土地,可等到小儿子成年,家里的土地却一亩不剩,如今只能靠着佃种赵宝国的田地,再加上时不时发的那点微薄军饷勉强维持生计。

  家里还有三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在徐晨来到这里之前,一家人眼看着都要揭不开锅了。说到这儿,老人家的眼中泛起了泪花,但很快又转为激动,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不过现在可好了,托先生的福,俺家分得了 50亩土地,俺家的香火这下总算是可以延续下去了!”

  说完,老人家转过头,看着自己的儿子刘祥,语重心长地说道:“祥哥儿,徐先生可是咱们家的大恩人呐!你一定要跟着先生好好干,千万不可偷奸耍滑,要不然爹也饶不了你。”

  而后他指着眼前的土地道:“家里分的地,爹会用心照看好,绝不会再少一亩。”

  刘祥赶忙点头,态度坚决地说道:“爹您放心,俺一定会跟着徐先生好好干,绝不让您失望!”

第104章 ,丰收的新作物与倒查五年

  在河鱼堡忙于秋收的时节,高家寨同样沉浸在一片繁忙热闹的秋收氛围之中。

  这一天,抗旱会各村的村长纷纷来到高家寨,准备观摩这里新粮食的收获情况。

  只见一位村长伸手掰下一颗硕大的庄稼迟疑道:“这就是玉米?”他将玉米拿在手中反复掂量,脸上满是惊讶之色:“乖乖,这一个怕有一斤重吧!照这密度,这一亩地最起码能有 300斤呐!”

  这些村长可都是庄稼地里的老把式了,凭借多年的经验,只需看看玉米的种植密度,再瞧瞧这几分地的收成,心里就能大致估算出亩产。

  当他们自己估算的产量也差不多是 300斤时,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毕竟,这样的产能,他们也只是在听闻江南那肥沃土地的产出时才有所耳闻。

  “300斤!”四周的村民听闻,顿时一片惊呼。要知道,种植玉米的这片土地,算不得多么肥沃,可这粮食的产量,竟然比村里最好的田地种出的麦子还要高,足足是普通田地产量的一倍有余。

  “这玩意不仅抗旱,产量还这么高,种了这东西,往后咱可就不用再饿肚子。”一位村民手捧着一根玉米棒子,笑得合不拢嘴,兴奋地说道。

  “玉米这名字起得真好啊,你瞧这颗粒,晶莹剔透的,可不就跟黄玉一样嘛!”四周的村长拿着玉米,赞不绝口。对于他们这些靠土地吃饭的庄稼人来说,产量高就是最大的优点,这玉米简直就是农家最珍贵的宝物。

  刘永在一旁微笑着说道:“这还只是玉米这一种,后面还有土豆和红薯两种作物,先生说啊,这两种作物的产量更高!”

  原本,徐晨是打算亲自来参与玉米、土豆和红薯这三种作物的收割的。无奈河鱼堡那边的事情紧急且重要,一旦将河鱼堡的事务理顺,大同社便能拥有上千精锐力量。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这股武力对大同社而言至关重要,徐晨实在无法脱身,只好安排刘永前来视察这些新作物的种植与收成情况。

  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围聚在这里,观看新作物的收成。再加上上百位村长的到来,众人齐心协力,很快就收割了 10余亩地。

  每收割完一亩,大家都会用秤仔细称量。结果令人惊喜不已,这些玉米产量最低的都有 320多斤,最高的那一亩,竟然将将突破了 400斤!如此高的产量,让村民们惊得连连咋舌,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产量这么高的粮食。

  接下来土豆和红薯的收割,更是让村民们兴奋得近乎疯狂。他们从土里挖出一个个灰不溜秋的土豆,迫不及待地用秤称起来,那数字显示竟然是 430斤!

  “亩产都达到三石了,就算是江南的土地,只怕也就这样了吧!”

  “怎么可能会有这么高的产量?”即便亲眼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成,大家还是觉得难以置信。430斤,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普通田地 3到 4倍的产量啊!更何况,这还是在今年小旱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要是在平常年份,突破 500斤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这下,四周的村民彻底沸腾了,根本不需要旁人催促,大家自发地投入到挖掘土豆和红薯的工作中。最终统计得出,土豆的平均产量稳定在 420斤,而红薯的产量更是高得让人不敢相信——550斤!这个数字,哪怕是农户们在梦里,都不敢想象能有这么高。

  刘永看着热闹的场景,笑着说道:“来,大家把这三种作物都做上一些,让大伙都尝尝鲜。”徐晨之前曾将这三种作物做给刘永他们品尝过,所以刘永知道烹饪的方法,而且这些做法本就没有太多复杂的技术难度。

  众人很快便忙活起来,先是煮了一大锅玉米,又磨了一些玉米面,煮了一大锅玉米粥。土豆和红薯也各烤了一些,不一会儿,满满一桌全是这三种新作物做成的美食。

  而后,所有村民都兴致勃勃地围坐过来,准备品尝。不少人先看向刘永,等着他带头。刘永心里明白,自己要是不吃,这些村长怕是都不敢动筷子。

  于是,他大大方方地先拿起一根煮玉米,大口大口地将上面的玉米粒啃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掰了一个烤红薯和烤土豆。

  “真香啊,这作物味道真是不错!”

  “哎呀,居然是甜的!”吃到红薯的村民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在这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能吃到甜的东西可太不容易了。

  刘永笑着提醒道:“吃多了红薯会反酸,还容易放屁哦。”

  村民们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能吃上这么好吃的粮食,就算多放几个屁,俺也心甘情愿!”

  上百号人,每个人都尝了两三口,转眼间,桌上的新粮食就被吃得一干二净。通过这一番品尝,所有人对这三种新粮食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味道可口,产量还如此惊人,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好作物。

  这时,杜家沟村长率先开口:“先生,您可得给我们村留 1000斤做种子啊,最好能派一位先生去我们村,教教大伙怎么种这新作物。”

首节 上一节 44/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