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2节

  贺函不紧不慢地说道:“依我之见,可将重民报迁至延安府或是省城那般繁华之地。如今这米脂县,大同报已然占尽先机,我们在此怕是难有作为。而大城市人口众多,读书识字之人亦不少,且能避开大同社的强势压制,不失为一条出路。”

  刘南卿等人听了这话,却不禁面露迟疑之色。在这米脂,他们好歹是高贵的举人老爷,又有刘家势力作为后盾,行事也算顺遂。可若是前往西安城,那等王公贵族、举人进士云集之地,他们不过如同乡野间的土鳖,实在是心中没底。

  正说着,忽有社员来报:“社长,您家的管家前来寻您。”

  刘南卿心中疑惑,暗自思忖:“近日我也未曾动用家中财物,管家此时寻我所为何事?”当下便起身离席。

  不多时,刘南卿归来,虽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声音却仍难掩兴奋:“父亲已然应允,往后每月会给我们重民社二十两银子!”

  高登听闻,顿时面露喜色,大声说道:“如此一来,我们重民报一半的难题便算是解决了!”

  刘南卿亦是激动不已,感慨道:“父亲终究还是体谅我等苦心呐。”

  贺函微微点头,思索一番后说道:“这些银子足够我们刊印四期重民报。往后,我们不妨每七日出版一期。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坚信,咱们这重民报定能与那大同报一般兴旺发达!”

  许是重民报时来运转,次日,贺人俊竟派人送来三十两银子支持重民报。他唯一的要求便是,重民报要多多宣扬贺家修桥铺路的诸多善举,务必要让整个米脂城的百姓都知晓,贺家乃是乐善好施的善良人家。

  不仅如此,贺人俊还不忘蛊惑道:“贤侄啊,你亦是我米脂的英年才俊,万不可被徐晨那外来之人比了下去。”

  刘南卿赶忙应道:“叔父放心,某定当全力以赴,绝不让徐晨专美于前。有叔父这般大力支持,我重民报必定能压过大同报!”

  接下来的几日,又有几个士绅家族相继给重民报投来银钱。他们所求与贺人俊并无二致,皆是希望重民报能为自家宣扬好人好事,彰显家族高尚品德。

  原来,这米脂的地主士绅们如今也算是回过味儿来了。往昔,他们凭借自身地位,牢牢掌握着地方的舆论大权,可如今却被大同报打破了这一局面,甚至可以说是被无情夺走。

  这段时日,米脂的百姓们固然对那些愿意减租减息的大族夸赞有加,可与此同时,像贺家这般不愿减租减息的家族,却被众人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诟病。

  贺人俊这段时间听到最多的便是众人指责贺家为富不仁,这对苦心经营家族上百年,珍视威望名声的贺家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家族积累的声誉竟就这样被大同报轻易地打得粉碎。

  他们心中如鲠在喉,坐立不安。然而面对报纸这等具有降维打击威力的利器,他们惯用的传统手段却根本找不到反击的方向。

  一番寻觅之后,这些士绅终于发现,米脂还有重民报这一存在。重民社自成立之初,便与大同社针锋相对,双方的辩论从未停歇。

  更为关键的是,重民报所提倡的减税、不与民争利,以及地方无为而治、圣天子拱垂而治等主张,与米脂士绅们的利益需求高度契合。

  如此一来,这些士绅仿若找到了反击大同报的有力利器,纷纷慷慨解囊投资重民报,迫切要求重民报为他们发声,全力维护他们的威望与声誉。

  编辑说了跟读的人太少了,三江PK是上不了了,要裸奔上架了。

  各位读者,求跟读,求推荐票月票

第86章 ,均田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八日,艾家庄外的田地里。

  这一日,晴空万里,烈日高悬,天空蓝得澄澈,不见半分云彩。阵阵微风轻轻拂过,整个艾家庄都被层层叠叠的麦浪所簇拥。

  艾家庄的农户们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秋收劳作。田间,青壮劳力们干劲十足,手中的镰刀挥舞得虎虎生风,只听“刷刷”声响,一株株麦子应声而倒。

  他们收割的动力格外充足,只因大同社与他们早有约定,只需交出三成小麦,其余粮食皆归自家所有。况且,当初艾家覆灭之时,每户都分得了三石粮食。如此一来,即便今年艾家庄遭遇旱灾,农户们手中的粮食非但没有减少,反倒有所增加。不少人心里都乐开了花,想着今年终于能多吃几顿饱饭了。

  田埂后方,妇孺们也在不辞辛劳地忙碌着。脱粒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只见徐晨站在打谷机旁,一脚快速有力地踩着踏板,打谷机发出“轰轰轰”的声响。

  他手中的麦谷在机器的运作下,迅速完成脱粒。脱粒干净后,他又敏捷地换上另一束麦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动作异常娴熟。一旁那些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庄稼人见此情景,无不连连咋舌,暗自惊叹。

  此前,因大同社剿灭艾家后,诸多事务缠身。既要理清艾家繁杂的田产、欠条,又要与佃户重新商议地租之事,还要对受害家族进行补偿,这一系列事宜导致艾家庄的秋收耽搁了几日。

  为了抢回时间,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徐晨亲自带领 100名护卫队成员赶来助力艾家庄秋收。同时,还特意从钢铁作坊调来了十台打谷机。

  这打谷机,可是钢铁厂的第二个拳头产品。随着大同社将其分发到各个村子,它的便捷高效迅速传播开来。比起传统打谷机,这钢铁打谷机的效率足足提升了十几倍,瞬间在整个米脂乡间引起了轰动。哪个农户要是能拥有一台这样的钢铁打谷机,那在村里绝对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当然,这打谷机价格不菲,每台售价高达十两银子。

  不过,对于米脂的中小地主而言,这打谷机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使用这种钢铁打谷机,能省下雇佣好几个短工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能抢下几天宝贵的秋收时间。而且,这打谷机用料扎实,光是那几十斤重的铸铁,就足以让买主觉得物超所值,想着怎么也能传上三代。因此,有条件的地主纷纷下订单订购。

  九月、十月这两个月,大铁锤的钢铁厂就卖出了上千台打谷机,盈利一举突破上万两。

  这可观的销量,直接打消了大铁锤先前的顾虑。如今,他不但不再担心高炉生产出来的钢铁销路问题,反而兴致勃勃地提出了新的高炉计划——要建造一座一次能炼 5000斤铁以上的高炉。

  就这样,整个艾家庄几百号人齐心协力,忙碌了十余天,终于将所有粮食收割完毕,妥善归仓。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十八日。

  艾家庄的祠堂内,气氛热烈而庄重。艾家庄的长者端坐在首位,四周密密麻麻地围满了艾家庄的农户。

  徐晨环视一圈后,方才开口说道:“艾家虽说已然覆灭,可他们留下的田产还在。我大同社自创立之初,便是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今日召集大伙前来,开的便是这均田会。”

  “均田会?”在场的农户们大多面露疑惑之色,小声地相互嘀咕着。

  徐晨见状,朗声道:“说白了,就是分田。”此言一出,农户们瞬间来了精神,原本还带着几分疑惑的眼神,此刻都被兴奋与期待所取代。

  小五赶忙走上前,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簿册递给徐晨。徐晨接过,翻开簿册,仔细查看后说道:“依据我们抗旱会在艾家庄的统计,艾家庄共有田地两千五百三十亩。其中,较为肥沃的千余亩皆为艾家产业。咱艾家庄总计 78户人家,大部分人家仅有几亩到十几亩的田地,更有部分人甚至连一亩地都没有,平日里只能靠给艾家打长工维持生计。我琢磨着,把艾家这上千亩土地拿出来给大伙分一分,以三十亩为标准,谁家的田地少于三十亩,就补全到三十亩。”

  听到徐晨这均田的设想,艾家庄的老人们激动得纷纷站起身来,眼中满是惊喜与期盼,急切地问道:“会长,您说的可当真?”

  徐晨神色坚定,点头道:“自然是真的。我的想法是,趁着秋收之后大伙都有时间,把所有土地整合到一块儿,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分配。”

  话音刚落,在场的农户们顿时欢呼起来。对于农户们而言,田地便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徐晨提出的均田举措,能让他们的田地增加一倍以上,这简直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然而,就在这时,却有一人站了出来,大声道:“会长,某反对!凭什么只给 30亩以下的人分地,30亩以上的人就没有份?难道我们就不是艾家庄的人了?”

  紧接着,又有五人陆续站起身来。这六人在村里算是富户,手中的土地在三十亩到百亩之间。按照徐晨的均田方案,他们确实分不到一分土地。

  黑娃见状,当即怒目圆睁,猛地站起身来,手指着带头的艾大头,厉声斥责道:“艾大头,你平日里仗着和艾强的关系,为虎作伥,没少欺压乡亲们。俺们念在同是一族人的份上,没跟你计较。你倒好,还不知足!怎么,你是真想和艾强一样,落个家产被分的下场?”

  周围的村民们也纷纷附和:“对对对,要把艾大头的田地也给分了!”

  以前有艾老爷撑腰,大家对爱大头的行为是敢怒不敢言,现在他们也有抗旱会支持,自然要把以前受过的委屈全部发泄出来。

  一时间,几百人将艾大头等人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气势汹汹地叫嚷着要分他们的田地。吓得艾大头等人脸色惨白,再也不敢吭声。

  徐晨赶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制止了这场围攻,而后朗声道:“看样子是没人再反对了。好了!明日艾家庄便正式开始均田,大伙这就散了吧!”

第87章 ,不能用的良方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十九日,晨曦的微光刚刚洒落在艾家庄的晾晒场上,这片平日里宁静的场地,此刻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仅仅一个晚上,艾家庄要分地的消息,就如一阵疾风般,迅速传遍了庄里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农户的心都难以平静。

  农户们聚在一起,纷纷在心里盘算着自家可能分到的田地。虽说他们大多没什么高深的学问,算术也不怎么精通,但多年与土地、粮食打交道积累下来的经验,却让他们能够快速算出一笔账:要是家里能有三十亩田地,交上三成的税,从此不用再交租子,也没了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高利贷。如此一来,每年留在自家手里的粮食,少说也有两三千斤。

  想到这儿,不少人已经开始美滋滋地幻想起来,明年要是再加把劲好好干上一年,说不定就能顿顿吃上白面馒头,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了。

  这一天,来到艾家庄晾晒场的可不只有庄里的人。刘永、李文兵等大同社的主要成员,骑马也来到了这里。毕竟均田这种事,实在是难得一见。遥想大明上一次大规模均田,还是在二百多年前的开国之初呢。

  就在众人翘首以盼之时,刘永和小五两人抬着一块木板,缓缓走向晾晒场,后面跟着徐晨等人。看到他们,瞬间让原本就热闹的人群更加躁动起来。

  “这种粗活,哪能让几位先生动手,由我们来便是!”当地有几个热心的村民,赶忙冲了过去,从刘永和小五手中接过了木板。

  徐晨见状,赶忙说道:“那就麻烦各位了,把木板放在晾晒场前面吧。”

  “哎,上面画的不正是咱们艾家庄吗?”一个眼尖的村民惊讶地叫了起来。

  “徐先生画得可真像啊,俺家的位置都能在上面找到呢!”其他村民也纷纷围拢过来,惊奇地发现木板上所挂之画,竟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村庄以及村庄四周的田地。只是,他们大多不认得上面标注的阿拉伯数字。

  徐晨站在一旁,清了清嗓子说道:“咱们艾家庄共有七甲,我已将庄里这2500亩土地,分成了七份,每一甲各分一份。而后在甲内,再给每户分三十亩地。大家觉得这样的分法如何?”

  “好啊,我们都听徐会长的!”村民们自然没有任何异议,纷纷大声回应道。

  随后,徐晨便请村长黑娃以及艾家庄德高望重的老人,还有大同社的社员们来做公正见证。

  接着,他把七个甲长叫到跟前,当着众人的面,用阿拉伯数字在纸上写下了1、2、3、4、5、6、7这七个数字,然后将纸条仔细地放进一个木箱子里。

  徐晨神情严肃地说道:“各位甲长,你们依次上来抓阄,抓到哪个数字,就对应图上的哪一块田地。一切全凭天意,抓完之后,可不许反悔啊。”

  “好嘞,俺们绝不反悔!”甲长们齐声应道。

  七个甲长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去抓阄。抓到之后,便赶忙对照木板上的数字查看对应的田地。那些抓到自认为是好地的甲长,顿时欢呼雀跃起来,脸上洋溢着欣喜若狂的神情;而抓到相对较差田地的甲长,则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垂头丧气,整个人的精气神瞬间颓废下去。

  “哎呀,都怪咱甲长手气太差啦,好地都被别人抢走了,咋就咱这都是差地呢!”甚至还有村民忍不住抱怨起自家甲长来。

  接下来,便是每个甲内部的土地分配了。这过程虽说繁琐,但村民们的参与热情极高。整个艾家庄这一天都沉浸在一片热闹非凡的氛围之中。

  虽说有一些村民抽到了不太满意的地,忍不住抱怨了几句,但总体而言,大家的喜悦之情还是占据了主导。毕竟,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增量,不用付出额外代价就能多得土地,这“白捡”的好处,自然让人心生欢喜。

  值得一提的是,以艾大头为首的那些富农,平日里仗势欺人,不仅不愿意加入抗旱会,还甘愿做艾强的狗腿子。这次分地,他们的土地虽说没有被全部没收,但也都被分到了艾家庄的边边角角,位置十分偏远。

  不过,他们此刻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能保住自己的田地,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万幸了。要是再敢出头闹事,说不定连手中这仅剩的土地都保不住了。毕竟在如今这形势下,他们可是被严厉镇压的对象。

  分完田地之后,大同社的成员们借用艾家大院,聚在一起开会讨论。

  李文兵一边仔细地计算着,一边说道:“一户三十亩土地,要是在不闹旱灾的平常年份,一亩地大概能产出一石粮食。如此算来,三十亩地就是三十石。即便交上三成的税,每户还能剩下二十一石。按一户五口之家来算,每人差不多可以分到四石多的粮食。这样一来,足够一家人维持温饱生活了。”

  说完,他不禁感叹道:“由此可见,均田实在是解决我大明诸多顽疾的一剂良方啊!”

  刘永却摇了摇头,反驳道:“这药虽好,可不能用啊。一旦均田,那可就是逼着全县的士绅与我们大同社为敌啊。”

  李文兵却不以为然,自信地说道:“未必就不能推行。如今我们大同社已经组织起了13000余人,而且还有大量的村落表示想要加入我们。照此趋势,到今年年末,人数超过两万应该不成问题。这两万人当中,我们能组织起三千青壮劳力。就米脂那些士绅,他们又能有多少家丁呢?”

  刘永皱了皱眉头,又道:“那庆王府在米脂可是有万亩良田,你难道也敢去均他们的田?”

  听到这话,蒋乡泉顿时怒目圆睁,气愤地说道:“朝廷拿出三成的税收,用来供养这些大明宗亲,让那些王爷们享尽了荣华富贵。可他们呢?依旧像那永远填不满的饕餮一般,对土地贪得无厌。米脂距离庆王府足有千里之遥,庆王却依旧死死霸占着米脂的万亩良田。要说这大明的祸害,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宗亲王爷!”

  事实上,大明上下,从朝堂官员到普通百姓,对这些王爷都没什么好感。就拿陕西行省来说,这里有四大王府,全省的税收加起来,都不够供养这些王爷宗亲的,还得从外省转运钱粮过来。而这些王爷们,不仅吞噬了巨额的钱财,还变本加厉地大肆兼并土地。可以说,除了那些与他们有直接利益关联的士绅之外,几乎没有一个人对这些王爷们有好脸色。

  蒋乡泉之所以如此义愤填膺,正是因为他家的土地,也是被庆王的家丁强行霸占去的,他一个童生也没有办法和庆王对抗。

  总不会有人认为那些王爷们会花钱买土地吧?

  就说万历皇帝,心疼自己的儿子福王,得不到大明的万里江山,不仅把他封到洛阳,还一下子赏赐了4万顷土地。难道真有人会以为,洛阳四周能有400多万亩的荒地等着福王去接收吗?

  一个福王下去,大明又何止万千的百姓会沦为流民。

  这次真要裸奔上架了,刚刚和编辑定好了,明天中午12点上架,偏偏我这两天得了甲流,存的几张稿子也全部消耗光了。只能从现在开始努力码字了。争取明天先写个1万字吧。

第88章 ,修水坝与均田带来的渏涟

  徐晨见蒋乡泉越说越激动,赶忙抬手制止道:“乡泉,藩王之事暂且超出了我大同社目前的能力范围。咱们此次会议的重中之重,乃是商议该如何妥善处置艾家余下的那些田地。”

  待众人都回过神来,徐晨这才继续缓缓说道:“艾家名下尚有万余亩田地。像曹家沟、白羊村、旱原村、五家沟村以及庄果村这五个村落,艾家在当地可是最大的地主,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土地。

  依某之见,就在这几个村子推行均田之举,如同在艾家庄一般,给每户分三十亩土地。不过,这均田之事得有组织、有章法地进行,当地要成立抗旱社,还得安排咱们大同社的社员前去指挥调度。”

  “而在流水沟村、伊家洼村、张沟村、李家坝村、潘村等村落,存在多家地主势力,此时推行均田怕是困难重重。所以,咱们大同社要把这些村子里的佃户都组织起来,搞规模化生产。”

  “至于曹家沟等五村的均田事宜,这其中需要有精通算数几何的人才,而且还得配备四五名护卫队成员,以此作为武力保障。”徐晨心中清楚,均田这事儿,无异于断了地主们的根基,他们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保不准又会冒出个像“下山虎”那般的黑手套来捣乱。

  刘永闻言,赶忙接口道:“先生,黄松年、齐晓云、李富、李应骥、刘文雄这五人,在工业区里头算是算账最为精明的。先生若有需要,可派他们前去负责均田之事。”

  徐晨微微点头,应道:“那就有劳这五位社员前往曹家沟吧。”

  说罢,徐晨又接着道:“还有一事,高家寨、杜家沟、郭兴庄村等十四个村庄,皆依赖同一条清溪河灌溉田地。可这些年,米脂这地方干旱愈发严重,如今清溪河的水量,已然难以满足灌溉需求。就说今年,若不是咱们抗旱社打了上百口井,怕是这粮食收成难以保住。但依眼下这干旱趋势,仅靠井水恐难以为继。某寻思着,在最上游的三川庄修筑一条水坝储水以被用。”

  “修水坝?”众人听闻,皆是一愣,脸上满是诧异之色。

  在米脂这地界,修筑堤坝之事实属罕见。米脂地貌千沟万壑,田地零碎分散,即便是那些家大业大的地主,也很难拥有大片连成片的土地。如此一来,修建水利工程的成本极高,难度更是超乎想象,以至于在这片土地上,连像样的水渠都难得见到几条。

  徐晨神色笃定,肯定道:“没错,就是修水坝。在三川庄修筑堤坝,便可保住高家寨等十四村共计四万亩土地的粮食收成。倘若能多修个堤坝,再配套些水渠,往后即便是遇上今年这般旱灾,也无需太过担忧了。”

  “而这个水坝是实验也是示范,要是成功,我们大同社当全力在米脂秀水坝,建水渠,改变当前靠老天吃饭的情况。”

  在徐晨看来,米脂如今最为欠缺的便是水利设施。今年米脂不过是晴天多了些,这干旱程度还算不上严重,在后世只怕连地方新闻都上不了,若是米脂能有稍微像样点的水利设施,粮食断不至于减产如此之多。

  徐晨心里明白,大明自然无法与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世界相提并论,可修筑大水坝或许困难重重,但修筑些小水坝,想来也并非难于登天之事。

  在徐晨看来,修水坝,建水渠这是救灾必要的措施,但在这个时代的人来看却如天方夜谭,不可实现。

  刘永却无奈地摇头道:“先生,此事谈何容易啊!且不说修筑堤坝水渠所需的巨额开销,单是这利益分配问题,便极为棘手。某祖父往昔也曾动过修筑水坝以增加粮食产量的念头,可就是因为与常家、贺家等大家族在出钱出力、水渠灌溉等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最终此事只能作罢。”

  这大概便是土地碎片化带来的后果。地主们囿于自身的局限性,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不愿耗费心力去修筑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毕竟出了自家村子,便是别人家的田地,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吃亏,被别人占了便宜。

首节 上一节 32/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