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分散投资
米脂刘府。
刘思远匆匆来到兄长刘思明的书房,将大鸿茶楼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向大哥详述了一遍。
言罢,刘思远满脸气愤,忍不住骂道:“这兔崽子,简直要翻天了!竟帮着外人来算计自家的钱财,实在是岂有此理!”
刘思明却神色淡然,微微露出笑意,缓缓说道:“永哥儿在大同社倒是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你瞧他这手段,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那官场权谋之术,学得是精通至极。”
刘思远依旧心有不甘,皱着眉头道:“可他竟想让家里的租子从五成一下子降到两成五,如此一来,家里每年可要少收好几千石的粮食啊!”
刘思明微微颔首,接着问道:“今年地里庄稼的收成究竟如何?”
刘思远无奈地摇了摇头,叹道:“实在不好。旱田每亩也就只能收七斗米,唯有少数打过井的田地,才能勉强增加到九斗。至于中田和上田,也不过是平常年份收成的七成罢了。照此情形,今年只怕又有不少人家得卖儿卖女,才能勉强活下去。”
刘思民在一旁也跟着叹了口气,感慨道:“这当真是上天要逼死人呐!去年本就是欠收之年,今年又闹旱灾,乡人实在是艰难困苦,怕是真活不下去了。依我看就按大同社说的做吧,就当是支持永哥儿的事业了。”
刘思远微微点头,应道:“是,大哥。”
刘思明曾亲身经历过张居正改革的盛世,往昔的繁荣昌盛与如今的衰败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让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大明王朝正持续走向衰落,已然呈现出王朝末日的凄凉之态。
如今,大明在南北东三个方向皆战事不断,明军节节败退,府库空虚,整个天下局势动荡不安,何时会彻底土崩瓦解,实在难以预料。在这王朝末日的艰难时刻,想要生存下来,分散投资无疑是必然之举。
就说那大同社所建的抗旱会,农户入会只需缴纳五升米,入会之后相互扶持、扶危济困。这情形,怎么看都与汉末的五斗米教极为相似。
而且,从大同社此前的种种行动便能看出,这个团体颇具战斗力,竟能组织起上万百姓。如此强悍的实力,难怪江南的那些士绅能把那些该死的太监打得落荒而逃。
刘永能在大同社站稳脚跟对刘家来说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刘思明想了想接着吩咐道:“另外,四弟你每个月再给那不孝子二十两银子。让他好好琢磨大同社的做法,别给刘家丢人现眼。”
刘思远赶忙应道:“是,大哥!”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初三。
米脂城中,报童们穿梭于大街小巷,高声呼喊:“号外,号外!经过与大同社的谈判,米脂各大家族表示愿意将地租降到两成五,利息暂停收取啦!”
“号外,号外!经过与大同社的谈判,米脂各大家族表示愿意将地租降到两成五,利息暂停收取啦!”
大鸿茶楼的掌柜听闻,满脸惊讶之色,不禁喃喃自语道:“这……这竟真被他们做成了?”
一旁的伙计接口道:“也不能算完全成功吧,也就是八家答应了。像贺家那样的大族,可还没松口呢。”
掌柜叹道:“人家贺家可是军户,家里养着精锐的家丁,不理会大同社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话说回来,大同社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着实是让人出乎意料啊。”
其他米脂百姓在看到报纸上的内容之后,也是纷纷夸赞那些报纸上地主老爷们的仁义,而相对没有上报纸名单上的大族,尤其是贺家,虽然没有被口诛笔伐,但也被谴责为富不仁,一点也不照顾乡人。
像贺家等米脂大族面对这种情况愕然的同时极其不适应,原本应该是他们掌控米脂的话语权,善恶由他们来定义。但现在这个舆论话语权却被大同社掌握了,他们的经营了上百年的名声,面对报纸这种新鲜事务瞬间解体。
他们再也不是让人尊称的乡绅,积善之家,而是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劣绅恶霸了,这个转变太快了,以至于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话语权就丢失了。
但经过大同社一而再,再而三的捶打,他们也反应过来了,要想办法重新把话语权争夺过来。
米脂县衙内,县令齐绍光正翻阅着手中的《大同报》,看到报上刊登的减地租家族名单,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难以置信之色,喃喃道:“这些大家族向来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减租这事居然真被徐晨他们给做成了?”
要知道,他身为县令,想要让这些大家族足额上缴税负,那可真是难如登天。能收到七成,就已经算是给足他面子了。
大明为什么收税如此难,这其中的缘由,着实复杂。想当初,朱元璋自幼饱受官吏欺凌,登基之后便认定官员下乡定会扰乱地方。故而制定了皇权不下乡的政策,税收事务只能依靠甲长、粮长来管理。
可朱元璋却未曾料到,权力这东西,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到他人手中。两百多年过去了,甲长、粮长之位早被地方豪族牢牢霸占,税收反倒成了他们敛财的工具。
尤其是到了如今这大明末年,官员手中权力有限,加上皇权不下乡,县令只能依靠大族,而这些地方上的大族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封建士绅,这要在西方高低是一个男爵。
地方大族收多少税,他这个县令管不了,而且县令还要看地方大族的脸色才能收足税赋,有好的政绩。
逼迫这些大族减租,哪怕只有八个大族,也是他这个县令都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他才惊叹大同社的能量。
齐绍光身旁的师爷笑道:“这对县尊来说是好事,今年的流民可以少很多了,不用我们往大同社赶了。”
因为旱灾,那些活不下去的农户用黄泥封了自己家的门逃荒,所以米脂的流民一直都在出现,而现在米脂县解决的方法,就是给这些流民指路,让他们去大同工业区,交给大同社安置,现在大同社安置的流民已经超过了1500人。
第83章 ,深入骨子里的吝啬
齐绍光神色警惕,压低声音道:“大同社发展之势太过迅猛,着实令人担忧啊!如今他们的抗旱队已然有十几个村子加入,这可是汇聚了上万人之众。
就说此前徐晨为对付黑风寨、攻破艾家庄园,一下子便调动了七百青壮,且还大量使用火药。再者,他竟用五升粮食就给村民打井,这般明显赔钱的买卖,他都毫不犹豫地去做。依我看,徐晨此人志向绝非一般,所作所为与当年的五斗米教何其相似。”
这个时代消息传递太慢了,还是艾家覆灭引起齐绍光的警惕,才知道大同社已经壮大道如此程度,能轻易调动700青壮,尤其是徐晨五升米入会引起齐绍光的警惕。
在这大明,书生们为求科举功名,几乎只钻研四书五经这类与科举紧密相关之书籍,一门心思撰写八股文。至于其他与科举无涉的书籍,哪怕是《孟子》《荀子》这般儒家圣贤之作,亦被视作杂书而弃之不顾。
平心而论,明清之时的读书人,堪称儒家有史以来质量最为逊色的一批。许多读书人甚至连史书都未曾翻阅过。
但说来也巧,这大半年间,徐晨不断撰写与三国相关的人物传记小说,倒是意外带动了一批读书人重拾东汉三国的历史。
齐绍光便是在翻阅《英雄记》之时,方才知晓汉中曾有个五斗米教。细细将徐晨所为之事与之对比,虽不能说全然相同,但也大差不差。
齐绍光接着说道:“本官寻思着,得想办法上报府台和巡抚衙门,恳请朝廷出兵剿灭大同社,以免其坐大,日后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一旁的师爷听闻此言,顿时面露焦急之色,赶忙劝道:“县尊呐,这官可不是您这般当法呀!我大明为官之道,讲究的是和光同尘,不做不错。您此番若上报朝廷,朝廷必然会追问,为何大同社能发展得如此壮大?您在这其中要但什么责任。
更何况,半个月前大同社包税之事,可是您应允下来的。倘若有小人从中作祟,暗中诋毁您,届时您便是浑身是嘴,跳进黄河也难以洗清这干系呐!”
齐绍光一脸大义凛然,朗声道:“但凡是对朝廷有利之事,某又怎能因惧怕担责便避而远之?”
师爷一听,急得直拍脑门,心中暗自叫苦:自家这位东家,读了几十年书,却到如今还没将身份转变过来。他如今已然是大明的官员,行事怎能还如此天真!
无奈之下,师爷只能直言相劝,近乎暴击道:“县尊呐,朝廷每月给您的俸禄不过一两银子,就这点儿钱,您有必要拼命吗?
这一番话,恰似一记重锤,直接击中齐绍光的要害,令他瞬间破防。
想当初任米脂县令之时,齐绍光满心想着要做个清正廉洁之官,最好能如海瑞那般名震天下、流芳百世。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比,朝廷每月仅给他一两银子俸禄,根本活不下去,他这时候才知道海青天不是谁都能做的。
很快,在师爷的指点之下,他渐渐明白了其中门道,开始收受各种孝敬以及其他灰色收入。而在这一过程中,他曾经的清官梦,也随之彻底破灭。
朱元璋实在太过吝啬。明初之时,给一个县令的俸禄为九十石大米,折算下来约值六十到七十两银子。可这其中,一多半还得用实物,甚至是那不太值钱的宝钞来抵充,而这几十两,竟是一年的俸禄啊!
时光流转,两百年后的今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物价上涨了好几倍,大明官员的俸禄居然没涨。就说那刚正不阿的海瑞海青天,在淳安任知县之时,一年俸禄算下来仅约十二两白银,这还是包含了所有折色之物。无奈之下,他只能被迫种菜自给。朝廷给县令一个月才发一两银子俸禄,两百年过去了,大明的皇帝竟无一人想到要给官员增加些许俸禄。
钱少、事多、假期少,责任还重,用这几句话来形容大明朝的官员,当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想那唐宋元明清五个王朝,历经十几个国家更迭,像朱元璋这般小气的皇帝,还真是独一无二。更糟糕的是,后世帝王竟无一人意识到要改变这一状况。
老朱家皇帝这吝啬的性子,早已根深蒂固,刻到骨子里去。也正因如此,大明的官员们大多都没了多少为朝廷尽心尽力的主人翁意识。
师爷见齐绍光神色有所松动,便继续劝道:“县尊,您仔细思量一番。倘若您真上书朝廷派兵剿灭大同社,就大同社所展现出的战斗力而言,少派一营士兵,根本无法将其剿灭。一旦五千士兵涌入米脂,只怕地方大族的存粮瞬间便会被他们吃光。
百姓也必将因这些兵痞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此一来,县尊您上得罪了地方大族,下又失了米脂百姓的民心。没了地方大族的支持,您这县令之位,又怎能坐得安稳呢?”
这也算是我大明的一大“特色”了,朝廷不给士兵足够的军饷,却又指望他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如此一来,只能默许他们在地方上劫掠财物,以此提升士气。结果便是,大明军队竟把内线作战打成了外线作战,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也难怪,大明的官员们没有一个愿意让这些兵痞到自己管辖的地盘上来。
师爷见齐绍光动摇,便给出了他认为最好的出路:“县尊,您瞧眼前这形势,大同社能按时给您交足够的税赋,让您在任上有政绩可表,这才是对您最为有利之事啊!等过个两年,您任期一满离任,这大同社的事儿,便交给下一任米脂县令去操心吧。我大明官场向来讲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只要大同社不做出攻打县城这等大逆不道之事,那便与您无关呐。”
齐绍光听了师爷这一番话,眼神渐渐黯淡下来,整个人颓废地坐下,再也没有提及要对付大同社之事。
第84章 ,重民社的现状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初五,重民报社宅院外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米脂羊毛布,新到的上等货色!价廉物美,走过路过,切莫错过!”桑文一身利落打扮,神色干练地大声吆喝着,一心想要多招揽些顾客。店铺里面,不少人正忙着挑选布料,你来我往,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显得十分嘈杂。
街道上,有不少男子偷偷用贪婪的目光打量着桑文。如此美貌动人的女子,在这米脂城中确实难得一见。
不过,他们也仅仅只敢远远观望,不敢有任何逾矩的动作。毕竟整个米脂城的人都知道,桑文背后倚靠的乃是大同社。那万马堂和野狼帮的凄惨下场,足以让所有人胆寒,不敢轻易造次。
刘南卿眉头紧蹙,满脸不悦地走上前,对着桑文说道:“桑大家,你好歹也是我米脂的花魁,如今这般在大街上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桑文却神色淡然,微微扬起下巴,不卑不亢地回应道:“自己动手,方能丰衣足食。这有何失体统之处?反倒是以往以色娱人,那才是真正的失体统。先生曾言,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女子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正大光明。”
说罢,她又暗暗讽刺道:“倒是刘举人,不知您可从家里拿到钱财,用来发行那《重民报》了?”
刘南卿被这一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如今的《重民报》,即便到了现在,依旧处于入不敷出的艰难境地。无奈之下,他们已经将报纸的印刷频率从一日一刊改成了三日一刊。
刘南卿等人商议报社困境之时,贺函便毫不客气地指出,重民社与大同社如今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关键就在于大同社从建立之初,便充分考虑到了经济问题,早早建立纺织厂,以此维持社团众人的生计。
而他们重民社,却没有能够赚取钱财的作坊产业,这才导致如今这般落魄的局面。刘南卿等人听后,如获至宝,仔细想来,确实如贺函所言。
然而,虽说找到了问题所在,却不意味着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从刘南卿算起,重民社的社员大多都是读书人。让他们舞文弄墨、写八股文,那自然是驾轻就熟。可要让他们去开作坊、做买卖,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经过多次商议之后,他们最终想出一个办法,便是把重民报社的门面租借出去,好歹能收取些租金,补贴《重民报》的运营。
而另一边,大同报社由于撰稿编辑越来越多,规模急需扩大。于是,李文兵与桑文商议之后,决定将大同布铺的地方让给大同报社进行扩张。而桑文她们,则租下了重民社的店面,用来售卖布匹,这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刘南卿面色阴沉,穿过嘈杂的店面,径直来到重民社后院。看着社内寥寥无几的人,他满心疑惑,忍不住向高登问道:“怎么就只剩下这几个人了?杜飞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高登脸上浮现出尴尬之色,嗫嚅着说道:“唉,大同社新近开了水泥作坊和煤炭作坊。加之加入抗旱社的村子越来越多,事务繁杂,便开始招募账房和夫子。他们给出的条件十分优厚,不仅包吃包住,每月还给一两银子的工钱。杜飞他们几个权衡之后,便去报名了。”
艾家对于大同社而言,无疑是一份极为丰厚的“馈赠”。所获的粮食,将大同社的仓库填得满满当当;钱财也被徐晨迅速利用起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开设新的作坊,还招募了许多能工巧匠。艾家名下有一个小型的煤矿厂,徐晨当即便接手过来,准备开采煤炭。与此同时,还筹备了一个煤球炉作坊,打算在整个米脂县大力推广蜂窝煤。
在这封建时代,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首位,足见其作为燃料的重要性。若用蜂窝煤来做一日三餐,一天大概要消耗十个左右。米脂县有上千户人家,如此算来,一日消耗的蜂窝煤便有上万个。一个蜂窝煤售价三文钱,这一日下来,便是三十两银子的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从煤矿开采,到蜂窝煤制作、煤球炉打造、火剪生产,再到蜂窝煤的运输,这一系列环节,能够形成一条规模达几十到上百人的小型产业链。
徐晨还计划在今年内,将纺织厂的纺织机扩充到三百台,使羊毛布的日产量增至六百匹。在徐晨的带动之下,整个米脂的乡绅们纷纷跟风,开始扩张各自的手工业规模。
大同社那三五万两银子的订单,对于米脂这个小县城来说,恰似一场久旱之后的甘霖。原本米脂仅有孙、吴两家砖窑厂,在这短短半个月内,便扩充到了五家,还有五六家也正打算开办砖窑厂。
再者,由于大同社大范围普及基础教育需要大量夫子,加之徐晨所著《英雄记》以及两份报纸的广泛传播,使得市面上对纸张的需求大增。各厂家的印刷厂、造纸厂也纷纷开始扩招工人。
米脂在农业萧条的当下,手工业却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兴盛时期。这个月,城内新开了十几家作坊,招募了成百上千的工匠。而在这其中,读书人凭借自身的学识,作为账房,也颇受各个作坊主的欢迎。
重民社的这些读书人,当初投靠刘南卿,也不过是为了谋一口饭吃。重民社成立之初,吃喝不愁,还有女眷相伴,众人自然趋之若鹜,乐意加入。
可待刘家断了供给之后,大家瞬间没了收入来源。那些出身中小地主家庭的社员还好,尚可依靠家中积蓄勉强维持生计。但那些出身财力更为薄弱的自耕农家庭的社员,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另寻出路了。
毕竟,人都是要吃饭的,有利则聚,无利则散,这些童生秀才也有家人要养活啊。
刘南卿听闻这些,内心怒火中烧,双手紧握拳头,却仍强压着情绪,满脸鄙夷地冷哼道:“哼,这般朝三暮四、见利忘义的小人,我重民社不需要。”
相较于一个月前,重民报社如今的景象可谓是今非昔比,肉眼可见地萧条起来。此刻,还留在社内的社员仅有十几人。想当初重民社成立之时,那场面热闹非凡,社员多达上千人。如今这般光景,当真是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第85章 ,时来运转的重民社
刘南卿、贺函、高登三人围坐在桌前,神色凝重,正商议着重民社往后该如何谋发展。说难听一点,是要想办法谋如何生存下去。
刘南卿面上满是歆羡之色,长叹一声道:“想那大同社,在压着米脂一众大族减租减息之后,声望如日中天呐!如今这整个米脂之地,众人只知有大同社,却鲜少提及我们重民社,实在是让人无奈!”
米脂大族减租减息这一事,影响堪称巨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米脂城,众人讨论的热情高涨。如今这米脂城内,无论是酒馆还是茶馆,皆是议论纷纷,而那徐晨之名,毫无意外地成了众人讨论的绝对核心。这等情形,怎能不让刘南卿满心羡慕。
他才是米脂的青年才俊。这个位置不应该是他的,现在却被徐晨这个外乡人霸占了。
贺函闻言,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景明兄啊,当下可不是只盯着大同社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要设法让我们重民社得以存续,寻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才是关键呐。若是做不到这一点,咱们这重民报怕也是难以维持下去。”
高登听闻,苦笑着接话道:“唉,只可惜某耗费心血所著的那部《袁绍传》,竟是无人问津呐。”
原来,他们见徐晨凭借写小说吸引读者,提升了报纸销量,便也纷纷效仿。高登更是自告奋勇,以徐晨为模板创作了这一部《袁绍传》,满心期待能有所成效,可谁料结果却是反响寥寥,重民报的销量并未因此有丝毫提升。
贺函见状分析道:“徐晨所著的那《英雄记》,虽文风略显粗鄙,然而正因如此,只要略识文认字之人皆能看懂,故而大受欢迎。高兄的小说虽文采斐然,却写得太过高深,普通百姓难以领会其中精妙,自然是应者寥寥。在这等话本小说的创作上,徐晨确实堪称专业,我等实难与之相比啊。”
当初他们想到的开源办法,因为重民报发展不起来,基本上全没有用处。
刘南卿心有不甘,握紧拳头道:“难道我等就只能这般被大同社死死压制,永无出头之日了不成?”
贺函沉思片刻,缓缓道:“某倒是忽生一计,或许能解我等当下之困境。”
“哦?是何方法?快说来听听!”刘南卿与高登二人齐声急切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