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围拢过来,眼睛紧紧盯着地图。尚可喜继续说道:“不过,山中有多条宽阔的山道,朝鲜国在此山脉当中建了城墙堡垒,以防御女真人。那些城墙高大厚实,堡垒坚固异常,其防御还算坚固,小股女真士兵难以突破。
以往女真人进攻朝鲜,大多是从地势相对平缓的义州发起,可如今他们忌惮我辽东都护府的威慑,不敢再走老路。这次竟选择从宽甸地区越过图门江,在朝鲜叛徒的帮助下,攻破了富宁城。现在他们兵锋直指咸镜道治所咸兴城。”
张献忠听了,一拳砸在桌子上怒道:“亏得俺老张花了这么多钱粮练兵,结果一点用都没有。这些窝囊废遇到女真人还是一触即溃,俺老张就没打过这么窝囊的仗。”
尚可喜等人听了,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低着头,不敢直视张献忠的眼睛。这样的仗他们确实打了太多,所以听到张献忠这骂人的话,觉得也有点在骂他们自己。
耿仲明赶紧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都督,朝鲜士兵本就战力不强,更不要说还有两班大臣在背后捅刀。现在仗打的这么差,和朝鲜的士兵关系不大。”
尚可喜也接着说道:“都督,现在最重要的是重新把朝鲜士兵组织起来。咸镜道山脉众多,利守不利攻。这些朝鲜士兵只要有一个指挥核心,不会像现在这样一触即溃。”
张献忠听了,沉思片刻,说道:“耿仲明,你带一团人马去咸兴城。如果城池没沦陷,你就在咸兴城当中阻击女真人;如果城池沦陷,你自选一个险要之地,收拢溃兵,阻击女真人。”
耿仲明抱拳行礼,大声说道:“遵命!”
而后张献忠继续命令道:“命令朝鲜八道的所有民兵集合,让他们准备阻击女真人。练了一年多的兵,是时候检验这些士兵的战斗力。”
尚可喜想了想,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都督,这一年多来,皇太极全力收缩在沈阳城,我等难以抓住重创他们的机会。这次女真人入侵朝鲜倒是一个好机会。要是把多铎的正白旗包围,皇太极能损失得起一旗人马?”
张献忠问道:“你是想围点打援?”
尚可喜笑道:“在辽东平原上女真人骑兵战斗力还是非常可观,但如果去了山区,女真骑兵的实力会削减一半。在朝鲜歼灭女真人主力,辽东则唾手可复。”
张献忠皱起眉头,犹豫道:“这就不是打小仗,我是要准备和女真人打决战,但元首说过,暂时以削弱围困女真人为主。”
尚可喜急切地说道:“都督,经过了两年多的围困,女真人已经穷途末路了。此次他们入侵朝鲜,就是在垂死挣扎。属下以为此次就是歼灭女真人最好的时机,您应该主动向元首说明情况,抓住这次机遇。”
张献忠沉思片刻,眼神逐渐坚定起来,说道:“本将这就上报给元首。”说罢,他转身走到书桌前,拿起纸笔,开始认真地书写给元首的报告。
第350章 ,争预算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二日,京城。
晴空万里,冬日的阳光让所有人人都暖烘烘的,京城的大街小巷当中都满的热闹的人群,经过大同社两年的治理,京城已经恢复的往昔的热闹,甚至变得更加繁华,大同社虽然清洗了京城的权贵,但却也在京城建立了钢铁厂,器械厂,纺织厂等作坊,京城服务权贵的工匠,现在为他们自己服务。
京城终于有几分市民社会的模样了,尤其是天津卫开海,大同社又修建了一条天津卫联通京城的铁路,大量的西方海商也开始进入大同社的政治核心,京城的洋人变多,再加上西域的胡商,倒是让京城有几分万国来朝的景象。
此时,京城的百姓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总理府上的预算会议上。今年北方大地被各种旱灾折磨得痛苦不堪,所有人都以为今年的田赋将会异常难看,粮食收成必然大打折扣。
秋收之后,当统计数据摆在众人面前时,却让大家大吃一惊。数据比大家想象的要好看多了,尤其是南直隶(江北部分),一年间,增加了上千万石的粮食收成,冠绝整个大同社各个行省,今年大同社粮食增收大部分来源于此。
除此之外,直隶、山东等地也都有小幅增长。在北方如此猛烈天灾的情况下,在大同社官员们的治理下,北方的粮食居然还有所增长,这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他们觉得天下再也没有更难的事情能拦住大同社前进的步伐了。
大同社的成员们沉浸在粮食增长的喜悦之中,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一场激烈的冲突就因财政预算的分配而起。议事大厅里顿时火药味十足,争吵声此起彼伏。
目前,大同社下属的各行省发展极其不均衡。关中地区,在大同社多年的精心治理下,这里的农业和工业都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关中的水浇地超过了1500万亩,是整个北方最多的地区,几乎可以是其他行省之和,这也是关中在北方旱灾连连的情况下,粮食产能还能不断增长的原因,只是今年的蝗灾打了关中一个措手不及。但经过一年的治蝗,关中有信心明年粮食产能还能继续增加。
而在工业方面,关中工厂林立,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布匹的产能一年比一年高涨,一匹匹精美的布料从纺织机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钢铁、水泥、煤炭等产业也不甘落后,每年以增长两成的效率快速增加。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让陕西行省税收冠绝整个北方,成为大同社最重要的经济重镇。
在这次预算会上,陕西巡抚黄松年站了起来,郑重地提出了关中轨道发展5年计划道:“各位同仁,为了进一步提升关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与各地的联系,我们关中想要在5年内修建三千里的轨道,联通关中各府,形成一条高效的物流网络。这样一来,关中的物资就能更快速地支援到全国各地,为大同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黄松年的话音刚落,就遭到了其他巡抚的围攻。
河南巡抚陈子昂第一个站了出来,不满道:“黄巡抚,现在多少地方连一条轨道还没有,交通极为不便。你现在就打算联通整个关中的轨道网,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要修也是在我们中原修,中原地处天下之中,如此才可以联通四方,对大同社的整体发展更为重要。”
“你们中原一年修了1000里的轨道还不满足!”山东行省巡抚沈荣也不甘示弱道:“我们山东行省才是最需要支援的地方。为了修黄河大坝,上百万人在工地上日夜奋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们还迁移了十几万农户,为修筑黄河堤坝退让,退耕还湖又迁移了上百个村落,这些都是最上等的田地,现在变成了堤坝,变成了湖泊,我们山东行省的百姓是哭着离开自己的家园。
就说今年有,哪个行省有我们山东行省的牺牲大,总理大臣府怎么也应该支持我们建几个码头,几条轨道,这样是才是权责对等,公平公正。”
南直隶巡抚罗伟淡然道:“我觉得中原还是想办法修水渠吧,修铁路的事情就不要掺和了。要不然再闹个旱灾,中原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反而是我们南直隶,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没有轨道怎么运粮食?关中也已经有轨道了,想来凭你们自己的力量慢慢修也是可以的。”
黄松年听了众人的指责,心中十分不甘,他涨红了脸,大声辩解道:“各位,今年我们关中运了多少粮食布匹支援你们,又派了多少工匠去你们行省建设工厂,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们这是在为大同社的整体发展做贡献,可你们这是放下筷子就骂娘啊!我们想修这么多轨道,也是想让关中的物资快速支援到中原,帮助大家共同发展。”
说到这里,黄松年的眼神变得犀利起来,他环顾四周,继续说道:“而且去年,今年得利最多的难道是我关中?是谁建的钢铁厂,谁建设蒸汽作坊,谁建了造船厂,所以又弄出了一个赚钱的捕鱼行业,谁又截留了最多的鸟粪石?”
“亩产千斤,好高的产能,鸟粪石这种肥料是元首发现的,凭什么你们南直隶截流大半。”
今年南直隶最大的喜报就是,扬州千亩实验田当中,用了鸟粪石的水稻亩产超过了上千斤,轰动了整个北方,让南直隶很是出了风头,毕竟在这个时代,这么高的水稻产能,都能称之为祥瑞了。
黄松年这样一说,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向了罗伟。大同社经过了七八年的产业发展,大家都清楚地知道,只要建立工业区,让工业区填满各种工厂,就会有大量的税收,工匠也会创造庞大的消费市场,然后带动四周农村的发展,一个工业区就能马上让一个城市变得欣欣向荣。所有人都知道作坊的重要性,也知道发展产业的重要性。
“难怪你南直隶发展的这么好,这都是元首偏爱。”有人小声嘀咕道。
“这也太不公平了。”另一个人附和道。
罗伟听了众人的指责,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辩解道:“各位,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底子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至于发展造船厂,你们又不靠海,如何发展造船业?而且我们发展的造船行业也是为了捕鱼,你们哪个又没有吃过我扬州咸鱼干?今年南洋输入了三百万石粮食,你们吃了没吃?现在这算什么?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就骂娘。”
在这场激烈的争吵中,天津卫的杨秀默默地缩了缩身子,尽量不卷入这场战场。
南直隶有的产业,其实天津卫也有,不管是造船业、捕鱼业还是盐场,一样不缺,而且天津卫也依靠海贸发展经济。
不过,天津卫底蕴不如南直隶,地盘也不如南直隶大,所以没有南直隶那么出头,他不想在这个时候惹上麻烦,只想静静地等待事情的发展。
这些人争吵来争吵去,场面一度失控。最后,众人只能将目光投向了总理大臣刘永。
刘永坐在议事大厅的主位上,他面容平静,面对众人的目光淡然道:“各位同仁,民朝的税收不是无限的,不可能满足你们所有人的想法。而且你们争吵也是无用的,全国一盘棋,该在哪里建工厂,总理大臣府会根据大同社的整体发展规划做出通知。”
元首府
宽敞明亮却略显严肃的办公室内,徐晨正端坐在宽大的书桌前,专注地审阅着各地上传过来的文书。他微微皱着眉头,眼神在文书上快速扫过,几乎一目十行,每看完一份文书,便轻轻将其放在一旁,整个过程没花多少时间。
这些文书如同雪花般堆满了桌面,而内容却几乎千篇一律。各地官员都在请求资金,有的是为了建设水利系统,期望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保障粮食产量;有的则是想建设工业区,借此推动城市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这场景让徐晨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大同社的官员大多出身军方系统,他们带着军队打仗时的那股冲劲和执行力。在他们的思维模式里,一旦制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像河南行省送来的文书中,明确打算在每个县城都建设一个工业区。然而他们似乎只看到了工业区带来的美好前景,对于其中诸多实际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思考。
比如,这些工业区里的作坊该如何填充?
作坊所需的工匠又该如何培训?
原材料从哪里来?
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该如何销售?
对于这些关键问题,他们几乎没有概念。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一个作坊能用得了多少原材料,培养几个做差事的工匠又有何难?
至于货物生产出来后,他们更是觉得根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毕竟自古以来,只有担心没有货物的,还从没听说过货物卖不出去的事。
徐晨看着这些文件,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些官员已经是大同社最顶级的一批人才了,他们知道工业集群能节省成本,也了解产业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该交的“学费”似乎是免不了的。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不犯错又如何改错。徐晨明白,他也只能尽量降低他们交“学费”的成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就在徐晨专注地翻看着文件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满脸疲惫的刘永走了进来道:“都督,要不您去开预算会议吧。”
徐晨放下手中的文件,靠在椅背上笑道:“给他们定个目标,完成了之后予以一定的奖励。比如,一年完成300万亩水浇地的建设,可以奖励一个大型的钢铁厂;一年增加50万入学的儿童,奖励一个工业区;要是普通百姓的识字率上去了,就奖励一个学府。”
刘永微微点头,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徐晨接着说道:“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修了水利设施之后,确实可以有效地抗击旱灾。今年要不是关中、中原闹蝗灾,我们的粮食生产绝不止现在这一点。所以要明确告诉下面的巡抚,发展工业的前提是农业发展。连粮食都没有,工人都要饿肚子,这还如何发展工业?
哪怕是发展纺织业,也需要棉麻等原材料,但现在北方的田地都在想办法种粮食了,哪有多少棉麻?没原材料如何发展工业?只有他们把水利设施建设好了,元首府才会考虑给他们多建几个工厂。”
徐晨虽然知道,工业发展才是未来的趋势,但现在北方的旱灾一次比一次猛烈,工业人口是要消耗粮食的。
所以现阶段,他只能由元首府来掌控工业的发展,控制工业人口增长的速度,绝不能让工业人口突破北方粮食供养的极限。即便到了现在,粮食供给制度还没有被废除,这足以说明粮食问题的严峻性。
刘永听了徐晨的话,思考了一会儿,说道:“都督,要不就召开一个执事会议,您亲自给他们上上课,也好平息一下他们过热的头脑。现在各地官员都热情高涨,但很多想法缺乏实际考量,您亲自讲解,他们应该能更明白其中的道理。”
徐晨想了想,觉得刘永的建议很有道理,是应该统一向大家的思想,接下来几年时间北方还是要重点发展农业,建设水利设施,而不是一窝蜂的把有限的钱粮用在发展产业上,于是点头答应下来。
几天后,在大同市的会议室里,执事会议召开。会议室里坐满了各省的高官,他们个个神情期待,希望能从这次会议中得到元首府更多的支持和资金。
徐晨站在会议室的前方,目光扫视着台下的众人,然后开始说道:“各位,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是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工业发展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工业发展是未来的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能盲目行事。工业发展有4个要素,分别是原材料、工匠、钱财和市场。缺了其中任何一个,这作坊都开不起来,即便开了也会亏本~~~~。”
徐晨接着把中学高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地讲了一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联系。他说道:“农业是基础,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
在粮食产能没有大范围提升之前,元首府是不可能放开对工业发展的限制的。如果你们想要元首府支持你们建立作坊,就必须拼命地修水利设施,多建能抗旱的水浇地。只有粮食产量有了保障,才有更多的脱产工匠去保障工业的发展。”
台下的官员们一开始还听得津津有味,但随着徐晨的讲解深入,他们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们原本以为只要提出建设工业区的想法,元首府就会大力支持,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条件和限制。
会议进行到最后,气氛变得有气无力。一众各省高官都有点蔫了,他们原本高涨的热情被徐晨的一番话浇灭了不少,元首的其实和理念还没有变,先把农业基础打牢再说吧。
和这些官员上完课之后,王二,贺六找到徐晨道:“元首,金国对朝鲜动手,皇太极派遣了15000大军在两班大臣为内奸的情况下,攻入了朝鲜,现在已经快攻占整个咸镜道了。”
徐晨有点惊讶道:“女真人现在还敢进攻朝鲜?”
这两年在大同社的围困,蒙古人脱离了皇太极的统治,汉民也不断逃离,光今年就逃了15万了,现在金国八旗都未必能满编,他们居然还敢派遣两旗去朝鲜,是不想要沈阳了吗?
王二道:“皇太极是狗急跳墙,根据我们的探马来报,今年金国粮食大幅度减产,即便是刚刚秋收,金国的粮食每石超过了十两银子。”
贺六道:“真正女真人不多,只有7000多人,余下的都是朝鲜的伪军,皇太极应该是想掠夺朝鲜的粮食补充金国。”
张献忠上书,想要将计就计,把多铎围困在朝鲜,围点打援,吸引皇太极救援多铎,把女真人的主力消灭在朝鲜国境内。”
徐晨:“朝鲜多山的地形倒是可以限制女真人的骑兵,但如果皇太极不上当怎么办?”
贺六道:“现在女真人衰落到极限了,皇太极不救援我军干脆直接三面包围沈阳,彻底覆灭金国,而且损失一旗女真人主力,对金国是巨大的重创,必定能激发女真人内部的矛盾。”
徐晨思考许久,现在黄河变道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户,如果能灭掉金国,就可以让农户迁移去辽东,在山东只有30亩地,但去了辽东却有100亩土地,要是没有战争,应该能吸引很大一批人过去。
徐晨道:“任命高小四为辽东都护府都督,张献忠为镇北将军,统领辽东,辽西,朝鲜三个方大军,先围点打援,看看皇太极上不上当。如果不上当,发动对金国进攻。”
第351章 ,似曾相识的场景与不同的道路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三日。元首府
朔风凛冽,元首府内却气氛热烈。屋内炭火熊熊,将众人的脸庞映得通红。
徐晨高坐主位轻轻咳嗽一声,目光扫过下方的刘永、李文兵、胡益堂、蒋乡泉、常五等执政,开口道:“诸位,如今我大同社的版图已非昔日可比,我们统治的不再仅是关中一地,而是整个北方6个行省,这带来了新的难题。”
众人皆正襟危坐,凝神细听。徐晨继续说道:“以前那种直接命令的治理模式,在如今这般庞大的地域下,已难以为继。下面的巡抚们各有想法,行事也多有分歧。
大同社下属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增多,有我们直接建立的,也有地方府衙自行兴办的。这些作坊数量庞大,资产厚重,若再放任自流,局面必将混乱不堪。我打算成立少府监,专门管理我大同社的各个官营作坊,归总理大臣府管辖。”
“少府监?”众人闻言,皆露出思索之色。李文兵率先开口,他微微皱眉,回忆着说道:“这是宋朝时期的机构,掌管百工技巧之政,负责制造宫廷和官府所需的各类器物,从皇室的华服美饰、金银玉器到祭祀用品,无所不包。”
徐晨道:“宋朝的少府监主要是为皇室服务。但我设想的这个少府监,更似秦汉时期的少府机构,权限有所扩张,为天下百姓服务。”
李文兵眼睛一亮点头道:“这倒不错,统一归总理大臣府管辖,下面的人也就不用再争来争去了。”
刘永却苦笑着摇头,他双手摊开,一脸无奈地说:“哪有这么简单,这些作坊遍布北方各地,数量众多。即便有了少府监这个衙门,当地官员只怕还是更听当地巡抚的命令。朝廷若让他们交出作坊,他们肯定会跑到元首您这儿来诉苦。”
徐晨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处理政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便我们再增加一倍的人手,也难以面面俱到。这样吧,作坊资产超过10万两的归少府监管理,低于这个数字的以及地方府衙自行建设的作坊,由他们自己管理,少府监只起到监督作用。”
刘永点头赞同,接着问道:“如此一来,下面的抵抗情绪会少一些。元首,您认为谁适合坐镇少府监呢?”
徐晨托着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就让傅山来做。这一年来,他修水利、抗旱灾,功绩卓著。尤其是建成了密云水库,解决了当地十几万农户的灌溉问题;又在永定河上游建水库,解决了京城百姓的饮水难题,足见他组织能力之强,适合管理这些作坊。”
京城自元朝起作为首都,已有近400年。这400多年间,近百万人口在此生活,地下水早已被污染,盐碱化严重,很多井水又咸又苦,只有少量甜水井。
所以京城有卖水的行业,拥有一口甜水井,就能过上比几百亩土地的地主还舒坦的日子。普通百姓没能力去打污染重的河水,只能忍受用水之苦。
傅山担任顺天府尹后,知道百姓用水困难,又赶上北直隶要修水利设施,他便在永定河上游修水坝,修建主水渠和多条辅助水渠,将水引入京城各个市坊,解决了百姓的水源问题。
顺天府尹好就好在在京城,做出了什么功绩都能被众人看到,所以刘永等人对傅山的能力表示认可。
但说起京城用水问题,李文兵也没好气道:“建水库、引水入京,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有些人就是不识大体。他们跑到我们都察院状告傅山,说他借修水库之名贪污受贿。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告状的都是那些有甜水井的居民,傅山引水入城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他们就颠倒黑白,乱告状,甚至还有人想破坏水渠,真是让人气愤!”
徐晨神色平静,安慰道:“处理政务就是这样,有利就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利大于弊,这事就值得去做。难道因为几只知了叫,我们就不做事了,那些敢破坏设施的人,依法严惩便是,不必理会他们。”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徐晨将目光转向刘永,严肃地说:“朝鲜战火再起,经过这几年的封锁,女真人的实力已衰落到极点。我认为现在是彻底解决他们的时候了。你们总理大臣府要准备好粮草武备,做好张献忠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刘永站起身来,抱拳行礼,坚定地说:“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