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3节

  田见秀停下手中的动作,说道:“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吧,先生可是个好人。想当初,咱都是些流民,先生都没嫌弃咱们,依旧收留了咱们。如今大同社发展得是越来越红火,先生又怎会轻易丢弃咱们呢?

  社里正打算多建些作坊,原本的那些作坊也都要扩大规模,到时候,大伙肯定都能有一份安稳的好差事。”

  田见秀是大同社员之一,而大同社几乎每七天就会召集社员开会,公布大同社这七天建设的成果和下一步发展的任务。所以他知道大同社下一步的动向,原本的作坊都会继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社员,大同社根本没有想抛弃任何人。

  孔晨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队长,您这人就是太老实了。依俺看呐,主动做出选择,总归是要比被动等着分配强些。”

  其实啊,孔晨暗中观察许久了,他认定这护卫队往后必定是个有前途的好差事。

  田见秀拍了拍身上的土,说道:“你要是真想一直留在这儿,那就想办法成为大同社的一员。先生总不可能把自己社里的人给赶走不是?”

  这话一出,倒是把孔晨说得无言以对了。

  他心里清楚,要是能成为社员,他早就入社了,哪还等到现在。

第61章 ,站军姿的考核方式

  孔晨当长工这么多年,之所以没累出啥病根儿,靠的就是多在地主面前表现,干活的时候却偷偷少出力。不像其他那些长工,被张地主几句好话一哄,就真把自己当成张家人了,一门心思为张家卖命,最后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了。

  这摸鱼的习性,早都深入孔晨的骨子里了,甚至都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手段。

  可来到大同社之后,这一套就行不通。即便他满心想要积极加入大同社,可最终还是没能通过。

  反倒是那老实肯干的田见秀,成了大伙学习的榜样,第一批就加入了大同社。

  就这样,辛辛苦苦劳作了一个上午。待他们回到工业区,正准备去吃午饭时,却在告示栏那里看到一则消息。这一看不要紧,顿时整个工业区都炸开了锅。

  原来,告示上说护卫队要扩充到两百人,只要有意愿的都可以报名参加。而且上面还特意提到,护卫队肩负着保卫工业区的重大任务,虽说危险又艰巨,但从这个月起,护卫队的工钱提升到了一两银子。

  这消息一出来,可不得了。在江南地区,年收入十二两银子或许算不得什么稀罕事儿,但在这米脂,那可实实在在是个高薪岗位啊!

  至于告示上提到的危险,早被大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工钱三钱银子的时候,玩什么命;可这工钱涨到一两银子了,那可就不一样,是真可以拼命的

  孔晨看到这告示,只觉得自己的心脏“砰砰”直跳。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护卫队的一员,一定要得到这份一两银子工钱的差事。

  他激动地拉着田见秀的胳膊,说道:“队长,咱们一块去报名吧!一两银子的工钱呐,只要干上一年多,攒下的银钱就足够买下一套砖房啦。到时候,那些媒婆指定会主动上门!”

  田见秀也被这一两银子工钱吸引住了,也答应下来。

  于是今日这顿午饭,工匠们吃的极其快,可以说是狼吞虎咽了,而后他们快速在告示栏下排队。

  当徐晨吃完午饭过来的时候,告示栏下已经排成一条长龙了。

  他诧异道:“这么多人想要成为护卫队当中的一员?”

  贺老六笑道:“东家,一两银子已经和军中满饷待遇差不多了,这能不吸引人。”

  王二道:“其他人俺不清楚,但俺的命是先生的。”

  徐晨道:“你的命属于你自己,真正能让你付出生命是我们的大同事业。”

  王二道:“俺懂了,俺的命是要帮穷人的。”

  这样说也无不可,毕竟讲太深奥的道理,王二也很难听懂,帮穷人就是帮自己人,这样王二他们反而更加好理解。

  三人做好开始一个个登记报名人的信息。

  不过今天站在这里的人却多的超出了徐晨的想象,不但土木工匠来报名,甚至纺织厂,木器作坊,甚至连四周的抗旱会农户都报名。

  护卫队的待遇太好了,好到没有人可以忍得住诱惑。

  徐晨本以为最多几百人报名,结果四里八乡的农户都来报名,徐晨想了一想接受了这些人的报名,大同社想要扩大影响,让他们加入护卫队就是最好的方法。

  于是三日时间,报名的人数达到了1500余人。

  但徐晨只需要一百人,这里面1400人都是要被淘汰出去的,如何选拔出自己需要的士兵就成了关键了。

  徐晨思考后决定以意志力作物考验的方式,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是战斗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物质保障上他能想办法解决,那么对士兵的战斗意志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明末这个时间段,很多的大战都是关键时刻士兵意志力崩溃,一场战役就这样败了,一个国家就这样亡了。

  最后他决定以站军姿的方式,来考验这次报名者的意志力。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十九日,大同工业区。

  1500名报名者组成15个方阵,每个方阵有100人。这1500人在烈日的炙烤下一动不动的站立着。

  最开始的时候谁都没把这考验当回事情,站着不动有什么难的,一两银子的差事他们要定了。

  但半个小时过去了,考核人群当中,再也没有一个人是这样的想法了。

  在烈日的暴晒下,他们觉得自己口干舌燥。浑身像是有10万只蚂蚁在爬一样,想要用手去抓他们却不敢,因为护卫队的成员在盯着他们。

  只要他们敢动,就会警告一次,三次之后考核失败,人就会被拉出队列,失去了这个能得到一两工钱的差事。

  孙可旺望喝了一口绿豆汤缓步的走在一个方阵前面道:“现在就受不了的,可以提前出列,护卫队只要最后的100人,扛不住早点离开,对大家都好,我们已经准备了绿豆汤啦,加了盐的,喝了这绿豆汤,你们也不算白来了。”

  孔晨正好在孙可旺身边,他甚至能闻到绿豆汤的清香,而后忍住馋意,咽了咽自己的口水。

  “混账!”他本就晒得头晕目眩,只觉得自己在一口蒸锅当中,人都快被晒熟了,孙可旺居然还拿绿豆汤来引诱他,他只能咬牙控制身体,让自己的手不去伸向那碗绿豆汤。

  就这样时间过了一个时辰,大部分人都到极限了,身体一摇一晃。

  “噗通!”一个人扛不住倒下了。

  徐晨急道:“快把人拉到阴凉处,给他们降温,再喝绿豆汤。”

  这好像成为了一个信号,不断有人承受不住,或是坐下,或是倒下。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忙着把他们拉到阴凉处,恢复过来的人就让他们喝绿豆汤。

  一碗绿豆汤下肚,本来对这个考核有怨气的人,也消气了。

  而后带着一丝幸灾乐祸的心情,边看他们边喝绿豆汤,时不时还说这绿豆汤如何美味好喝。

  而孔晨也扛不住了,他的身体开始轻微晃动。

  意志力也开始在动摇,俺这么聪明,大字都识了500个,九九乘法表也是倒背如流,即便当不了护卫队,当个账房,俺也能发财。

  内心给了自己找台阶,更加承受不了了,直接坐了下来。

  孙可旺和孙磊两人当即把他搀扶到阴凉处,用湿毛巾降温,再给他一碗绿豆汤。

  孔晨喝了一口绿豆汤,整个人都像活过来一样。

  然后他看一下广场,发现还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站在那里,而他大哥田见秀依旧是一动不动的站立。

  他摇头道:“比不了。田大哥才是真正的汉子。”

  看了说给富人发钱走出经济危机的理论。但我觉得这有问题,现在缺的不是生产力,是消费力。

  我也想到一条可以走出经济危机的理论。

  让富人给穷人打工,现在不是讲究分工合作,富人会赚钱,那他们就拼命的赚钱。赚了钱再想办法用合法的方式分给穷人来花。

  谁叫你们只赚钱不消费。

  好吧,这也不算是新理论,这是旧理论,把资产税收到九成,什么危机都解决了。

第62章 ,垃圾的封建军事制度

  这一场考核,直持续到天色完全黑透方才结束。最终,从众多参与选拔的人中,护卫队挑选出了意志力最为坚韧的一百人。

  而对于后面被淘汰的几百人,徐晨特意上前好言安慰,并向他们表明,日后若是护卫队再有扩张之举,定会优先从他们当中选拔。

  这番话,让那些坚持到最后却不幸被淘汰的人心里宽慰了许多,毕竟他们觉得,这次吃的苦总算是没有白费。

  队员既已选定,接下来如何训练便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新难题。

  护卫队里有过军事经历的人倒不算少,算上贺老六,总共有十一人。不过呢,他们都只是最底层的小兵,甚至连给大明军官当家丁的经历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军事指挥经验了。

  虽说他们只是底层小兵,但好歹对这个时代的军事组织有所了解,比起自己这些对这个时代军事组织一窍不通的人,要强一些,所以徐晨打算让他们训练护卫队。

  但贺老六上前对徐晨说道:“榆林卫所奉行的制度是三日一练,十日一操,这是太祖爷当年定下来。”

  “三日一练,十日一操?”徐晨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他虽说未曾在明朝当过军官,可却有过两年志愿兵的经历。想当初在部队里,那可是一日三练,七日一操。尤其是刚下连队的那几个月,每天早晚都要跑一个五公里,直累得他浑身筋骨都麻木了,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他心里明白,封建时代的军队确实很难做到像现代部队那般高强度的训练,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现代后勤的保障,可这训练频率相差十几倍,也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

  而后,贺老六接下来的话,更是打破了徐晨对明军的认知底线。

  贺老六接着说道:“实不相瞒,如今这卫所制度早已破败不堪。就拿某来说,参军几十年了,平日里拿锤子干活的时间,可比拿刀剑操练的时间多得多。莫说太祖皇帝定下的十日一操,便是这三日一练,都难以做到。也只有在上官巡查的时候,才会象征性地操练一番。”

  好吗!明军士兵训练的频率,比后世白领进健身房的频率都要少,也难怪平日里明军一遇战事,常常望风而逃,这“上勇”之名,实在是名副其实,只要跑晚一点估计会被敌人砍死。

  想到贺老六他们这些底层士兵的悲惨境遇,徐晨倒也觉得这般情况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明朝卫所的底层士兵,如今已然沦为和农奴差不多的境地,不训练反倒成了正常现象。

  那军饷层层克扣下来,能发到军官手里的,能有三成便是万幸了,钱都不给足,还要这些军官打仗,那些军官只能让大部分士兵成为农奴,只训练少量的家丁作为精锐。如今这明军的战斗力,全仰仗那些将领豢养的家丁,可如此一来,却造就了一个个封建军阀。

  崇祯皇帝花费了千万两银子才训练出来的关宁铁骑,到最后竟成了明末最为强大的军阀势力之一。明朝这腐朽的军事组织,到了末期,已然无力阻止其朝着军阀化的方向发展了。

  贺老六又继续说道:“这三日一练,十日一操,也只有那些百户、千户的家丁才有条件做到啊。”

  在贺老六心里,他觉得徐晨此番训练,就和训练家丁差不多,所以这三日一练、十日一操的频率,对护卫队而言,算是比较合适的。

  然而,徐晨想要的可不是这种封建式的家丁队伍。他突然问道:“那戚少保麾下的戚家军,训练强度又是怎样的呢?”

  贺老六回道:“某也曾听闻,那戚家军粮饷充足,士兵们吃得也好,故而能做到一日一练,三日一操。不过,这般高强度的训练,花费可是极大的。士兵们不但要吃饱,还得有肉吃,否则啊,便是家丁也会累得吐血。”

  徐晨果断道:“就依照这个标准来!咱这工业区的收入,养一支这样的护卫队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今也只能照搬后世的训练方法和制度了暗道。他原本担心这些方法会“水土不服”,但瞧瞧这明军腐朽不堪的组织和训练方式,即便有些不适应,那也远比这封建式的家丁训练制度要强得多。

  况且火枪和步枪虽有差别,但原理应该相差不大。若是能训练出一支懂得排队枪毙战术的近代化军队,想来在这大明境内,也足以横扫四方了吧。

  于是,徐晨又花了半个时辰,努力回忆起队列条例、纪律条例、内务条例的具体内容,将其中不符合当下情况的部分一一修改。

  而后,他把修改好的条例拿给贺老六和王二他们看,说道:“这便是某打算用来训练护卫队的‘兵法’,某念给你们听听。”

  说罢,徐晨便从队列条例开始念起。贺老六听着,不禁目瞪口呆。这军纪虽说没有太多动不动就斩首的严苛内容,但却如那大明律一般繁琐细致,几乎任何坏事都被明令禁止。

  这哪里是在训练家丁啊,简直就是在挑选圣人。尤其是那操练的内容,从辰时开始,每个时辰该做什么都规定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是一日三练。

  贺老六赶忙劝说道:“先生,您这般练兵之法,便是当年戚少保在世,恐怕也难以做到啊。”

  徐晨却自信满满地说道:“只要能保证足饷、足食,就可以做到。再给护卫队注入大同信念,护卫队必将战无不胜!”

  “某先拿这些方法来训练你们这些小队长,待你们学会之后,再由你们去传授给下面的士兵。”

  贺老六这些有一定军事技能的士兵,便充当起了教官的角色。徐晨将后世先进的军事技能传授给他们,他们再转授给护卫队的其他成员。

  毕竟枪杆子乃是大同社安身立命的根基,徐晨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自己亲自训练更为妥当,他也能在训练过程中,随时发现并修改那些不合时宜的地方。

第63章 ,重民社的烦恼,钱从哪里来?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二十日,大同工业区内。

  徐晨将工业区刚刚建好的十二栋院子,作为护卫队的军营。护卫队进行了重新整编,人员基本都是新老搭配,比例为一比一。

  每两个小队共住一间房屋,而房屋的大厅,则被用作他们的食堂。两百名护卫队成员怀揣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踏入了这个崭新的营房,虽然只能睡大通铺,但这是砖房,是地主老财家才能住得起的房子。

  护卫队的小队长们,拿着刚刚领到的新衣服和鞋子,一一分发给队员们,并说道:“大伙看看,有不合适的,相互之间换一换。你们可真是赶上好时候了,想当初我们刚加入护卫队的时候,可没有这般优厚的待遇。”

  众人听闻,皆是激动不已。他们着实没想到,这护卫队的待遇竟如此之好。刚一加入,就有崭新的房屋居住,还有衣服和鞋子发放。

首节 上一节 23/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