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2节

  而且现在大同社也是他最大的客户,自从钢铁厂建立起来,大同社在他这里定了5000把镰刀,上百个打谷机,三百根一丈长的铁管,五百多压井水龙头,炼铁厂的七成收入都靠着大同社一家支持。大铁锤不可能得罪自己最大的买家。

  徐成看着大铁锤不追问铁管的用途之后,继续下订单道:“除了铁管之外,我们大同社还要订200台打谷机,500个梨头,铁锹,耙,锄各订上千个,只要质量好,以后订单不成问题。”

  大铁锤喜道:“俺一定用最好的料给先生打这些农具。”

  俺就是个打铁的,至于客官做什么,俺就管不着。

  大铁锤看着徐晨离开的身影,再看看自己宝贝的高炉,喃喃自语道:“两千斤的高炉是不是有点小了?”

  在钢铁厂下完订单之后,徐晨又来到砖窑厂。

  砖窑厂管事刘文雄带着徐晨视察。

  刘文雄指着还在冒烟的烧窑炉自豪道:“先生,现在我们的砖窑厂每四天能烧制上万块青砖,已经是米脂最大的砖窑作坊,有力的支持了大同工业区建设需求。”

  米脂原本有两家砖窑厂,属于那种几十年的老字号,不过小农经济,能建造砖房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两个砖窑规模极其小,一次烧砖也只能烧个两三千块,而且还是每5~10天才能出一炉砖。

  这个效率能满足平时建房需求,但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同工业区的建设需求了。所以徐晨才要建设属于大同社的砖窑,建成之日容量就是那些老字号的三倍,效率是那些老字号的四五倍。

  徐晨看着有点空荡荡的作坊问道:“不是说你们雇佣了上百农户,怎么没有看到他们?”

  刘文雄道:“制造砖胚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砖窑烧制的速度,所以每四天他们才会来一次。”

  徐晨想了想道:“还是要想办法提升效率,我听说过南方有一种横窑,可以提升窑洞内部的容量,烧制更多的砖,文雄可以带领工匠师傅试一试。”

  刘文雄道:“遵命。”

  四天一万块,这效率还是太低了,这要建一个工匠小区,还不知道要建设到什么时候去。

  李文斌他们的行动让徐晨的危机感加深了,他从小接触到的影像资料,让他从来都是以人性最恶的方向去想米脂地主,大同社已经杀了他们两条狗腿子,还打算减租减息,米脂的地主只怕已经磨刀霍霍的准备对付他们了。

  此时他还没有办法分地来收笼民心,那么只能用房子来收笼工业区工匠的心。

  护卫队不需要对付千军万马,只需要能对付得了几十上百个家丁即可。

第58章 日新月异

  巡视完钢铁砖窑厂,徐晨一路行来,踏入了大同工业区。

  若是说钢铁厂那边尚还只是初现雏形、初具规模,那么眼前的大同工业区,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热闹非凡、欣欣向荣的轻工业城镇。

  踏入工业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初徐晨划定的杂货区域。如今,这里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一片区域,而是发展壮大成了一个繁华的市集。市集之中,刘永精心划定了一个个整齐有序的摊位。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四里八乡的农户们便纷纷挑着担子、赶着牛车,带着自家精心饲养的鸡鸭鹅,还有那刚刚从田间采摘下来的新鲜水果蔬菜等各类农产品,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眼中满是对生活的期待。

  而大同工业区内,有着上千名在农户们眼中属于高消费人群的工人。这些工人每日辛勤劳作,拿着固定的工钱,对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的农户而言,他们的消费能力着实令人羡慕。

  不仅如此,还有那些往来不绝、日常贩卖羊毛、买卖羊毛布的商客们,他们穿梭于城镇之间,带来了各地的物资与商机。在这些人的消费支撑之下,这个市集常年开放,热闹非凡,就这一个小小的市集让很多农户免于破产。

  如今,大同工业区的繁荣程度,已然远远超越了往昔,甚至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取代了米脂在四周乡村的经济与贸易地位。

  走进工业区深处,便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繁荣气息。大同工业区虽然人口不过千余人,但他们却全部属于新兴的市民阶级。

  他们有着稳定的收入,闲暇之余,便会拿着工钱去享受生活。而大同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将纺织作坊带来的利润投入到这片土地,来此打短工的农户也超过了千人,使得这里的经济愈发活跃。如今,大同工业区的消费能力,竟然已经超过了米脂县。

  在市集的一角,徐晨甚至看到了精彩纷呈的热闹景象,有耍杂耍的艺人正在表演。他们身手矫健,手中的道具上下翻飞,一会儿是惊险的抛接利刃,一会儿又是灵动的杂技表演,引得周围观众阵阵惊呼。

  不远处,还有一位书生模样的先生,正摇头晃脑地讲述着古今趣事,那生动的表情、精彩的言辞,吸引了不少人围坐倾听。

  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个宛如草台班子一般的戏院。虽然戏院的布置略显简陋,但台上的演员们却丝毫不含糊,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充满了韵味。

  台下,不少大同社的工匠们早已被深深吸引,纷纷驻足观看,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

  整个工业区内,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更加让徐晨惊讶的是大家对大同社发行的粮票接受程度非常高,徐晨看到市集的商贩交易用的是粮票,戏班子打赏的也是粮票,而他们也是连连感谢,显然他们是知道粮票,并且认可粮票的价值。

  徐晨穿过那热闹非凡的市集,便来到了工业区的核心所在——纺织厂。只见那纺织厂规模较之往昔,竟扩大了足足五倍有余!厂房矗立其间,恢宏大气,仿若宫殿一般巍峨壮观。

  厂外,一辆辆满载羊毛的马车正有序排列,准备缓缓驶入厂内。而另一边,载着崭新羊毛布的马车,则不紧不慢地朝着工业区外驶去,一切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纺织厂的管事陈子昂,眼尖瞧见了徐晨,顿时满脸激动之色,赶忙迎上前去,说道:“先生大驾光临,怎的也不事先通知我等一声,好让我等有所准备。”

  徐晨微微一笑,道:“此处于我而言,便如同自家一般,又何须如此麻烦去通知呢。”

  言罢,他又笑着看向四周,说道:“某瞧这厂房之外车水马龙,一片繁忙之象,想来这纺织厂如今定是发展得极为不错。”

  陈子昂听闻,不禁面露得意之色,拱手说道:“回先生的话,如今这大同纺织厂,已然颇具规模。现有纺纱车十架,梳毛机二十架,织布机更是多达上百台。厂内工匠人数,也已突破二百之数。每日产出的羊毛布,超过二百匹。整个延安府的商贾,无不为咱们纺织厂的羊毛布倾心!”

  陈子昂所言,倒并非虚夸之词。随着大同工业区的各项基建逐步完成,织布机等器械相继投入使用,这大工业生产的模式,使得纺织厂的生产效率节节攀升。

  如今,每月销售出去的羊毛布,价值可达三千两之多,而所需成本却不足七百两,如此算来,这纺织厂的利润竟高达百分之四百!

  况且,这羊毛布在当下,可谓是一片蓝海市场,几乎没有与之竞争的对手。加之如今正处小冰河时期,北方气候愈发寒冷,百姓对于保暖厚实的布匹需求大增。

  而徐晨他们纺织厂所产的羊毛布,不仅价格相较于棉布更为低廉,且质地更加结实耐用。如此一来,在整个延安府,已然掀起了一股抢购羊毛布的热潮。每日,各地商贾皆主动前来求购,甚至不惜将价格提升至每匹五钱银子。

  就在此时,刘永、胡益堂、贺老六三人也联袂而至。

  刘永面带微笑,打趣道:“先生此番前来,莫不是来突击检查的?”

  说罢,他伸手朝着整个工业区一挥,问道:“先生您瞧瞧,这工业区如今可还入得了您的眼?”

  徐晨闻言,不禁点头称赞道:“日新月异,变化非凡呐!伯衡你这等才能,便是治理百里之地,亦绰绰有余啊!”

  刘永赶忙谦逊道:“先生过誉了!若不是那新式纺纱车、纺织机等器械相助,哪能有如今这般繁荣昌盛的大同工业区。”

  这确是刘永的肺腑之言。大同工业区能有今日这般繁荣之景,可是实实在在投入了三千两银子才得以实现的。若无纺织厂带来的丰厚利润,这大同工业区决然无法发展至此。

第59章 ,足饷

  而后,刘永恭恭敬敬地引领着徐晨巡视这蒸蒸日上的工业区。一行人且行且谈,不多时,便来到了那粮仓区域。

  刘永抬手指向两座崭新矗立的粮仓,满脸认真地说道:“先生先前特意吩咐要囤积粮草,学生一直牢记于心。这个月,学生已购置了小麦、高粱、粟米等各类粮食,统共算下来有一千五百石之数。学生想着,待秋收之后,粮价多半是要下跌的,到那时,学生必定再加大收购力度便是。”

  徐晨微微露出诧异之色,开口问道:“米脂这地方,竟有足够多的粮商,能让你顺利采买到这般多的粮食?”

  刘永赶忙应道:“先生教诲,学生岂敢忘怀。先生常言,要多囤积物资,少囤积钱财,有钱便当花出去。学生便是依着先生这话去做的。”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学生告知那些商贾,若是用羊毛、碱石、粮食等货物前来,便可优先换取咱们的羊毛布,而且咱们大同社对这些货物是无限量收购的。对那些商贾而言,带着货物来购买羊毛布,一趟下来,便好似做了两次交易,如此一来,他们能赚取的利润更多,自然乐意做这等买卖。说来也巧,这般举措竟意外地解决了纺织厂羊毛短缺的难题。”

  如今这纺织厂,每日对羊毛的消耗量极大,足有几千斤之多。米脂县本地的羊毛,早就被消耗殆尽了。好在陕北之地,本就多有养羊之人。羊皮尚可制成羊皮袄,可这羊毛,对许多养羊户来说,用处却不大,因而价格向来较为低廉。

  如今,刘永将收购羊毛的价格提升至五文钱一斤,对于许多往来运输的马队而言,这可是极为有利可图的一桩美事。

  如此一来,整个陕北地区,甚至远至山西的羊毛,都纷纷朝着米脂汇集而来。更有甚者,有些商队不辞辛劳,径直前往草原收购羊毛。

  那草原之上,羊毛产量极为丰富,价格更是低廉。虽说路途遥远,使得他们的利润相对微薄,但总好过以往商队常常空车而回的情形。毕竟草原之上,特产相对稀少,即便贩卖羊毛赚得不多,可比起让马车空着返程,那也是划算得多。

  那些马车千里迢迢来到米脂,将羊毛卖与大同纺织厂,而后再购置一批羊毛布,踏上返回故乡的路途。就这样,一条虽显简陋却逐渐成型、虽稍显脆弱却日益稳固的三角贸易线,正慢慢地在各地商队之间口口相传,被越来越多的商队所知晓。

  过了仓库,一行人来到一个简陋工地,十余间房屋竖立在此,墙体已经砌的差不多了,工匠正在封顶装瓦。

  这些房屋全是青砖瓦房,房屋的模样都相差不大,三间房屋构成主体,前有庭,后有院,庭院前面有一口水井,满足一家老小的饮水需求,后院也建了猪圈,鸡舍。整体结构上就是后世已经很少见的砖瓦农家小院。

  这种在后世几乎已经消失了农家小院,在这个时代却是农户梦寐以求的房屋,属于地主老财家才能盖得起的院子,现在却只需要15两就可以属于大同社的工匠。

  这第一批小楼即将完工的时候,每日都有工匠下班之后驻足观看,指着这些房屋憧憬着其中有一栋是属于他们的。

  而四周的农户更是羡慕,每天都驻足观看,以至于这片工地是整个大同工业区第二热闹的地方了。

  这样的院子他们30两都买不到,当然也买不起,但大同社的工匠却能以15两的银子购买,不知道多少农户羡慕妒忌。

  而刘永也得意的看着这片工地,这样的院子,15两的造价,对大同社来说还是有点小亏本的,但刘永不在意,这就是实现大同世界最好的样板。

  要是全天下普通的农户和工匠都能住上这样的院子,大同世界就算是实现了,即便是为了这份理想,哪怕是吃点亏也是值得的,这里将会是大同社最好的名片,是他们践行天下大同迈出的第一步。

  徐晨问道:“有多久能建一百栋这样的院子?”

  刘永道:“只怕要半年时间,即便我等能加快速度,但砖窑制造的速度却跟不上,不过听说孙家,万家的砖窑厂已经开始扩充产能,后面可能会快些。”

  徐晨眉头紧皱,却没想到被砖头的产能给限制住了。

  刘永奇怪道:“先生为何如此着急?”

  徐晨道:“我们大同社现在开始宣传减租减息,必定会得罪地方上的大族,这些大族必定仇恨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同社要强化枪杆子,这样才能预防未知的危险。所以我命令王二扩大护卫队。”

  “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我天朝最强大的兵员,一就是大汉时期六郡良家子,二就是大唐时期的府兵。”

  “我大同社没有田地,不能均田激励人心,某就想用房屋来让护卫队在大同工业区有恒产。”

  刘永不语,这段时间他有很多所谓的叔父宴请他,话里话外都在打探大同工业区的具体情况,很多叔父甚至明示了,撇开徐晨这个外来户,大家联合起来分纺织厂。所以他也认为大同社很有必要加强武备。

  贺老六道:“东家真想收拢军心,未必需要房产,当年戚少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家军打下了赫赫威名,靠的就是足饷,一颗人头50两的赏金。”

  “三钱银子雇佣个护卫没问题,但想要大家拼命,工钱最好要增加到一两,砍一颗头颅再给50两赏金,这样的军队将会战无不胜。”

  徐晨想了想说道:“贺老六,某任命你为护卫队教头,负责训练护卫队,从今日起,护卫队的工钱增加至一两,告诉队员立下大功者可得一套这样的院子。”

  刘永道:“光训练还不够装备也要加强,要想办法弄一下盔甲火枪来武装护卫队。”

  徐晨迟疑道:“只怕会被人发现?”

  贺老六笑道:“可以弄些棉衣里面装铁片,这谁能发现的了,至于火枪不在朝廷禁止范围之内,只要护卫队不带火枪入县城,没人会管。”

第60章 ,一样悲催的土木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十五日,大同工业区。

  土木中队下属的一小队长孔晨,肩头扛着铁锹,正准备与同中队的成员一道,前往工业区外劳作。此刻,他望着那些走向木器作坊和纺织厂的工匠们,眼中满是羡慕之色。

  经过这几个月的磨合发展,大同工业区如今已渐渐出现简单的工种分化。

  在众人眼中,最为上等的便是纺织厂的工匠。虽说大家的工钱都是一样的,但纺织厂的工匠们平日里的伙食可比旁人要好上许多,到了晚上,还额外有一顿夜食供应。就说上个月,只因业绩出色,每个纺织厂的工匠都得了一匹羊毛布作为奖赏,这可着实让人眼红。

  不过,却没有一个人对此心生不满。毕竟大伙心里都明白,这工业区能有如今这般兴盛繁荣的景象,全是靠着纺织厂带动起来的。

  接下来第二等的,便是木器作坊的工匠了。人家可都是手艺人呐,大同工业区里的纺纱车、梳毛机,还有纺织厂里头的诸多器械,可都是出自他们之手。说这木器作坊是工业区的根基,那可一点都不为过。他们的待遇,与纺织厂的工匠不相上下。

  再说说第三等的护卫队。他们的福利待遇倒也简单实在,就是能管饱饭,而且在这护卫队里,吃得多反而越受重用。就前些日子,他们去了趟米脂县,硬是凭借着自身的本事,打垮了那万马堂和野狼帮。为此,护卫队的兄弟们不仅得了一日的假期,每人还另有一钱银子的赏银,可把整个工业区的人都羡慕坏了。

  而孔晨所在的土木中队,待遇相较之下就差了些。没办法,他们干的大多都是些粗活累活,诸如整平营地、建造小院之类的。如今,营地的营造工作也差不多快完成了。

  虽说没人明着说,但孔晨他们心里都清楚,在这工业区里,自己这土木中队似乎成了最不被重视的一群人。大同社也是费尽心思,给他们找各种差事做。

  营地建好了,就安排他们去建造工匠小区,让他们去整平土地。土木三中队眼下主要的任务,便是把工业区联通米脂县的黄土大道给整平咯。

  一行人没走多久,中队长田见秀便将各个小队长召集到了一块,说道:“一小队,你们负责把这片道路整平;二小队呢,你们负责这一片……”

  如此,便将整平土地的任务,一一划分到了各个小队。而后,这上百人的中队便各自散开,开始埋头劳作起来。

  队伍虽说拉得有些松散,但他们这些人,从小就在农村干惯了农活,对于整平土地这活儿,倒也不算太过劳累。在这大同工业区,虽说只能过着集体生活,但比起以前在农村的日子,各方面待遇都要好上许多,所以大伙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

  这两个多月来,顿顿都能吃饱饭,使得他们的身体就如同吹起来的气球一般,虽说看着还略显清瘦,但好歹已经恢复到正常人的模样了,精神头也足了起来,劳作之余,大伙还能凑在一块说说笑笑。

  可孔晨心里,却一直担忧着自己这份差事的前景。他原本是张地主家的长工,米脂这地方连年干旱,张地主家的收成大不如前。为了节省开支,那姓张的便想着“降本增效”,觉得孔晨吃得多、做得少,便把他给赶走了。那次险些饿死在米脂城墙下的经历,让孔晨刻骨铭心,所以如今他对自己的处境,始终有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他脚步缓慢地朝着正在填沟的田见秀靠近,而后开口说道:“队长,俺听孙磊说,工业区的护卫队还要继续招人哩?”

  田见秀正用铁锹仔细地拍平地面,闻言应道:“确有这回事。不过在咱们土木中队待着也不差呀,你咋就这么想去护卫队呢?”

  孔晨一脸着急地说道:“队长,哪是俺不想待在土木中队啊,实在是咱土木中队对大同社来说,用处是越来越小啦。

  你瞧瞧,纺织厂要是招人,就来咱们土木中队;木器作坊招人,也来咱们这儿;还有那运输队、钢铁厂、砖窑厂,但凡招人,都跑咱们土木中队来。

  就这么着,土木中队原本有七个小队,现在都只剩下四个了。眼瞅着这工业区都快建设得差不多了,咱们这路都修到离工业区十里开外的地儿了。等这路修完了,你说,咱还能有啥活儿干呐?”

  此刻的孔晨,心里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急万分。在他眼里,这条路就仿佛是自己的断头路,他实在是害怕,等路修完了,万一先生觉得他们没啥用了,把他们都打发走,让他们自谋生路可咋办。

首节 上一节 22/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