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任感慨道:“看这孙夫子的气度教养,只怕非等闲之辈。这个村的孩童算是有福了,有如此学识渊博之人当夫子,他们成才的几率很大啊。”
江南的官宦世家为什么能延续百年的富贵,就是因为他们家族当中有精通八股之人,他们可以把写作的学问传承下去。普通的读书人只知道写八股的格律,但什么样的八股文能受考官的喜欢,这些都是他们接触不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虽然不算保密,但各地官宦世家都有意无意的隐藏这些信息,只知道死读书,学八股文的那些人,能成为秀才已经是极限,能考上举人者凤毛麟角。
金圣叹道:“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孙夫子还能留在中原,可见他的家风已经算是好的,要不然他应该去哈密,大漠,辽东这些地方。
不过也多亏了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要不然的话只怕孙夫子他们的下场会更悲惨。”
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的力度简直骇人听闻,光去年花在这上面的银子就超过了1300万两,这是大明朝财政收入的一大半,据说光招募的夫子数量就超过了10万人,这也是大同社一直吸纳人才的原因,哪怕就这10万人,依旧不能满足北方全面推广教育。
大同社如此力度的推广教育,金圣叹是极其佩服的,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仍就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他们心中的大同之治。
均田,让中原几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幼有所学的目标,现在大同社还在大范围的推动厚生金,向着老有所养的目标推进。
还有他们在推广赤脚医生的制度,光医学院建了4家,每年能培养几千大夫,并且把大夫推广到乡村,用低价和几乎免费的药物来为农户提供最基础的医疗。
这就是金圣叹有很多地方不满大同社,依旧建言建策的原因,因为大同社真是在一步一步向着大同之治的目标前进。
其实这些制度并不是大同社首创,在大明也有,官方有养济院,还是洪武元年设立,由政府出资,收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人提供衣食住所。
有漏泽园,负责收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和贫困无葬者,解决了部分丧葬难题。
有惠民药局,为贫苦民众免费提供医药服务,配备医官,制备药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
甚至民间还有同善会,由士绅发起,以劝善为宗旨,对贫困且有德行的人进行救济,如发放米粮、铜钱等。
还有义仓和社仓。这些由富户捐粮设立,社仓靠民众捐纳。在灾荒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但这些即便是最开始的建立之初,规模也极其小,只不过是皇家彰显自己对百姓仁慈的牌坊,规模比不上大同社的百分之一。
而这些机构早就变色,不是成为了残民害民之地,就是变成了当地士绅搜刮钱财之地。
任大任内心还真有点复杂,即便是在灾区,北方比他想象的都要好,就是这种变化付出的代价,让他有点胆寒,即便他在江南听说过大同社在毫不留情的清洗地主士绅,却没想到清洗的如此彻底,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打击。
原来想建设大同世界需要拿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作为燃料,他有时候都在想,即便自己真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但能狠下心来献祭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
不用想,他知道自己做不到,能做到这一点的徐晨该会是何等的人物?
黄宗羲拿起一本春秋,发现上面写着恺阳先生,而后恍然大悟道:“原来孙夫子是孙帝师的家人。”
两人看到恺阳先生也恍然大悟,这是帝师孙承宗的字号。
对于孙承宗几人还是很敬佩的,70岁依旧为国征战,虽然被大同社打的大败,但面对大同军,大明有哪位将军胜利过?他们自然不会苛待70岁的老人了。
而且比起那些投降的甚至出卖天子的将门,孙承宗好歹战斗到最后一刻,尤其是去年,大同社看他已经70岁,加上他的品德比较好,家风正,打算放他回乡。
结果孙承宗认为自己没守住中原,愧对大明,硬是不愿意离开洛阳俘虏营,光这种品格就让他们很尊重。
而到中午的时候,他们看到有几个脸色苍白的村民来到这里。
“孙夫子,我的身体不舒服,你能看看是咋回事吗?”
孙夫子拿着一个玻璃棒给村民量体温。而后松口气道:“没有发烧应该是累的。”
而后他一个药罐子,弄一些白色的颗粒,化挂到一碗白水当中,然后看着这些村民喝下去道:“操劳过度,休息几天就好了,我再给几包药给你们,1日吃两包,早一包,晚一包,这两天多休息,不要那么操劳。”
农户喝完一碗药水,精神恢复了一些,听到孙大夫的话苦笑道:“这地还没浇水,如何能休息的了,要是浇水少了,粮食绝收了,哪怕是病治好了,俺全家都要饿死。”
孙夫子道:“等会儿我会和村长说一下,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帮你们浇水,你们现在最好休息,不然劳累成病花的钱更多,药钱先挂到账上,等你们秋收之后拿粮食来抵。”
农户接过几小包药感激道:“多谢孙夫子。”
等农户走之后,黄宗羲迟疑道:“孙夫子,刚刚你包的那两种药材,某看过去好像是像食盐和蔗糖?某倒是不想窥视孙大夫的药方,只是这两种东西真能治病。”
孙夫子道:“就是这蔗糖和食盐,食盐水能缓解疲劳,快速恢复精力,蔗糖则是用来补充身体亏空的能量,他们没得病,只是累的,但继续这样累下去身体就会垮掉。
这天下大部分的病都是饿的,累的,只要让农户吃饱饭,让他们有时间休息,就能解决这天下九成的病症。”
黄宗羲感叹道:“这天下最大的病症就是饥饿,但想要解决这个病症何其难,天朝几千年历史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但面对这个问题他们依旧无可奈何。”
孙大夫淡然道:“只怕他们也不会在意小民生死,历史上记载的帝王有好几百,但真正能关心小民的又有几个?”
黄宗羲无语,算是仁君的皇帝有很多,但真正关心底层百姓死活的皇帝只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任大任问道:“孙夫子,像您这样的大夫多吗,我听人说大同社免费给农户治病,这是真的吗?”
孙大夫摇头道:“假的,农户还是要付一些药材钱的,全县像我这样的大夫大概有几十个,我们只是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只能治一些简单的病症,大部分的病还是要去县城的医馆治疗,只可惜大部分农户都穷困无比,不是逼到绝境,根本不愿意去县城。”
金圣叹道:“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好,我家乡农户生病,只能找那些神婆要点符水,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这是在救人还是在害人。”
到了下午王家村这边的热闹起来,新乡的屠夫全部来了,他们宰猪屠羊,村里几个大灶全部烧起来,大家喂猪羊退毛,清洗内脏。
四周围满了流口水的小孩,其他村民也过来帮忙,或是拿着桌椅板凳,或是帮忙洗菜摘。
有几个大灶开始蒸馒头,蒸米饭,全乡的人都差不多集中在小学当中,一时间王家村热闹的如同过节一般。
到了傍晚,小学广场上已经摆满了摆了几十桌满满的菜肴,连金圣叹他们都受邀坐在首席,全乡人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大席。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开始恢复精,除了去地里浇水之外,就是留在自己家村休息。
某日下午的时候,大同社的官方戏曲团会来到他们的村落,然后在小学附近搭建一个台子。
四里八乡的农户纷纷拿着自己家的小板凳,来到蒙学操场这里。
金圣叹他们因为是受人尊崇的记者,他们被安排在舞台的第一排。
金圣叹抱着一股幸灾乐祸的神情笑道:“今天这幕序曲可是在北方非常有名的《大明王朝1566》,在江南是万万看不到的,你们可以说是赶上好时候了。”
“当当当!”随着一阵锣鼓声音响,一块幕布掉落,呈现出一个山村的景象。
这部戏曲的名字叫乡村抗旱故事。
讲的是中原某个村一个叫李四的村民,在大同军的帮助下,分了30亩地,本来李四可以好好生活,但老天不遂人愿,第一年家乡发了洪水,一年白干了,好在大同社给了赈济粮,李四和全村人都扛过来了,却没想到第二年又发生了旱灾。
李四不服老天,带领村民修水坝,挖水渠,抗旱救灾。
戏曲演的一幕幕,深深的吸引了四周的村民,这就是在讲他们的故事,所以他们的代入感非常强,不时的为顽强的主人公喝彩。
而戏曲当中还会插一些,卫生防疫知识,一些农村养殖的知识,向人介绍如何制造土化肥,蚯蚓养鸡,还有村民们结社,依靠团体的力量,抵抗不住天灾的,最终实现了大丰收,全村人吃上了大馒头,至此故事完结。
“好好好!”村民们纷纷鼓掌,为李四他们丰收叫好,他们希望戏曲的故事也能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这幕戏曲不长,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任大任奇怪道:“这种戏曲虽然新颖,江南也的确没有,但真想演的话还是可以演的吧。”
金圣叹笑道:“这才第一部戏曲还没完呢,看下去就知道了。”
而后背景的幕布一换,变成了紫禁城,连演戏的方式也大为变化,变得更像真实的事件了。
而这个戏曲居然讲的是世宗皇帝的事,而后他们惊愕的发现,戏曲上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假的,但上面演的朝堂流程却非常真,可以说是把朝廷内部各种丑陋,官官相护,贪腐成风,党派争斗全部活灵活现的演了出来。
这幕演的是,当时严嵩倒台,鄢懋卿被查抄,查抄出了200多万两银子。严世蕃等人把这200多万两银子送到宫里,还假惺惺表示是为皇上“毁家纾难”。
嘉靖皇帝对他们这种行为很不满,觉得严党之前大肆贪墨,如今拿出这点银子。那个演嘉靖皇帝的演员怒吼道:“他们拿200万两银子,朕拿100万两银子,还要朕感激他吗!”
“这,这,这!”黄宗羲和任大任看到眼前这一幕震惊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个皇帝怎么那么像反派?这场戏怎么敢把皇帝虚伪贪婪的面目表现的如此狰狞,这些演员不要脑袋了吗?
想到这里,他们恍然才想起,这里是江北,这片土地已经没有皇帝了。
第344章 ,改造农村与天灾不断
戏曲的悠扬唱腔渐渐消散在夜空中,夜已深沉。王兴热情地安排戏曲团成员居住在两间教室当中。
大家将学生的课桌往旁边一摆,腾出了足够的空间。戏曲团成员们早有准备,他们带来了凉席、被褥,甚至还有蚊帐,不一会儿,就把临时的住处收拾得井井有条。
黄宗羲他们在人群中找到了戏剧团团长宋建华,一番闲聊之后,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年轻有为的班主,竟然是大同社的团级军官。不过,他们的主要职能并非作战,而是进行舆论宣传和教化百姓。
宋建华自豪道:“不要看我们戏曲团不拿枪,但依旧是军功卓著的团体,前年中原大战,经过戏曲团引导,不战而降的城池有5座,不费一兵一卒能攻占城池,那也就是戏文当中那些说客能做到。”
而后他得意的看着自己的肩章道:“没有军功,你以为俺这团长是咋来的?”
任大任钦佩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宋团长厉害。”
这一发反而让宋建华有点不好意思了,而后经过深入的聊天,他们知道戏曲团的工作十分辛苦,成员们有一半的时间都奔波在各个乡村之间,宣传卫生知识、农业知识,进行政治动员。他们爬山涉水,不辞辛劳,为的是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新的知识和大同的理念,改变农户的生活习惯。
黄宗羲听完有点惊愕,他本以为大同社不兴圣人的教化之道,现在看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教化之法。
黄宗羲原本以为金圣叹会在王家村待一天后就离开,可没想到他打算以王家村为范例,深入了解这里的夏收和秋收情况,看看在这大旱之年,王家村收获的粮食能否让村民填饱肚子。无奈之下,黄宗羲他们也只能留下来。
几日的相处下来,他们看到了一套与大明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虽然此时正值农闲时期,但小小的王家村却一片忙碌景象,尤其是新乡抗旱会长王兴,那更是一刻不得停歇,不是宣传卫生知识,就是宣传安全知识,比起大明对乡村几乎不管理,只有在征税的时候才会出身影,现在的大同社,几乎每隔几天就会下一道政令,一个小小的抗旱会长居然比大明的县令都要忙碌。
这天农户们上午浇完田地的水后,就会被抗旱会会长王兴拉到蒙学当中学习文字。
王兴解释道,这是元首府发布的政令,争取在5年内让北方所有百姓学会上千个常用文字。然而,村民们普遍对学习存在抗拒心理,要王兴连拉带劝才肯去学校,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牢骚满腹。
“会长,俺都一把年纪了,学会文字有什么用?”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户皱着眉头,满脸不情愿地说道。
王兴耐心地劝说:“元首他老人家体谅你学文字的难处,专门弄了简化字给大家学,笔画已经少了很多,学起来也更简单。”
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元首日理万机,即便这样还关心你们的学习情况,专门给你们弄了一些好学的文字,你们要是不学习,对得起元首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吗?”
听到元首都如此关心他们,村民们的牢骚话才稍微少了一些,对于救了自己全家性命的元首,他们还是很尊重的。
这时,孙夫子抱着一叠厚厚的报纸走进教室,课堂内终于安静了下来。孙夫子坐在讲台上,把报纸摊开,清了清嗓子读道:“现在开始读报,大同九年,5月12日,元首巡查洛阳钢铁厂,并且亲手完成了高炉的点火仪式。元首亲切慰问了钢铁厂领导、技术大匠,并发表讲话道,钢铁是一个国家的脊梁……”
报纸上的信息对村民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让身处农村的他们希望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里的新鲜事儿更是充满了向往,现在的农村虽然分了地点,但因为水灾,旱灾不断,即便是分了地,大部分农户还是很难吃饱肚子的。
但城市当中的工匠却不一样,他们有粮本,能吃饱饭不说,做的差事收入也极高,他们忙活一年下来都未必能赚到3两银子,但这些却是他们一个月的工钱,更不要说城市当中还有戏班,说书先生,茶馆,市集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比起农村枯燥烦闷的生活,青年们还是更向往城市当中的生活。
一份大同报内容并不多,半个时辰就读完了,村民们都觉得有些可惜太短了。
读完报之后,孙夫子在黑板上写下了10个简易汉字,标上了拼音,开始一个个地教村民。他读一遍,村民们也跟着读一遍。
教了几遍后,孙夫子说道:“这10个字给你们一天时间背,不知道的去找自己家的娃,我已经让他们当你们的监察员,让他们随时监督你们。”
“啊!”村民们没想到孙夫子会想出这样的办法,纷纷发出惊讶的声音。
“过几日就要夏收了,现在教的字过几天怕就会忘掉,不如等夏收之后,我们再集中学习。”
一位村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读报了解外界的事物,让人心情愉快,但学习就让人头疼了,尤其是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户,记忆力太差了,这个时候可能知道怎么读,等过一会儿就忘记了,让他们不断重复学习的过程,实在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煎熬啊。
“是啊,是啊,现在每天累得半死,俺们又不是那些娃能专门学习,俺们还要种地,哪里记得住?”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
孙夫子脸一冷,严肃地说道:“夏收完了,还有秋收,秋收完了又要准备来年的春耕,你们是不是打算一辈子当睁眼瞎?
读书识字怎么会没用,你们如果认识字就不会被人骗,有学问就可以做工钱更高的差事。城里的那些钢铁厂、器械厂,招人都是要懂字的,钢铁厂的工匠一个月有三两银子的工钱,但想要成为钢铁厂的工人,最起码要懂1000个字。还有纺织厂的女工一个月也能赚一两五,人家同样需要懂500字的女工。你们不懂这些,赚钱的机会通通没你们的份。不懂字,朝廷的文书都看不懂,来了赈济都不知道去哪里领,你们未来想过好日子,就要掌握读书识字这一项最基本的能力。”
孙夫子在村里威望很高,他一生气,其他村民就不敢再说话了,只能乖乖地开始学习这10个汉字。教室里回荡着村民们不太整齐但却认真的朗读声。
在教室外,黄宗羲等人听到教室里孙夫子的一番话后,忍不住说道:“大同社管的太多也太密了,难怪大同社总是缺少人才,一个小小的乡村政务居然不比一个县差多少。”
金圣叹点了点头,解释道:“没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大同社又如何抗击这些天灾?要是学大明,皇权不下乡,旱灾、蝗灾、洪灾一来,这里的村民一半都要饿死。”
任大任皱着眉头道:“但这样一来朝廷的开支会极其巨大,哪怕大同社税收比朝廷高几倍,但也承受不住如此庞大的开支。”
金圣叹认同地点了点头道:“的确,去年大同社亏空了3000万两,还是靠着整个北方地主士绅的家产才能维持下去。继续按照这个规模亏空下去,要不了10年大同社就会入不敷出。”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但很快又话锋一转,“不过没关系,这不是还有江南吗,打下了江南又可以继续这样发展10年。”
任大任不满地反驳道:“这不就是暴秦的掠夺模式?江南打下来怎么办?这天下还有比江南更富裕的地区吗?没了富裕的地方掠夺,大同社准备等死?难道大同社只是为了建立一个二十几年的王朝?”
金圣叹笑着解释道:“元首自然知道这些,所以才努力发展产业。发展20年时间,产业的规模肯定比现在大十几倍,到时候光这些产业的税金,就足够填补空缺了。”
黄宗羲皱着眉头,继续追问:“要是填补不了怎么办?”
金圣叹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可以看看,大同5年到8年关中商税增长的速度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了。而且元首此时的做法,本身就是为了抗击北方越来越严重的旱灾。减少了官吏开支的确是减少了,但没人组织农户,北方会在一波又一波的灾害当中逐渐瓦解。”
更不要说元首现在还在推广乡村五项工程,没有足够的官吏,这些政策如何推广下去?
“乡村五项工程?”黄宗羲惊讶道,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