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26节

  黄宗羲、任大任、任大勇三人站在一旁,看着这壮观的景象,心中充满了震撼和敬佩。

第342章 ,矫枉过正与必须付的代价

  排水站建设完成,清澈的黄河水顺着早已建设好的水渠、分水渠,源源不断地流向方圆十里的田地。干涸的土地贪婪地吮吸着水分,仿佛久旱的旅人得到了甘霖。在田地里不断浇水的农户,看到庄稼的叶子有了几分精神,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兰阳县抗旱会员向上级请求调拨物资,举办一个庆祝会。他们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回应。

  第二天,一艘平底船带着“嘟嘟嘟”的声音,缓缓驶向兰阳县码头。船上的人们忙碌地将一筐筐鸡蛋、绑着的鸡鸭、十只羊和三头猪赶下船,还有成筐成筐的咸鱼干被搬下来。

  没过多久,工地上的农户们都知道要开庆祝会了,整个工地顿时弥漫着一股喜悦的气氛。大家一方面高兴自家的粮食终于保住了,另一方面也高兴能吃到鸡鸭鱼肉,这一年总算能沾点油水了。

  黄宗羲站在码头上,看着那艘无浆自动行驶的船,惊愕地问道:“此船靠河驱动?”

  金圣叹笑着解释道:“这是大同社研发的蒸汽船,和那个蒸汽抽水机叶片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用来抽水,一个做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

  其实,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徐晨原本对火车寄予厚望,但由于轨道铺设的问题,现在火车大部分还是在关中河南府一线行驶。想要前往江淮地区,需要拼命修筑桥梁;想要前往京城,黄河铁路桥现在才刚刚开工。目前铁路最实用的地方反而是南下南阳,其他地方都要等桥梁联通,铁路才能彻底贯穿四方。

  反而是他没有太在意的蒸汽轮船研发得非常快。像明轮这种失败的产品,自然不会再继续研发。本来抽水机就有一个叶片,蒸汽轮船的叶片只是放大一些就可以成为轮船的螺旋桨,可以说一点技术难度都没有。

  直接改造原本的平底船,就可以改造成一艘蒸汽轮船。以至于现在大同社火车还没几辆,蒸汽轮船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上百艘。这些船只游荡在关中各条河道、长江下游的航线当中,为大同社运输各种物资,它们异军突起,成为了大同社最重要的运输系统。

  黄宗羲听了金圣叹的解释,恍然大悟,难怪这声音如此熟悉,这不就是蒸汽抽水机的声音吗?

  他曾经看过一架维修的蒸汽抽水机,对其中内部各种巧夺天工的设计钦佩不已。

  黄宗羲在后世宣扬最多的可能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但实际上他极其精通数学。数学研究与著作

  有《勾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圆要义》等数学著作,所以他的理工思维也很强,看着外部的结构就能大致理解蒸汽抽水机的运作原理。

  “北方的河道浅且小,反而是江南更加适合这蒸汽轮船。要是都使用这种轮船的话,漕运也就不需要人来拉了。”黄宗羲感慨地说道。

  金圣叹嘲讽道:“未必,一条大运河养活了多少上上下下的官员,改动漕运不就是在砸他们的饭碗。一条潮运害了多少人?海运的优势大家也是看到的,江南的走私船都能到南洋了,但就是硬生生到不了天津卫,毕竟这是百万漕工衣食所在。”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官场腐败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而后他道:“现在好了,漕运被元首废了,也没看到那百万曹工缺衣少食。”

  任大任笑着调侃道:“若采兄,来到北方之后脾气见长了,都不明嘲暗讽了,现在直接明着讽刺了。”

  金圣叹听到这话,指了一下自己的头顶,大笑道:“因为某的头上再也没什么东西压在上面了,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嘲讽那些贪官污吏就嘲讽他们。”

  在大同社的这段时间他的确过得很畅快,不久之前他和高登等十几家报馆主编共同推动了北方制定工伤税。

  以后北方作坊都要交纳一笔数量不等的工伤税,专门用来治疗和养活那些因为在作坊做事而伤残的工匠,而且他们还共同起草了有关工伤的法令草案,已经得到了元首的认可,现在只等公民大会上宣读了。

  这让他成感极强,他以前在江南骂人,骂了也就骂了,对于整个江南的社会没有一丝的改动。

  江南的官员你再怎么骂他也没有用,他不看,不听,装作不知道,继续做自己的官,骂的狠了,戳到他们的痛处了,直接把你关起来。

  不像江北,他骂人是真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可这正是他所期待的,靠自己的能力能对整个社会有点益处,而不是做一个狂士,像小丑一样被人嘲讽。

  “来,我带你们看看一个负责任的好官是如何做事的。”说完,金圣叹走到抗旱会负责人面前,亮出自己的记者证,说道:“某是明镜报的记者金圣叹,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能接受一下采访吗?”

  记者证在今年才开始于北方普及,二月,扬州知府罗伟上报,从扬州建立工业区大兴作坊的两年,因为各种事故,已经造成了大量工匠伤残。

  而这些工匠因为学识短,没有找工匠司帮助,被那些作坊主欺骗打压,以极低的赔偿金了结工伤的事,甚至有的连赔偿金都不愿意出,伤残的工匠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

  这份奏章直接刺破了北方的欣欣向荣发展的工业景色,让徐晨意识到,发展产业不但能带来财富,产业本身也是一个吞噬人命的恶魔。

  徐晨虽早已组建了工匠司,制定了各种安全条例,并且大范围的在整个北方普及,在关中之时,因为看的紧抓的严,工伤的比例还能控制在一定的程度。

  但等大同社占据了整个北方,各个行省,州府都在开始新建工业区,发展产业,地盘变大了,作坊变多了,工匠也变多了,管理的难度加大自然也就跟不上来。

  工匠对机器的危险性意识不足,那些作坊主,也不想因为安全条例提升自己的生产成本,也在有意无意放纵这种行为,于是工业这个吃人的恶魔开始张开血盆大口,从大同社攻占中原不过两年时间,各种致人伤残的事件突破了5000起。

  而在关中时工匠司的人手就极度紧张。如今,大同社的地盘一下子扩张了4 - 5倍,各个部门都急需人才,这就导致很多宣传工作无法做到位。

  普通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让他们更倾向于私了解决问题,而非到衙门寻求帮助。

  甚至很多工匠甚至都不知道工匠司的存在,他们在遭遇工伤后,只能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老家,艰难地度日。

  徐晨从明镜报上了解到,仅扬州一地,各种工伤事故就致使上千名工匠残疾。那些在编的工匠还算幸运,有大同社供养着;但私人作坊可就没那么好心了。有些有所顾忌的老板还会给点赔偿,而那些毫无顾忌的则干脆分文不给。

  徐晨看完这些报道后,勃然大怒。他很少如此失态地骂了常五一顿:“工匠司的成员要深入到工匠当中,帮他们解决日常遇到的生活问题,不是让你坐在衙门里当官。如果你那么想当官,就去江南,大同社要的是为百姓做事之人。”

  常五感到十分委屈。大同社地盘扩大了这么多,大量官员都下放到地方农村,去组织农户新建水坝、抗旱救灾,工匠司的成员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更少了。一方面,徐晨经常下乡考察,大同社从上到下都极其重视农村;另一方面,北方天灾不断,大同社将大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乡村,组织几千万农户抗击旱灾。

  在各个城市和工业区,情况则截然不同。大同社员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能力也参差不齐。让他们按照条令做事,还勉强可以完成;但要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了。

  关中地区情况还好一些,关中有完善的制度,那里的工匠司官员传帮带,原本的制度还能维持下去,极大的减少了安全隐患。

  其他地方招募的工匠司成员,很多人把这里当成普通衙门,觉得自己是为衙门做事,沾染了官场的不良风气。普通工匠自然不敢上门求助,只能找那些名声好的报社曝光自己的委屈,希望通过舆论的力量为自己伸张正义。

  徐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命令常五统计整个北方因工伤伤残的人员,对那些违规的工厂老板该罚的罚,该关的关,狠狠地打击了一波奸商。

  除此之外,徐晨加强了工匠司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为工匠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大了对工匠的宣传力度,让他们知道有工匠司这个为他们做主的单位。

  为了更好地发现民朝的问题,徐晨还开始借助民间的力量进行监察纠错。

  他挑选了北方36份比较严肃的报刊,给它们发放了记者证,赋予它们采访和舆论监察的权力。最重要的是,给予了这些报刊官方保护。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些报刊的记者就像是“白衣御史”,他们将成为监督和维护百姓权益的重要力量,为大同社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抗旱会员王兴看到金圣叹的记者证,得知对方要采访自己,不由得有些慌张。他拍了拍自己衣服上的灰尘,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道:“我叫王兴,是兰阳县抗旱会长。”

  金圣叹微笑着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这个排水站修了多久?花了多少钱?”

  王兴回忆了一下,认真地回答道:“花了三千两购买水泥,还有其他的工具。俺们全县三千人在大坝上日以继夜地干,分三班倒,花了两个月时间才修好。余下的人则分散去修筑水渠和分水渠。还好赶得及时,终于保住了粮食。新年大伙虽然可能会饿肚子,但好歹不用去逃荒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庆幸,前两年中原旱灾,兵灾,洪灾接连暴发,多少人活不下去,饿死在逃难的路上,今年的旱灾要是没有大同社的救济和组织抗灾,他们都要去逃难。

  “这能灌溉多少亩田地?”金圣叹接着问道。

  王兴激动地说:“黄河水量足,你看这流水跟大河一样。有了这个排水站,方圆几十里的土地都能灌溉,而且稍微远一点的也能用抽水机灌溉。

  这样的排水站全县有三个,等明年我再带着全乡的人继续挖水渠,争取能弄出100万亩的水浇地,让俺们县再也不怕旱灾。”

  在一问一答之间,金圣叹逐渐了解了王兴的过往。王兴小时候家里还算富裕,父亲希望他能通过读书考上科举,光宗耀祖。然而,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读了十几年书,连个秀才都没考上。

  后来,他的父亲母亲相继病逝,世道也越来越艰难,家里的地一点点被卖掉,最后他成了一个有点文化的佃户。前两年中原闹旱灾,他们全家都差点饿死。就在那时,大同社打到了中原,然后立马抗旱救灾,让他们全家活下来,王兴怀着感恩的心态加入了抗旱会。

  因为读过点书,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王兴被选拔为抗旱会王家村村长。去年爆发洪灾的时候,他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前预警,让王家村村民全部躲到高处,躲过了一劫。他因此立下大功,去了京城受到表彰,而后晋升为兰阳县,新乡,抗旱会会长。

  当地村民本以为洪灾过去后会迎来好日子,没想到今年又遭遇了旱灾。王兴在大同社的支持下,带领村民在黄河大坝上修建了这个排水站,彻底解决了当地缺水灌溉的问题。

  而后他更自豪道:“我读书不成,但我家那小子读书非常好,去年考上了水利学院,现在在洛阳求学,我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我儿子做到了,这也算是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黄宗羲和任大任在一旁听完王兴的过往,不禁感慨万千。这样的人在大明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但在大同社,却可以成为一县的水利主官,而且还真做出了成绩。就这个排水站,能让上百万亩的土地变成水浇地,这在大明也能算是能吏了。

  采访结束后,任大任感叹道:“大明也是有这样一心为百姓的官员。”

  金圣叹点了点头,说道:“我相信,但我更知道这样的官员必定会受到排挤,最后只能郁郁而终。”

  大明一直存在着那些想实干的官吏,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刚把下等的田地弄成了上等的水浇地,当地的地主士绅马上就抢夺,你敢阻拦他们,地主士绅就会抓你的把柄错误,把你打成贪官污吏,把你们拉下马换成自己人,而后肆无忌惮的吞并这些土地。明末的朝堂已经是结构性的腐化了,想要做事的官员根本留不下。

  “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不过是为自己的腐败找借口。这天下还缺少当官的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金圣叹越说越激动。

  “你知道我最佩服元首哪一点吗?”金圣叹突然问道。

  “哪点?”黄宗羲和任大任好奇地问道,就像合格的捧哏一样。

  金圣叹严肃地说:“对贪腐能毫不留情。光这半年时间,大同社抓的官员已经超过了5000人。”

  黄宗羲摇了摇头,质疑道:“没有用,当年太祖也用过这方法,但贪腐依旧前赴后继。”

  金圣叹冷笑一声,说道:“大明的亲王,俸禄、田地、赏赐加起来有十几万两,给朝廷当官,一个月就几两银子,这如何能服众?而且明太祖一个人如何抓的完天下的贪官?

  元首不同,他给吏员晋升的机会,俸禄也给的不低,衣食住行等福利待遇也是给足,他们要是再贪污,那就怪不得别人。”

  而后他挥了挥自己手中的挂牌道:“在北方监督之责可不只有元首,还有我等这些采风的记者,你当白衣御史是白说的吗?”

  而后他指着四周的农户道:“还有他们,有这么多眼睛盯着。”

  任大任道:“我听说在大同社贪污了几两银子都会受到处罚,这是不是太过了?”

  金圣言道:“矫枉必过正,现在不清理官场的风气,难道还要学我大明贪官污吏遍地?”

  黄宗羲奇怪道:“我好像没听到北方有开科举之事,这位乡长的儿是如何考上学府。”

  金圣叹道:“元首把科举分开了,考吏员下放到府州一级,考上了就可以当官吏,这种科举的人数更多,不过相对来说像以前那样一步登天,进士就能当县令却是没有。”

  “像这种学府科举,大部分都是技术官吏,有一定的身份需求,原本大明官吏,地主士绅出身的都不允许考。”

  “啊!”黄宗羲,任大任都不敢相信,看上去如此美好的北方居然还有这样的政策。

  金圣叹道:“这也是矫枉过正,这一方面是要他们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就是震慑现在大同社员,让他把知道把天下弄得大乱,最终的代价也会由他们自己来承受。”

第343章 ,农村采风

  接受完王兴的采访,王兴得知金圣叹、黄宗羲和任大任三人还需在当地继续采风,便热情地发出邀请:“三位记者同志,俺看你们采风也需要个落脚的地儿,不如就来俺们王家村住吧。俺们村虽说比不上城里,但胜在民风淳朴,保证让你们住得舒坦。”

  金圣叹略作思索,觉得王家村或许能有不少值得采写的素材,便点头应道:“那就叨扰王村长了。”

  三人跟着王兴,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朝着王家村走去。

  不多时,王家村便映入眼帘。村子规模不算大,约莫有百来户村民,在这周边的四里八乡已算得上是较大的村落了。

  整个村子坐落在一片平坦开阔的区域,几十栋泥土房排列得横平竖直,错落有致。若在四周围上一圈围墙,俨然就是一座小型的坞堡。

  王兴笑着介绍说:“这些房子都是去年朝廷赈灾时给咱建的安置房,当时可把大伙高兴坏了,比起以前的稻草房要好多了,这规划得规整多了,住着也更安心,而且朝廷说了,现在水泥和砖头的产量还没提升,等过几年这些东西提升了,要把我们村的房子全部改造成砖石房,到时候我们也可以住的和地主老财一样。”

  走进村子,在村子的中心位置,一座砖石修建的两层水泥楼格外引人注目。楼房前是一块平坦宽广的水泥操场,此时有十几个年纪小孩童正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上空,两个年纪大的妇女在看着她们。

  楼房的侧壁上,用石灰醒目地写着“饭前便后要洗手,病从口入要牢记,喝开水,不生病”等宣传标语。

  王兴一脸得意地说道:“这是俺们村的蒙学,去年朝廷赈灾给分了些砖头、水泥,可数量有限,修不了几栋房。当时村民们为了争夺这些建材,差点就打起来了。

  后来还是孙夫子站出来提议,说孩子才是一个村的希望,应该把这些砖头水泥用来建设村蒙学。

  大伙一听,觉得在理,就都同意了。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才建好,现在周边四里八乡的孩子都到俺们村来求学呢。三位记者同志,你们就将就一下,今晚就睡在这里。”

  黄宗羲不禁肃然起敬,感慨道:“乡野之地竟有如此贤者,实乃你们村之幸啊。”

  王兴听黄宗羲夸奖孙夫子,比夸自己还高兴,眉飞色舞地介绍起来:“孙夫子那可是能人,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就没有他不懂的,学问比我高多了。而且他还会治病救人,俺们村有个头疼脑热找孙夫子去治,就没有治不好的。

  刚来到我们村的时候,光书就带了上百册,还帮我们村建了一个小的图书室,算是为我们村增加了几分文气了。也不知道他这么有学问的人,咋就愿意到俺们这穷乡僻壤来。”

  金圣叹心中也对这个孙夫子充满了好奇,心想:熟读四书五经还能买得起这么多书籍,这孙夫子的出身必然非富即贵。但在如今这动荡不安的北方,出身越好,往往下场越不妙,只怕孙夫子来到这个小村落也是来避难的。

  正想着,一阵清脆的读书声传入众人耳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靠近学堂,只见百十来个娃娃正摇头晃脑地背着九九乘法表和背诵《论语》。学堂空间不算大,总共就两个班级。

  孙夫子身着一身长衫,手持一支粉笔,正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下十道个位数以内的乘法算式。他的神情专注而严肃,每一笔都写得刚劲有力。

  王兴轻声说道:“咱别打扰孩子们学习,我带你们去办公室休息。”

  孙夫子看到王兴他们进来,便对学生们说道:“把这些题目抄一遍,这是课后作业。”

  然后走到办公室问道:“村长,有什么事吗?”

  王兴连忙介绍道:“这三位是明镜报的记者,来咱们村采风,得麻烦孙夫子您招待几日。”

  孙夫子点了点头,看向三人说道:“学堂条件简陋,图书馆还有点空间,但只能席地而眠,还望三位不要嫌弃。”

  金圣叹微笑着回应:“有片瓦遮顶即可。”

  孙夫子拱了拱手:“某还有学生要教,就先告辞了。”说完,便匆匆回到教室继续授课。

  金圣叹三人也连忙行礼,目送孙夫子离去。而后,他们跟着王兴来到了图书馆。

首节 上一节 226/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