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1节

  “徐晨居然敢把江南的套路用在米脂县。”

  齐绍光火冒三丈,要知道北方和江南不同,这里的百姓更加穷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杀官造反的事情。

  这两年天灾不断,被杀的官员也不是一两起了,而米脂已经连续两年闹旱灾了,现在的米脂就是干柴堆了,大同社却还在干柴堆当中引燃爆竹,这是怕他死不了。

  齐绍光就这样担惊受怕了一夜都没有合眼,一面严防死守,一面派人出去打听情况。

  “县尊,乱民去大同社庆祝一番就散了。”师爷气喘吁吁跑过来道。

  听到这话,齐绍光松口气道:“没有出动乱就好。”

  而后他怒道:“去把李文兵招来。”

  师爷明白齐绍光的想法,但却拿出一份报纸道:“县尊,您还是先看看大同报。”

  齐绍光接过报纸,上面头版头条的刊登的就是米脂除害的文章,先说了万马堂和野狼帮之恶,而后赞扬米脂百姓不畏强权,正义的除害举动,最后点名齐绍光的教化,指挥之功,总之重点夸耀齐绍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份吹捧让齐绍光怒气全无:“文兵知本县。”

  在大明官场上,想要升迁,最好是有人脉,有关系。但偏偏这些齐绍光都没有,要不然他也不会来边陲小县为官。

  次等则是有政绩,有名声,万马堂和野狼帮虽然是大同社斗倒的,但却是在他任下做的,他就有总揽全局之功。

  而现在大同报在整个延安府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大同社这样吹捧,延安知府,甚至陕西巡抚都有可能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样他仕途不就有望。

  大同报让他一分功,可以发挥十分的影响力。

  当年东林党的官员不就这样吹捧上去的,大同报为己所用,不就相当有一个半个东林党在帮他。

  他思索片刻道:“师爷,派人下名帖,三日后,本县请大同社员一聚。”

  “遵命!”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初十三日,米脂县,大同报社。

  王二率领的一场暴动,让在高家寨准备秋收的徐晨不得不到米脂县。

  李文兵他们看到徐晨也是一脸惊喜,而后带着一丝炫耀道:“先生,某终于明白您说的百姓力量不可战胜,我等将百姓组织起来,什么万马堂,野狼帮不过是跳梁小丑。”

  这次的行动让李文博兵等人第一次意识到百姓的力量真如同徐晨说的强大,参与行动的大同社员,此时就好像掌握了真理一般激动。

  徐晨看到李文兵等人无奈叹口气道:“你们呀,做事的手法太粗暴了。”

  按照徐晨的想法,大同报对万马堂他们发动舆论攻势,把他们罪恶公之于众,大明朝廷只要还要脸,就不会让他们继续存在下去。

  但像这样引导几千百姓围攻野狼帮,基本上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会允许的。

  李文兵笑道:“虽然粗暴,但是好用,先生无需担心朝廷,我等把打黑除恶之功推给县尊,县尊已经下了名帖请我等三日后相聚。”

  徐晨无奈的摇头,李文斌这些人还是太天真了,他哪里担心的是县令,县令不过是一个流官,只要交足了税,在他任上不发生流民起义的事情,大明的官僚基本上都是得过且过的。

  不然你还想怎么样?还想给大明天子做忠臣不成?

  你忠,还能忠得过于谦,张居正?

  历代的大明天子都不做人,只能匹配到东林党这样优秀的臣子。

  他担心的是米脂的地主,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家国概念,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保护自己的利益是格外敏感的。

  大明地主是什么样子?历史上记载的不多,只知道他们滑跪满清非常快。

  但另一个时代的地主,那记录的事件就比较多了。他从小看这些影视剧,长大了自己去找资料,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一句话总结,望之不似人。

  大同社这次的举动,不但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只怕很快会遭受他们的报复。

  徐晨暗道:“要想办法强化枪杆子了。”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初十六日,米脂县衙

  徐晨和李文兵按照礼仪登门拜见。

  齐绍光看到徐晨寒暄几句,问了问下一本英雄记什么时候撰写?

  而后就抱怨道:“先生可是害苦了本县,那百姓岂是能轻易挑动的,稍有不慎就是滔天大祸。”

  徐晨道:“大同社员太年轻了,光有一颗正义之心,却不知道做事情当按法度,还好有县尊为他们收尾,这才没惹出滔天大祸。以后还请县尊多多教导他们,该骂就骂,该鞭策就鞭策,年轻人嘛,不打不骂不成才。”

  齐绍光笑道:“还是先生识大体。”

  而后徐晨又向齐绍光保证,接下来大同报会多报道他的正面事迹,为他扬名。

  齐绍光满意点点头,他邀请徐晨他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这个。

  而徐晨也想要联合齐绍光,现在大同社还太弱小了,枪杆子还没练出来,在已经得罪了地主这个群体的时候,就需要一个盟友了。

  而齐绍光可以成为大同社盟友。毕竟他这样的流官需要征税,满足朝廷的KPI,地主虽然一方面会帮他征税,但另一方面也会拖欠税款,江南税收常年征不到一半的额度,有些税甚至欠了十几年,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北方也差不了多少,去年他征收的田赋达到了定额的七成,属于勉强合格。

  米脂连着干旱两年了,齐绍光也知道,百姓都没油水可榨了,再征税就有可能引发流民造反,某种程度上来说,他需要地方大族出钱粮。

  而大同社也在想办法把地主转到佃户和自耕农的税转回去。地主成为双方的对手,这是合作的基础。

  寒暄半天之后,徐晨道:“某大同社想要承包高家寨十四村四万亩土地的田赋,我大同社可以保证把4000石正赋直接押运到米脂的粮仓当中,同时再给县衙1000石的火耗。”

第56章 ,准备枪杆子

  大明这税赋之事,着实有些令人无奈。就说那正赋,其实并不算高。米脂县正赋不过六百石而已,即便后来加派九边军粮,增至三千石,统共也才三千六百石。米脂县约莫有三十多万亩田地,就算减去七成归庆王府、地主豪强的免税地,算下来一亩地的税赋最多也就六升。单论这正赋,咱大明在封建王朝里头,也称得上是楷模了。

  可这税赋里头的门道,远不止如此!再把徭役、杂税、加派、丁口税、火耗,还有那踢斗淋尖等诸多手段都算上,米脂的百姓每年要承担的税赋,竟超过了四万石之巨!

  然而,这些税赋真正能入得县粮仓的,却连两万石都不到。再经层层转运,送往延安府仓、陕西行省粮仓,最后能剩下五千石粮食,那都算是多的了。而到了大明王朝的账面上,却仅仅只有三千六百石粮食,甚至啊,这数字还得打个折扣,毕竟大明朝也没几个县能满额交足税负,真正能入粮仓的,怕是也就两千五百石粮食罢了。

  这层层转运,哪能没有好处费呢?

  要不然只是斗吏身份的捕头张光,哪来的上千两的年收入。

  这齐绍光县尊,也是这其中一环。他虽说平日里忧国忧民的,可这并不妨碍他每年收受五千两以上的飘没和印花税。他要是不收这个钱,上头的知府、巡抚又怎么收呢?

  他既没有海瑞那般刚正不阿的决心,也没那个想法,也就只能随波逐流,和光同尘了。

  如今,那徐晨愿包揽五千石粮食的田赋,差不多占了米脂县两成五左右的税赋,而且还是直接入县仓。齐绍光自然是乐意至极啊!

  他得完成赋税任务不说,还想着靠这多上缴赋税谋个升官的机会。徐晨包税,既合了他的心意,又给他省了不少麻烦。

  至于米脂县下面的艾强、张光这些小吏,收入因此下降,他才懒得管呢。他只需对上负责便好,下面这些小吏,有用得着的时候就用,用不着了,弃之也不可惜。量那艾强、张光等人,还敢对他发脾气不成!

  且说那徐晨,与齐绍光达成交易之后,便回到了大同报社。

  他将李文兵等报社成员召集起来,满脸笑意地表扬道:“这段时日,你们凭借舆论宣传,使得我大同社日益壮大。不仅如此,还成功剿灭了万马堂、野狼帮这等米脂之害。你们皆是我大同社的有功之臣!”

  言罢,徐晨率先鼓掌,众人也纷纷跟着鼓掌,一时间,会场气氛热烈非凡。大同社的每一个人,都带着一种救民于水火的自豪神色。

  徐晨接着说道:“尔等需再接再厉,继续对米脂那高昂的地租、高利贷发起舆论攻势,务必要完成减租减息的宣传任务。”

  说罢,徐晨拿出一沓素描画来。上头画的,皆是他在米脂乡村所见的农户模样,一个个饿得瘦骨嶙峋,形同饿殍。因用的是写实画法,每一幅画看上去都极为逼真。

  徐晨心里明白,光靠文字,很难让人萌生出怜悯之心。唯有这般真实的画像,才能给人带来更大的震撼,让米脂的官员、地主豪强看看,这米脂的农户已然被压榨到了极致。再这么压榨下去,就是官逼民反。

  虽说徐晨也不指望这地主阶级能有多少良心发现,但只要能让他们当中有几个愿意减租,那也算是有所成效了,而且有这画像之后,大同社对付地主也算是师出有名。

  李文兵等人看到这些画,不禁震撼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画中之人饿得面黄肌瘦,比当初米脂城外的流民还要可怜几分。他们心想,若是米脂几万农户都已到了这般田地,那农户造反,恐怕真的是迟早之事了。

  难怪先生如此急切地推动减租减息之事,这旱灾本就肆虐,再加上这高昂的地租、高利贷,米脂的百姓实在是承受不住了啊!

  李文兵当即向徐晨抱拳保证道:“先生放心,我等必定竭尽全力,完成先生所托!”

  蒋乡泉也愤慨道:“米脂已然干旱连连,我等乡间父老哀嚎不断。那些大族若是在这般情形下,还不愿减租减息,那便是眼睁睁看着自家父老饿死,如此不仁不义之徒,已然不配为人!”

  而后,徐晨又转头对大壮说道:“秋收将至,你带大家先去工业区,找那刘永,每人领一把镰刀,就当是奖励。而后各自回家,准备秋收吧。”

  大壮咧嘴笑道:“得令!”

  对大壮来说,能得到一把镰刀倒是其次,灭了野狼帮,狠狠出了一口恶气,才是最痛快的。尤其是米脂的百姓都拿看英雄的眼光瞧他,这让他心里头升起一股“大丈夫当如此”的豪情,越发觉得加入大同社,实在是来对了地方。

  接着,徐晨又对王二道:“你带着护卫队成员回工业区,每个单独行动的队员赏一钱银子,让他们休息一日。而后再准备扩编之事,我打算把护卫队扩充到两百人,往后还得加强训练。如今打井队暂时解散,从今日起,你便担任护卫队队长。”

  王二拱手应道:“遵命!”

  想那我大清,靠钢刀让地主阶级显出了软弱性,可前提是这钢刀得足够锋利强硬。徐晨心里也明白,光靠《大同报》动动嘴皮子,是决然不可能让米脂的地主阶级主动减少租税的。

  他也打算强化自己的武力,打算凭借火枪,让那些地主乖乖减少租税,免除高利贷。

  出了大同报社,徐晨来到米脂书铺。

  东叔看到徐晨叹息道:“你们也太大胆了,百姓岂是能乱蛊动起来的,这稍有不慎就是滔天大祸。”

  徐晨笑道:“东叔,这种事情在江南太常见了,也没看到有什么滔天大祸,这世道就是这样,你越老实,越不发声,就越吃亏,闹一闹反而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您看整个大明就江南最闹,江南的税率也是最少的。”

  东叔愕然,江南的大族玩的这么花吗?他感觉自己难以理解这个世界。

  “算了,你要的三种作物已经找到了,徐侍郎知道你要在米脂种植土豆等作物非常高兴,送了三车土豆,玉米过来,还给了一本多了这三种作物的书籍。”

  徐晨激动道:“侄子代米脂几万农户多谢叔了。”

  东叔道:“叔也是米脂人,这三种作物真像你说的产量高,叔反而要谢你。”

  明朝的田赋真坑爹,我找到延安府志,上面记录,肤施县正税800石,即便是加了九边税3200石,也就刚刚好4000石,这已经是崇祯年间的事了,肤施县田地大概有40万亩,你只看这些内容,肤施县的百姓比我们税都少,一亩只收一升税(1.5斤)

  但就这一斤多的税,让李自成他们造反了。

第57章 ,钢铁区的变化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十四日,大同炼铁作坊区。

  比起徐晨两个月前看到的模样,炼铁作坊变得更大了,多了两个翻砂铸模的作坊,能打造的铁器种类多了一倍多,学徒也变得更多了,有六十余人在这里忙碌,规模扩大了一倍,订购各种钢铁制品的商贩,和运输煤矿,铁矿马车压出了一条结实的黄土小道。

  钢铁作坊外甚至出现了一个小型的棚户区,都是附近村民来卖茶和各种吃食的铺子,这种铺子非常简陋,用几个木料和稻草搭建的,勉强只能遮风挡雨,不过对村民来说,这些是一家的收入来源。

  在徐晨的强烈要求下,炼铁作坊由家族式的学徒制,变成了雇佣制。大铁锤的三个老学徒成为了技术铁匠,每月的工钱是二两,研发出提升效率的技术有奖金,年底有分红。

  次一等的学徒工钱是一两,而钢铁作坊建立后招募的学徒,实习期的工钱是五钱,三个月后考核转正提升到一两。

  所以在钢铁厂当差,哪怕是学徒都算是一份高薪的差事,这些学徒不缺钱,休息时想要吃点好的,加上订购钢铁制品的商贩带动,就有了钢铁作坊外的这个小型棚户区了。

  而在钢铁厂的不远处,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的砖窑,这个砖窑主要是负责给炼铁厂烧制高品质的耐火砖和给大同工业区烧制建筑用的青砖。

  从规模上来说,砖窑厂更大,阴干砖坯的厂房就比钢铁厂大了三倍,砖窑烟囱的高度甚至都压过了钢铁厂一筹。

  雇佣工匠更多,正式的砖窑师傅有20个,而一些不需要技术的打砖坯工种,则廉价雇佣当地村民,计件付费,100块砖胚给5文钱,再包一顿午餐,这对附近的村民来说已经是高薪的差事了。

  为了抢夺在砖窑厂当差的机会,附近的三个村子先是打跑了其他的竞争对手,而后他们三个村子之间又混战了好几场,青壮都伤了十几个。

  最后抗旱会出面调停,三个村子,每个村子出三十个人,这才解决了这个矛盾。

  钢铁工业区虽然现在只有两个作坊,把临时工算上去也只有上百人。但却有效带动了四周几个村子的商品经济。

  只要工业区的发展不被打断,就会成为四周新的经济中心。

  徐晨来到钢铁厂找到大铁锤,开口说道:“打井队还需订购一批铁棍。这铁棍质量可得好些,既要兼顾韧性,又得有足够的硬度。为减轻重量,做成中空的便可,但绝不能有缝隙。只要质量上乘,价钱方面,你无需顾虑。”

  徐晨当初多订铁棍,本就想着必要之时,将这些铁棍钻孔,做成火枪管。可这时代的生铁,质量着实太差,还带着一条缝,实在是难以满足徐晨对武力装备的需求,现在有自己的高炉了,自然要把要求定高一点。

  大铁锤听了,不禁迟疑道:“您这诸多条件,怎的像是要打造枪管一般?”

  大铁锤也是打造过火枪,若是徐晨真要铁棍用来压水,做成实心的便好,那价格还更加便宜。可如今徐晨所说的标准,明摆着是冲着做枪管去的呀。

  徐晨笑道:“铁锤师傅想多了,这就是压水用的铁管,做结实一点才好用。”

  大铁锤想了想,还是不要多管闲事的好,这段时间大同社风头正盛,连万马堂,野狼帮都被他们灭了,哪里是他能对得起的。

首节 上一节 21/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