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18节

  在这些部落首领心中,皇太极曾是一个相对容易接受的选择。皇太极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出兵协助征战中原,对于他们在部落内的权力和地盘基本不予干涉。部落首领们依旧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发号施令,大漠广袤无垠,别的或许稀缺,但从不缺能骑马打仗的士兵。他们可以轻松地从部落中挑选出精壮的勇士,为皇太极的征战提供兵力支持,而皇太极也能回馈他们战利品,同时还不影响他们的权利。

  但大同社的出现,却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平静,原本中原的霸主被他们三拳两脚打的半身不遂,战无不胜的女真人,被他们压在辽东一小块土地上,不敢动弹,林丹汗更是被大同社一击格杀,连他的妻儿都臣服了。

  大同社在他们的地盘和部落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极大的动摇了他们的根基。

  大同社的官员深入部落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改变了他们延续已久的生活习性,现在牧民更加适应大同市的官员,部落首领们的权力和威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然而他们却不敢轻易反对大同社。首先,在武力方面,他们与大同社的差距犹如云泥之别。

  孙可望一万多骑兵,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横穿整个大漠。草原上的任何一个部落,在这股强大的力量面前,都如同脆弱的纸糊堡垒,根本无法抵挡孙可望的一击。在场的部落首领们心里都清楚,与孙可望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们都极力避免与大同社发生冲突。

  其次,大同社的政策对底层牧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漠底层牧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时常面临着自然灾害和食物短缺的威胁。

  而大同社的官员来到草原后,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为牧民们分配牲口和牧场,帮助他们建造更加结实耐用的砖石房屋。还教会牧民们搭建青储饲料塔,让他们能够用更少的牧场饲养更多的牲畜。

  底层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日子越过越安稳。在这种情况下,底层牧民对大同社充满了感激和信任。如果部落首领们反对大同社,底层牧民很可能会站在大同社一边,甚至会为了保护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砍下他们的头颅,他们太熟悉蒙古人的习性了,有奶便是娘,根本不会有什么忠诚可言。

  最后,大同社在经济上的大方让利,让部落首领们也难以拒绝。今年从大漠运输到中原的黄牛数量超过了五十万头,每头黄牛的平均售价达到了十两白银,这个价格是以前晋商收购价的两倍多。仅仅这一项,就为草原带来了超过五百万两的收入。

  此外,卖给大同社的羊多达几百万只,各类马匹超过二十万匹,羊毛更是超过了三百万石。大同社还设立了大漠商社,部落首领们只要拥有百分之一的股份,一年就能赚得上万两银子。

  有了这些丰厚的收入,部落首领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可以品尝到中原最昂贵的茶叶,穿上中原最华丽的服饰,住进中原风格的顶级宅院。就连喝马奶,他们也要加上最多的糖和最贵的茶。闲暇时,他们还能出门欣赏戏曲、听评书、观看各种杂技表演,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比在单调乏味的大漠中不知好了多少倍。

  在大同社强大的武力威慑、惠民政策的吸引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对他们则是以金钱收买,每一项都打到他们的软肋上,他们既不敢反抗,也不想反抗。

  这时,额泽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和小心翼翼对孙可望说道:“将军,我等有一事相求。我等希望能请元首修建一条从大漠联通长安的轨道。”

  现在这些蒙古部落首领我知道大漠的货物如此值钱,羊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卖钱,牛马更是如此,以前他们的钱都被那些奸商赚,现在他们没有中间商自己赚这份钱,对于商路他们就更上心了,大漠上一年只能卖几百万头牲口到中原,这个数字太少,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收入,他们迫切需要一条更加便利,用量更大的商路,大同社建立的轨道就给了他们希望。

  要是有了这条轨道,大漠的货物就能快速运到中原,运输量必然能翻上一倍,他们的财富也能增加一倍。可现在距离他们最近的轨道在延安府,他们得赶着牲口走上几百上千里的路程才能到那里,这一路上既浪费时间,又消耗牲口,实在是太不划算了。所以,他们希望大同社能把轨道修到大漠当中来。

  孙可望微微点头说道:“某可以向元首转达你们的请求。而且,你们也可以在公民议会上正式提案。以大同社对发展商贸的重视程度,这个提案通过的可能性非常大。”

  经济上的让利他不在意,他更加在意这条轨道联通大漠之后,大同军可以在一日之内杀到大漠,对于镇压大漠极其有利。

  额泽听了,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连忙起身,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如此就多谢将军了。若真能建成这条轨道,我等部落与大同社的情谊必将更加深厚,往后定当全力支持大同社的各项举措。”其他部落首领们也纷纷附和,脸上的笑意是忍不住的,仿佛看到一条金河涌向他们。

  吴克善看着被各大部落首领围着的孙可望,露出了迟疑的脸色。

  这段时间科尔沁部落发展的不差,去年他领兵帮的大同社攻占了北地,战事结束之后,大同社极其大方,他本人得到了五千两赏赐,元首在京城还赐了一座宅院,两个店铺给他,每个蒙古士兵都得到了10两银子的赏赐,战死的士兵也得到了抚恤。

  元首和他父亲商议之后,把那些士兵的家属接到了直隶,愿意种地的就种地,不会种地的也给了他们一份差,由大同社来养着父母孩童,这把其他的蒙古士兵羡慕坏了,一群蒙古人的后代却成为了京城百姓。

  对科尔沁部落也是极其大方,大同社的商队直接来到他们的部落,高价购买他们的羊毛。牛羊战马,草药等货物,同时低价卖给他们粮食,铁器,布匹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

  这一套连环的经济拉拢直接让科尔沁成为了大同社最忠实的盟友。

  他父亲也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技巧,派他两个弟弟和科尔沁中小部落首领的子嗣来到京城,加入了大同社创办的军校和政务学院,表现出全面臣服的态度。

  而他之所以如此迟疑,是一个月前,他妹夫皇太极派了使者到科尔沁部落,请他父亲牵线搭桥与大同社商议议和,最后这件差事被他父亲安排在他头上,他担心很难完成这份差事。

  等其他部落首领和孙可望交流完之后,他小声询问道:“将军,皇太极派遣使者,托我父亲给元首递个话,他愿意去国号,帝位,让出沈阳的地盘,向元首投降,他将带领女真人撤到辽北,为元首永镇北方,只求元首给女真人一条活路。”

  孙可望听到这话脸色迅速冷淡下来道:“在女真人叛乱之前,辽东有500多万百姓,而如今只剩下几十万了,大同5年,皇太极领兵入关,杀入了上百万直隶的百姓,你认为这笔血海深仇,女真人不付出代价,战争能停止。”

  “这笔血海深仇只能是以血还血,以命偿命。皇太极如今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无条件投,让我大同社审判所有女真人的罪孽,要不就是我大同社打到沈阳,以战争罪审判皇太极他们,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吴克善当即严肃道:“我只是传话,对于元首的任何决定,我科尔沁部无条件赞同。”

  当世最强大的英雄就是元首,他们科尔沁部落好不容易投靠了大同社,抱住了元首的大腿,他可万万不敢因为女真人的事情,得罪元首,所以他在知道大同社的态度之后,马上和皇太极切割,并向元首表达忠心。

  孙可望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大同八年 11月 12日,京城,太和殿。

  万人瞩目的公民议会终于在此日召开,整个北方行省议员,官员,西域各国的使者,蒙古的各部落首领,甚至还有很多江南学社都汇聚一堂。

  徐晨本不想在紫禁城当中开这场会议,只可惜6月的大雨打乱了建设的步骤,原本要建设的议会大殿,因为下雨还没完工,而整个京城适合开这种大型会议的建筑,只剩下紫禁城的几个大型宫殿。

  这场议会极其庄严~~~。

  选取了徐晨为战时元首,拥有行政,军事,立法等权利~~~。

  这之后才是各个行省争夺支付转移的话题,大家都想要元首府提供财政支持,修水坝,水渠,水利设施,优先修筑他们境内的轨道,请元首府支援作坊工匠,支持他们建立工业区等等。

  但哪怕是大同社财政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度的支持所有的要求。

  徐晨道:“各个行省优先修水利设施,以各个行省水浇地数量决定修建轨道的工程。”

  “想要作坊和工业区,就比孩童上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好的行省,元首府优先支持建设工业区。”

  罗伟问道:“元首,我等自己筹集资金修筑轨道,只求元首府提供技术支持可不可行?”

  徐晨一脸诧异,去年才清洗了江淮地区,这么快他们就有了有钱人?

  会议结束后徐晨调查一番,才知道支持他们修轨道的居然是关中的商贾,他们这几年在大同社的支持下,发展极其迅猛,尤其是大同社铁拳镇压了其他地方的士绅,他们的竞争对手也一扫而光,现在关中的商家在整个北方扩张。

  徐晨看着刘永道:“你家人也想要修轨道?”

  刘永尴尬道:“我父亲说要给我留下一份铁杆庄稼,元首你拒绝就是了,不必在意。”

  赶到京城的李文兵道:“这其中还有不少家族都是我大同社员,就像这个起头的高秀英,以前高迎祥是义军,她经商还说的过去,但现在高迎祥已经成为了我大同社将军了,难免会有人为了讨好高迎祥而给高秀英带来便利。”

  “大明是如何亡的,不就是这些勋贵,官员家族霸占田地,矿场,而后偷税漏税,把一个大明王朝蛀的千疮百孔,今日不限制他们明日大明就是我大同社的下场。”

  刘永道:“元首,某可以让刘家把产业都给捐出,我的俸禄足够养活一家人,但大部分大同社员他们的俸禄最多养活自己的妻儿,顾及不到家族之人。

  如果一刀切不允许他们经商,允不允许他们去做夫子,做我大同社的官员,如果允许,一地官吏都是社员家眷,我大同社干脆弄个传俸官得了。

  如果不允许,那我们大同社是不是要养着他们?

  但这又不成了我大同社的皇亲国戚,现在我们光社员就有十几万,他们的家人只怕突破了百万了,这么多人,我们大同社又怎么养得起?”

  听完刘永这番话,大家也觉得很有道理,总不可能一人当差,其他的所有人都不能做事吧。

  但如果现在不堵住这个口子,大明已经给他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大明任何赚钱的行业都被这些地主士绅把持着,不给普通百姓留任何一条出路。

  徐晨想了想道:“现在我大同社已经立国一些规矩现在就要立好,县令以下的官员,不限制他们家属从业,但经商不允许在他们的属地,县令,知府以上不允许在同行省经商,尚书以上的职位,家属特定行业不允许进入,同时为了取信天下的百姓,尚书以上的官员要定期公示财产。大家觉得如何?”

  李文兵点头道:“这样既可以兼顾社员的家庭,又可以向天下人展示我大同社公平,某同意。”

  刘永想了想也同意,大同社三巨头都同意了,其他执政也纷纷同意

  而后他看向赵叔道:“统计一下,有家人经商的社员,告诉他们设立新规,该禁止经商的禁止经商,该上报财产的上报财产。”

  赵叔道:“遵命!”

  徐晨看到这次各地的商人联合当地官员提议修轨道之事,这种事情堵是堵不住的,只能正确引导。

  他想了想道:“为了支持产业的发展,我提议再成立一个经济产业省,每年定期召集民朝的行业巨头议事,帮他们解决发展的难题和困。”

  刘永点头道:“某同意。”

  李文兵道:“同意!”

  其他大同社执政纷纷同意。

  有上次的教训,不敢写的太详细了。见谅。

第332章 ,简化科举与陷入绝境的金国

  说完官员制度之事,蒋乡权向徐晨汇报:“都督,这段时间有不少读书人上书,说咱们大同社已然立国,应当开科取士,以此来填补我大同社官员不足的困境。”

  刘永在一旁附和道:“现在政务繁多,的确是要选拔一些人才。”

  大同社虽然有大量军官参加政务培训班,转型成为文官,但徐晨按照近现代化政府模式建设朝廷,所需官员数量庞大,再加上前一年扩张猛烈,原本储备的官员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大同社

  徐晨道:“科举是要开,但不能像大明那样,只考八股文,这样开科举,除了培养出一些书呆子,对国家、对社会根本毫无益处。”

  李文兵点头赞同:“元首此言有理。大明那些官员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精通八股?但他们贪污受贿倒是一把好手,处理政务却基本推脱给师爷,或者干脆不处理。当年米脂县令齐绍光,整日游山玩水,除了收税啥都不干,最后米脂的政务还是咱们大同社接管过来的。”

  当年他们还没占领米脂县的时候,李文兵就在大同报社帮人端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你找衙门的人要付钱,而且官员看的不是双方的道理,都是双方谁给的钱多谁胜诉,最后案子没断清就不说,官员吃完原告吃被告,弄的米脂的百姓根本不敢去告状。

  齐绍光还自明得意,认为在他治理下,米脂政通人和,但实际上大家只是知道去县衙根本不可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刘永点头道:“会写八股文和懂处理政务完全是两回事,我大同社不需要请一些老爷回来。”

  眼前这批大同社的高层,虽然大多是读书人,也有秀才功名,但他们并非科举的受益者,自然对八股文没什么好感。而且科举虽名字未变,历朝历代的内容却不断变化,如今建立新朝,徐晨想换考核方式,大家也能理解。

  至于读书人的意见不重要,哪朝哪代读书人不是跟着朝廷的科举变的。

  蒋乡泉问道:“元首,你想用何种方式来考科举?”

  徐晨思索片刻,说道:“人才都是历练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只要能识文认字、有一定算数功底的人,都可以当吏员。所以咱们大同社不效仿历代王朝每年只选几百人,而是简化考核难度,扩张科举的人数,把科举可以下放到州县,只要他们缺官吏,就可以公示让本县的人去考科举,考中了就可以当吏员,让他们先在基层历练,一级一级晋升,这样自然能历练出干练的人才。”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限制门阀的扩张,一级一级的升上去,等你上去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拉长了时间,父辈早退休了,即便还没退也非常考验接班的技巧,增加了他们的难度。

  李文兵皱起眉头:“元首,如果把考核官吏的权力下放给县衙,只怕要不了多久官吏数量会急剧膨胀,只怕要不了多久,我大同社就会变得和大宋一样,冗员,冗官,冗费。”

  徐晨早有考虑:“那就定岗定职定位,限制好每个县的官吏数量,防止膨胀。”

  接着,徐晨又说:“而且选拔官员不能只看科举,要防止出现所谓的座师。咱们大同社靠理念结社,不是靠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次抗洪救灾、抗旱救灾、抗疫救灾的优秀代表,可以让他们进政务学院,学习之后提拔为官员,这样提拔官员要成为常态,如此我大同社的根基才能立在基层。”

  刘永等人领命:“遵命!”

  大同八年 11月 13日,京城。徐晨他们的决议公布后。徐晨,刘永,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执政第一批公布了自己财产数额,并承诺接受天下人的监督。

  但此事大同社内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大同社从攻占米脂开始,就先清洗地主士绅,吸纳当地农户和贫穷出身的读书人,本身有钱人就少。加上大同社发展迅速,短短四五年就占领整个北方,没时间让一些人积累家产。即便有积累家产的社员,很多也在大同社内部的一次次清洗中被处理。

  现在大同社当中合法拥有庞大财产的人根本不多,至于限制家人在属地经商,大同社的官员变动太快了,经常是今年在关中做事,明年就调到中原去,人员调动频繁,对他们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大同社员还保持着革命热情,加上有徐晨等人起带头的表率作用,大部分的社员都是认可这个决议,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有一部分人不满,但也不敢表达出来。

  对于京城的其他读书人来说,则非常震撼,这一决议显示出大同社毫无私心,连大同社财产都能公示。张溥他们甚至看到徐晨的家产情况。

  有三万多两存款,没有田产和房屋,元首每月三百二十两俸禄,年收入 3820两,还有每年 2200的功臣年金以及书稿稿费,各项收入加起来每年收入在一万两上下,每一笔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张溥等人极为震撼,常言道“天家无私”,徐晨真真切切把自己当作官员,而非君主,他有自己的俸禄,甚至连功臣年金都有,他的身份是大同社的功臣,而不是大同社的君主。

  他有帝王的权利,但没有帝王的地位,徐晨的身份和刘永等人没有区别,这个元首之位不属于徐晨,也不属于徐氏,徐晨可以当,其他人也可以当,这对于非常讲究名正言顺的华夏文明来说非常重要。

  京城不少学社都在褒扬徐晨他们的举动,认为此举完善了公天下的制度,三代之治将会重现天下,一个盛世即将开启。

  而后热情的向元首府建言建策,想凭借自己的才能完善公天下制度,元首之位就在那里,彼可取而代之,大家参政议政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

  而对南明来说就不是好消息了,要是南方的读书人都知道,他们不但可以当总理大臣,甚至还能当元首,南明的根基只怕都要垮掉。

  更不要说双方的待遇也是天差地别,大明一个县的县令一年的俸禄只有40多两,而在大同社这差不多只相当于一个县令两个月的俸禄,更关键的是大同社物价低,就按粮食的价格来算,大同社县令的俸禄相当于江南60多两,光这俸禄就足够很多读书人认可大同社,更不要说大同社还有其他的福利待遇了。

  张溥沉着脸说:“朝廷是时候要改变了,不然江南的半壁江山也保不住。我们回到江南后,要推动朝廷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这样才能抵抗日益强盛的大同社。”

  张采等人严肃地点头,没来北方不知道大同社的强大。大明朝宣扬了几十年的海瑞,在大同社却不算稀奇。虽说不是人人都是海瑞,但一多半都能称得上海瑞,这太可怕了,对比大同社的官员,南明朝廷的官员简直该全部枪毙。

  金圣叹说:“你们回去吧,我要留在京城。我很喜欢京城现在的气氛,这里的百姓哪怕骂街都让我觉得舒畅,这里没有皇权的压迫,没有东厂锦衣卫的监视,连空气都是自由的,我在这里前所未有的放松。大同社已经迈出建设公天下的第一步,我想继续看看他们能否真的建设出书中描述的大同世界。”

  张溥也没有劝说,这段时间他早就看出金圣叹极其认可大同社的制度,双方不是一路了。他对着金圣叹行礼:“若采兄,那我们就分道扬镳了,告辞!”

  金圣叹也拱手行礼:“道不同,不相为谋!”

  元首府此次关于官员家产和经商限制的决议,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很多义军出身军官群体的不满。

  这些将领出身草莽,虽效仿大同社清洗地主士绅、劫富济贫,但大多济的是自己的贫,积累了不小的家产。哪怕是高迎祥、朱猛这类道德水准较高的将领,也有一笔不小的财富。

  徐晨当初收编他们的时候,也没有追究他们这些财产,这些义军出身的将领有这么多财产,加上外部产业发展红火,拿钱开作坊,只要不是像某个黄毛一样乱搞,基本上就是躺着赚钱,所以这些义军出身的将领,纷纷拿他们的钱财投资开作坊,能发展产业,提升税收,吸引流民,大同市的官员也是支持这种行为。

  如今政策一变,他们从一根筋变成两头堵:家族不涉足商业,他们可以保留职位;若想赚钱,就得退出军队。

  要在权与钱之间做出选择,元首这不是在为难人!

  这让许多义军将领心生不满,觉得大同社是在卸磨杀驴,利用完他们,就想将其清洗出军队。

首节 上一节 218/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