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17节

  张献忠内心极为得意,但还是笑着谦虚道:“俺都是按照社里的制度做事,模仿的是元首,要说功劳最大的还是元首。”

  朱猛道:“都是自家兄弟,拍马屁的话就留着见元首说吧。”

  而后他有点羡慕道:“你们倒好,还有事情可干,不像俺们天天待在军校里学习,让一群手下败将做俺们的教官不说,还天天像个大头兵一样喊口号。”

  攻占北方之后,大同社解散了一半的军队,高级军官重新安排学习,一些人参政成为了巡抚,知府,县令,另外一些人则进行指挥培训,提升他们的作战能力。朱猛这批人就是在军官培训班,培训指挥作战的能力。

  张献忠笑道:“难怪朱猛你像吃了火药一般呛人,但这可是都督下令跟俺老张可没关系。”

  高迎祥道:“哥几个还是要听元首的劝告,多学点学问,不要看还有个南明小朝廷,但以他们的本事,只怕要不了一年就会被我们攻占,到时候哥几个一样要面对无仗可打的局面,元首让我等多学习是方便以后我等转为文官,为元首治理天下。”

  杨秀头抓了抓脑袋道:“俺勉强能认识一些字,但要读四书五经,成为一个学究就有点难为俺了。”

  李自成道:“杨兄,你这就陷入歧途了,都督连孔家的人都抓,怎么会在意我等读没读过四书五经,我等又不是没看过那些人丑陋的嘴脸,他们是要当官,不是要做事,做事的都是那些师爷。

  都督又不是要学究,要的是能干事的人,你们几万人都管了,知府衙门也不过就几百了,管好这些人就管好了一个府。”

  张献忠笑道:“老李说的没错,几百万人的朝鲜,俺老张说管不就管了,也没出啥错,大家不要把治理一方想的那么难,只要延续我大同社的制度,用好人,做好奖勤罚懒,朝鲜就政通人和了。”

  其他只能听完了然的点点头。而后孙可望道:“张大哥,俺想联合你在明年秋收之后共同进攻金国,你看怎么样?”

  张献忠想了想道:“俺当然想建功立业,就是担心元首不答应,今年又是瘟疫,又是旱灾,又是洪灾,只怕元首府都没多少粮食来支持战事。”

  李自成道:“元首只怕不会答应在辽东用兵,今年的灾害实在是太多了,元首拼尽了全力才勉强维持了北方的稳定,女真人战斗力不差,只怕没那么好打。如果战事僵持了,战事只怕会半途而废。”

  孙可望笑道:“大伙都高看女真人了,他们面对腐朽的明军自然是百战百胜,但这些年女真人接连惨败,早把他们的军心士气打没了,现在蒙古人已经脱离了皇太极的管控,金国汉人这一年来,逃到辽西,辽东超过了三十余万。

  现在这个所谓的金国国民不足百万,内部矛盾激烈,朝鲜被我军掌控之后,所谓的金国已经被我大同社三面包围了,现在我等灭了皇太极可谓是易如反掌。”

  李自成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你应该面见元首,向元首说明情况,灭了金国我大同社不但能省下几万兵,还能大规模移民到辽东,现在元首想治水,很多河道附近的村落都要迁移,如果覆灭金国代价不大的话元首有可能会答应。。”

  翌日,孙可旺和张献忠两人来到元首府找到徐晨,两人提出想要在明年彻底歼灭女真八旗,摧毁所谓的金国。

  徐晨谨慎道:“女真人毕竟有八旗精锐,全力动员应该可以动员十几万军队,你们有把握战胜皇太极?”

  徐晨还是很谨慎的,毕竟女真人最终获得了天下,皇太极也算是明末少有的政治家,能力比大明这批虫豸强多了。

  孙可旺自信道:“女真人虽然勇猛,但他们后勤极差,辽东灾害频繁,皇太极只有劫掠中原才能度过难关,但前年,去年女真人两次被秀子营阻碍,没办法劫掠中原。

  现在辽东的粮价已经突破了每石10两银子,大量的蒙古人和辽民逃离金国的地盘,属下得到的情报来看,金国人口已不足百万,他们已经维持不起八旗士兵,根本没有所谓的十几万大军。末将打算重建广宁卫,在辽东攻占海州,继续压缩女真人的战略空间。

  逼着皇太极带领八旗主动进攻,我军则可以趁势歼灭女真人主力,要是皇太极忍住不动,末将就带领骑兵精锐沈阳附近夺回汉民,杀戮女真人,烧光他们的粮仓,让女真人无粮可食,而后再一步步压缩女真人的活动范围。”

  只能说沈阳的地理位置太差了,可以说是一个无险可守之地,但凡明朝有一支能野战的军队,不说能击败女真人,哪怕能重创女真人,也可以给金国带来亡国之危,而大同军却不惧怕与女真人一战。

第330章 ,复社落后了,现在是人人平等的时代

  听了孙可望的一番陈述后,徐晨随即命令太尉府把近两年来辽东的情报汇总过来。

  很快,一份详尽的报告摆在了他的案头。经过仔细研读,他发现实际情况与孙可望所说的大差不差,金国本就是一个瘸腿的国家,除了武力强盛之外,内部的经济,文化,政治可谓是一塌糊涂。

  但以前女真人的武力天下无敌,他们即便有内部矛盾也可以通过掠夺四周的国家来减少矛盾,一旦不能获取外部利益,女真人其他缺陷就显露出来了。

  现在蒙古人已经脱离了皇太极的控制,这次大同社的公民议和蒙古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喀喇沁都派遣使者加入,可以说皇太极几年前征服的蒙古部落,如今全部脱离了他的掌控,加上大量的辽民逃到辽西,辽东,此时的金国,实力已然衰落,甚至远不如努尔哈赤时期那般强盛。

  徐晨曾以为满清的八旗制,农兵合一,是一套适合征战天下的完美体系。然而制度设定好,但却未必能实行下去。

  这套体系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或许的确可行,但在小冰河时期,却有很大的问题。辽东天灾不断,土地贫瘠,种地的收益太差,所谓“农兵合一”制度中“农”的支柱根本就没立起来,女真人更加喜欢打仗,而不是种地,这也是经过地广人稀,但动不动粮闹粮食危机的原因,包衣的农奴制度本就不是什么先进的生产关系,粮食产能低还遇到天灾,所以女真人粮食一直都不能自给自足。

  金国一直以来都是靠皇太极掠夺中原才得以维持生计,可在这个时间段,他们被贺涵锤打两次之后,直接就元气大伤,女真人大厦将倾,原本因为利益投靠他的人纷纷逃离,现在整个金国只有几十万女真人支持皇太极。

  此时消灭女真人的代价,比徐晨预计的要小很多,经过深思熟虑,徐晨最终认可了孙可望和张献忠二人提出的在来年春耕之后进攻金国的战略。

  说完金国之事后,张献忠清了清嗓子,开始大致讲述朝鲜国的情况。他滔滔不绝地说着朝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

  最后他拍着胸脯保证道:“都督,明年属下就可以让朝鲜偿还全部的债款,并且再向中原输入 300万石粮食。”

  徐晨皱了皱眉头,关切地问道:“不会影响朝鲜百姓的口粮吧?”

  张献忠连忙说道:“自然不会,俺老张也是穷苦人出身,饿过肚子的,怎么会干这种缺德的事。”

  徐晨忍住翻白眼的冲动,心中暗自嘀咕:要不是知道你历史上的作为,我还就真信了。当然,他也清楚满清的历史有几分真实,只有天知道了。在乱世中闯出来的枭雄,肯定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但他论迹不论心,这个时间段的张献忠还是很守规矩的。

  张献忠接着说道:“都督,俺老张既然要管理朝鲜国,总得要有个名分,不然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总不好。”

  张献忠去朝鲜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徐晨交代的任务。他不但弄到了上千万两银子,还多弄回 200多万石的粮食。最重要的是,他打掉了朝鲜的两班大臣,对于大同社来说,一个有几百万人口消费的朝鲜比只有十几万人口消费的朝鲜更加重要。

  徐晨思考了片刻,说道:“等公民议会结束之后,再给你一个名正言顺的职务。”

  张献忠听了,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说道:“俺就等元首的好消息了。”

  而后徐晨对孙可望道:“你去十王府招待一下那些蒙古的部落首领,想办法让他们在京城安家落户,京城有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定都京城他们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孙可望点头道:“遵命!”

  现在大同社主要的精力都在中原,对大漠的蒙古人主要以拉拢为主,那些专门和大同社作对的部落,自然要毫不留情的镇压,分牧场,建立定据点,一套改土归流的手段下来,当地就成为了大同社的羊毛和牲口产地。

  那些投靠过来的蒙古部落首领,那自然也要给予一定的待遇,大同社新成立的大漠商社,这些蒙古的部落首领按照他们的部落多寡草场大,给予一定的股份,以经济利益取代这些部落首领的封建特权。

  而后派遣大同社官员,依旧是划分牧场,建立定居点,由大同社员逐渐取代这些部落首领的统治权。

  这些部落首领虽然有点不满,但大同社的强势让他们忍下了这份不满,毕竟他们要是不识趣,到时候连这点股份都没有。

  大部分中小部落首领还是很满意的,他们虽然管着几百上千部众,但生活品质都不如中原自耕农普通,换了股份之后,每年能得个上百两银,还能去中原享受生活,那些没有野心的部落首领还是愿意干。

  当然那些比较大的部落首领则舍不得自己的权利,但这点分歧好解决,只要大同社还在持续发展,双方的实力持续拉大,他们迟早会知道来中原生活才是最好的选择,温水煮青蛙,这点时间去吃还是等的了。

  大同八年 11月 10日。

  京城瑞福园热闹非凡。大厅里 300多个座椅座无虚席,人们或交头接耳,或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对即将开演的戏曲的期待。二楼的 20多个包间也全部被包了出去,处处弥漫着热闹的气息,真可谓是戏客云集。

  这半年来南直隶虽然遭水灾,但对于京城来说影响却不是很大。

  大同社接管京城之后,接管了一系列为达官贵人服务的作坊,提升了他们的工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时长,还有工匠司维护他们的权益。

  京城工匠当即翻身做主人,工钱提升了,待遇提升了,也有了休闲的时间,可以享受到以前达官贵人服务设施了。

  京城的市民政治敏感度极高,适应了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知道京城的天变了,以前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全部打入了泥潭,现在当家做主的是大同社。

  靠上了大同社就有了靠山。现在京城比的,不是谁的靠山,是哪个老爷,而是谁在的哪个单位,京城的气氛快速的由权贵化,转化为市民化。

  而京城的商家也在快速转变,原本服务于达官贵人的高档酒楼,高档戏院,现在也降低了价格,向着平民开放,快速的融入了新的世界,

  瑞福园今日上演的戏曲,是元首在孟津编的戏剧,所以才吸引了这么多观众。来到京城的张溥、张采、金圣叹、雷士俊也包下一个包间,准备观看戏曲。

  走进包间,屋内布置典雅,茶香袅袅。金圣叹兴致勃勃地搓着手,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说道:“不知道今日这场戏曲将会如何精彩。”

  张采却皱着眉头,没好气地说道:“徐社长也是一国元首,居然如此编排世宗皇帝,如此气量也太小了。”

  他们早已通过孟津士兵的口述,大致了解了这场名为《大明王朝 1566》故事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大明庙堂的那些龌龊之事都被徐晨通过这个故事编排了出来。

  金圣叹微微一笑,反驳道:“某却以为徐社长描写的世宗皇帝非常贴切。尤其是那首‘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世宗穿道袍,谁能不说徐元首严谨。”

  徐晨创造的这个嘉靖帝,真是完美契合了江南人对这位皇帝的刻板印象。

  雷士俊不满地哼了一声,说道:“还严谨,那故事就是胡编乱造。世宗之时,哪有改稻为桑之事,这不是胡编乱造是什么。”

  金圣叹淡然道:“改稻为桑虽然是戏说,但某认为世宗要真知道有这条敛财之路,肯定会实行。”

  张溥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我等和徐社长接触三个月,自然知道徐社长不是气量狭隘之辈。这次戏曲可怕之处在于,不管是天子还是清流、奸臣都在争权夺利,可以说满朝文武没有好人。

  徐社长这是想要告诉百姓,清流不可靠,天子也不可靠,这是为摧毁皇权编排的戏曲,就好像他开放紫禁城,让所有人都能了解深宫大内,还弄了什么坐龙椅的项目,演大臣,演皇帝,百姓对皇家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哪里还会有敬畏可言。”

  这段时间他们来到京城可谓是大开眼界,紫禁城开放可以允许普通的百姓进入,甚至还有好几万灾民就这样住在紫禁城当中,富丽堂皇的紫禁城里面却住着一群如同乞丐一般的灾民,这种世界的割裂感让他们很难适应。

  京城内学社更是多如牛毛,这些读书人肆无忌惮的商议国家大事,毫不客气的点评着大同社官员,书生意气,挥斥方城。

  这种环境让张溥他们很适应,曾经的江南就是这样,现在的京城甚至比江南更加开放,这里的读书人没了皇权的限制,更敢肆无忌惮的说话。

  张溥加入了几次这些学社之间交流会,甚至有一种自己已经落后了的感觉。他们复社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在江南是很先进的思想,但是来到了京城,他刚一开口就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而后本地的读书人道:“天如兄,现在京城讲的是人人平等,人生而自由,务实为用,我等早就做到了,现在要有更高的追求了。”

  张溥惊愕,他在江南可以引领风潮,但在京城却成了落后的份子,他甚至有点听不懂京城的读书人在说什么。

  金圣叹说道:“这某相信。某曾经和徐社长交流,徐社长就说过,天下的百姓太老实,遇到不公总期望有青天帮助他们主持公道,总认为天子是好的,坏事都是天子身边的奸臣做的。但却从未想过天子也贪,坏事就是天子想要做的。徐社长写这个戏曲就是想要告诉天下的百姓,天子不是好人,皇权也不是好东西。”

  “就这点某是极其钦佩徐社长的。某知道皇权不是好东西,天子不是好人,但某不敢说,更加不敢对人宣扬。而徐社长是距离龙椅最近的人,他不但放弃了这把龙椅,还想要把这把椅子给砸烂,对皇权的诱惑毫不在意,其意志之坚硬宛如钢铁,大明历代君主也只有太祖、成祖可比。”

  金圣叹叹息道:“但太祖成祖终究私心太重,把天下看成一家之私产,不像徐社长,他是真把天下看成是天下人的天下。如此大公无私之人,我华夏几千年历史也只有传说当中的三皇五帝可比。”

  顿了顿,他又感慨道:“如此想来,我等还是太过于亏待先帝了,面对如此英雄豪杰,先帝败得不冤。”

  此前,他们来到京城后,曾讨论过是否要去见见崇祯。当时,金圣叹就直言:“一个亡国之君又何必去见,见了我又该说什么?”

  崇祯在后世的地位比一般昏君稍高,是因为他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再加上后来大顺,南明,满清的糟糕表现,后世对他多了一份同情。

  然而在这个时间线里,崇祯没有自缢于歪脖子树,而大同社接管北方后,流民迅速得到安置,各类灾害也被有效赈济,北方很快恢复生机,宛如盛世。如此鲜明的对比,让崇祯的统治显得更加失败,就连江南的人都对他极为鄙视。

  几人商议一番后,最终决定不去见崇祯这个昏君。他们转而前往紫禁城参观,在那里,他们看到一些有钱的商人花钱请太监扮演皇帝。

  起初,这一幕让他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即便大同社宣传人人平等,但让百姓扮演皇帝,这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不过,也正是这些行为,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徐晨摧毁皇权的坚定意志,他甚至愿意让百姓体验一把当皇帝的感觉。

  此时,楼下传来一阵锣鼓声,演出开始了。他们停止讨论,静静地坐在座位上。

  只见舞台上,戏曲里本该有的锣鼓声并未响起,一块巨大的幕布缓缓落下,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紫禁城的承天门口。

  接着,一个身着大明官员服饰的人跪在幕布前。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幕布后面传来,清晰地传遍整个戏院:“已经腊月二十九了,嘉靖三十九年入冬以来京师地面和邻近数省便没有下过一场雪。一冬无雪,明岁准定是虫蝗大作,饥馑临头,老天爷要收人了。人心于是惶惶,民间传言如风。”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在观众的心弦上。

  随后,一个装扮成太监的演员走到跪着的钦天监面前,尖着嗓子说道:“奉旨,最后问你一次,今年入冬以来为什么不下雪?”

  那钦天监的演员眼睛依然坚定地望着幕布,大声答道:“我已经说了。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是上天示警!”

  “唉!”身后问话的太监失望地叹息一声。紧接着,四名东厂行刑太监的廷杖立刻舞动起来,“啪啪啪”的声音清脆而刺耳。

  这种全新的表演模式瞬间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当看到忠臣被厂卫仗打时,观众们义愤填膺,纷纷喊道:“厂卫该死!”

  张溥等人一脸愕然地看着舞台上的一幕,这种话剧形式他们还是头一回接触。与以往看过的戏曲相比,它显得更加真实,仿佛将历史的画卷活生生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第二幕开朝会的场景中,那名扮演严嵩的演员一登场,便以阴阳顿挫、不紧不慢的语调说道:“仰赖皇上如天之德,和大家实心用事,最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去年两个省的大旱,三个省的大水,北边和东南几次大的战事,再加上宫里一场大火。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皇上宵衣旰食,大家累点全都应该。”他的表演惟妙惟肖,仿佛严嵩真的复活了一般,让张溥等人仿佛真看到了严嵩,看到了大明内阁是如何处理政务。

  接下来,舞台上清流与浊流围绕朝廷亏空的问题,展开了一番甩锅与搜刮银子的精彩演绎。看着这一幕,众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场激烈的朝会之中,紧张的氛围让他们屏住了呼吸。

  金圣叹不禁感叹道:“在江南肯定看不到这么精彩的戏,这不就是江南朝廷现在的情况吗?”

  张溥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反驳。几个月前,他亲身经历了一场资政会,其情形与舞台上所演的虽不能说一模一样,但也大致不差。如今的南明朝廷,天灾不断,朝廷亏空严重,甚至比戏曲中描绘的还要悲惨。北方的半壁江山已归大同社所有,剩下的江南也岌岌可危。

  金圣叹趁热打铁,继续说道:“天如兄,江南朝廷皇室无能,官员腐败,将军蛮横如土匪,士绅奸诈如盗贼,那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腐朽王朝。你们又何必为它卖命?

  不如留在江北,在这里可以正大光明地结社,可以正大光明地讨论天下大事,不用担心厂卫的监视。这里的官员廉洁奉公,大同社员各个能力强悍,徐社长也大公无私,这里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人高高在上。这样一个新世界难道不值得天如兄你们留恋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希望张溥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张溥面露迟疑之色,金圣叹所言确实在理。江北的政治气氛清明,不禁止结社。据他所知,大同社还保留了许多官职,留给其他会社。如果复社留在江北,或许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在江南,东林党人依旧霸占着官位,阻碍复社的人进入官场。

  然而,张采冷哼一声,说道:“但北方的繁华是建立在士绅的血肉基础上。你金家在江南也有几千亩地,你这样的出身是会被大同社打倒的。你愿意家族的土地被大同社没收,让你兄长戴着高帽被审判吗?”

  金圣叹听到这话,也迟疑了一下。如果只是几千亩地,他或许还能不在意,但兄长从小对他照顾有加,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兄长受辱。

  张采冷笑道:“你看你自己也不愿意,那你能想象江南也像北地一样,上百万士绅被杀戮,被贬到荒野。”

  这句话让众人陷入了沉默,他们心中都明白,留在江北意味着要与过去的一些观念和利益决裂,而回到江南,又要面对那个腐朽不堪的朝廷。

第331章 ,想要求和的皇太极与立规矩

  张溥等人所在的包间不远处,有一个装饰风格略华丽的包间,这里正坐着孙可望和一众蒙古部落首领。他们围坐在一起,眼睛紧紧盯着戏台,看着演员们正演绎着一场精彩绝伦的勾心斗角戏码。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出戏里复杂的权谋争斗或许晦涩难懂,但对这些在草原上摸爬滚打、历经无数权力博弈的部落首领来说,台上的场景就如同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在部落权力的金字塔中层,他们既要牢牢压制住下面的小部落首领,确保自己的权威;又要像走钢丝般小心翼翼地讨好并防备着上面的林丹汗、皇太极,以及如今崛起的大同社。

  曾经,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开启了黄金家族的盛世。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天下格局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得不认清现实,现在已经不是蒙古人独霸一方的时代了,他们甚至没有资格登上争霸天下的舞台,为了部落的生存与延续,他们必须讨好各方霸主。

首节 上一节 217/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