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16节

  田然的话让所有人都不禁屏住了呼吸。这一年多来,他们虽然赚了钱,但有些不该花的钱花出去,心里还是很心疼。

  从来没听说过请工匠还要管工匠养老的道理,这简直是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以前可都是徒弟给师傅养老。

  还有就是不允许加班,逼着他们雇用更多的工匠。每多雇一个工匠,不但要付一份工钱,还要交一份厚生金。他们宁愿加班,也不想多雇人。

  只可惜现在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只能服从元首府的命令,要是敢违反元首的命令,工匠司的人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工匠司让他们感觉有个锁链悬在他们的头顶,随时随地有可能勒住他们,但偏偏工匠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年前工匠司发出管理条例,要求所有雇佣规模超过100人的作坊都建立工匠司分部,以方便他们管理。

  但工匠司所谓的管理,是要求他们出钱,请夫子开夜宵,让工匠能识文认字,请老师傅培训技术,还要提供手套,口罩等等

  他们自己花钱请人来管理自己,为难自己,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但偏偏这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但如果到中原之外的地区开作坊,工匠司不可能追过来,限制就少多了,雇佣成本也更低。不少人听了田然的话,心里都动了去朝鲜开作坊的念头,毕竟朝鲜离直隶也不算远。大家围坐在一起询问朝鲜的情况。田然也没保留,把朝鲜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说出来。

  高秀英满脸鄙夷,耻笑道:“一个个大老爷们儿,却只想着这几文钱的事儿,瞧你们也就这点出息。”

  孔晨不服气地涨红了脸,辩驳道:“这叫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元首的法令我们自然不敢违反。但朝鲜是民朝的藩属国,我们在那里建作坊,有何不可?”

  高兰英不屑地撇了撇嘴,鄙夷道:“目光短浅,只盯着自己那点私利,你们也就这点格局。现在哪儿赚不到钱,非要在工匠身上扣这几文钱。本来我打算找你们共举大事,现在看来,你们不过是见小利而忘义之辈,算了吧。”

  田然好奇地问道:“高掌柜是女中豪杰,不知道你又想做何等大事?”

  高兰英傲然地挺直了腰板,说道:“现在天下最赚钱的买卖,除了蒸汽作坊,就属建轨道业。现在整个关中到处都在传唱‘轨道一通黄金万两’。从关中跑向洛阳的轨道马车,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用这样的轨道马车把长安的货物运到洛阳,每百里运费三两银,一半都是利润。长安到洛阳的轨道马车,最多 5年就能回本,剩下的全是赚的。更重要的是,修筑轨道马车能快速运兵运货,利国利民又利己,这才是真正的多赢,不比你们扣那几文银子强多了?”

  孔晨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道:“轨道赚钱,关中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这是大同社赚的钱。高掌柜虽然在大同社有点关系,但只怕也没本事独立承包一段轨道吧。”

  其实,轨道赚钱关中的人都清楚,但敢涉足这个行业的没几个。一方面,投入实在太大,一里轨道就要花几千两银,大同社修了几千里轨道,花费几百万两,再加上沿途修建车站、仓库的费用,投入了上千万两。如此巨大的投资,让他们有自知之明,不敢轻易进入。另一方面,修路向来是朝廷的事,他们也没想过自己有资格涉足这个产业。

  高兰英自信地笑道:“事在人为。现在轨道赚钱,我们知道,大同社官员也知道。扬州知府想修轨道,山西、直隶、河南的官员都申请修筑轨道。大同社光北方就有几百个州县,这么多府县需要轨道,他们哪修得过来?这就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有钱,大同社官员有权,双方联合起来修轨道,轨道一通,我们就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有人质疑道:“事情会有这么简单,都督会允许我们建设轨道?”

  高兰英冷哼一声,说道:“你以为有多难?我们出钱修轨道,能快速运兵运货,地方官员能有政绩,我们能赚钱,当地的百姓还有一份差,这对大家都有利。只要我们联合大同社员推动,怎么会不成功?”

  田然等人对视了一眼,眼中都燃起了炽热的火焰。如果真能推动民间修轨道,那可就有了稳定的财源。这轨道行业天然具有垄断性,轨道建好后就能躺着收钱,不像其他行业,现在赚钱,过几年就难说了。

  现在他们赚了钱,不能把钱投到田地上,谁敢购买土地,就会遭受到元首府毫不留情的镇压,但其他行业又不像种地那样旱涝保收。这些商贾内心是想置办一份铁杆庄家,哪怕后世子孙愚钝,靠着这份铁杆,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和建造轨道显然就是非常适合的铁杆庄稼。

  姜瑄急切地问道:“那我们要联合修建哪段轨道?”

  高兰英胸有成竹地说:“就修洛阳到高迪段的轨道,一直修到海边。这样,海贸的货物就能通过这段轨道进入中原,再到关中。海商利润高,这段轨道修好,整个北方海贸的货物都得经过我们的轨道进入中原腹地。”

  孔晨皱着眉头,担忧道:“我们虽然有些钱,但一下子要修上千里的轨道,这沿路的土地怎么征调?江南河道多,又要修多少桥梁?”

  高兰英笑着解释道:“想在扬州修轨道,自然少不了扬州府衙帮助。让他们占一部分股份,帮我们完成土地征调。至于钱财,我们可以通过股市筹集,就用河套商社的模式。凭我们关中商家的力量,还修不了一条千里长的轨道?”

  田然激动地一拍桌子,说道:“高掌柜不愧是女中豪杰,这门生意我们联合起来做了。”

  众人纷纷点头,只需要打通了官府的渠道,那这份买卖就可以做,轨道虽然投入高,但胜在稳定,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份稳定,作坊能倒闭,但是轨道却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消失。

  大同八年 11月 7日。

  直隶,通州郊外,寒风凛冽,此时北地的清晨已然开始降霜,那些小水坑已经有薄薄的冰层。

  徐晨带着一些亲卫来到了通州的郊外,而此时他眼前却是一个周长几十里的湖泊,湖泊水光粼粼反射着清晨的阳光,有不少野鸭水鸟在其中游荡。

  郭铭看着眼前的湖泊道:“要不是傅山果断,以这里为泄洪区,只怕整个京城十几个州县都要沦为泽国了。”

  他们也想不到几个月前的雨会下的那么长,即便他们决定了泄洪,依旧下了一个月,原本他们只打算用十几个村镇作为泄洪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淹掉了大半个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要是不在通州这里卸掉洪水,直隶十几个州县都会被淹。

  徐晨道:“这次直隶有多少人遭灾?”

  郭铭苦笑道:“大半个直隶都受这场雨水影响,出现减产,几百万人遭灾,总理大臣府已经减免了直隶田税,但还是有十几万农户颗粒无收,现在只能由总理大臣府救济,山洪淹没了三个村庄,有上千百姓死在这场洪灾当中。”

  这个死亡数字放到后世,那就是轰动全国的特大灾害,但在这个时代人命不值钱,一场波及大半个行省的洪灾,最终却只死了上千人,这已经比所有人预料都要好了。

  徐晨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吸取这一次事件的教训,修缮各地的河堤,这片地区已经成了湖泊,干脆就保留下来,作为泄洪区。”

  郭铭皱眉头道:“当地十几万百姓该如何安置?”

  北方的粮食一向紧缺,少了十几万的农户,就相当于多了上百万石口粮的消耗。

  徐晨道:“把他们一部分安置在京师,做土木工匠,一部分安置在天津卫,让他们去天津卫修港口,以后天津港将会取代通州的位置,成为京城最重要的物资获取通道,天津卫将会大规模的开发,能安置这些农户。”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就很难做了,后世河道内部,整平土地种植粮食,但这个时代可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压力,完全可以退耕还湖,建立一些湿地来作为泄洪区,同时为北方保存一点水源,为干旱做准备。

  巡视完通州之后,徐晨低调地返回京城,径直来到了元首府。

  刘永早已等候在此,他恭敬地拿出准备在公民议会当中通过的议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明年计划修建的 4条轨道。这 4条轨道以开封府为核心,向四面扩散,分别是开封府到大名府、开封府到南阳、洛阳到开封府、开封到临淄,总长度超过 2000余里,造价约 500万两。

  刘永详细地介绍道:“以开封府为轨道网络的核心,将会把开封府方圆千里的十几座城池纳入到轨道的交通体系中。这不仅能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还能给中原的灾民提供一份差事,繁荣中原经济。同时,对于军事和政治也有极大的意义。5年内修建一个完备的轨道网络,我大同军的调动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到时候我大同社可以调动几十万大军同时向江南发动进攻,而这条轨道也能保证几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

  徐晨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可,就现阶段而言,轨道的军事价值极为重要。当轨道网络贯穿之后,大同社的军事打击能力将会成倍提升,更不用说其附带的巨大经济价值。可以说,一条轨道能够把整个北方的力量紧密联合在一起。

  接着,刘永又拿出几个议案。其中北直隶水利议案引起了徐晨的关注。今年那场连绵不断的大雨把刘永吓得不轻,断断续续下了三四个月,他这个黄土高原长大的娃,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回南天。他感到十分奇怪,同样是北方,关中的雨量那么少,怎么到了京城却能下这么久。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根基,修缮北直隶的水利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

  徐晨对新修水利工程自然是赞成的,但他和刘永的想法有所不同,他更关注密云水库的修建。今年这种雨水绵绵的情况应该是极端天气,哪怕在后世京师也很少下三个月的雨。按照小冰河时期的规律,只怕明年就要准备抗旱灾了。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这两年北方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我们最好了解各地的气候情况,才能提前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我打算在各县设立一个气象局,人员不需要多,一个就足够。他们的任务是记录每天的天气、雨水下降的情况,而后每月汇总上报到京城。通过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就能知道哪个地方干旱,哪个地方雨水多、闹洪灾。”

  刘永眼睛一亮道:“这倒是一个提前预防灾害的好方法。”一个县只安排一个人,这样的小部门他觉得没什么问题。

  而后徐晨翻看到北直隶抗洪嘉奖名单,他本是一扫而过,但一个人名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朱由检?”徐晨不可置信说了一遍。

  刘永道:“元首,您离开京城不久之后,崇祯的两个妃子怀孕了,他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一些钱财,我们让他去紫禁城演皇帝,他不愿意,后面让他去作为物资书记员,当时下湾村河堤出现管漏,却没有想到崇祯如此勇敢,直接跳下去堵住了管漏的地方,崇祯虽然是个糊涂蛋,但不得不说是条汉子。”

  徐晨笑道:“这倒是一个可以宣传的地方,大明朝把崇祯逼成了一个昏君,但在我们大同社治理下崇祯却成为一个敢跳下河堵管漏的英雄,此事可以大为宣传一番,让天下知道我大同思想的先进性。”

  “遵命!”

  随后,刘永又把总理衙门统计出来的这一年的税收、田赋、粮食结余情况向徐晨汇报了一遍。

  徐晨看到统计数字,不禁有些惊讶。他本以为今年天灾不断,粮食消耗巨大,却没想到虽然看上去灾害遍地,但除了中原的粮食稍微减产之外,北方其他各地的粮食产能都有所增加。加上今年 11月的统计,从海外江南弄到了 650万石的粮食,河南行省,直隶行省虽然减免了税负,

  但大同社依旧从整个北方田赋加购买到上亿石的粮食,这里主要的功臣是关中,为大同社提供了3000万石的粮食,可以说是支起了大同社半壁江山,虽然有一半都是玉米,土豆,红薯这种杂粮。但在小冰河时期能填饱肚子就足够了。

  当然这笔粮食看上去比大明多好几倍,但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大明只是计算征收到朝廷的税赋,地方上乱摊派他们是不计算,所以看上去税收少。

  大同社是把这一部分也加上去,留三成给地方的府县以维持他们的日常开销,剩下4000多石粮食要供应北方的脱产人员,大同社的脱产人口有900多万,接近1000万的样子,3000万石的粮食则作为灾害的储备,整个北方6000多万人口,每人只能分半石粮食作为储备粮食。所以整个北方的粮食依旧紧张。

  只可惜刘永不是后世人,他不知道自己处于小冰河时期。看到这3000万石粮食他自豪地说:“我大同社一年囤积的粮食比大明盛世太仓的粮食都要多一倍。只要整个北方不再出现前年那样的大规模旱灾,民朝将不会再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徐晨为了不打击刘勇的自信心,只能露出一个略微的苦笑,毕竟大家都辛苦一年了。好不容易在大灾之年保住了粮食,他也不好说今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

第329章 ,别扭的崇祯与覆灭女真人的想法

  大同八年 11月 8日,京城,俘虏营地。

  关押在这里的明朝官员也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这里他们没有以前的锦衣玉食,但生活比起京城普通百姓其实算不得苦,除了最开始有一对严刑拷打之外,之后再也没对他们用过刑,穷日子虽然难熬,但熬久了也就适应了。

  甚至因为大同社大范围的普及义务教育,极其缺乏夫子,而在俘虏营当中,大部分人都可以算是饱读诗书之辈,甚至连妇孺都是如此。

  于是在大同社的询问之下,这些人也愿意成为夫子,所以他们大部分成为了夫子,每个月有一两五的工钱,加上他们可以自由的在京城范围内活动,于是这里逐渐转变成一个普通的社区。

  “当当,当当,当当!”一阵激昂振奋的音乐响起,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而后他们就看到俘虏营的管事赵汗青带着一支乐队来到崇祯家门。

  崇祯开开门皱着眉头看着这些不速之客。

  赵汉卿笑道:“朱由检,恭喜,恭喜,你被选为抗洪英雄,后天可以参加公民议会,接受表彰,议员会授予你抗洪英雄的勋章,后面还有跨马游街,参加庆功晚宴,还会有大同社的记者专门来采访你,宣传你的英雄事迹,让全国人都知道你的大名。”

  然后他竖起大拇指道:“这在我们俘虏营可是独一份,我都没有,你真给大伙长脸。”

  朱由检冷脸道:“某抗洪不是为了你们大同社的赏赐,直隶的百姓也曾经是我大明的子民,我为天子之时,做了很多对不起他们的事,抗洪当是补偿了,带着你这些人离开,我不想去参加你的什么议会。”

  赵汗青道:“朱由检,你呀,就是这么一个别扭的人,现在都是新时代了,还抱着老黄历做什么?

  你今年也就20出头,难道你打算让自己的余生都这样别扭的活着?这几个月相处,我觉得你还像个人,大明亡国也不全赖你,你年纪轻轻怎么斗得过这群老狐狸,没了皇帝这个包袱,你也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

  而后他对田秀英道:“弟妹,你好好劝劝他,这次他的勋章是拿命换来的,他可能会得金勋章,全国加起来就几十枚,这是多高的荣誉,而且每枚勋章每年都有赏金发放,等你娃长大了,读书受教育也会有优待,你好好劝劝他。”

  说完赵汉卿就离开了。

  田秀英看向崇祯道:“夫君赵管事说的也没错,做不了君王,我等还可以做一对普通的夫妻。”

  她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历朝历代亡国的嫔妃下场都极其悲惨,大同社只是让他们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欺凌他们,但以这一点而论,大同社可以算是君子。

  崇祯道:“做普通人可以,但我不想做大同社的猴子,沐猴而冠让他们炫耀。”

  他对大同社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徐晨真说到做到,对他不关心也不重视一切就把他当个普通人来对待,这对自小生在帝王家,当了几年皇帝的崇祯而言是最大的屈辱,哪怕多派几个兵守着他也好。

  而在外围的周奎听到了这段谈话道:“女婿,今时不同往日,你已经不是天子了,且不说你这样做会得罪大同社,听赵管事说,这勋章每年还能得几十两银子,这钱你不拿,不便宜了大同社。”

  崇祯翻白眼道:“你管好自己就是,我的事不用你操心。”

  对他这个老丈人真算是彻底无语了,他都没想到区区不到10年的光景,老丈人的敛财上百万,就在他一个人面前装穷。

  哪怕到了俘虏营也是那样没脸没皮经常带着他的小舅子来到崇祯这里蹭吃蹭喝,也就是崇祯是个要脸的人,要不然早把他打出去了。

  周奎剁脚道:“这可是几十两银子,当皇帝你不听人劝,不当皇帝你还不听人劝。”

  崇祯听到这话当即关上房门,周奎只能叹息,离开了这里。

  下午,崇祯家的房门再次被敲。

  崇祯烦躁的打开房门,本以为看到的会是赵汉卿,却没想到是另一个老熟人:“春生,你怎么来了?”

  春生挑着扁担扁担吊着两个箩筐,箩筐里面堆满了粮食,一小竹篮的鸡蛋,还有两只老母鸡。

  他看到崇祯笑道:“俺是代表下湾村来感谢先生的,要不是朱先生你堵住管漏的地方,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啊。”

  春生即便是现在想起当日之事,依旧是胆战心惊,这缺口要是没堵上,他们下湾村就没了,尤其是有那些被泄洪村庄做对比,下湾村的村民不但害怕,同时也极其感激当时跳下水堵住管漏的崇祯。

  于是在秋收之后,即便下湾村村民也遭了灾,但全村人还是凑了凑了两筐麦子,而后经过春生提醒大家知道,朱先生有两个妻子怀孕,于是他们又凑了凑,弄了一篮子鸡蛋,两只老母鸡,这些作为谢礼由春生交给崇祯。

  “这事已经过去了,而且村里也遭了灾,大家的日子过得比我这儿都苦,这些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

  守堤的那段时间他也知道下湾村穷困,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要不是大同社的人发放了一些粮食给他们,下湾村的村民都不知道要饿死多少。

  春生道:“这怎么能行,这东西要拿回去,我下湾村哪里有脸见人?”

  “而且今年虽然遭了灾,但朝廷免了税,大家伙这点粮食还是拿的出来的。”

  崇祯劝说不成,只能任由春生把这些粮食搬到他的家中。而后崇祯询问下湾村近况!

  春生笑道:“俺们趁着洪水退去的时候补种了冬小麦,朝廷也帮俺们,在村里招了不少民夫去修堤坝,包吃不说,每日还能带两升粮食回家,大家省着点吃能熬到夏收,现在没了租子,税也降了,只要老天爷不再发脾气,俺们明年努力一年,保管顿顿能吃上大白面馒头,到时候俺再给朱先生送一筐白面馒头来。”

  崇祯笑道:“好,就这样约定,我等着你的大白面馒头。”

  比起不怀好意的大同社员与满肚子的心思的他以前的臣子,他还是更喜欢和春生这样的农户交流,不用太费心思。

  看着笑容满面的春生,崇祯不得不承认,大同社统治北方比他做的好的多了,今年北方的灾情比他当皇帝的任何一年都要重,尤其是京城的水灾,更是他亲身经历,如此重的灾害居然没有引起北方一丝动乱,他也不得不承认徐晨做元首比他当皇帝好10倍都不止。

  此次的公民大会,不但各地的议员汇聚,连同的大同社各地的主官,将领也汇聚一堂。

  从朝鲜赶到京城张献忠当即就邀请一些老兄弟来到京城有名会仙居相聚。

  会仙居,是京城的特色酒楼,以炒肝闻名京城,会仙居的炒肝选用新鲜的猪肝和大肠,加入黄酱等调料精心炒制,熬煮出的炒肝色泽酱红,鲜香扑鼻,蒜香浓郁,肝嫩肠肥。

  酒楼虽然出名,但在京城却算不上高档酒,所以张献忠才会把聚餐的地方安排到这里。

  时间到了之后,朱猛,高迎祥,李自成,孙可望,杨秀头等他纷纷前来。

  杨秀头笑道:“今年我大同市最大的功臣就是你老张了,能从朝鲜刮出几百万两银子,我不觉得奇怪,毕竟朝鲜也立国几百年,那些虫豸还是有些家底的,但能弄到200多万石粮食,那就是真是你老张本事大。”

  孙可望道:“张大哥的那些粮食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有那些粮食支持,我在辽西又建了几个堡垒,现在已经快靠近广宁卫了。”

首节 上一节 216/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