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13节

  我要是坐在你那位置,哪怕是把紫禁城给卖了,也得想办法凑齐士兵的军饷,四面打仗还敢克扣士兵的军饷,也就是我大明的士兵太老实了,你有本事在唐朝试试看,那些士兵管你谁是皇帝,直接把你煮了,连这么简单的账都不会算,你这样的人不亡国谁亡国?”

  一番话说的崇祯无言以对了,他想说自己很重视,只是朝廷没钱,但这话终究没脸说出口,有万万百姓的朝廷没有钱,一群穷寇造反却非常富裕。

  赵汉卿日常性贬低崇祯之后,带着他走向太和殿道:“你这次的差事就是和紫禁城有关,你在这里住了十几年,熟悉这里的花草树木,应该可以很快适应。”

  当他们进入了太和殿,崇祯才脸色铁青的知道了大同社给他安排了一份什么差事。

  紫禁城被大同社弄成了博物馆,原本群臣开朝会的太和殿,现在成为了普通百姓观光的地方。

  原本属于他的龙椅,更是变成了出钱能坐的地方,只要花一两银子就可以在龙椅上坐十分钟,如果是有钱的大户,花个10两银子,就可以穿上大臣的衣服,体验一下开朝会的感觉,如果你还有钱愿意花100两,就可以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对的上百号穿着大臣衣服的太监开一次朝会骂这些大臣半个时辰。

  他刚才还奇怪一个人10文钱,大同社怎么可能一个月赚几万呀,弄了半天,他们是把紫禁城弄成那个大型戏班子,靠原本紫禁城的太监在这里唱戏赚钱。

  崇祯没有见过后世的不夜城模式,戏班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合适的方式。

  而此时崇祯就在赵汉青的带领下,站在太和殿旁边,他看着龙椅上一个油腻中年人,穿着原本属于他的龙袍,在大殿上对着上百太监大臣怒斥道:“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

  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些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掏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这个油腻中年人虽然没学过表演,但人家演技不够,感情凑,骂贪官污吏的那感情,由内而外的爆发出来,其爆发出来的王霸之气比崇祯更像是皇帝。下面穿着大臣更是被他骂的战战兢兢,冷汗直流。

  眼前的这一幕给崇祯的震撼感极大,因为他觉得太和殿上的这个假皇帝,怒斥的话简直就是他心中所思所想,好像真是自己还在这紫禁城当中怒斥群臣,但他又偏偏知道这是假的,眼前的场景,让他想起自己的身份,不过是个亡国之君,亡国之痛再次让他痛彻心扉。

  而赵汗青却没察觉,反而得意道:“这段怒斥的文本不错吧,这可是俺们都督写出来的,这些花100两银子当皇帝的人,每个都要背一篇这文章,这些财主都觉得,当一次皇帝,不这样骂一次大臣,这100两银子就浪费了一大半了。”

  “你的差事就是穿着龙袍在这里继续当皇帝,给四周参观的百姓表演,如果有大活,有人想当海瑞这样的忠臣,你就当昏君给人家骂一骂。”

  赵汗青知道这是个受气的活,宽慰道:“赚钱嘛,挨点骂,不寒碜,现在这个演皇帝的戏曲团演员,最多的时候工钱和打赏加起来有20多两,比俺赚的都多,是这里工钱最多的演员,你这个真皇帝去当演员,一个月赚100两都有可能。”

  崇祯却冷着脸道:“很寒碜,我已经丢了半壁江山,但不想把朱家剩下的脸面给丢干净。”

  说完他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太和殿,这里对他来说就是无间地狱,这些人每开一次早会对他来说都是重复一遍亡国之苦楚。

  赵汉卿道:“一个亡国之君还要上脸,也就是我大同社心善,以前的习惯,不是被赐杯毒酒,就是被关起来。”

  赵汉卿把这里的事情上报,刘永也没有强人所难,给了他一个物资书记员的差事,工钱是一两五。但因为守河堤有一定的风险性高工钱翻了一倍。

  于是,崇祯就来到了京城外郊区的河湾镇,成为这里管理物资书记员。

  春生不知道内情,满脸钦佩地看着崇祯道:“朱先生真是个好男儿。”

  在他眼中,崇祯为了怀孕的妻子努力赚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崇祯犹豫了一下,问道:“村长,你是不是从小就在河湾村长大?”

  春生点了点头,说道:“对,俺打小就在河湾村长大的。”

  崇祯又问道:“你认为前朝的崇祯做皇帝如何?”

  春生的脸色立刻变得鄙夷起来,说道:“崇祯皇帝那就是个无能的昏君。以前他哥哥当皇帝的时候,虽然读书人传说他很昏聩,重用太监,是一个昏君,但当时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等崇祯当皇帝之后,关外的女真人就杀到了直隶,俺父母死在了女真人手里。后来朝廷的官兵又来了,他们也来抢俺们村,俺躲在村外才逃过一劫。

  好不容易等这些女真人、官兵走了,朝廷又要加税,又要征调民夫。他当皇帝不到 5年时间,俺死里逃生好几次,去年被抓到京城差点就没活下来,这就是一个大大的昏君。”

  春生越说越激动,接着说道:“大同社才是真正的好,对俺们老百姓是真的好。俺们没有地,他们就给俺们分地;朝廷的税收高,大同社就给俺们减少税。就说这次发洪水,以往朝廷根本不会管俺们,但现在大同社又是给俺们发放粮食,又是给俺们准备救灾的物资,哪里遭了灾还会转移安置,大明朝廷就只会收钱。”

  春生的话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崇祯的心。他羞愧不已,虽然有很多人说他是昏君,但从春生这个农夫口中说出来,给他带来的打击更大。他低下头,不敢直视春生的眼睛,心中充满了悔恨。

  “村长,村长!”二狗在河堤上大声呼喊着,因为河堤泥泞不堪,他不敢跑得太快。

  “什么事?”春生大声问道。

  二狗气喘吁吁地跑到他们面前,说道:“北面的皇陵被淹了,朝廷让我们注意要加派人手在河堤,看到有溃坝的地方,马上用沙袋堵住,一定不能松懈。”

  崇祯着急地问道:“哪座皇陵被淹了?”

  二狗说道:“好像说是庆陵。”

  这犹如五雷轰顶一般,让崇祯瞬间呆立在原地,那是他父亲的陵墓,老天爷还是不肯放过他朱家,即便现在北方是大同社的地盘,但灾难还是降临到了朱家的陵墓上。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神中充满了痛苦。

  春生却松了口气,说道:“那里没多少人,也没有村落,淹了就淹了吧。”

  在他看来,皇陵被淹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村庄。

  而就在这个时候二狗忽然指着他不远处的一个小漩涡道:“这里有缝隙了!”

  春生看过去,果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漩涡,他脸色大变,把自己脖子上的哨子吹响:“滴滴滴!快来人把沙袋搬到这里来,堵住缺口。”

  春生和二狗两人连忙跑到岸上最近的沙袋停放地。

  崇祯却有点受不了最近的打击,看着那漩涡道:“临死前也为大明的百姓做件好事吧。”

  说完他跳进了水中,堵在那个漩涡当中。

  搬着沙袋冲过来的春生大惊道:“大家快把沙包丢下去,把朱先生救上来。”

  下水湾全村村民都陷入了紧张的抗洪救援当中。

  京城,总理大臣府内。

  刘永、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汇聚一堂,共同商议直隶抗洪事宜。现场气氛十分凝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顺天府尹傅山脸色严肃地说道:“昨日温榆河决口,昌平爆发洪水,淹没了明皇室陵寝庆陵,今日下水湾村也出现了管漏,好在他们围堵及时,没有酿成大祸。

  但昨日今日发生的这两起溃堤之事,也表明京城附近堤坝已经快要扛不住了。

  永定河、白潮河、凉水河已经涌入了大量的雨水,因为大明几十年没有修水利,光这个月就出现了三次决堤事件。但雨水还在下,这些堤坝已经极其危险了。因为这次的水灾,直隶附近的粮食必然减产。我认为现在,应该放弃一些低洼村镇,以此来保住直隶其他地方。”

  刘永皱着眉头,问道:“你想要放弃哪些地方?”

  傅山指着地图说道:“京城西北的海淀村、朝阳村这一片,还有靠近通州地区,用这片地区泄洪,保住顺天其他地区的土地。”

  郭铭惊愕道:“这片地区可是有三万百姓,十几万亩良田。”

  傅山道:“再不想办法卸洪,淹掉的就不是十几万亩土地,而是几十上百万亩。当地百姓的损失由我们大同社来承担。”

  常五皱眉头道:“那这3万百姓又如何安置?京城房屋短缺可找不到安置如此多百姓的地方。”

  傅山道:“先安置在紫禁城当中,等洪水退去再让他们回乡。”

  刘永看了看京城附近的地图,又看向屋外的天空。天空依旧乌云密布,“轰!”一声惊雷响起,仿佛是老天爷在警告他们,这场雨不会如此轻易结束。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那就表决吧,同意将海淀村、朝阳村这片土地作为泄洪区的举手。”

  傅山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李文兵也缓慢地举起了手,而后郭铭、蒋乡泉、常五也相继举手,连刘永自己也举起了手。

  “好,表决通过!傅山你们顺天府要安置好灾民,缺少任何救治物资都可以上报到总理府来。”刘永严肃地说道。

  “遵命!”傅山坚定地回答道。

第325章 ,四星中将张献忠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9月 8日。

  初秋的风已带着丝丝凉意,缓缓拂过朝鲜国汉城王宫的飞檐斗拱。

  这座所谓的王宫,在见过中原繁华的人眼中,着实显得有些寒酸。它的规模,也就堪堪相当于紫禁城当中的一个宫殿群而已。

  那几百间错落分布的建筑,灰扑扑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黯淡的光,与紫禁城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就连山西那些富甲一方的地主老财,他们的府邸都比这王宫气派得多。

  然而,即便如此,这里是朝鲜国的权力中心。往日里,这里热闹非凡,宛如一个巨大的漩涡,吸引着各方势力。朝鲜的两班大臣们身着华丽的官服,头戴乌纱帽,迈着方步,神色匆匆地穿梭其中,地方豪强贵族们也时常出入此地,他们带着谄媚的笑容,怀揣着各自的目的,试图在这权力的中心分得一杯羹。

  但此刻,这个曾经热闹的权力中心却异常萧条,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过一般,只剩下一片死寂。

  守卫王宫的士兵早已换成了大同军的战士,他们身着整齐划一的军装,手持锋利的武器,眼神冷峻而坚定,他们像看守一般,静静地伫立在宫殿的各个角落。他们的存在,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让任何人都不敢轻易靠近。

  在景福宫内。朝鲜王李倧坐在王座上,脸色苍白如纸,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惶恐,不安和悔恨。

  早知今日他就不应该听大臣的话,禁止粮食出口到大同社的地盘,如此就不会招来灾祸。

  如果知道张献忠会如此狠毒,他就不会带一点大臣开城投降,以至于让这个恶魔进入汉城当中,著称滔天大祸。

  这几个月他一直生活在悔恨和痛苦当中,他的双手紧紧地攥着王座的扶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整个人显得脸色苍白,衰老了10岁都不止。

  太子李澄和李淏站在一旁,但他们的脸上却充满了愤怒,他们是王室成员,大同社的人怎么敢这样对待他们,这是把他们当犯人来看管,哪怕当初野蛮的女真人都没有这样对待他们。

  崔孝一压抑声音恶狠狠道:“张献忠那土匪出了汉城,去巡视城外的农田,看样子大同社又要收刮我国的粮食,这些草民被张献忠用土地收买目光短浅,看着吧,来年不知道他们会饿死多少人,这些乱民会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的。”

  朝鲜王李倧悲苦道:“百姓还没饿死,只怕我等君臣就要死在那土匪手中了,大明天朝怎么就败给了这一群土匪。”

  这位在后世有仁祖称呼的朝鲜王,历史上就很悲苦,皇太极只要缺钱缺粮就要打劫他一番,毛文龙活着的时候也是时常欺凌他。

  这条时间线他就更苦了,张献忠收刮的手段比皇太极都狠,朝鲜王是几百年的积累,他的岳父,他的亲信,他的两班大臣。几乎被搜刮的一干二净,现在的他连蜡烛都用不起了,能穿的也只剩下四季礼服,他这个朝鲜王也只剩下表面光鲜了,过的都不如大明境内的地主。

  和后世不同,现在的朝鲜是大名的死忠粉,历史上崇祯在煤山吊死,崔孝一来到崇祯的墓地,绝食七日而亡。

  朝鲜国王李倧次子李澄丙子胡乱(1636年)中被掳至沈阳为质,归国后力主反清复明。设计擒杀清将阿济格,坑俘上万清军。

  并组建“北伐军”联合南明、台湾郑氏势力,提出“假道朝鲜,联日伐清”计划。虽因实力悬殊未果,但坚持使用崇祯年号。这些人的忠心和对满清造成的伤害,比南明都大。

  一个朝鲜人要反清复明,这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朝鲜对待大同军的态度和当初对待满清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差一点,满清虽然蛮横,但还是在一个地主士绅体系内争霸天下。

  但徐晨领导的大同社却是泥腿子来掀桌子了,朝鲜的两班大臣本能的更加恐惧大同社,生怕他们把大同思想传到朝鲜王国来,这也是为什么朝鲜禁止粮食出口到大同社地盘的原因。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就是禁运粮食的这一举措,彻底惹恼了大同社。

  皮岛靠近朝鲜王朝境内,张献忠调拨一些运输船就杀到了汉城脚下。

  大同军的上百门火炮一摆出,朝鲜上下一片惶恐,谁也不敢轻易挑起战事。

  他们开朝会商议一天之后,做出的决定居然是打开城门,迎接张献忠的军队,因为在两班大臣想来,朝鲜这么穷,天朝的军队见惯了富裕的中原,不可能来抢夺他们的财,即便能抢,他们也有办法转嫁给百姓,但如果抵抗的话,他们说不定真会被大同军的火炮给炸死。

  于是朝鲜王李倧打开城门带领大臣投降。口嗨,做大明的忠诚可以,但面对这样不可抵挡的强敌,他身子还是非常软的,当时他想着大不了不用崇祯的年号,再和大同军赔礼道歉,放开粮食的限制,应该可以理顺这支军队回去。

  而且当时两班大臣还没意识到大同军这次对阵的目标是他们,以为只要放开粮食的出口就可以解决事情,大同社购买粮食的价格非常高,他们也可以大赚一笔,对朝鲜的两班大臣来说也不是坏事,所以他们张献忠一炮未放,朝鲜的两班大臣就跪了。

  但真等张献忠进入了汉城,掌握了汉城的各个要地,而后直接甩出了一张账单,说这是天朝在壬辰倭乱付出的军费,还有后续对阵亡将士的抚恤费,共1132万两白银,可谓是有零有整,以此来表示大同社是来要债的,不是来当土匪的。

  但朝鲜王和两班大臣听到这个数字天都塌下来了,上千万两银子大明朝廷都拿不出来,就更不要说李倧这个穷国王了。

  他们一个个跪在张献忠脚下悲求道:“天朝的上将军,鄙国贫苦小国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张献忠却露出残忍的笑容道:“你们放心,追债,俺老张是专业的。”

  而后张献忠就从景福宫开始,里面的黄金,白银,铜钱,各种珠宝,人参这种珍贵的草药,貂皮等大衣总之值钱的东西通通拿走。

  冯铨还非常贴心的给了李倧一份账单,上面标注了拿走金银的数量,人参等草药皮衣珠宝抵押的价格,每一项货物都是当地的市场价,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绝不占他们1文钱的便宜。

  景福宫搜刮了一圈,就差把门上的铜钉也给掰下来,宫殿内的各种蜡烛,青铜制的油灯,通通拿走,各种东西折价算起来也就150万两左右,这数字远远低于张献忠的预期。

  于是他开始对朝鲜的两班大臣动手,在汉城当中只要是大一点的院子,通通被他派兵包围起来,而后一律抓起来拷打。

  在考饷李倧等上层的同时,张献忠也没忘记分化瓦解他们的统治阶级

  张献忠的岳父冯铨规模宏大的科举考试,其规模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除了两班大臣之外,所有的朝鲜读书人都可以参加。

  这轰动了整个朝鲜王国的中小地主阶层,比起大明,朝鲜王国还处于西晋门阀的阶段,他们的底层读书人,除了给那些两班大臣当小吏,没有任何一点出路,事情是他们做的,功劳没有他们份,天花板压的低,让他们没办法前进不说,这天花板还逐渐往下降。

  天朝开的这场科举居然不允许两班大臣子弟加入,专门给他们寒门子弟开门,天朝不愧是天朝。

  至于天朝的将军拷打他们的大王,老子打儿子,这可是符合忠孝礼仪之事,有什么不对。

  追缴债务那也很合理,当年天朝派了几十万大军才保住了朝鲜王国,现在偿还当初的军费和和天朝战士士兵的抚恤金,这不是天公地道,合情合理。

  反正这些债务又不用朝鲜的百姓支付,也不用他们来支付,两班大臣支付,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不要用这种事情耽搁我等去考科举。

首节 上一节 213/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