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12节

  他笑道:“大同社徐晨见过诸位。”

  “复社张溥,张采见过徐社长。”两人行礼道。这称呼也是表明他们这次到江北,主要是进行学术交流。

  而后张溥道:“徐社长,您要不要梳洗一番?”

  他自认为也是见多识广之人,但今天这一幕真是第一次见到,徐晨虽然不称帝,但在张溥看来,元首不过是换了一个称号的天子,徐晨就是帝王,能跑到第一线赈灾已经可以称之为贤明。

  虽然他原先在大同报上看到过上面有报道,带领农户挖水渠,筑水坝,但他最多认为徐成组织农户去做事情,却没想到徐晨是真拿铁锹来挖,这务实的有点过头吧。

  徐晨笑道:“没时间,补种赶时间,想要保住今年的口粮,所有人都要出份力,有这时间梳洗打扮不如多挖几丈水渠。”

  张采道:“但也不至于要你这个元首亲自动手吧。”

  徐晨道:“元首只是职务,撇开这个职务,我也是公民之一,和这里的所有农户都是平等的,他们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不和他们处在同一线,又如何体会他们的艰辛,上下同欲才能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

  “当今天下,说的人太多了,各种谋略可以滔滔不绝,但务实做事的人太少,所以天下的矛盾激化,动荡不堪,做事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矛盾。”

  张溥等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不管是东林党还是复社都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现在大同社道德制高点站的比他们还高,关键他们还亲自动手,他们第一次是在道德上输了。

  金圣叹对着徐晨恭敬行礼道:“贤哉,圣哉,某今天终于能理解上古先贤遇到三皇五帝时期的心情了,徐社长做的事情,金圣叹拜服。”

  张溥他们无语了,你金圣叹在江南是出了名的毒嘴,去了江北也敢指着大同社的鼻子骂,本以为你是目中无人的狂士,却没想到你拍起马屁来也如此厉害,你的桀骜不驯哪去了,你跟着我们这一路就是为了跪拜在徐晨脚下?

  但金圣叹却不认为自己是在拍马屁,大同社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恢复了中原的秩序,这本就是让他拜服之事。

  黄河决口波及中原几百万的百姓,这要放在大明朝就是哀鸿遍野之事,但他来到这片灾区看到的却是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场景。

  这一路上金圣叹不明白大同社是有什么魔力,能让百姓如此顺服,能在短短一年有这种改天换地的变化,但现在看到徐晨,他明白徐晨元首这是带头身体力行。

  徐晨听到这话笑道:“过誉了,我大同社没有等级之分,讲究人人平等,挖水渠,修水坝这种事情,整个北方有上千万农户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真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圣明,你之所以觉得我做的很圣明,终究还是觉得我这个元首身份特殊。

  当什么时候你觉得徐晨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你就不会觉得今日我做的事情圣明,我想那个时候我们大同社想要建立的大同世界应该降临在这片土地上。”

  “大同世界,某记得元首您几年前写过文章,批评过汉朝以后的儒生,认为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理想,再也不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而是追求一家一户的私利,失去了学术的独立性,成为了缠绕在皇权身上的藤蔓,为一家一姓找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某看完这篇文章钦佩的五体投地,都督骂遍了汉朝以后的读书人,真可谓是酣畅淋漓,让人敬佩。”

  他最多只敢骂骂朝廷现在的衣冠禽兽,但徐晨却敢骂汉代以来所有的大儒,这其中骂人的差距可谓是萤火比皓月,看了徐晨的文章他如同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一般,原来骂人还可以这样骂。

  张溥抢过话题道:“我等复社来见元首想来探讨学问。”

  金圣叹现在的样子他太懂了,这不就是他迷弟看他的样子,再让他说下去,他们的脸都要丢光了。

  徐晨笑道:“我记得你们复社以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己任,讲究经世致用,强调学问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关注天下的民生。”

  张溥道:“却没有想到徐社长也关注我们复社。”

  徐晨笑道:“我大同社也讲务实,那么我们今日就比务实?”

  张溥不解道:“务实要如何比?”

  徐晨指的自己在挖的水渠道:“孟津全县被淹没,虽然现在已经补种了粮食,但这片土地想要增产,还需要修水利设施,我们两社出相同的人数共同修一条水渠,谁修的快,修的好就算是胜利,光论战我等双方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文无第一,很难让双方服气,但水渠挖的长短却是一目了然的。

  而且这样的比试不管胜败,都能给当地的农户留下水渠,这不就是务实最好的体现。”

  “啊!”张溥他们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读书人来比挖水渠,很多人想说这是下等人才做的事情。

  但想到徐晨自己就在这里挖水渠,而且刚刚徐晨也谈到了大同社讲究人人平等,又说两社的宗旨是务实,他们要说这是下等人做的事情,不愿意动手,这不是自拆招牌。

  徐晨看他们没有反驳道:“高磊。”

  “到!”

  “去把杜飞叫过来。”

  “遵命!”

  没多久高磊就把杜飞叫过来。

  张溥他们看看向走过来的杜飞,虽然半个月工地生活让他身体漆黑,但长久的习惯还是能让张溥他们知道这也是一个读书人。

  杜飞来到徐晨身边行礼道:“社长,您找我有何事?”

  徐晨指着张溥等人笑道:“这些是复社的学子,他们来此是和我大同社交流比试学问的,此番比试的题目我已经选好了,就是比挖水渠,你找我大同社36个社员过来,你们双方就在这里比试一番。”

  “遵命!”杜飞高兴的露出了雪白的牙齿,要和社长比,他不敢比,但和复社这些唇红齿白的读书能比,他有必胜的把握。

  张溥着急道:“徐社长,要不我等还是换个题目吧。”

  大同社的人都不按常理出牌呀,他们来中原是想比试学问,怎么成了干体力活了?

  徐晨却笑道:“陕西从天启4年算起,已经差不多干旱了10年,中原从崇祯三年算起,也干旱了三年,山西干旱三年,山东也有两年干旱,对现在的天下而言,抗旱就是最大的政务,如果你们复社连兴修水利的事情都不愿意做,那你们所谓的务实,经世致用,也只是留在口头上的。

  我大同社可以自豪的说做了务实之事。成立8年以来,带领百姓修筑的水坝超过了千座,修的大大小小的水渠超过了万里,你们复社又做了什么务实之事?”

  金圣叹道:“我等比了,大同社的读书人能修水渠,我江南的读书人也能修水渠,同样是人,我江南的读书人不弱于人。”

  张采拉了金圣叹一下,你又不是我们复社的人,凭什么乱答应。

  但张溥却已经被徐晨话堵住了,就像徐晨说的一样,北方干旱了十几年,现在连江南都在闹旱灾,兴修水利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读书人虽然看不起百工之人,但农为根本说了几千年,懂修水利的官员被称之为能吏,这要是不敢比,他们复社有何面目说自己务实,他也没脸见江南父老。

  张溥咬牙道:“我们比了!”

  又增加了36个劳动力。

  “高磊!”

  “到!”

  “给这些先生准备铁锹,草帽,毛巾。”

  “遵命!”

  没多久,高磊便带着士兵搬来了一些崭新的铁锹草帽和毛巾分发给他们。

  而后杜飞带着他们来到一看块田地当中道:“这两条白线的地方就是挖水渠的地方,这是一条支线的水渠,要挖五尺深,三尺宽,大概有20里长度,我等各从一头挖掘这样可以相互看到双方的挖掘进度,可以让我等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对,相互促进,相互激励。”陆浩咧嘴笑道,这不是给他们送功劳,其他被选上的大同社员看到张溥他们心情就一阵舒畅,炎炎的夏日都不觉得热了,反而在内心升起一股畅快感,嘴唇上翘脸上的笑意是压不住。

  雷士俊内心颤抖斗问道:“这要挖多久?”

  20里长的水渠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杜飞再次笑的露出洁白的牙齿道:“你们只要每人每日挖一丈长的水渠,一日就可以挖36丈,只要一个月就能挖10里,当然这是按壮劳力来算的,各位的话,估计花三个月大概能挖完吧。”

  “三个月!”全场哗然,一日两日乃至十天半个月,他们咬咬牙还能坚持,三个月,这让他们怎么坚持?

  张溥咬牙道:“徐社长可以做到,我等也可以做到。”

  说完他拿着铁锹走到白线的地方开始挖掘。

  张采也打气道:“对,大同社的人可以做到,我等江南士子不弱于人。”

  其他人想了一想,输人不输阵,不就是挖三个月的水渠他们挖了。

  傍晚,张溥等人弓着身,叉着腰被杜飞他们带到几顶帐篷旁边道:“这就是你们这段时间居住的帐篷,里面有日常生活用品,稍后我会命人准备一些短袖给你们,你们穿的衣服根本不能做事,还有吃饭会吹哨集合后排队打饭。”

  “这!难道没有房屋?”雷士俊问道。

  杜飞指着4周的帐篷群道:“你觉得这种地方会有房屋吗,这是在挖水渠的工地,不是在你们家,好了,我也要去休息了,有问题的话可以去那个帐篷找我询问。”

  说完杜飞就走了。只留下一些累的半瘫复社成员,此时他们也管不得什么读书人的脸面了,长衫几乎全脱光了,整个人也累的瘫坐在地面上。

  “某这可是拿笔读书的手,现在却只能拿着铁锹,磨的鲜血直流。”一个复社成员磨破水泡的手,痛苦的都要快哭出来了。

  其他副社成员看到自己磨出水泡的时候,也是痛苦悲伤。

  他们为什么要放着江南书画琴棋诗酒花的生活不过,风花雪月的生活不好吗?江南的名妓不香吗,为什么要跑到中原来,为什么要和大同社比这种下等人的粗鄙之事。

  “难怪大同社的人看不起我的,这才第一天你们就撑不住了,同样是读书人,人家大同社的已经辛劳了一个月了,徐晨贵为北地元首,人家都没叫苦,你们却在这里哀嚎连连,某鄙视之。”金圣叹虽然累的趴下了,但他嘴巴还是硬的。

  “你还好意思说我等,要不是你我等怎么会如此辛苦,你就是一个祸害。”金圣叹这一下惹众怒了,众人才想起来,要不是他第一个开口答应这样的比赛,他们也不至于累的这么辛苦。

  金圣叹道:“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就你们这样还想和大同社争天下,不如乖乖的回江南,等着大同社打过江南把你们抄家。”

  眼看着双方骂的越来越激烈,张溥大声道:“好了,不要平白丢我们江南读书人的脸。”

  “嘟嘟嘟!排队准备打饭。”一阵哨声响起,他们就看到一些妇女推着一些木桶来到此地,而后士兵,民夫出帐篷,排队准备打饭。

  “难道我等也要吃这种粗鄙的食物?徐晨这是不是在算计我等?”复社的人吃的都是锦衣玉食,哪里吃过像这样的大桶饭?

  金圣叹却挣扎的站起来道:“不吃饭,明天就没力气干活了,虽说输赢并不重要,但输的太难看,却也太丢脸了。”

  张溥也挣扎的爬了起来,去帐篷里面拿碗筷,他小时候也是吃过苦的,这点辛劳还在他承受范围之内。

  复社其他成员看到张溥的举动,也纷纷挣扎的起身。

第324章 崇祯:我回我家,还要付钱!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8月 8日。

  京城被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着,仿佛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阳光被完全遮挡,看不到一丝踪迹。昨日一场大雨倾盆而下,雨水迅速汇聚,淹没了京城的三条街道。傍晚时分,雨势总算停歇了一段时间,可清晨过后,依旧稀稀拉拉地下起了小雨。京城上下的百姓们,个个面容愁苦,眼神中满是焦虑和无奈。

  北方已经干旱了好几年,老天爷似乎要把这几年没下的雨,在今年全部补回来。

  6月,京城暴雨频发,引发了小规模的洪水,好几个村庄被无情地淹没。如今已经到了 8月,雨水不但没有减少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这雨继续下下去,今年的麦子全都得烂在地里,粮食又没了指望,这让本就饱受天灾之苦的百姓们如何生存?老天爷真是不给人活路啊!

  水湾庄,永定河河岸上。

  两个穿着蓑衣的青壮男子,正满脸警惕地看着即将与河岸齐平的河水。河水浑浊而湍急,浪涛拍打着河岸,发出沉闷的声响。

  其中一个带着书生气的青年,望着滔滔河水,不禁叹息道:“这些雨水要是能去了山西行省、山东行省那该多好,那两处正缺水,京城却雨水泛滥成灾,这世道究竟是怎么了?”

  名叫春生的男子气愤地说道:“老天爷也像那些地主老财一样,看不惯人过好日子。”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如果不是对上天还有一丝敬畏,他这个时候真的要破口大骂了。

  好不容易大同社给他们分了地,税收也减免到只有以前的一小半,现在七成的粮食收入都归他们所有了,大同社还说了以后他们都没有徭役,有人敢压榨他们就直接打回去,日子眼看着就要好起来,偏偏老天爷要这么捉弄他们,断断续续下了两个月的雨,这让他们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书生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以前我以为上苍都像人一样欺软怕硬,现在看来上苍连硬的也欺。”其实,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口。在他内心深处,觉得上苍还是公平的,哪怕北方被大同社掌控了,该降临的灾祸依旧会降临,并不会专门针对他一个人。

  没错,这个书生就是曾经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如今,他已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和尊贵,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

  这场北直隶的雨已经下了两个多月,依旧没有停歇的迹象。大同社开始积极防备北直隶的水患,准备抗击洪水的物资,将河道划分给各村负责,安排人员 24小时不停地监督。

  然而,即便如此,永定河的河口已经被冲破了好几缺口,十几个村庄被洪水淹没,好在永定河不是黄河这种大河,缺口发现的早,现在已经被堵起来。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大明已经有几十年没有正式修过河堤了,永定河的河堤早就破败不堪了,谁也不知道洪水会从哪里爆发出来。

  最关键的是,这场雨还没有过去,京城的抗洪工作就不能结束,开启整修河堤的工程,大同社上下只能继续和洪水抗争。崇祯作为水湾村的物资统计员,被安排到了这里。

  春生好奇地问道:“看先生你也是读过书的,怎么不留在京城,却要跑到这里来守河堤?”

  崇祯无奈地笑了笑,说道:“在这里守河堤赚钱更多。我有两个妻子,她们都怀孕了,需要更多的钱来维持生活。”

  崇祯的身体一向很好,在俘虏营的生活规律而健康,很快他的两个妃子又重新怀孕了。为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女生活得好一点,他的两个妃子每日都在家中编麻袋、草袋,积攒孩子的生活费,连崇祯的女儿都上去帮忙。

  在这个时代,没有蛇皮袋,麻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材料,所以麻袋的价格极高,而且数量极少。大同社便用麦草腾条来编织草袋,作为堵缺口的沙袋使用,因为需求数量极大,大同社发动了整个京师的妇女来编,编好这样一个草袋能赚三文钱。崇祯本是个高傲的人,自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婆娘怀孕了还要如此辛苦。

  于是,他向赵汉卿请求,给他一个赚钱多的差事。赵汉卿将此事上报到总理衙门,刘永他们知道之后,经过商议,询问他愿不愿意回到紫禁城去当戏曲团演员。

  “戏曲团演员?”最开始崇祯是莫名其妙的,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差事?

  后面赵汉青带着他再进入一趟紫禁城,紫禁城的模样已经大变了,普通的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再也不是当初的深宫大内,这些百姓的涌入反而给紫禁城带来了活力。

  当他想走进去的时候,一个带着红袖章的老者拦住两人道:“参观紫禁城十文钱。”

  崇祯恼火道:“我回我家还要付钱!”

  他觉得大同社这是在想给自己下马威,告诉他紫禁城已经换了主人,所以才用这样的方法来羞辱自己,崇祯当即想转身离开。

  赵汉卿却拿出20文的粮票道:“现在紫禁城已经成了博物馆了,任何人参观都要付十文钱,你还别说这么一个大宫殿还挺赚钱的,最开始的一个月光门票费就收了两千两,每天有好好几万人进入,还有其他收费项目,光这个紫禁城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能赚三万两,这天下的有钱人真多。”

  崇祯愕然道:“这可是紫禁城,皇权的象征,朝廷所在,你们却让他们成为了铜臭之所,10文钱就能进入,你大同社行此商家之事,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赵汗青鄙夷道:“就是因为你账都算不清楚,大明才亡国了,我大同社起事以来,一向财政充裕,该给的一项给足,给土地,给赏银,你大明倒是富裕天下,士兵欠饷三四年。

首节 上一节 212/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