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14节

  朝鲜中小地主出身的读书人,纷纷赶到汉城当中参加了这场科举,这场歌曲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宏大,共有4000余人参加,有近3000人被录取。

  因为这场科举的标准非常低,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用汉字写一篇文章,不管什么文章都可以,只要写出来就合格。

  面试部分则是用汉语和考官对话,只要语句通顺也合格。

  此时汉语在东方世界几乎是通用语言,有点财富的家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学汉语,汉字,于是这些来参考的考生绝大多数都通过了考核了。

  而只要通过了考核就给他们从九品的官职,官位虽然低,但已经是吏员和官员的之间的巨大鸿沟了,一场考试造就了3000多个家族突破了天花板。

  而后冯铨带着这批新的官员,去汉城四周把属于两班大臣的土地通通分给朝鲜百姓。

  从天而降的大饼,直接砸晕了朝鲜的百姓,天朝不愧是天朝,出手就是大方。

  等两班大臣意识到情况不妙,大同社是针对他们而来的,他们想要联络农户造反,想要把大同社逼出朝鲜王国。

  结果他们愕然的发现,中小地主家族的子弟正在取代他们的地位,接管当地的统治权,哪怕分地也会影响他们家族的利益。

  但我当官员就是家族最大的利益。

  而后这些人劝自己的父亲,族长要以大局为重,家里的地能分就分了吧。

  这是天朝上国的命令,连大王两班大臣都反抗不了,我等怎么反抗,还不如接受,只要掌握了权利,家族就是官宦家族,以后还担心没有利益。

  有了权利的补偿,还有分家这种方式减少利益的损失,这些中小地主也就在家族子弟的劝说,把土地给封了。

  至于当地的百姓那就更没有时间搭理那些什么两班大臣了,刚分了地,种地都来不及,谁有时间跟你这些破落户去造反?

  于是除了几股零星的造反势力,被当地的民兵镇压之外,整个朝鲜可以说是极其平静,张献忠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上层的更替,土地的重新划分。

  现在朝鲜王李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被张献忠孤立到了绝境了,靠他们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反抗大同社。

  王子李澄恶狠狠道:“大明还没灭亡,他们在江南还有半壁江山,还愿意去江南联络南明朝廷,只要时机成熟,南北共同举事,定可以把大同社赶出我们的国家。”

  朝鲜王李倧拿出一块自己的贴身玉佩和一锭银子道:“你和崔将军想办法逃到江南去吧,孤在景福宫等你们的好消息。”

  李澄和崔孝一接过玉佩和银子,对着朝鲜王行了一个礼,离开了景福宫。

  话分两头,张献忠的队伍来到了汉城郊外的田。阳光洒在大地上,稻田反射的光芒,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光辉。

  张献忠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巡视着汉城附近的田地,和灾害频发中原相比,朝鲜这里虽然算不得风调雨顺,但也没多大灾害。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朝鲜的百姓们全家老小齐上阵,手持新式的镰刀,在稻田中忙碌地收割着粮食。微风拂过,稻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容。

  中原来的上将军把老爷们全宰光了,把地分给他们了,而且还约定好以后只收三成税,剩下的七成粮食都是他们的。

  朝鲜当地的百姓瞬间觉得天高了,也蓝了,天朝来了太阳照亮他们的幸福生活。

  当百姓们看到张献忠的马队时,他们立刻停下手中的动作,整齐划一地五体投地,跪拜在张献忠面前,以表达他们的忠心。

  张献忠骑在马上,看着这一幕,心中犹如吃了人参果一般,由内到外都感到无比的舒爽。

  他想起都督徐晨当年在关中的情景,都督当年估计也是这般被百姓敬重,难怪他这么愿意深入民间,果然大丈夫当是如此。

  张献忠勒住缰绳,学着徐晨的样子,大声说道:“各位父老请起,大家秋收要紧!”他的声音洪亮而亲切,在田野间回荡。

  站在一旁的冯铨,凑到张献忠身边笑道:“贤婿,今年中原黄河发大水,直隶也在遭受洪灾,山西、山东据说也有旱灾。如果你在朝鲜弄到粮食输入中原,必定会让元首更加重视你!”

  张献忠皱起眉头,担忧地说道:“六月朝鲜就输入了上百万石粮食去辽东,朝鲜现在还拿得出这么多的粮食吗?”

  没脸没皮自然不用在意名声,但现在张献忠已经洗干了脸,自然不想让自己的脸再沾上灰。此时的他已经有点在意自己在朝鲜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声望了,他不想因为过度搜刮粮食而破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印象。

  沈世魁看出了张献忠的顾虑,笑着安慰道:“将军放心,女真人两次入侵朝鲜,杀戮了上百万朝鲜百姓,朝鲜当地的人口已经大为减少。加上将军您又给他们分地了,今年当地也没遭什么灾,我们只要拿走两班大臣和朝鲜王的粮食,不会影响到百姓的口粮的。”

  沈世魁本是商人出身,负责东江镇海上贸易。他的女儿嫁给毛文龙做小妾,他勉强可以算是毛文龙的岳父。

  后来毛文龙死后,他掌握皮岛,想要依靠朝廷打压尚可喜这些武将,从而控制东江镇,东江镇的内乱有他一份功劳。但后期女真人攻陷皮岛,他被俘虏,宁死不降,最后被女真人斩首,这算是典型的大明的军官,对内只会制造混乱,对外又有几分底线,但又没什么本事,典型的猪队友。

  冯铨笑道:“贤婿,我等不光只能输入粮食,能把朝鲜的货物输入中原也是大功一件。”

  “泰生号掌柜田然想要想要购买铁山,在这里开矿建造钢铁厂,还想代理当地的钱庄行业,天津也有不少商家想要购买当地的山林种植人参等草药,还有想购买店铺的,这些全部卖出去能回笼不少银子。”

  张献忠干掉了两班大臣,几乎把当地商业都给摧毁了,但在当地却没什么影响,毕竟是农业社会,大家大不了以物易物。

  但张献忠的做法,很快就引起北方海商的注目,空出了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市场,各行各业都有好几倍的利润,就像最简单的铁锅,运到朝鲜来居然翻五倍的利润,最简单的丝绸,布匹,羊毛布,也有几倍的利润,食盐更是有十几倍的利润。

  而朝鲜这里特产也非常多,各种皮毛运到北方去就有10倍的利润,年份充足人参等草药,那其中的利润更是难以想象,就看你能怎么吹。

  现在上头是他们自己人,他们也不用担心被坑,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有钱不赚是傻子,于是大量的海商想购买当地的商铺,占据两班大臣空出来的市场。

第326章 ,张献忠的野心与治水的分歧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10月 8日,汉城。

  朝鲜都护府内热闹非凡,几百个得到嘉奖的朝鲜官员齐聚于此,参加这场盛大的庆功会。

  案台上摆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珍馐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朝鲜籍官员和汉族官员们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共同庆祝这个丰收的秋收时节。欢声笑语在大厅中回荡,气氛热烈而融洽。

  而在书房里,张献忠、冯铨、沈世魁等人正专注地统计着今年朝鲜的税负情况。

  朝鲜王国在中原王朝眼中或许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但在全球范围内,勉强能算得上大国的尾巴。此前,张献忠他们为了分地,粗略统计了一番朝鲜的人口和土地情况。全国约有 85万户,人口大致在 350万至 400万上下,这和当时英国的人口数量处于同一等级。田地面积大致有 1800余亩,相当于陕西行省的三成到四成之间。

  按照粮食税三成计算,张献忠他们光粮食税就能收 500万石。此外,各种契税、商税、关税加起来收了 36万两银。再加上卖了大量的矿产、店铺、山林,今年朝鲜国的税金总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120万两。

  张献忠看着算出来的数字,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说道:“这朝鲜王也没多难当,俺老张随意出手,田赋就增加了五倍,税金增加了十几倍,朝鲜百姓收入还增加。果然杀大户只要杀得够狠,朝廷税收增加,百姓收入增加,天下也就太平了。”

  张献忠接着问道:“朝鲜还欠我们大同社多少钱?”

  冯铨连忙回答道:“306万两。”

  张献忠思索片刻后说道:“拨出 200万石粮食,抵扣 200万两债务。这些粮食,一半送到辽东,一半送到天津卫。用税金抵扣 56万两债务,余下的 50万两,明年再偿还。留下 100万石的粮食和 20万两银子作为储备,再留下官员的俸禄,余下的粮食和钱财作为赏金,赏给所有努力一年的官员。”

  沈世魁笑着说:“将军,下官这就通知这条好消息给大家。”

  张献忠点点头。

  很快,沈世魁就把这个消息传到了庆功会现场。顿时,一阵激烈的欢呼声传来,“张将军万岁”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大厅。

  张献忠听到这欢呼声,满不在意,甚至得意地笑出了声。然而,冯铨却皱起了眉头,担忧地说道:“贤婿,‘万岁’岂能随意称呼,尤其是贤婿你还是外派将领。如果被元首知道此事起了忌惮之心,只怕对贤婿的前途不妙,你这上千万两银子的功劳,可能就被这一句话给抵消了。”

  张献忠皱了皱眉头,满不在乎地说:“岳丈放心,元首是个心胸宽广之人,他根本不会在意此事的。”

  冯铨苦口婆心地劝说道:“贤婿,你可知道当年太祖起兵之时,也是心胸宽广之辈,所以才能以一介乞丐之身,得到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善长等人的支持。但现在太祖的名声如何?现在元首已经是天下之主了,最起码是北方之主,贤婿不能用以前的观念来看待元首啦,不然会闯下滔天大祸的,蓝玉能不能打?和太祖关系何其亲密,但最终还是惨死在太祖的屠刀之下。”

  在大明,武将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好在大同社是新朝,武将的地位相对较高,但即便如此,武将跋扈也容易自食恶果。

  张献忠笑道:“岳父放心,元首和朱元璋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是为了保住朱家的江山才诛杀功臣,但元首却是要建立公天下,这天下都不属于元首的,他为什么要诛杀功臣?

  就按老张来看,元首还是没有丝毫变化,每次出现危机都是冲在最前线的,朱元璋称吴王之后,你看他还在前线打过仗吗?”

  冯铨继续劝说道:“该有的谨慎还是要有的,常言道名不正言不顺,你不是朝鲜王,只是大同社的辽东都督,上百万石粮食贤婿你说分就分,这要有人上告,你让元首如何看你。”

  张献忠想了想,觉得冯铨说得有道理,便说道:“岳丈说的有道理,某这就上书让元首封某一个官职好管理朝鲜国。”

  其实,张献忠内心还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说出来。自从来到朝鲜后,他受到朝鲜百姓的热烈欢迎,又有几千忠心的部下,上百万税金、几百万石粮食他说分就分,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让他升起一种“大丈夫当如此”的豪情壮志。

  大同社内各种规则束缚的副参谋长他有的看不上了,他有一种想要留在朝鲜的想法。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10月 18日,河南行省,孟津。

  “嘟嘟,嘟嘟,嘟嘟。”一阵独特的声响打破了孟津的宁静,一辆看似玩具般的轨道小火车,拖着两节车厢的货物,缓缓驶入孟津县的一个车站。

  经过李自成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关中到洛阳的轨道马车线路终于连通,而后向北延展了百里,抵达孟津。

  从此,关中的救灾物资可以通过轨道马车一路直达灾区,路上消耗节省了九成。这一成果极大地改善了救灾物资的运输效率,为灾区百姓充沛的物资。

  而这辆轨道小火车则是朱九的最新杰作,有点像后世儿童玩的那种小火车,马力小,行进慢。

  当徐晨看到它时,神情异常激动。尽管现在它只能拉两节车厢,装载几万斤的货物,行驶速度也不快,但徐晨知道铁路和火车终将连通整个世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龙脉的话,铁路就是这个世界的龙脉。

  李自成却满脸不满地对徐晨说道:“都督,这种叫火车的东西,跑的慢还容易抛锚,经常堵住轨道。您还是让它在别的地方实验吧,现在的轨道运输量太大了,它老是堵在轨道上抛锚,太耽搁事情了。”

  李自成并非后人,无法预见火车未来的辉煌。在他眼中,这火车就像个上了年纪的大爷,行动迟缓,装载量虽然大,但还需要几十个人伺候才能开动。这一路从长安出发,火车抛锚了十几次,把轨道堵得水泄不通,让他气得直想揍人。

  如今,大同社哪个部门最忙碌?无疑是轨道部。

  李自成和他的团队不仅要快速铺设轨道,遇山开山,遇水搭桥,把关中的各种货物运输到中原的各个灾区。随着轨道联通的府县越来越多,轨道马车也日益增加。

  商人也发现了轨道的好处,原本他们需要上百人,几十辆马车运的货物,上了轨道马车,只需要十辆,运输的人手也降低了几倍,关键是运输的时间还减少到原本的三分之一,这一下减少了货物运输成本的九成。

  这段时间关中的粮食,羊毛,布,各种铁器,器械都通过轨道快速的运输到中原腹地,随着中原赈灾如此顺利,轨道功不可没。

  现在关中各地都流传着一句话,轨道一通黄金万两,关中各府县,中原山东直隶,来自于江淮地区的官员都在向元首府申请,请轨道司在当地修建轨道。

  只可惜轨道司人手有限,没办法满足这些需求,只能优先修筑关中通向中原的轨道,一方面是因为关中有大量的粮食和货物需要运输到中原赈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段道路最好铺轨道,最容易产生经济效益。

  李自成一方面要平衡民间货物运输和大同社货物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制定轨道运输的标准,在轨道附近的县城建设车站、货物运输仓库,招募工作人员。建设、维护木轨、每县的车站模式、货物运输比例等多项任务,现在轨道部及其下属的工作人数量高达十几万,是整个大同社最庞大的一个机,滔天的政务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以说他是大同社几个部门中最忙碌的人。

  在他忙得连睡觉时间都没有的时候,轨道上却有这么个“大玩具”时不时地堵塞交通,怎能不让他恼火?

  徐晨微笑着安慰李自成道:“对待新事物要宽容一点,婴儿最开始也是什么用都没有,但最终他会成长为一个有为的青年,这火车也是一样。”

  徐晨对李自成很满意,他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布置下去的任务,他会脚踏实地的去做,而不会去想什么走捷径,抄弯路,这点对个人来说可能就会得到一个老实人的评价,但对于做事而言,交代他的事他会老老实实的完成,非常让人放心。

  李自成无奈地说:“即便它能长成青年,但也不要在轨道上跑,这轨道一堵要耽搁多少事情。”

  朱九赶忙解释道:“不在轨道上实验,我们又如何改进这火车?我们在长安城也建了一个几百米的圆形轨道,但那轨道太小了,也没有复杂的地形,火车在上面跑的好好的,但现在一出来就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可见火车要想早点研发成功,就得在木轨上多跑跑。”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你在车厢里装一些轨道,火车抛锚之后,就把它迁移到外面的轨道来,这样也不影响轨道司的工作。”

  朱九眼前一亮,称赞道:“都督,您总是能想出好办法。”

  徐晨接着问道:“现在这火车能安全运转多久?”

  朱九回答道:“大概一两天吧,火车的零部件太多了,制造也太复杂了,只要有一个零部件坏了,就会漏气,外面的环境太复杂了,每次停下来都要全方位的检修,这不比实验室,估计再验证个一年时间,实用性的火车就能制造出来。”

  徐晨笑着鼓励道:“等什么时候你造的火车能在轨道上跑一个月不抛锚,我就提议升你为鲁班院院长。”

  朱九欣喜若狂,说道:“都督,你等我的好消息。”

  徐晨继续说道:“要多提拔一些年轻的大匠,让他们发挥蒸汽机的其他功能,试试看能不能让这玩意儿用在纺织机上,用在船上。蒸汽机是个万用型的动力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看看哪些机器需要动力带动就可以用上去。你也不要对工匠多做限制,多建几个实验室,不要怕花钱,他们有这方面想法,你就提前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实验一番。”

  徐晨前两年没有给出这样的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蒸汽机的所有产能都要用于制造抽水机。那时,急需扩充产能,用抽水机救灾,增加粮食产量。但经过三年多的扩张,大同社已经有 7家蒸汽作坊,每个月生产的蒸汽抽水机突破了两千台。

  甚至他们已经开始无师自通地打起了价格战,三年前每台蒸汽抽水机价格是 550两,而到了现在只需要 300两,而且还配套送灌溉的竹管,一年免费维修,比起官营的蒸汽作坊,民间的那些作坊主打的就是性价比,和售后服务。

  现在这些蒸汽抽水机大致是五马力左右,这就相当于每个月都给大同社的地盘增加上万匹动力源,这已经成为了大同市工业化最强劲的动力引擎,今年关中人在大灾之年依旧保证丰收,关中上万台蒸汽抽水机功不可没。

  如今蒸汽机的产能已经跟上来了,扩充产能的事情可以交给那些民间作坊。

  朱九他们则要专注于科技研发,研究效率更高的蒸汽机,以及把蒸汽机使用在纺织机上,弄出像蒸汽火车、蒸汽轮船嗯,蒸汽水压机等方面的应用,把蒸汽机推广到各行各业当中,开启一个真正的蒸汽时代。

  朱九道:“俺知道了。”

  大同八年 10月 25日,河南行省,孟津。

  中原的气候逐渐转冷,寒意悄然笼罩着这片大地,那些补种的土豆和红薯藤蔓开始泛黄,预示着这场晚了近半个月的秋收终于来临。

  孟津的各个农场里,一片繁忙景象。农户们手持农具,满怀期待地挖掘着土豆和红薯。尽管这些作物因为种植时间过短,个头比关中的要小一些,但农户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喜笑颜开的神情。

  毕竟,遭受了如此严重的灾害,不仅保住了粮食,而且亩产比小麦还要高一些。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能有粮食吃就已经是天大的幸事,哪还能讲究那么多呢。

  至于杂粮吃多了是会放屁,身体也难受,但总比没吃的强,中原的百姓饿怕了,还没那么矫情。

  甚至有不少农户内心都在暗喜,因为这次水灾,元首府帮他们修了全新的房屋,全是用土坯砖制造,结实耐用,甚至连自家的田地都修了水渠,来一年灌溉就方便多了。

  而且农场场长还向他们保证,只要努力干三年,大家全部可以住上双层的砖石楼房,到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发大水。

  这次的水灾对孟津4周的农户虽然是一场滔天大祸,但得到大同社救济之后,大部分人也保住了性命,损失也降到了最低,这些得到救济的农户个个对大同社充满了感激,成为了大同市最铁杆的基本盘。

  而在这秋收的热闹氛围中,在中原、山东、江淮地区丈量各地河道三个多月的陈子龙回到了孟津。他带来了一个简易的北地沙盘。沙盘上清晰地纵横显示着整个北方的各条河道,仿佛将北方的水系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沙盘之中。

  陈子龙神情严肃地向徐晨汇报:“都督,如果想要黄河北返,按照您的设想在铜瓦口挖一条河道,连接济水,以济水作为黄河下游的河道,让黄河最终流淌进渤海。

首节 上一节 214/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