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关键的是接下来几天的报纸,上面刊登满了孔家在曲阜做的恶事,一桩桩,一件件全部记录在大同报送,加起来有数以百计,说孔家人恶贯满盈一点都不为过。
虽然大明其他的士绅做了和孔家差不多的事情,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
孔家是读书人的脸面,面子是不能沾灰的,而现在孔家做的事情哪里算是沾灰,这简直是被大同社丢在臭水沟中洗脸,臭不可闻。
张采看到这些大同报上的事迹颤颤巍巍道:“他们怎么敢!”
也不知道他是在说孔家人敢做出这种十恶不赦之事,还是说大同社怎么敢曝光这件事情。
现场一片沉默,这些读书人也经历了像刚才一样的冲击,道心都差点破碎了,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恢复过来,他们不得不承认圣人家族和普通的地主士绅没有区别。
张溥道暗叹,又失去了一个制衡大同社的筹码,而后他对众人行礼道:“我等会总结得失,等去中原见到徐晨定不会像今日这般。”
金圣叹道:“某愿意跟着天如兄去中原,看看中原洪灾是不是像大同报宣传的那样已经开始在恢复生产,同时也想看看徐晨到底是何等的英雄豪杰,一介读书人几年时间造反就能夺取半壁天下,说他是当世第一豪杰也不为过,不看看这样的豪杰平生枉然。”
话分两头,在扬州城一个小茶馆内,罗伟和高登再次相见,两人都极其激动,尤其是高登,他都以为罗伟已经被关中士绅杀害了。
罗伟道:“凌云,不要再待在那腐朽的江南,回来吧,北方才是天下的未来,北方的广大天地大,才是有作为之地。”
高登苦笑道:“我们重民社的根基是士绅,但他们烂泥扶不上墙,杀害了景明,害死了明睿,他们不能依靠,我重民社又能依靠谁,农户吗,我们能比的过抗旱会吗?
现在他们光会员就有几百万,有钱有人,几百两银子的抽水机,他们一次就弄几千台,你说农户会相信我们还是相信他们,根基都没有了,重民社如何立足,被大同社吸纳都是最好的事,更有可能的是我重民社逐渐消亡。”
罗伟笑道:“经历了关中之事,我自然知道士绅不可靠,而且现在的北方已经没有地主士绅了。但这却不代表北方只有农户和工匠,北方还有大量的作坊主。”
“去年光关中商税就有2000多万两,那些作坊主的产值一年就有一个多亿,整个北方作坊生产的财富应该超过四五亿两,如果按照太平时节的粮价,这已经是接近天下所有的地租了,而且在大同社的支持下,整个北方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生产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他们取代当初的地主士绅是必然之事。但他们却没有会社来维护他们的利益,以后他们的利益由我们重民社来维护,如此我重民社的根基不就再次建立了。”
但高登皱着眉头道:“作坊主也非善类。”
他在延安府见过关中的作坊主,在大同社的压制下,他们还能老老实实的做个人。
但他也看过江南的作坊主,那是真不把人当人看,他们不但把人当成工具看,更加当成奴隶看,甚至不愿意付工钱,就他在江南看到的情况,作坊主的恶毒甚至超越了地主士绅。
第322章 ,关中再成天府之国
高登想了想将他在金陵城的所见所闻,以及调查到的一些奴隶工厂情报,详细地讲述给罗伟听。
“这些作坊主对奴仆的压榨已经到了要把人逼死的境地。”高登叹息道:“就我调查的情况来看,签了奴仆契约的流民一般活不过三年。地主用佃户也没有像他们这么狠的,他们是完全冲着逼死人的强度来用人,这些工匠睡鸡毛房,吃的是杂粮,发霉的粮食。现在江南奴仆不值钱,人命更加不值钱,我看到那些场景,真是胆战心惊。这些奴仆工匠内心压抑着怒火,就好似当初米脂的流民、关中的农户。等江南作坊主把这些奴仆工匠逼到彻底绝望,到时候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整个江南都会烽火遍地。”
罗伟听后,先是惊愕地瞪大了眼睛,但很快又镇定下来,说道:“凌云,你把自己在江南的见闻写一遍,我交给元首,这或许可以加快大同军进攻江南的步伐。”
高登先是一愣,随后恍然大悟。的确,大同军最擅长的就是趁势起义。他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罗伟接着说道:“江南和江北不同的情况更说明了要加强引导和作为。大明朝廷在这方面就做得极其糟糕,朝廷本就应该如同天道一般,损有余而补不足,但偏偏大明的官员和天子不在意普通百姓的死活,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下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朝廷依旧要剥夺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这天下怎么可能稳定得了?
凌云你还是留下来吧,由你负责宣传舆论,我们重民社在新的天下会占据一席之地的。”
高登想了想,最终点头答应。其实,他跟着张溥来扬州城就有投靠罗伟的打算了。
翌日,陈诚满脸兴奋地邀请张溥等人去靶场。他大义凛然地说道:“夫子提倡君子六艺,礼、乐、书、数、骑、射。当然现在的世道变了,但原理是相通的,射箭可以用打枪代替,御车可以用射炮代替。”
就这样,陈诚连拉带拽地把张溥这些人带到了靶场。枪声和炮声震耳欲聋,张溥等人吓得脸色苍白,战战兢兢,几乎要昏倒在靶场。
回去之后,第二天他们就马不停蹄地离开了扬州城,生怕陈诚再拉着他们去靶场。
刘亚雄和陈诚看着复社等人离去的背影,脸上充满了嘲讽的笑容。
陈诚不屑地说道:“这群所谓的江南名士素质太差,区区一点火炮声音就能把他们吓得战战兢兢,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成为江南名士的。”
刘亚雄笑着说:“当然是靠着吹吹捧捧吹出来的。如果这些名士真有本事的话,大明怎么会沦落至此。”
张溥他们想来江北探查大同社的虚实,而刘亚雄他们也想探查一番江南士大夫的素质情况。结果不出所料,除了嘴皮子稍微厉害一点之外,这些人手不能扛、肩不能提,叫他们打枪,哪怕不需要他们完成填装弹药的过程,但也必须有两个人看着他们,要不然他们不知道会把子弹射到什么地方去。
至于开炮,他们拿着火把都不敢开,还是陈诚自己放了几炮,但即便是就这样站在火炮旁边,他们也是吓得战战兢兢,有几个人甚至流下了不明的液体,张溥这些人的表现完全符合他们对江南文弱书生的刻板印象。想到江南文人都是这样的素质,他们对攻打江南更有信心了。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20日,河南行省,孟津。
经过大半个月的艰苦奋战,3万余大同军战士和上百万中原百姓日夜不停地挖水渠、抢种作物。他们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对生活的希望。
黄河淹没的几百万亩土地重新种上了红薯苗和土豆苗。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幼苗,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粮食的种子种下去了,等秋收他们就有食物了,有食物他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抢种完成后,贺六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地对徐晨建议道:“都督,大伙这一个月又是救灾又是抢收,此时已经疲惫不堪,您最好让大伙休息几日,缓缓劲。这几天想办法给大伙弄点好的,最起码要有点荤腥。
中原百姓本就遭了两年旱灾,现在灾区的伙食清汤寡水,人人肚子里都没有一点油水。每日都要干到天黑,劳动量还这么大,不要说当地的农户了,就是我们吃了几年肉的战士都扛不住。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百姓和战士累趴下了,军官也有请病假的,大家都到达极限了。”
徐晨先是一愣,随后才恍然醒悟过来说道:“是啊,大伙这段时间都很辛苦,现在抢种完成是要犒劳一番。”
无论是 3万多的大同军战士,还是中原的百姓,都被高强度的劳动折磨得精疲力竭。
但种子种下去了却不是赈灾的结束,后续还有修筑房屋、挖水渠等任务,但贺六的话提醒了徐晨,他看了看四周的战士,做事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缓,大家的疲惫已经到达极限了,他当机立断,决定给所有人放假 7天,让大家恢复士气和精力。
放假消息传开后,整个营地都爆发出欢呼声,大家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庄稼,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
第二天,营地上集结的号声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响起,直到接近午时才吹响。大家慢悠悠地起床,喊完一阵口号之后,就准备吃午饭,伙食十分丰盛,不但有香气扑鼻的咸鱼干,还有热气腾腾的蛋花汤,大家狼吞虎咽地吃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吃完午饭之后,众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休息。
“树上的鸟儿成双~~~。”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各种戏曲的声音在各个营地当中传出来,那些会唱《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成了大家眼中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曲调,让大家暂时忘却了疲劳。
徐晨察觉这幕,让人从洛阳城调戏曲团和戏班,说书先生来到营地唱戏,丰富大家的娱乐生活,缓解众人的疲劳。
而徐晨也露了一手自己的拿手绝活,他给第二师士兵讲了一段《大明1566》的评书。他自然做不到像说书先生那样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但这全新的故事,依旧让士兵们依旧听得如痴如醉,为故事里的忠诚担忧,对严松等奸臣义愤填膺,对家境这样的昏君痛恨。
看到这些士兵的表情,徐晨忽然意识到,这个世界还缺少一些鲁迅,解体封建思想不能停,搬运工的事业不能停。
7月 26日,关中新一批补给到达,跟着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关中抗旱会的精英,高俊,土根,高烈等人。
徐晨首先询问了他们关中夏收的情况。
土根笑着汇报道:“今年虽然关中有点旱,但俺们农场早就修好了水渠,又有抽水机,旱灾基本上没影响农场的夏收,俺们农村今年麦子亩产普遍有一石二,光俺们一家农场就调了3万石粮食来中原。”
高俊高傲道:“俺们张家滩农场这次不但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农场还增产了五成,不算土豆,红薯这些杂粮,麦子的亩产普遍有一石五,我们还有一家养猪场,里面大大小小有800头猪,围了5个山头来养鸡,鸡鸭,家禽的数量超过了10万。”
而后他激动道:“都督您送来的鸟粪石那可真是宝贝,把这玩意磨成粉撒在地里,庄稼长得快,长得壮,俺们农场试验了五十亩地,都有400多斤的产能,俺也是种了几十年粮食的好手了,从没见过这么壮的麦子,就是数量太少了。”
鸟粪石的事情也是有喜有忧,孔有德他们在辽东的海岛没有找到什么鸟粪石,反而是赵云飞他们在扬州府的海岛找到一些,但这些鸟粪石对于一个县,一府可以充裕,但对于占据半个北方的大同社来说数量就太稀少不说,而鸟粪石丰富的岛屿都在南方,想要大规模使用鸟粪石,反而先要想办法占据南洋,徐晨也只能放弃用鸟粪石增产的计划,而是每个县多送了一些鸟粪石给大同社下属的农场,让他们先适应,知道有这种肥料。
而后徐晨又询问了其他农村管事,询问他们麦子,高粱,粟米,玉米,土豆,红薯的产能。
这些人带来的消息都不差,今年关中的粮食产能不但没受旱灾的影响,反而是这些年修的水利设施开始初见成效,扛住了这次旱灾,尤其是大规模普及蒸汽抽水机,这些农场的农田大用水量大部分都达到了水浇地的水量,农场的粮食普遍增产生五成以上。
从关中送来的夏收粮食数据,整个关中小麦的亩产终于回到了一石以上,加上河套粮食,关中夏粮增产的粮食超过了五百万石,这些粮食输入到中原灾区,关中行省成为了大同社最大的底气,关中官员骄傲汇报道:“预计秋收可增产上千万石粮食(包括土豆,红薯这些杂粮。)可供养中原的灾民,在我大同社的努力下,关中再成天府之国。”
关中破败了上千年,在大同社的几年治理下,再一次成为了天下的粮仓,这成为了他们最骄傲的政绩。
但就是生产的这个数字太过于庞大,以至于徐晨有点怀疑,担心关中的官员好大喜功,胡乱增加粮食产能,但问高俊等人之后徐晨松口气。
陕西行省官员汇报的粮食产能可信度比较高,没有太过于夸大,这是修水利设施,推广土豆,红薯这些高产作物,和大规模普及蒸汽抽水机三方面共同作用,才会呈现出如此夸张的粮食产能增幅。
徐晨询问完关中的情况后,对高俊他们道:“这次的洪灾是灾害,也是一个机会,因为洪水,所有人的土地都集中在一起了,这已经有农场的基础了,我要求你们在这个基础上在,孟津建立大型农场,让农户变成产业工人,你们的任务就是让这里的百万百姓富裕起来。”
关中虽然也有些农场,但几万人规模的大农场已经算是极限了,像现在这种上百万人转化为农业工,这还是第一次。这也算是徐晨的一个实验,集约化肯定了农业工业化发展的未来,但有时候太集约化,又扛不住经济危机,但不集约,小块土地混个温饱不成问题,但赚不到钱,农户就只能出来打工赚钱了,农田让徐晨想到了人体的脂肪,平时看上去像累赘被嫌弃,但关键时刻好像有不能少,家电都下多少回了。究竟那条路是对的,他也不知道,干脆这两条路都走一走。
所以徐晨让高俊,土根,高烈担任孟津,巩县,堰师县令,其他抗旱会精英为农产场长在这片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化实验。
高俊马上道:“都督,不是俺嫌弃中原穷,但现在这里一穷二白,连耕牛都没有几头,今年的粮食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您想要俺带他们富裕,社里的支持可不能少,”
徐晨道:“放心,社里给你们安排这个任务,自然不会什么都不给你们,你们每个农场有1万两银子的无息贷款,至于后面农场发展情况就看你们自己的本事了。”
高俊道:“光给银子也不行啊,农场需要耕牛,需要抽水机,各种农具,要增产就得猛浇水,抽水机是万万少不了,”
徐晨道:“再给你们每个县300台抽水机的名额,剩下的你们就自己想办法。”
高俊道:“光靠一个场长可带不动上万人发展,俺太了解这些农户了,一个个都是榆木脑袋,都要盯着做事情,俺要求调一些管事过来。”
徐晨道:“你们自己准备名单交上来。”
高俊继续道:“这里白茫茫的一片,俺要重新建居住的房屋,重开养殖场这些都需要投入。”
徐晨道:“三年内你们只需要交田赋,余下的利润由你们来支配,来进行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俊,你还有完没完!”土根看向徐晨坚定道:“都督您放心,俺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带着大伙把农场办起来,俺可以下军令状,三年内让孟津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高俊撇撇嘴道:“马屁精!”
土根怒视着高俊!
徐晨却说道:“种地既要讲自然规律,也要看老天爷的脾气,你在这里下军令状了,但如果老天爷不给面子,继续在中原闹旱灾怎么办,大家只要尽心尽力就可,我抗旱会员最讲实事求是,不要弄什么军令状。”
徐晨当然明白有热情是好的,但热情不能代表规律,尤其是天下还处于小冰河时期这种恶劣的环境,连他都不敢保证明年这里的百姓能不能吃饱饭。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28日,河南行省,孟津。
经过十日的长途跋涉,张溥等人终于抵达了孟津县。这一路他们从扬州出发,横跨上千里路,沿途所见之景,让他们内心满是震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去年还饱受旱灾和兵灾折磨的中原大地,此刻竟看不到一个流民乞丐的身影,也没有遇到任何土匪山贼的骚扰,道路上只有来来往往的商队,这些商队的马车上堆满了货物,张溥他们发现,商队当中的镖师都没多少。进入中原仿佛进入了一个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
进入中原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田地,麦草青青,生机勃勃。微风吹过,麦浪起伏,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这里的土地极其平整,几百上千亩的小麦田,麦苗的方向都是一致的,排列得整整齐齐,犹如训练有素的士兵。这种壮观的景象,在江南是很少见的,江南的土地都是小块佃出去的。
在麦田的四周,一群群农户在大同社的组织下,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有的挥舞着锄头挖掘水渠,有的搬运着石块修筑水坝。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这种景象在江南是不可能看到的。
金圣不禁感叹道:“想不到大同社能如此快地平复中原的天灾人祸,他们能从小小的米脂崛起,果然是有本事的。和大同社员比起来,朝廷官员就和废物没什么两样,江南的条件那么好,还能被他们弄得天下粥粥,动荡不安。”
在他看来,扬州景象繁华,那是因为扬州本就是天下富裕之地,不足为奇。但历经磨难的中原能有如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这充分展现了大同社治理天下的卓越能力。
张溥和张采两人骑在马上,面色忧愁。这长势极好的麦子,秋收必然是丰收,大同社有了充足的粮食,对江南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进入孟津县后,张溥一行人紧绷的神情终于舒缓了一些。眼前的景象清晰地留下了土地被淹没的痕迹,与其他地方小麦高粱开始抽穗的景象截然不同,这里的土地上只有刚刚成长不久的作物苗,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张采仔细观察着,说道:“这里种的是红薯苗。此地距离黄河有上百里,却成这般景象,可见六月的洪灾有多可怕。”
张溥道:“受先,黄河决堤,但我们这一路上却是一个流民都没有看到,可见大同社是真把这些流民养起来了。他们养活上百万灾民,今年的存粮肯定不会多。”
张采点了点头,眼中带着一丝钦佩,说道:“徐晨虽然做了很多在我们看来的‘恶事’,但不得不说他赈济百姓之心是真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安置好上百万灾民,简直不可思议。”
在封建王朝的观念里,黄河决堤,不饿死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没有百姓造反,当地官员就算是把灾民安置妥当了。而大同社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安置好上百万百姓,还不让他们流窜到其他府县,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当他们行进到午时,一个上万人的工地出现在他们眼前。阳光洒在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当地的农户们各司其职,有的挥舞着锄头挖掘沟渠,锄头起落间,泥土飞溅;有的推着独轮车,车上装满了泥土,他们汗流满面的,将泥土运往居住区,这些将会成为他们搭建房屋的原材料,还有的用砖石水泥铺设在沟渠当中,动作熟练而有序。
这种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景象,让第一次看到的张溥等人极其震撼。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分工合作得十分默契,整个工地没有一丝阻碍,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这些原本拿着农具的农户,如果拿起武器,就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精锐军队。
张溥和张采对视了一眼,他们在对方的目光中都发现了恐惧。他们意识到,大同军的农户都有这样强大的组织力,那么大同军本身将会何等可怕。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正朝着江南步步逼近。这种恐惧,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们的心头。
张溥和张采他们心事重重行走在孟津,发现这样万人规模的工地极多,有的是在挖水渠,有的在制造土坯砖,还有的在修建房屋。
这应该就是6月份受灾的灾民,却没想到只一个月时间,他们不但完成了补种,现在已经开始重建家园了,这份效率让张浦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徐晨所在的工地,而后说明来意,拦住他们的连长,确定他们没有武器,向着徐晨汇报。
徐晨笑道:“走这么久终于来了。”
张溥打着交流学问的旗号来到中原,徐晨也猜到他们想要干什么,就是想要探查大同社的虚实。
一方面徐晨不在意让他们知道中原的情况,另一方面徐晨也想要减缓南明外部的压力。
侯恂在他看来还是有点本事,居然能压着江南的士绅增加税赋,看来大同社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连内斗都这样不激烈,这很不南明。徐晨想看看,东林党人知道大同军几年时间都没有办法南下,他们会不会自己打起来?
第323章 ,普通的劳动者
在高磊的带领下,张溥,张采,金圣叹等复社成员来到徐晨身边道:“都督,人给俺给你带来了。”
“都督!”张溥等人不敢置信,这样一个戴着草帽,搭着毛巾,穿着短衫浑身漆黑,一副长工模样的人会是大同社的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