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89节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2月 19日。

  大同军近20万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的杀向京城。

  彰德府守军全被调到护卫京城,当地的县令,知府,地方大族士绅也几乎逃的一干二净,徐晨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攻占了彰德府。

  但他带领大军继续北上,在大名府遇到明军阻拦,明朝按察使卢象升带领2万天雄军死守大名城。

  “卢象升!”这个名字他还有点印象,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他的资料,惊讶的发现此人居然是明末少于私德,公德都不亏的英雄人物,虽然不如岳飞能打,但结局却和岳飞差不多,被一个叫高起潜的太监给坑死了。

  徐晨顿时起了招降之心,在明末这个昏暗的时代,遍布奸臣,小人,昏溃之辈,单单缺少英雄人物和英雄气,这样一个英雄的人物不应该死在这个时代。

  徐晨说了自己想招降卢象升的想法,大家也不以为意,战争打到这份上,他们并不认为明军有多少战斗意志,招降明军能最大限度减少大同军的伤亡,加快他们战争的进度,自然没有人反对。

  大名府城门楼。

  卢象升正在城头上布置兵力,检查武器装备的情况,就有士兵来报,说大同军的使者前来。

  卢象升想了想道:“把人带过来。”

  卢象观忧愁道:“敌人来者不善,谁怕是要我等归降大同社”

  卢象升拔出自己的战刀道:“我等深受皇恩,当以死报国,大同军休想越过大名府。”

  没多久卢象升的亲卫就带着一个相貌有点清秀的汉子过来。

  那人见到卢象升不卑不亢道:“大同社狄庆见过卢将军。”

  “你来有何事,如果是劝降就不必说了,本官不会投贼。”卢象升道语气坚定道。

  狄庆淡然道:“我大同社要建立公天下,以后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如果将军归顺了我大同社,也属于天下的一份子,是天下的主人,哪有自己投降自己的道理。”

  卢象升冷笑:“巧言令色,当年王莽也说要恢复三代之治,但祸乱天下的正是王莽,徐晨说建立公天下,但祸乱天下的不正是徐晨自己。”

  狄庆马上反驳道:“我不赞成将军之言,在我大同社崛起之前,大明难道处于天下太平的状态吗?

  您这是搞错了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大明处于王朝末日,解决不了天下的问题,才有我大同社的崛起,如果大明处于盛世当中,我大同社就真是一个学社,大家都忙着考科举,哪里还有时间带领百姓起义!

  大同社有现在的规模,正是因为朝廷的不作为,那些贪官污吏逼着天下的百姓造反,这才有我们社长振臂一呼,万人景从的场景。”

  卢象升被这话怼的哑然,他不屑于说什么谎话,在大同社崛起之前,朝廷已经失去了辽东,江南地区有海盗霍乱,蜀中也有安奢之乱,乱军一度打到了成都,北方,南方都有大量的流民,党争不断,阉党,东林党相互攻伐,朝廷入不敷出,连连加税,但钱却不知道用到了什么地方,九边将门缺少粮饷,兵变不断,百姓难以承担税负,导致天下的流民遍地,这种情况下说大明朝廷天下太平,有点自欺欺人了。

第292章 ,最大的地主士绅就是天子

  卢象升虽然心里明白狄庆所说的话有几分道理,但身为朝廷将领,他怎肯轻易在言辞上落于下风。于是,他上下打量了狄庆一番,问道:“看你也像个读书人,可曾考取过功名?”

  狄庆神色坦然,拱手答道:“某在米脂县考上了秀才的功名。”

  卢象升马上抓住话头,说道:“你也读了十几年圣贤书,难道连君君臣臣、忠君报国之心都没有?本官承认朝廷这十几年的确面临诸多困难,但你们更应该努力考取功名,进入朝廷,用所学改变朝廷才是。”

  狄庆闻言,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因为圣贤书不能填饱某的肚子。某在米脂已经活不下去了,县城财政亏空,朝廷给的禄米没了,我这点学问给人当夫子都没人请。要不是有社长,某早就饿死了。”

  卢象升长叹一声,无奈道:“朝廷也不想如此,只是时局艰难啊,大家都要共克时艰。”

  狄庆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地看着卢象升:“卢将军想没想过一种可能,天下变成这样就是朝廷造成的。我们社长写的《封建土地论》,您看了没看?您对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说共克时艰,却对朱门酒肉臭视而不见!”

  卢象升顿时语塞,这本策论他当然看过,正因为看过,他才不知如何反驳。策论上的数字不会骗人,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他内心深受震动。第一次有人把天下大户霸占的利益,直观了当的显示出来,这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震撼人心。

  卢象观见大哥一时无言以对,赶忙出口帮腔:“这是大户的贪婪所致,朝廷也是受害者。这样你们反而更应该加入朝廷,共同匡扶社稷。”

  狄庆冷冷一笑,声音铿锵有力:“天子的皇庄霸占了多少土地?开封府的周王霸占了多少土地?洛阳城的福王霸占了多少土地,还有秦王、庆王,两位是要某把大明的王爷全点一遍吗?

  其他行省王爷霸占了多少土地,我们大同社还没有数据统计,但关中的四大王府,直接霸占的土地就超过了 500万亩,挂在他们名下的土地又有 400多万亩。光这四大王府,直接间接霸占关中的土地就高达两成,这些土地朝廷都收不上税的。如果按比例放大到大明十三省,朱家的子孙就占了 2万万亩土地。这还只是土地,盐税的大头被谁占了,矿税大头又被谁霸占,不都是朱家的龙子龙孙。这天下最大的地主不就是朱家,两位将军想要把朱氏和大户分开,这才是巧言令色吧。”

  卢象升愕然,半天找不到反驳的言语,无奈地叹了口气道:“使者果然擅长辩论,本官不是你的对手。但即便使者口若灿莲,本官也是不会投降的。”

  狄庆微微一笑,说道:“其实某在社里并不以辩才闻名,我们社长有一句话可能非常符合将军现在的心境。”

  “什么话?”卢象升刚问出口就后悔了,他知道徐晨在没造反之前就是北方名士,其文章极尽讽刺之能事,料想这话也不会好听。

  狄庆一字一顿地说:“谎言不是伤人,真相才是快刀。将军,你已经知道了天下大害就是天子,就是朱氏,只是你读圣贤书形成的三观让你不肯接受这个事实。”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扎进卢象升的心口。他本就是英雄人物,道德底线极高,在大明这个混暗的世界里,他的道德感可以算是最高档的一列。

  自从看完《封建土地论》,他就深受震撼,大明的大族一年从天下获取的财富超过了七万万石粮食,是大明财政的几十倍,这个数字几乎让他的道心破裂,以至于他看过之后不敢再看第二遍。而今天狄庆说的话,再次在他心中狠狠插了一刀,让他不得不面对皇室占据天下如此多田地的残酷现实。

  卢象观见大哥神情痛苦,急忙说道:“这天下是太祖皇帝打下来的,朱氏的子孙占一些土地难道不行吗?”

  狄庆目光坚定,侃侃而谈:“如果按照家天下的道理,朱元璋可以从元蒙手中打下天下,我大同社也可以从朱明手中打下天下,这不过是兵强马壮为王的道理。

  如果将军接受这套道理,现在我大同社兵强马壮,这天下该我大同社所有,将军又何必抵挡这股大势?如果按照我大同社的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朱家不能保境安民,维持天下的稳定,我大同社居然可以取而代之,以公天下取代家天下。”

  而后,狄庆看着卢象升,语重心长地说:“将军如果读通了圣人之言,就应该知道夫子推崇的就是仁政,而天下最大的仁政不就是能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我大同社到了延安府,延安府的百姓就能活下去,占了关中,关中的百姓就可以活下去,现在攻占了中原和山西行省,在这两地我大同社就救助了上百万的流民。这些事情大明朝能做到吗?

  将军明白朝廷做不到,现在即便朝廷有钱,100万两银子拨款下去,真正能落到灾民手中的只怕连 10万两都没有。朝廷要征收十文的税,到了官吏手中 100文、200文都打不住。这就是我们不考科举在朝廷为官的原因,大明朝的组织都已经彻底瓦解了,他已经不能解决天下的问题了。”

  卢象升微微皱起眉头,声音低沉而严肃地问道:“听闻贵军在中原和山西省有所行动,那两地的流民当真都得到了赈济?”

  狄庆微微点头,脸上带着自信的神情说道:“卢将军有所不知,两地并非没有粮食,只是那些粮食都囤积在当地大户的粮仓之中。我大同军攻占两地之后,便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大户进行了清洗,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尽数夺走。

  而后开仓放粮,为流民建立粮本,规定每个人每日的口粮,现在妇孺老幼每人一升口粮,当差的青壮口粮一升五,士兵两升,虽然暂时还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吃饱饭,但我大同社已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百姓不会饿死。”

  卢象升轻轻抚摸着下巴上的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仅仅掠夺大户的粮食,恐怕只是一时之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吧?”

  狄庆早有准备,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将军所言极是。我们除了分发粮食,我们给农户均田,让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同时,我们还组建了抗旱会,把农户们都组织起来,共同应对旱灾。今年春耕结束之后,我们就会在中原和山西省大规模修建水利设施。

  就拿关中来说,今年的干旱同样严重,但因为前几年我们大同社就修建了水坝水渠,推广了耐旱作物,所以即便粮食有所减产,也还能满足关中百姓的需求,甚至还有余粮可以救济中原的百姓。”

  卢象升听后,不由得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钦佩之色:“单以赈灾而言,你们大同社确实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土豆,玉米,红薯这三种耐旱作物,本官在大名府也极力推广,保住了不少的粮。

  就你们在关中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了朝廷。本官也是打心底里钦佩。”说罢,他微微叹息一声,又道:“只可惜徐晨这样的大才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是朝廷的损失啊。”

  狄庆微微一笑,说道:“先生要是加入了朝廷,只怕也是处处受限,什么也做不了。大明建立的这套制度,本质上是为了方便皇家和大族压榨百姓。

  宋朝神宗年间,名臣文彦博就曾说过,‘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而非与百姓共天下’,如今的大明和大宋又有什么区别呢?

  先生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百姓谋福祉,那些大族又怎么会容忍呢?

  最开始,先生不过是想在米脂修水渠抗旱,劝导大户减租减息,让农户们有条活路,可后面发生的事情,想来将军也十分了解。”

  卢象升当然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米脂大族勾结榆林镇将门,想要装成土匪来杀了徐晨,却被徐晨击败,这成为了大同社造反的开端。

  卢象升神情暗淡道:“你们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家天下运转了几千年,公天下却已经成为了传说当中的神话故事,你们每走一步都是新路,很容易行遭踏错,造成万劫不复的处境。”

  狄庆道:“这点社长和我们说过,走在前行的道路上肯定会犯错,但老路却是一定走不通,从秦汉开始算起,到我大明之时已经接近2000余年,这十几个王朝又有哪个走出了治乱轮回,哪个又不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天下大乱,明明知道一条已经走不通的道路,为什么还要去走,等了几百年之后又天下大乱了?

  我大同社在寻找新路,即便是失败了,也为后来人探出一条失败的道路,更不要说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等走的道路还未必是错的,最起码大明没办法赈济灾民抗击外敌,但我大同社区能通通做得到,这条路哪怕是只是刚刚起步,但也比现在的大明强大。”

  卢象升钦佩道:“你们社长豪气冲天,某不如他。”

  狄庆顿了顿说道:“将军在大名府三地所做的一切,我们社长也都看在眼里。都督认为您是一位英雄,这才派我前来招揽将军。”

  卢象升原本黯淡的眼神忽然闪过一丝光芒,来了兴趣地问道:“哦?你们社长是如何评价某的?”

  狄庆挺直了身子,认真地说道:“卢将军组建天雄军,多年来维持着大明三府的安定。在大明现有的体制之下,将军已经做到了所能做到的极限。”

  “大明体制下的极限!”卢象升不由得苦笑着摇了摇头,“看来你们社长是真看不上朝廷啊。但本官既然食君之禄,自然要忠君之事。”

  狄庆见卢象升如此执着,便进一步劝说道:“将军,您仔细想想,如果您所忠于的是这片土地,那您就应该带领士兵起义,加入我们大同社。

  这片土地,几千年来历经了秦、汉、晋、隋、唐等十几个王朝的更迭,但不变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将军的俸禄,也并非朱氏提供,而是百姓们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将军应该忠于这些土地上的百姓,而不是仅仅忠于朱家。”

  卢象升眉头紧锁,坚定地摇了摇头:“某说不过使者,但某的心意已决。大明立国200余年,即便今日要亡国,也总得有殉葬之人,我卢象升愿做这殉葬之人。”

  狄庆见卢象升如此冥顽不灵,心中不免有些着急,语气也变得急切起来:“将军啊,您要为大明殉葬,可城中的士兵何其无辜,城中的百姓又何其无辜。一旦战火蔓延,那将会造成多少死伤啊。直隶的流民本就生活艰难,因为这战事,又会有多少人因此饿死?将军难道真要为了您一人之名声,拉着这么多人去陪葬吗?”

  然而,卢象升根本不想再听狄庆的劝说,他脸色一沉,大声喝道:“来人,送使者离开。”

  话音刚落,便有几名士兵走上前来,架起狄庆。狄庆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跟着士兵离开城楼。

  待狄庆离开后,一直站在一旁犹豫的卢象观道:“大哥,就这样放弃谈判,是不是太过草率了?”

  卢象升转过身来,目光严厉地看着卢象观,质问道:“你想要投降?”

  卢象观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大哥,天雄军的士兵跟了您三年,他们对您忠心耿耿。难道大哥今日就忍心把他们带上绝路不成?

  如今朝廷已经无力回天了,如果对面的敌人是女真人、蒙古人这些异族,小弟拼上全家的性命,也要护住我们汉人的江山。但现在对面的却是大同社,他们同样也是汉人,他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在救我大明的百姓,反而是我等阻碍他们的道路就是看着百姓去死。

  我们兄弟又何必为了朱家去陪葬呢?朱家的历代天子,又有几个真正关爱过百姓的?

  若不是有张阁老,老朱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应该覆灭了。朱家一向刻薄寡恩,于少保、张阁老的故事,难道还不值得兄长您吸取教训吗?兄长何必如此固执,为朱家陪葬呢?”

  卢象升听后,气愤不已,他怒目圆睁,大声喝道:“要投靠大同社,你自己去投靠,我卢象升会战斗到最后一刻,绝不投降!”说罢,他转身背对着卢象观下了城楼。

  卢象观见大哥如此坚决,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不再言语。城墙上,只剩下呼啸的风声和卢象观那孤独的背影

  夜幕如墨,沉沉地压在大名府的上空。城中的天雄军营地内,几处营房中烛火摇曳,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杨国栋、杨廷麟等几位天雄军军官,神色匆匆地来到卢象观的营房。

  营房内,卢象观正独自坐在桌前,眉头紧锁,手中的茶杯早已凉透。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杨国栋等人进来,脸上的神情愈发难看。

  杨国栋快步上前,急切地问道:“二将军,今日城墙上的议和,可是失败了?”

  卢象观缓缓站起身来,长叹一口气,脸色阴沉得如同外面的夜色:“兄长心意已决,他有必死之心,誓要为大明殉葬,朱氏朝廷如此薄情寡义,究竟哪里值得我们这般为其卖命?”

  他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诸位,若你们想活命,就听我的。今晚等兄长睡着之后,我们把他捆起来,而后献城起义。”

  杨廷麟微微皱起眉头,有些犹豫地说道:“二将军,此举是否太过冒险?卢将军毕竟是我们的主帅,如此对待他,恐怕……”

  卢象观打断他的话,神情激动地说道:“杨将军,我又何尝忍心如此对待兄长?但如今朝廷腐败不堪,大厦将倾,我们若再跟着朱家一条道走到黑,只有死路一条。”

  这些年,大同社的戏曲团编了不少故事,于谦、张居正、戚继光,还有那戚家军的事迹,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这些英雄人物的结局,哪一个不是令人唏嘘?大明的文臣武将,但凡了解这些故事,谁还能对这朝廷生出忠君之心。

  杨国栋沉思片刻,重重地点了点头:“二将军说得有理,我等听您的。卢将军虽有殉葬之心,但我们却不想白白送死。”其他几位军官也纷纷表示赞同。

  当晚,卢象升依旧如往常一样,拖着疲惫的身躯巡视城防到半夜。他的身影在城墙上显得格外孤独,每一步都踏得沉重而坚定。

  回到自己的府邸后,他简单地洗漱了一下,便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杨国栋和杨廷麟小心翼翼地潜入卢象升的房间。迅速用绳索将卢象升捆了起来。

  “你们想干什么!”卢象升惊醒呵斥道。

  杨国栋抱歉:“将军不要怨末将,末将只是想活命而已。”

  “来人,来人!”卢象升大吼道。

  杨廷麟抱歉道:“将军不要再叫了,四周的士兵都是二将军安排的。而且这些士兵也有亲人,他们知道大同军来了会分土地,会赈济他们的乡亲,他们不想给朝廷陪葬。”

  卢象升看自己吼了半天却一个士兵都没来,神情暗淡下来。

  翌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名府的城墙上。原本戒备森严的城门缓缓打开,一面白旗在城墙上缓缓升起。卢象观身着长服,站在城门处,身后是整齐排列的天雄军武将。他们一脸紧张。

  不久之后,徐晨带着大同军的人马浩浩荡荡地赶来。他看到城墙上的白旗和打开的城门,他微微点了点头。

  徐晨勒住缰绳,在城门前停下,大声问道:“哪位是卢象升将军?”

  卢象观脸色有些尴尬,他走上前,抱拳说道:“都督,兄长不愿意起义,我等也是无奈之举,只好将他绑了起来。”

  徐晨微微一怔,随即哑然失笑,而后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卢将军忠义可嘉,但大明如今已病入膏肓,不值得他这般愚忠。”

  说罢,他一挥手,身后的大同军主力便有序地进入大名府。他们迅速接管了各个重要的据点,城中的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2月 21日,定陶城。

  登来巡抚孙元化在孔有德造反之后,联合游击将军陈良谟,总兵张可大,参将耿仲明,近万登州之兵驻扎于此。

  孙元化知道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关系,还嘱咐陈良谟和张可大两人监视耿仲明。

  但他万万没想到陈良谟和张可大却主动和耿仲明联合在一起。明朝这个大树眼见着就要倒了,下面的将军自然要找出路了。

首节 上一节 189/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