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74节

  而大同社来到山西会把曹家上百年经营的关系网和积累的财富通通夺走,这是他难以接受的,所以哪怕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也要把大同社阻挡在山西之外。他让自己侄子加入大同社,不过是想留条退路而已。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黄河西岸传出一阵中气十足的歌声。

  曹文诏兄弟脸色难看,他们能从这歌声当中听说大同军战意十足,士气高昂。

  而后他看向己方的这些士兵,有人已经开始露出惶恐的神情,胆小者甚至冒出了汗了。

  曹文诏明白不能让己方的士气再这样衰落下去,他嘱咐曹文博道:“找当地的大户摊派钱粮来犒赏大军。”

  曹文博道:“俺知道了!”

  曹文博带着自己的亲卫离开。

  而后曹文诏大喊道:“今日开始大家的军饷翻一倍,每日必有一顿肉食,交战之后打死一个大同贼寇,赏银50两,当场发放。”

  “将军威武!”明军的士兵纷纷欢呼起来了,赏银和军饷还只能算画大饼,但这肉可是实实在在。

  永宁州,刘家。

  曹文博带着大兵前来,刘家太公亲自出来接待。

  曹文博喝完茶水直接道:“现在大同贼寇即将进攻我山西,军中缺乏粮饷,某家这次来是想让刘太公捐献1万两银子1万石粮食。”

  如此狮子大开口,刘太公眉头紧皱道:“今年耿巡抚已经找我家借了3万两银子,我刘家已经没多少钱了。”

  曹文博冷笑道:“太公不要不识好歹,大同社要是打进来,太公损失的就不是钱粮了,而是土地和你刘家这上上下下的小命,大同社吊死的大族可比这永平州树都多,没有我们兄弟保护你刘家,太公你就要在附近找一找适合的歪脖子树,方便自己吊上去。

  俺这不是和你商量,是在下最后的通牒,明日见不到钱粮就不要怪,某不客气了。”

  说完曹文博就走了,一点也不担心刘家敢不拿出这些钱粮。

  刘老太公这气的脸都有点狰狞,什么时候一个小小的参将敢这么跋扈,他可是进士,当过三任知府,哪怕是太原总兵都不敢在他面前如此讲话,山西巡抚在他面前也是客客气气的,今日却被一个小儿给威胁了。

  但他看着曹文博离开的身影只能无奈的叹口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是刘家需要曹文诏保住小命。

  当晚,刘家人在祠堂汇聚,刘老太公把曹文博提的要求说一遍,全场哗然。

  “欺人太甚,7月我们已经花了3万两购买朝廷的债券,现在居然还要我们出钱出粮。他曹文诏算什么东西,有资格来我刘家敲诈钱粮,某要去耿巡府那里去告状,一个丘八欺负到我刘家头上了,反了天了。”

  “现在永宁州就要靠着他保护,哪怕是耿巡抚也要站在这个姓曹的一边。”

  “早知道朝廷这么贪婪,我等还不如投靠大同社,人家好歹讲规矩,买了他们的债券本金加利息一项是足额发放,朝廷的债券和废纸有什么区别。”

  但马上就有人反驳道:“大同社是会给我们利息,但他们也会抄我们的家,夺走我们的土地,他们是会讲规矩,但大同社的规矩不是我们士绅的规矩。我看还是拿出这些钱粮,把大同社抵挡在永宁州之外。”

  另一个人又马上反驳道:“我只怕曹家兄弟光拿钱不做事,当初大同社不过派1000人打过来,曹文诏有几千人,却拔腿就跑,这样的人能保得住永宁州,他在辽东战场也是看到敌人就跑,你们放心这样的逃跑将军来保护?”

  这里历史发生了一个小改变,原本打农民军得到猛将称号的曹文诏,现在被大同军打成了逃跑将军。

  刘家人现在感觉左右为难,他们最希望的当然是天下还是大明的天下,他们就可以继续能偷税漏税,压榨佃户,像曹文诏这样的武将根本不敢这样对他刘家讲话,过着大明人上人的生活。

  只可惜大明的天下已经崩溃了,现在他们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看着是大同社打进来,要么就是看着这些武将越来越跋扈。

  关键是这些跋扈的武将看样子也打不过大同军,这就让他们很无奈了,那条他们最不愿意选择的道路却越来越靠近他们了。

  刘太公道:“曹家兄弟如果真可以抵挡住大同军,我等倾家荡产又如何,关键是他们靠不住,现在的世道越来越乱。我刘家也不知道哪天会彻底覆灭,想要留下香火,只能分家了,刘家的钱财会分成六份,你们每人带一份钱财各自逃命。”

  “啊,不至于吧!”刘家的人显然不想逃难,这年头到处都是豺狼虎豹,哪怕你是士绅也会被当地的地头蛇吃干抹净,这种事情他们又没少做过,哪里会不知道外面的危险,这些人享受惯了富贵的生活,又哪吃得起逃难的苦。

  刘太公道:“不逃也行,留在这里,只要你们身正不怕影子斜,大同社也不会把你们吊死,最多让你们扫大街,扫茅房,但好歹能保住命。”

  这样一说,其他人更惶恐了。不欺男霸女,这还是士绅,在大明明面上是没有西方那种土地贵族,但实际上只要有几千亩地的士绅,他们就是事实上这片土地的主人,一言就可以决定这片土地上的农户生死。

  初夜权可不是只有西方才有,少林寺的和尚能说出有媳妇就有田佃,没有媳妇就没有田佃,吃斋念佛的和尚都这样,大明的士绅难道会比和尚更仁慈?

  明讲究的是皇权不下乡,他们就是大明的土皇帝,可以私设行堂处罚村民,还可以代替朝廷收税,手中权力这么大,还没有监督,不滥用权力那就怪了。

  但现在轮到他们遭受报应的时候,当初他们有多嚣张跋扈,等大同社攻占了这里,他们被农户反噬的就会越惨烈,这种事情已经在关中上演了一遍,只有一河之隔的他们知道的非常清楚,枪决,上吊,罚扫大街,拉大粪,各种难以想象的处罚手段,都会被大同社用出来。

  想到大同社酷烈的手段,那些本不想逃难的人也急急忙忙的离开了,偌大一个祠堂很快就散的没几个人了。

  等人走的差不多了,刘太公命管家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有北河套商社的股份,也有大同社的债券,他交到一个年轻人手上道:“旭儿,祖父知道你和大同社有联系,以后刘家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刘旭鄙夷道:“孙儿还以为您会散尽家财,组织乡勇来抵抗大同军,却没想到你会直接选择分家逃命,都督果然说的没错啊,你们这些贪婪无能的人站在高位,这个天下又怎么能好,难怪朝廷连一个小小的女真人都打不过。”

  封建大家族并没有后世想的那么好,人家弄出这套制度是为了顶层人过的舒服,不是为了自己族人主持公道。

  刘家家大业大,刘老太公光儿子就有八个,下面的孙子辈更是有几十个,刘旭就是不受重视的一个,他上要被父辈压榨,下要被同辈欺凌,过的并不怎么好。

  在接触大同思想之后就加入了大同社,跟着傅山一起组织抗旱会,宣传大同思想,影响太原镇士兵,他和大同社原待在一起越久,就越厌恶自己的家族,尤其是他的祖父虽然看上去慈眉善,但每年都会私自处死几个佃户,以恐吓其他佃户,让他们不敢拖欠地租。

  刘老太公淡然道:“徐晨虽然是一代人杰,但老夫不相信,他一个人能改变这天下几千年来的规矩。不要看你们现在闹得欢,但只要等你上年纪,就会知道还是老祖宗的规矩好。”

  刘旭冷笑道:“老祖宗的规矩对你有利,您就用,对您不利,您就不用,孔夫子还说过仁者爱人,您也是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人,怎么没听您遵从夫子的话,您做不到兼济天下苍生也就算了,兼济刘家的佃户总是可以做到,我们的社员劝了您多久,想让您把租子给降下来,免掉那些高利贷,给农户一口喘息的机会,就这样您都不答应。”

  “您把这四句话挂到祠堂不感到惭愧吗,这四句话您做到了哪一句?”

  刘旭指着的是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传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刘太公笑道:“某就是因为读懂了这四句话,才有刘家现在的家业,你以为张载说这四句话是说要为国为民,为民请命。

  愚蠢,张载这四句话是说要成为劳心者,要成为官员,要成为宰相,没有宰执天下的能力,你凭什么说为万世开太平?”

  “你以后加入都督府可不要犯糊涂,真因为几句圣贤话就往前冲,被人当刀使还不知道,做事要多思多虑,先明哲保身,再去做事。”

第272章 ,一触即溃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0月 20日晚,黄河水面在月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河水缓慢流动,只有船桨划过水面才会发出一点声响。

  刘旭和曹洪蛟趁着夜色,小心翼翼地划着小船,偷偷渡过黄河,来到了第二师的营地。

  营地中,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周围的营帐。贺六、周晓珊和沈荣正在营帐中商议着作战计划,突然听到卫兵的通报,说永宁州大同社员刘旭和曹洪蛟说有重要情报,几人都露出了惊喜的神情。

  “这是青龙渡阵地图!”曹洪蛟一进入营帐,便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地图递给贺六。

  贺六把地图铺开。周晓珊和沈荣两人围拢过来,惊讶地看着曹洪蛟画的地图。

  贺六皱着眉头,仔细端详着地图,说道:“曹文诏这两年可没闲着,把防御工事做得如此严密,这沟壕纵横交错,防御攻势不是一般的密啊。”

  沈荣也凑近地图,手指在上面轻轻划过,分析道:“这阵地布置得极为精妙,就算是我们来布置,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里还有两个炮兵阵地,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对我军的威胁极大,尤其是对我军搭建渡桥时的威胁。一旦他们开火,渡桥很可能会被摧毁。”

  沈荣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曹洪蛟问道:“对面的明军有多少门火炮,你可知道这些火炮的射程和威力?”

  曹洪蛟认真地回答道:“共 12门,都是千斤左右的大将军炮。”

  沈荣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这点重量的火炮,威力还不如我军的轻型火炮。它们的射程最多只有 200步左右。如此的话,我们先用重炮把这两个炮兵阵地给敲掉,占据火力优势,这样后续的渡河作战就能顺利许多。”

  得益于大同社升级的新一代火炮——铜芯铁炮,同时还改进了炮弹形状,由球形变成了后世的子弹型,能更加密封炮管,锁住更多爆炸的气体,这两种改进让火炮的精度更高,射程更远,炮管的寿命也提升了三倍。现在大同社的重炮有效射程超过了 3里,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贺六又将目光转向曹洪蛟,继续问道:“你们策反了多少士兵?”

  曹洪蛟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低下头说道:“我大伯对下面的士兵不算差,士兵们对他还算忠诚,所以没策反多少士兵。而且他可能知道我的身份,很少让我接触到军中的事。这张图是我准备了半年时间才画好的。”

  周晓珊拍了拍曹洪蛟的肩膀,安慰道:“有这些就足够了。这张地图对我们来说价值千金。”

  沈荣笑道:“都督真是明见万里。我发现曹文诏弄出来的防御工事都有专门应对常规战术的,而这张图让我们对他们的部署了如指掌,反而让我安下心来了。这个防御工事,我军只要花 1日时间就能攻破。”

  贺六点了点头,对刘旭和曹洪蛟说道:“你们二人留在这里,等我军打过黄河,你们再回永宁州,组织好当地的抗旱会,为大军提供好后勤支援。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中原站稳脚跟。”

  刘旭连忙说道:“明军在大肆勒索地方士绅,囤积钱粮,他们可能想继续招兵买马。将军早做打算,以免他们势力壮大,给我们带来更多麻烦。”

  贺六自信地笑道:“现在他们想征兵已经晚了,明日我军就发动进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0月 21日。

  陕北的天空万里无云,清晨的大地被一层薄薄的白霜覆盖,宛如铺上了一层银色的毛毯。阳光洒下,白霜迅速消融,气温也快速回升。

  大同军方向,猛烈的战鼓声冲天而起,那激昂的鼓声仿佛是冲锋的号角,振奋着每一位士兵的精神。

  曹文诏、曹文博两兄弟当即命令全军戒备,各自集结好阵型,防备大同军渡河。

  只见黄河西岸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伴随着由远而近的刺耳厉啸,几十枚炮弹如同流星般砸向明军的炮兵阵地,只见他们精心布置的炮兵阵地上,烟尘滚滚,火光冲天。

  大同军的炮兵阵地上,十名火炮手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一个火炮手迅速用拖把清理炮膛当中的火药渣,顺便给火炮降温,动作干净利落;另一个士兵则熟练地把包裹好的黑火药送进炮膛,并用工具压实;半圆形的炮弹被精准地推进去,引线被小心翼翼地插进火炮孔。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每个人只负责一样,宛如一套流水线作业。最后,拿着火把的火炮手眼神坚定,果断地点燃了火炮。

  “轰轰轰!”24枚 10斤重的炮弹再次划过一个优美的弧度,射向了明军的炮兵阵地。炮弹落地,掀起一阵阵烟尘,明军的炮兵阵地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轰轰轰!”又是一轮炮击,24枚炮弹再次在明军炮兵阵地上炸开。

  而后过了不到一刻钟,曹文诏兄弟又看到了 24枚炮弹砸过去,整个炮兵阵地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

  曹文博愤怒地吼道:“怎么回事,我军的火炮为什么不反击?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挨打吗?”

  曹文诏苦笑着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对面的火炮大概有三四里的距离,我们的火炮却只能打 200多步,根本打不到人家,又谈何反击?”

  只是他有点奇怪,对面的大同军好像知道他们火炮的射程,能精准定位他们的火炮阵地也就算了,那些准备渡河的士兵也站在他们火炮射程之外,以至于他们光挨打不能还手。

  “让火炮手全部退出炮兵阵地,减少伤亡。”曹文诏当即下命令道,他知此时再让士兵留在炮兵阵地,只会徒增伤亡。

  而在战场上,大同军的士兵们士气高昂,扛着一艘艘小船,迅速地相互连接在一起。他们动作熟练,配合默契,没多久时间,黄河河面上就出现了 6条船桥。这些船桥宛如一条条巨龙横跨在黄河之上,为大军的渡河做好了准备。

  同时,大同社的 24门榴弹炮在士兵的推动下缓慢前进。这些榴弹炮就像一个个钢铁巨兽,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曹文昭自然不可能看着大同军就这样渡过黄河,他当即命令一千士兵在黄河河岸上,用火枪射杀大同社的工兵。这些工兵是搭建船桥的关键力量,曹文昭想通过打击工兵,阻止大同军渡河。

  “轰轰轰!”24门榴弹炮瞬间开火。24枚炮弹划过高高的弧线,越过了黄河,来到明军阵型的上空。

  “这是敌人的火炮,趴好都趴好,不要乱动,越乱动死的越快。”一个叫宋拴的老兵经验丰富,大吼着提醒身边的士兵。

  反应过来的明军士兵纷纷学着宋拴的样子趴在地面上,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恐惧和紧张。

  “轰轰轰!”24枚炮弹接连爆炸,弹片四溅飞散,如同死神的镰刀一般,收割着明军士兵的生命。明军士兵血流成河,哀嚎不已。

  宋拴侥幸逃过一劫,没有被炮弹的碎片射中,但他的脸上写满了惊恐和疑惑。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炮弹还会爆炸?这和他以往经历的战斗完全不同。

  “轰轰轰!”又是一阵火炮的轰鸣声。宋拴脸色大变,大声吼道:“跑,快跑到战壕当中!”说完,他整个人健步如飞,一下冲进一条壕沟当中。

  “轰轰轰!”又是 24枚开花弹爆炸,明军上千士兵已经被炸得士气全无,纷纷向后方逃命。他们的身影在战场上显得无比狼狈,曾经的斗志早已消失殆尽。

  “宋叔,这是怎么回事,敌人的火炮怎么会空中爆炸?”宋拴的同乡黑子惊魂未定道。

  宋拴苦笑道:“某那里会知道。”然后他严肃说道:“等会儿机灵点,见势不妙,马上投降,大同军不杀俘虏,投降能保住命,犯不着为那些老爷们的家产赔偿自己的小命。”

  小黑点头道:“俺知道啦。”

  曹文博目瞪口呆地看着战场上那如同末日降临般的场景,大同军的火炮威力让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嘴唇颤抖着问道:“大哥,这是什么火炮,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咱们的防御难道就这样不堪一击吗?”

  曹文诏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局势已经万分危急,咬着牙说道:“大同军的火炮太猛烈了,这样硬抗下去,士兵们只会白白送死。命令士兵退到战壕和堡垒当中去,依靠堡垒来阻挡敌人,先稳住阵脚再说。”

  随着曹文诏的命令下达,在黄河河岸的士兵们如同惊弓之鸟,纷纷丢弃了原本的阵地,慌慌张张地朝着战壕和堡垒退去。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和绝望,手中的武器也显得那么无力。

  与此同时,大同军这边6座船桥已经纷纷搭建好。第二师的士兵们如同猛虎下山,分成六路,以连为单位,快速地冲过了船桥。

  他们的步伐快速,三两步就渡过了船桥。一到达黄河东岸,士兵们迅速架好了飞雷炮,布置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防御阵型,为后续其他士兵快速渡过黄河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明军的士兵们在战壕和堡垒中稳住神后,开始用手中的火枪向大同军射击。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大同军威力巨大的飞雷炮。

  “轰轰轰!”10斤重的炸药包如同流星般飞到80余步外的明军阵地当中,巨大的爆炸声响彻云霄,火光冲天而起,足够摧毁明军的任何阵型。

  姜超站在队伍的最前方,激动地大吼道:“兄弟们,冲冲冲,夺取敌人的阵地!咱们憋屈了这么久,今天就是咱们扬眉吐气的时候!”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激励着每一位大同军士兵。

  他们这个师在大同社虽然是老资格,但关中大战时却被留在延安府看守老家。关中大战结束后,又抗了一年的旱灾,修了一年多的水利设施。看着自己的战友们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他们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此时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大同社的战鼓声音越发响亮,那激昂的鼓点仿佛是战士们心中燃烧的火焰,掀起重重的磅礴气势,向着敌人滚滚压过去。大同军的士兵们热血沸腾,一个个杀气腾腾,高喊着“杀”的声音,如同猛虎扑向了自己的猎物。

  这些士兵在进攻明军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组成三人小组,一个班会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战斗队形。这种分散的形状能最大程度减少火枪和火炮的杀伤力,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生存下来的几率大大增加。

  同时因为大同社装备了精度更高的燧发枪,军队的杀伤力却并没有减少。每个排还会装备两门掷弹筒,使得一个排成为了一个拥有远程武器的小型进攻单位。掷弹筒投出的手榴弹,可以精确地杀伤躲在战壕当中的士兵,让明军无处可藏。

  一个100多人的连队,还配备有两门飞雷炮。当连队遇到战场上的土堡时,两发飞雷炮弹就能直接将曹文诏修筑的土堡摧毁。

首节 上一节 174/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