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勋贵有什么用!真从东林党手中夺过权来,他们能领兵打仗还是能搜刮钱财?
所以后面不管朱纯臣说什么,崇祯都不听,哪怕东林党人清洗这些勋贵他也乐意看到,大明养了他们200多年,他们也是时候回报大明了。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22日。
关中大地正沉浸在一片别样的忙碌与希望之中。天空湛蓝如宝石,不见一丝云彩,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仿佛是大自然温柔的抚摸。
此时的关中,正值收获的季节,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在微风中掀起层层波浪,宛如金色的海洋。每一个看到这景象的人,脸上都不由自主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与关中郊野的热闹景象却与往日不同。长安的百姓们如同潮水一般大量向农村涌入,就连几大工业区也一改往日的喧嚣,变得安静下来。平日里忙碌的工匠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到农村投入到粮食收割的大军中。
不过,钢铁厂和器械厂依旧热火朝天地运转着,只不过他们生产的货物发生了变化,一柄柄崭新的镰刀、脱粒机、鼓风机等农具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运出,为这场秋收增添了有力的支持。
连着几年的干旱,尤其是那三场特大的干旱,让整个关中上下对粮食收成格外重视。都督府的各级官员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纷纷下乡,深入到田间地头,督导粮食收割工作。
同时他们还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地粮食收成的情况传回都督府,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杜家庄农场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场的农户们早已进入田庄,熟练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成熟的麦子。都督府开办的蒙学也全部放假,大一点的小孩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动作有模有样。小一点的孩子则提着小篮子,跟在后面,仔细地捡着掉落在地上的麦穗麦粒,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
除了原本的农户,都督府还调集了一个团的士兵前来帮忙收割粮食。这些士兵们身着整齐的军装,来到田地,虽然这不是他们自家的田地,但他们个个都干劲十足,现在整个关中能吃饱饭的就是他们了,这种丰厚的待遇让他们急切希望自己能发挥价值。
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也来到了农场。他们穿着朴素的短服,穿梭在麦田之间,一边帮忙收割粮食,一边收集着第一手的信息。他们圈出了一亩麦田,准备亲自体验一下收割的过程,并以此来估算今年的粮食产量。
徐晨手持镰刀,用力地割着麦子,他动作娴熟,充满力量,刘永则在一旁帮忙整理割下的麦子,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好。李文兵则负责操作打谷机,将收割下来的麦子进行脱粒。
经过一番忙碌,他们终于完成了一亩麦田的收割和脱粒工作。当最后一袋麦子过秤时,称重的士兵大声喊道:“238斤!”
刘永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兴奋地说道:“晾晒之后应该还有 200斤,虽然比往年少了三成,但在这样的大旱之年能有这个产量,已经非常不错了!”
长安城附近的土地都是水利设施最齐全、靠近水源的上等土地。在平常年份,这里每亩地可以收获两石粮食,丰收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三石。
但今年遭遇了如此严重的旱灾,大家原本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如今能有这样的产量,对大同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李文兵也笑着说道:“如果都是这个产能,加上我们今年在河套开拓了 230万亩土地,今年的粮食收成应该会比去年多 300万石以上。”
徐晨并没有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他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田地,担忧地说道:“靠近水源的地方减产可能会少一些,但那些旱地只怕会绝收。”
李文兵安慰道:“抗旱会已经指导他们种植粟米、高粱这些耐旱的作物,哪怕再减产,好歹会有点口粮。”
徐晨还是不放心,他说道:“我们再多收割几亩看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估算今年的产量。”
于是,他们又继续收割了 10亩麦田,将所有的麦子加起来,一共有 2410斤,平均每亩的产量比他们第一亩收割的还要高一些。
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今年关中共有 800万亩的土地修了水渠,这些水渠就像一条条生命的脉络,为农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旱灾的影响。
只要关中平原的粮食能够保住,再加上河套地区增产的粮食,今年都督府的粮食收益应该可以增加三成。
刘永兴奋地说道:“这简直就是奇迹!关中遇到了这样猛烈的旱灾,粮食居然还能增产,这是 700万关中百姓共同创造出来的奇迹!我们关中的粮食不但能填饱关中百姓的肚子,还能用来救济中原的百姓,这就是我们大同社的先进性!”
说到这里,刘永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和决心。他已经开始在心中谋划着对中原的战事了。
中原地区的灾情已经让他看不下去了,大明王朝对天下的统治已经到了无能的地步,面对旱灾、蝗灾,他们不但不想办法拯救百姓,反而还在不断地加税,逼得更多的百姓成为流民。现在中原地区,不要说佃户了,就是自耕农、小地主都已经活不下去,大量的人破产,沦为流民。
而那些大户人家,依旧没有忍住自己的贪婪欲望,还在不断地兼并土地,制造更多的流民。大明朝廷面对这些被逼得只能造反的农民,只知道一味地镇压,镇压再镇压,却从来没有想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永从那些中原灾民的口中了解到了中原的真实情况,他终于理解了徐晨曾经说过的话:地主士绅的无能就是他们最大的罪恶。他们的确是罪恶滔天,这次的灾情,整个北方有几百万的百姓惨死,这都是他们无能造成的。
现在刘永对大明王朝的感觉就是早死早超生,他希望这个腐朽的王朝不要再祸害天下的百姓了。
李文兵也跟着说道:“这个成绩我们大同社要对外宣传,既能振奋军心士气,也能让中原百姓知道只有我们大同社才能救他们,不会被东林党人给蛊惑。”
东林党掌权之后,的确蛊惑了不少人,尤其是你地方大族士绅。这些人万万不愿意大同社来到他们的地盘。
李文兵对他们也满不在意,这些人本就是大同社镇压的对象,但有不少小地主自更能出身的读书也受到了东林党的蛊惑,这才引起了他的重视。
东林党人毕竟几十年如一日地标榜自己为国为民,加上几十年来没有上台,一直在与万历这个昏君、阉党作斗争,在读书人和百姓的心中形象都非常好。
所以他们掌权之后,甚至有一些地方的读书人到关中来请愿,希望大同社和东林党人和谈,认为大家都是为国为民,应该联合在一起,共同治理天下。
李文兵对此感到既气愤又可笑,东林党也配和我们大同社相比。
东林党人标榜自己是君子几十年,但又做了什么实事呢?当今天子继位的那几年,不就是他们东林党人在掌权吗?他们又如何改变天下了?还不就是把所有的错事全部甩锅到崇祯帝头上。现在他们头上没人了,他们下一次又能甩锅给谁呢?
他们大同社成立以来,在关中修了 5000多里的路,开垦了 500多亩万田地,修了 3000多里的水渠,弄出来 600万亩的水浇地,救济了 200多万流民,给关中 700万百姓分了土地。
关中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干旱,也没有一个人饿死,保证了大部分人能吃上饭。大同社做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功业,东林党也配和他们比。
刘永说道:“三军未动,舆论先行。先生你应该写一些文章正本清源,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大同社做的事情。让中原的百姓了解我们的理念和成就,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信任我们,支持我们。”
第264章 ,《封建土地论》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22日,长安城,徐晨家。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院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黄。徐晨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刚一迈进家门,就听到两个小家伙欢快的呼喊声:“爹爹!”只见徐乐和徐浩像两只欢快的小鹿,从屋里飞奔出来,一下子扑向了他。
徐乐嘟着小嘴,满脸不满地说道:“你已经好久没有陪我们玩了!”那委屈的小模样,让徐晨心里一阵愧疚。
徐晨连忙从怀里掏出两个用麦草精心编的蚱蜢,笑着说道:“爹爹这不是回来了,这是爹爹给你们准备的礼物。”那蚱蜢编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蹦跶起来。
俩小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大大的笑容,各自拿着草蜢,兴奋地在徐晨的肩膀上玩耍起来,嘴里还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徐晨环顾四周,没有看到自己妻子的身影,便问道:“桑文还在加班?”
一旁的吴妈点了点头,说道:“这段时间纺织厂内事务繁忙,太太回来的都比较晚。”
桑文虽然是徐晨的妻子,但她也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她不但是纺织厂的厂长,也是都督府纺织部的主官。在大同社,纺织业是钱袋子,而钢铁行业则是刀把子,这两个行业是大同社发展的两大支柱。所以桑文的日常事务也非常繁忙,常常为了工作早出晚归。
徐晨的警卫员高磊见状,说道:“我去找大姐。”
徐晨摆了摆手,摇头道:“不用了,你陪乐儿,浩儿玩,我去书房写点东西。”
高磊拍了拍手,笑着说道:“乐儿,浩儿,到叔叔这儿来。”两个小家伙一听,便从徐晨的肩膀上滑下来,蹦蹦跳跳地跑到高磊身边。
徐晨则转身来到书房,书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他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沉思,回忆着自己看到的屠龙书。
半天后,他缓缓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封建土地论》几个大字,随后开始写下副标题:粮食,土地与劳动力~~~。
让徐晨用精炼的语言总结封建王朝的规律,他还没有那么高的理论功底。但他在封建时代待的这几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就像照虎画猫一样,开始了创作。
在第一部分,他详细地讲清楚了土地、粮食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地主如何剥夺农户的土地,让农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力气,沦为地主的佃户,讲述地主士绅是如何压制农户的。
第二部分,他讲述了地主如何通过兼并土地,而后获得权力,再用政治权力加快兼并土地的过程。他系统地阐述了地主如何通过权力、地租、高利贷等手段,瓜分农户创造的粮食财富。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地主堕落无能,只知道贪图享乐,压榨百姓。
第三部分,他系统地讲解了为什么封建王朝到了末日会出现这种递进结构,必须说清楚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他指出,地主以“人之道,奉有余而损不足”,普通百姓用钱财购买粮食,导致大量的钱财流入地主手中,而百姓却没有足够的土地粮食,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这些流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从而爆发了封建王朝系统性的危机。最后,只能通过王朝更替,消灭大量的食利阶级,让土地重新回到农户手中,财富再次得到轮转。
第四部分,他开始介绍他们大同社的模式。他先解释了为什么大同社要行公天下,因为只有公天下,田地才是属于天下所有人的。
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封建王朝的治乱轮回。他以大明王朝为例子,详细地分析道,大明拥有土地大概 12亿亩,南北的田地大致对半,一年能生产的粮食大致是 15亿石。以大明现在的人口,粮食本不应该短缺,而是能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而后,他以关中为例,介绍了农户地租的负担。米脂的地租和粮食税赋加起来是五成,关中则大部分是六成。他根据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推导出来大明的王公贵族、官员、士绅要占据天下七八亿石的财富,这笔财富没有流出来,这才是天下动乱的根源。
这些地主阶层占据了如此多的财富,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天下的稳定,贪婪又无能,这是大同社一定要消灭地主的最根本原因。
接着,他介绍了大同社产业财富的模式。他先提出了财富的概念,再把粮食、布匹、铁器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都定义为财富。而后,他进一步推导出发展产业就是在增加整个天下的财富。
他以米脂、延安府、关中为例,列举了从天启 7年开始,米脂粮食、布匹、煤炭、钢铁等主要大宗商品增加了多少倍的产能,而后列举了米脂百姓 5年以来的收入增长。而后是延安府、关中的产业增加的财富数量,当地的工匠工钱,还有增加的水渠、水坝、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以此来表明大同社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徐晨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长舒了一口气。
而就在徐晨写得兴奋不已的时候,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桑文带着一身疲惫走了进来。她一眼看到徐晨书桌上的文章,眼睛不禁亮了起来,拿起文章仔细阅读了一番后,满脸赞赏地说道:“许久没有看到夫君写这样的雄文,这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夫君必定自成一家。”她的声音轻柔,看着徐晨目光当中充满钦佩。
徐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自信的笑容,说道:“哪怕是大明,我也是自成一家,你夫君可是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光芒,他可是见识了了工业时代充裕的物质生活,也从互联网上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先贤著作,骨子里带着属于工业时代的傲气,对封建时代的先贤还不至于昂视。
桑文以为徐晨是在说自己站在诸子百家的基础上,才有了这篇文章,便笑着说道:“夫君太谦虚了。”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花朵,温暖而迷人。
而后徐晨关切地问道:“怎么这么晚回来?”
桑文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现在纺织业竞争激烈,这半年来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纺织业可是都督府的根基,可衰败不得。”她的眉头微微皱起。
以前大同社的纺织厂靠着先进的纺纱车和织布机,在市场上占据着优势。但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大家的机器设备的效率相当,大同社的流水化生产模式他们也学会了,双方的生产成本开始接近,竞争的压力自然大了起来,尤其是纺织行业是属于壁垒比较少的行业,既没有资金上的壁垒,也没有技术上的壁垒,有点钱财的人都可以投入到纺织行业当中。
徐晨倒也不奇怪,以他后世的经验来看,这种竞争极其激烈的行业,一般情况下官营企业很难在这样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当然,现在不是新世纪,徐晨也不会发出什么“定体问”的惊叹。他深知这种无底线的竞争,比拼的不过是谁更加不择手段,更加压榨工人而已,算不得先进。
他吸取了后世的教训,对这些作坊主已经算是抓得比较严了,但他们总会在底线旁边徘徊,偷偷摸摸地试探规则的边界。徐晨的做法就是,允许竞争,但只要敢越过红线,就绝不留情地加以惩处。
徐晨接着问道:“你找到了好的解决方法吗?”
桑文认真地说道:“加大印染的投入,印染好的布匹价格更高,利润更大,多购买一些提花机,增加这些利润高的布匹的产能。”
桑文也是无奈之举,大同社支持产业的扩张,关中的有钱人纷纷开办作坊。这些有钱人大致分成三档。第一档最有钱的那批人,开的是蒸汽作坊,为整个关中生产蒸汽抽水机,还有就是钟表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关中的钟表已经能做到像一个衣柜大小。这两个行业属于那种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手工业明珠的皇冠。这些作坊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一般人难以企及。
第二档财力差一些,他们开办钢铁厂、机械厂、砖窑水泥厂等高技术高投入的工厂。这些工厂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很高,一般的作坊主既不了解这个行业,也没有这么多钱来投入。
而相对来说,面粉厂、纺织厂等和柴米油盐相关的轻工业,利润高、回本快、技术要求低、市场大,则受到关中商贾的欢迎。就这两年,关中开办的作坊,一半都是纺织作坊。这么多人不断地投入,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徐晨听后想了想说道:“我倒是知道一个印染的方子,煤炭蒸馏成焦炭的过程会留下一种叫煤焦油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最好的染料合成剂,你可以找人试验一下,用这种煤焦油去印染布匹。”
其实,这倒不是徐晨想要给桑文增加一点难度,或者是增加纺织厂的技术研发能力。而是他只知道煤焦油是合成染料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但如何合成,怎么印染,他一无所知。他不过是个高中毕业生,化学知识也只在高一学了一年,后面上网也不会没事去看什么化学知识。对于化工行业,他了解最多的也就是看工业流的小说时,经常会提到的“三酸两碱”,他也就知道这个名词,两碱是火碱、烧碱,三酸是硫酸、盐酸、硝酸。这就是徐晨知道的所有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了,这都是他托喜欢看工业流小说的福,看多了才知道这几个名词。
桑文微笑着说道:“我找人实验一番。”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徐晨的信任。
徐晨接着说道:“你要学会抓大放小,整合大同社的官营纺织厂,形成规模优势,有些不赚钱的作坊该放弃就要放弃。”
桑文皱起眉头,担忧地说道:“但纺织厂的工匠怎么办?”
徐晨思考了一下,说道:“有技术的就安排到其他的纺织厂,也可以把作坊交给那些工匠,让他们自己经营看看。”
看多了后世的事情,他知道正常的更新换代是不能阻止,弄企业就要抓效率,在社会平均效率之下的作坊该关就要关,要不然这些作坊就要像癌细胞一样吞噬都督府的钱财。
接下来的几天,徐晨整日埋首于书房之中,他时而翻阅着堆积如山的书籍资料,时而奋笔疾书,不断地寻找数据来填充《封建土地论》。每一个数据他都仔细斟酌,力求精准无误。完成初稿后,他又反复修改了多次。
终于,他将修改好的《封建土地论》交给了刘永等人。刘永等人围坐在一起,神情专注地阅读着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激动的神情。这篇文章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封建王朝的根基。
李文兵读完后,不禁感叹道:“先生此文一出,天下再也回不去了。以后天下英雄若还妄图争夺天下,建立一姓之王朝,不过是一自私小人。”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慨。
按照这篇文章的推导,只要是封建王朝,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百姓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些流民为了生存,最终会揭竿而起,推翻这个王朝。
从秦皇汉武到唐宋元,甚至现在的大明,这些王朝的覆灭都和土地兼并有关。解决不了土地私有制的困局,这个王朝必然会走向覆灭。
这篇文章最关键点就在于推导证明家天下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如果争霸天下一开始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天下的英雄豪杰又怎会支持这样的人。
徐晨的这篇文章就像是一颗重磅炸弹,戳破了那些封建帝王想要建立万世王朝的美梦。
刘永笑道:“某觉得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出,这是告诉了农户,那些地主士绅对他们的压榨有多残酷,拿走了他们多少财富,一年七八亿石财富。”
然后他冷哼一声道:“比起这笔财富,他们所谓的修桥铺路,那简直就是在笑话,再看看这场前所未有的旱灾,他们只要稍微拿出一成不到的粮食,就可以平息这场旱灾,但他们却没有人愿意拿出这笔粮食,眼睁睁的看着几百万农户成为饿殍,看着他们活生生的被饿死。这不单单是天灾,更是人祸,先生这篇文章揭露了他们虚伪面目。”
蒋乡泉道:“先生要把这篇文章刊登在《大同报》的头版头条,这就是我们大同社项目那些地主士绅发动战斗的号角,他们虚伪肮脏的面目已经被我们揭露,现在要天下人都看清楚他们丑陋的面目。
我会在十日内便可让整个大明北方,一个月后整个大明都会看到先生这篇文章。”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想要让这篇文章传播出去的急切。
李文兵接着说道:“我倒是认为这篇文章要让大同社员学习。我们还有不少社员,抱着打天下、坐江山的那套封建想法,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要是都督府没有满足他们的想法,他们还会认为是我们亏待了他们这些功臣。
但现在告诉他们,我们建立大同社不是要搞封建君臣贵族那一套,打天下是为了建立公天下,是为了让天下人能过上大同世界的日子。”
李文兵一直做监管大同社员的事务,所以他反而是整个大同市最了解社员堕落的人。
他看着曾经一个个有为的青年,成为了县令官员,就快速的腐化堕落,学着大明的官员,聘请师爷,想办法中饱私囊,贪污腐化,成为了大家原本唾弃的人。
最关键的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错了,被他抓住之后还振振有词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某摊的弄点银子连大明官员十分之一都没有,这本就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都督府如此亏待贤才,还怎么获取天下。”
李文兵自然不听他们的狡辩,直接按他们犯罪的程度,或是吊死,或是发配到哈密种草。
社员这种打天下坐天下的想法却让李文兵感到了危机。
徐晨赞同地点点头,说道:“的确,在出兵之前,要让所有社员学习一番,清理他们脑海当中那套封建君王的制度。要让他们明白我们现在打天下,不是为了我徐晨当皇帝,也不是为了他们当公侯。如果他们接受不了,大家也可以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