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皱着眉头,担忧地说道:“大战将至,现在让那些士兵军官失望只怕会影响接下来的战斗吧。”
徐晨坚定地说道:“我大同社不讲那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封建制度。我们讲的是上下同欲、上下同心,让士兵们清楚为什么而战,大同军反而可以爆发更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不用担心军队战斗力下降。”
“现在讲清楚了反而更好,认可这一条,大家志同道合,就是同志一起作战工作;志不同道不合,不如提前分道扬镳,大家好聚好散,也不至于两相看厌。”
徐晨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他建立的是一套独特的体系。他是一个生活在工业化时代的人,习惯了组织化、标准化的生活,并且将这种习惯带到了大同社。
在军事方面,大同社的火枪、火炮追求标准化和精确化。零件要标准化、通用化,火药定量也要标准化,生产的子弹炮弹也追求标准化,尽量使其威力和射程达到一致。对军事的训练更是如此,班排一级有详细的训练手册,连营一级也有专门的训练手册,旅师一级也有训练和作战的手册。各级体系完善,分工明确,把作战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所以在大同军当中,没有哪个人是不可缺少的,也不存在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
因为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套的练兵守则和作战方略。这个连长调到那个连一样可以指挥士兵作战,这个团长调到那个团也是一样可以指挥作战。
徐晨也不怕大同社的将领离开,因为离开了这套工业化的作战体系,除非他们能重新打造一套这样的体系,不然的话他们学的本领连三成都发挥不出来。
而且除了军队之外,这套标准也在都督府普及。现在村一级有村守则,乡镇一级也有政务手册,后面县、府乃至整个都督府都在逐步完善相关标准。徐晨召集那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统计他们日常会遇到的任务,然后按照标准化制定处理这些任务的流程,再根据他们日常处理政务的表现进行考核。
这套体系虽然只是刚刚出现雏形,却让大同社的成员们极其难受。毕竟他们是封建时代的人,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心理,都深受封建时代生活习性的影响。现在一下子被徐晨拔高到近工业时代,各种规章制度让他们觉得如同枷锁一样捆绑住了自己,让他们感觉到极其难受和挣扎。
但这套制度对大同社非常好,大同社本就是一个为工业化体系搭建的,需要的官员比封建时代多了10倍,处理的政务也比封建时代的政务多几十倍,而这套体系可以最低廉的价格,最短的时间,把有文字基础的读书人,培养成为一个相对合格的政务人员,可以处理一方面事务的主管。
而之所以大同社内部没有爆发巨大的矛盾,主要是因为都督府在快速扩张。不到5年的时间,大同社从占据一县之地变成了占据整个关中。单以地盘而言,大同社已经不比大明差多少。在这5年当中,有无数的大同社员,原本是普通的田舍郎,没两年就变成了县令、知州、知府。这不是一个两个的特例,而是有大量这样的事。巨大的晋升空间平息了大家的怨愤,让大家在难受和挣扎中,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第265章 ,战前准备与上课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0月 2日,长安城。
随着各地秋收的结束,关中各州县粮食收成纷纷汇总到长安,各地带来的消息有好有坏。
坏消息是这次旱灾前所未有的严重,旱地哪怕是种植了高粱,粟米,玉米等耐旱作物,但高粱粟米普遍只有六七十斤,属于一把种子下去收两瓢,仅比绝收稍微好那么一点点,倒是土豆,红薯这两种作物亩产还能保持在200斤以上,虽然还吃不惯这两种粮食,但救命的时候,有口吃的大家也能接受。
好消息则是有水利设施的田地粮食普遍保住七成以上,这其中米脂县因为水利设施完备,居然在旱灾当中还逆势增加了2万石粮食产能,米脂县令沈植因为此事名声大震,成为了大同社推出来的抗旱英雄,整个关中各大报刊都开始宣传他的事迹。
虽然这有点形式主义。但没办法,对现在的关中甚至北方来说,一个会兴修水利,甚至在大灾之年能让粮食增产的官员,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整个关中甚至整个大明,最缺的就是水利专家,这种宣传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所有人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连水利设施都不懂修,保不住粮食产能,这官也就不要当了。
关键是大同社不但是这样宣传也是这样做,沈植秋收之后会安排他成为延安府的知府,其他的各县官吏,考核成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水利建设,水利建设的好,在大旱之年保住的粮食多,官员就会得到晋升。现在的大同社各县的主官有六成以上都是靠水利起家的。
而大同社最大的粮仓则是河套。今年河套的粮食产能更是直接增加了六成以上,这倒不是他们没受旱灾的影响。
而是大同社这一年在宁夏镇,前套,后套这三大平原共同开拓出近300万亩土地,这些粮食有充足的黄河水浇灌,产能受旱灾的影响极低不说。
而且土豆开始适应河套的气候,单位的亩产居然逆势上涨,最高亩产超过了800斤,河套地区土豆就增产200多万石。
土豆,红薯关中的百姓吃不惯,但大漠的牧民却非常喜欢吃,这玩意价格低不说,还好储存,能当粮食,能当菜,拉一车回去就能吃一个冬天,至于吃多了红薯会胃酸,人家大漠的牧民吃多了牛羊,就喜欢这种促消化的食物。
小冰河时期的旱灾是全球性的,所以今年大漠雨水较少,也遭受了旱灾,但大漠两个技术提升了生产力,最大程度抵消了旱灾的。
一就是蒸汽抽水机也卖到大漠,一定程度上保住了一部分草场,二就是青储饲料的普及,增加了牧民抗风险能力。
加上牧民打通了前往关中的商路,他们圈养的牛羊冬季可以卖到关中去,再从河套购买粮食,大幅度的改善了牧民生活质量。
孙可望用河套地区的土豆,红薯去大漠交换了大量的牛羊输送到关中来,完成了一场双赢的交易。
而关中在忙碌完秋收之后,不但没有轻松下来,反而变得更加忙碌了。
都督府在结束秋收之后,大笔订单下到关中各大工业区当中,布匹,帐篷,军服,鞋帽,毛衣,毛裤,毛袜等各种抗寒的物资,纷纷下发到各大纺织厂当中。
这笔订单批量大,任务急,时间短,利润极其丰厚,各大作坊召回了自己的员工不说,还到关中的农村以高额的俸禄招揽短工,三班倒的完成订单。
于是整个关中的农户,在忙完秋收事务之后,再次涌进长安城的各大工坊当中,这让整个关中显得异常忙。
而就在整个关中繁忙喧嚣的时候,姜瑄在藏人的小心看护下,带着一批膘肥体壮的牦牛,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关中。这些牦牛毛色油亮,犄角粗壮,一路上它们稳健的步伐彰显着高原生命的坚韧。
姜瑄此前常年往返于高原与关中之间,牦牛就是他最重要的货物,对关中来说,任何的食物都是极其珍贵的,他此行不但没有收税,反而到了长安还能补贴他几百两银子。
此次他更是人生第一次踏上了轨道马车。当他登上马车,找了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感受着深秋的第一丝清凉扑面而来,心中满是新奇。他轻轻抚摸着马车上的木质扶手,眼睛里闪烁着惊讶的光芒。
“要是整个关中都是这种马车,那可不得了。”姜瑄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憧憬,“到那时整个西域、关中、大漠就能紧密地连成一体,商路畅通无阻,货物的流通会像河水一样顺畅。”
他在离开关中之前就听闻过轨道马车的事情,据说这是借鉴了当年前秦修秦直道的技术,只不过那高昂的造价让他咋舌。
“几百两银子一里的造价啊,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大同社能造得起。”
想起大同社说修就修的800两一里的沥青马路,如今又弄出了两三百两一里的轨道马车,这手笔着实让人惊叹。
姜瑄靠在马车上,感受着这轨道马车的速度。以往他的商队在普通道路上一天只能艰难地行走六十里,驮着货物的牦牛和商人们都疲惫不堪。而如今,坐上这轨道马车,一日竟可以飞驰200余里。
马车在轨道上平稳而快速地前行,窗外的景色如画卷般迅速向后退去。他不得不承认,这轨道马车真是太方便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若整个河西乃至西域都通上了这样的轨道马车,西域运往关中的货物成本将会直接降低一半以上,运输量更是能提升10倍之多。关中的各条商路就像一条条金色的丝线,将会编织出无比巨大的财富之网,创造出几十倍于以往的财富。
可惜的是,目前这种轨道马车只有长安附近的州县才有。两条主干道,一条朝着延安府方向延伸,另一条则通向潼关,宛如两条巨龙守护着关中的交通要道。
终于,马车抵达了长安城北城门口。
姜瑄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大哥,他们正站在那里翘首以盼。姜瑄急忙跳下马车,快步迎上前去,拱手道:“父亲,您怎么也来了?”
姜父看着晒得黝黑但精神饱满的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人虽然黑了,但也精神了。在高原吃了不少苦?”
姜瑄笑着摆摆手:“高原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在那里只要有钱,也能享受不错的生活。反而是父亲和大哥你们在关中,操持家中事务,受苦了。”
姜家如今失去了往昔的权势。大同社的兴起和一系列新规限制了他们获取更高的地位,但他们并未彻底绝望。姜瑄的女婿刘宗敏还算是个有良心的人,没有和姜家划清界限。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都督似乎颇为看好刘宗敏,这让姜家上下看到了一丝希望。如今,姜家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商业方面,在河套商社、西域商社都持有股份,还在关中开了一家器械作坊,日子也算过得富裕。
姜瑄突然想起一事,问道:“妹夫没有来?”
姜让回答道:“妹夫去上课了。”
“上课?”姜瑄瞪大了眼睛,很难想象平日里五大三粗的刘宗敏坐在课堂里学习的样子。
姜让接着解释道:“他去学习都督的《封建土地论》了,说是要消除打天下、坐天下的功臣思想。”
就在这几天,徐晨的《封建土地论》如一阵狂风,迅速传遍了整个关中,而后又快速地向整个大明传播开来。
姜瑄也读了这篇文章,读完后,他有一种被人扒光了衣服的感觉,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章中清晰的数据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地主士绅阶层的现状。
姜家在宁夏镇、延安府、太原镇都拥有大量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收取5成租子。可从来没有人认真想过,用天下的土地总量乘以这笔地租,会得到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
姜瑄如今已经不再以地主士绅的身份自居,他的主要赚钱途径是行商和经营作坊。当他的屁股离开了地主的位置,再去看待这篇文章,他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觉得天下的地主们真的是该死,每年坐拥七八亿石粮食的财富,却连维持天下最基本的稳定都做不到,说他们是废物都算是客气的了。
再联想到大明历代天子,表面上富有四海,实际上连这笔财富的九牛一毛都占不到。哪怕是号称最贪婪的万历天子,一年往自己小金库中搜刮的也不过上百万两银子而已。而大明朝廷每年2000万上下的税收,竟然就把天下逼得民怨沸腾、纷纷造反。想到这里,他终于理解了徐晨一直鄙视地主士绅的原因,他们确实太过无能,愚蠢了。
他们居然认为这天下的是朱家的,保护这个天下是朱家的责任。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这篇文章就明白的告诉了所有人,天下九成九的利益都被地主士绅占据了,他们才是这个天下真正的主人。而这些人居然愚蠢到不愿意维护天下的稳定,现在连姜瑄都看不起大明的地主士绅。
姜瑄皱着眉头说道:“都督不怕影响军队战斗力吗?自古以来,打天下的人哪个不是用高官厚禄来收买军官。咱们这位都督倒好,不仅不用高官厚禄,还在大战之前说要消除功臣思想,这不是断了将士们的希望吗?有这样打天下的吗?当年太祖打天下,苛待的也是文官,武将的待遇可是给得足足的。”
姜让苦笑着摇摇头:“某也不知道都督是如何想的。”
姜父长叹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都督是非常之人,他的想法自然不同于常人。或许他认为这种方法更加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吧。”
而后他又缓缓说道:“你兄长从太原传来消息,太原镇的士兵在大同社的宣传蛊惑下,军心士气全无。他要是投降得慢一点,说不定都会被手下的人绑了送去大同社。朝廷如此无能,又怎么会是都督的对手呢?”
姜瑄听着父亲的话,陷入了沉思。
姜父道:“我们不必在意大明的情况,多为女婿建功立业才是正途。”
两人点点头。
长安城,政务学院。
黑板上写着消除打天下,坐天下的功臣思想。
赵叔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上课。
但下面的高级军官每个人的脸色都很难看,显然他们没几个人认可上课的内容。只是他们不敢说出来。
但刘宗敏不服气道:“某不同意,什么叫消除功臣思想,这关中难道不是我等打下来的,我等这功臣的身份难道是自封的,不是一枪一炮打出来的。”
说完刘宗敏解开自己的上衣,露出自己身上的刀剑伤痕道:“这就是打天下弄出来的,我等这样为打天下出了力的人不帮着都督看住天下,难道交给那些白面书生不成?”
鹿信拉着刘宗敏,想让他不要胡言乱语,但其他人却趁机起哄道:“刘宗敏说的没错,这功臣本来就是我们打出来的身份,都督都说权责要对等,我等把天下打下来了再坐天下,这不是应该的吗。”
赵叔严肃道:“权责对等能用在这上面,都督的意思是我等不能像大明的军官一样。”
张献忠道:“都是打仗能有什么不一样。”
而后他马上道:“倒是有不一样,就是我们一直在打胜仗,明军一直在打败仗。”
其他将领都哈哈大笑道:“老张说的没错。”
但这个时候王二呵斥道:“闭嘴,胡言乱语什么,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加入大同社,就是要灭掉大明这个吃人的世道。”
“当初都督建立大同社的宗旨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要建立一个公天下,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工匠有差事可以做,小孩有读书可以读,老人也可以养活自己。”
“这些在你们加入大同社的时候难道没告诉过你们,现在倒好了,你们一个个想和那些明军军官对比了,你们是不是也想置庄园,养家丁!把当初为什么加入大同社忘得一干二净了!”
第266章 ,功臣年金
军官学堂发生的事情如同一阵疾风,迅速传到了都督府。
李文兵听闻后,脸上带着愠怒,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说道:“又是这个刘宗敏,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惹事也是一等一的。都督说要给他们上课还真是太对了,这要是打到了中原,还不知道他们会狂妄成什么样子。”
徐晨笑道:“这也正常,人很难想象没有看过的东西。我们说要建设工业化世界、大同世界,但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大家见得最多的世界就是大明的世界,所以他们能模仿的也只是大明的地主、军官。教育一番就好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些军官和战士们内心的诉求。”
徐晨知道这是社会激烈变革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就像现在的大明,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朝廷还是沿用封建制度的那一套。东林党的那些人,想用资本制度为自己敛财,却又把封建的义务强加在底层百姓的身上,把天下人都当成傻子,最后自己成了傻子,在青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社会在激烈变化当中,内部的组织力是最不稳定的,这点不管是英格兰还是法兰西都是一样的。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作坊主,只想要权利,不想要义务,这才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他们用几百万上千万人命交学费才学会了权责对等这个道理。
所以这天下的人都差不多,都是只想要权利,不想要义务,然后再被现实教训,而后再吸取教训,忘记,再教训,属于是轮回了。
现在想一想农户工匠上台交的学费居然是最低,人都没死几个,还是底层人民太善良。
姜家。
刘宗敏知道姜瑄回来之后,带着妻子去姜家参加家宴。
姜家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宴,各种加了牛肉的硬菜,吃的刘宗敏胃口大开,他在军中粮食的定额虽然是最高的,但他这人高马大的身躯消耗的能量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姜瑄笑道:“妹夫走的时候再带个20斤牛肉回去。”
刘宗敏道:“二哥有门道,能弄到这么多牛肉?”
姜瑄道:“某这次弄了三百头高原牦牛,基本上都卖给都督府了,但某留了一头。”
这段时间也算是关整个关中的百姓最高兴的一段时间,秋收之后,大同社从高原,西域,大漠购买了大量的牛羊,这些肉食虽然还不能敞开的供应,但每个月增加了三斤的供应量。
现在关中的百姓虽然穷,但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积蓄的,尤其是长安城的百姓,只要有一份差事都有不少的积蓄。
所以增加了这些牛羊供应,这段时间长安的百姓都开始购买牛肉羊肉,家家户户也算是吃了几顿肉食。
刘宗敏喜道:“那某就不和二哥客气了。”
酒足饭饱之后几人在大厅闲聊。
姜父就说道:“今日听说你和夫子起冲突了?”
刘宗敏惊讶道:“您老也知道了?”
姜让苦笑道:“哪能不知道,就这么点功夫已经传遍长安城了,妹夫,你当这出头鸟,太莽撞了。”
刘宗敏不以为然道:“某也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而已。”
姜瑄也跟着劝说道:“官场不是这样混的,要和光同尘,要少言慎行,这要是在大明官场上,妹夫你最容易被人利用了。”
看着担忧自己的大舅哥他淡然道:“我们大同社没有那么大明那么多弯弯绕绕,大明官场搞这一套,不过是有功的时候想争功,无功的时候想退过,欺上瞒下糊弄的那人而已。整个大明就是大大小小的糊裱匠,都在那里糊弄,但这种骗人的把戏没有用的外力一打击就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