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明朝最急切的两大难题,朝廷亏空他们要从什么地方弄钱?填补朝廷的亏空,二就是如何抗击旱灾,赈济北方的灾民。
先前他们忙着和崇祯内斗,这些问题他们都可以甩给天子,但现在不行了,大明所有的烂摊子矛盾都由他们接手了。
而这两个问题偏偏又是最难解决的,所以周延儒等人眉头紧皱。
文震孟道:“秋收快到了,到时候朝廷能喘口气,而且等资政院开启之后,有天下士绅的支持,这点亏空算不得什么,朝廷有钱之后,不管是武装士兵,还是赈济灾民都不是问题。”
其他人也点点头,在他们看来,只要资政院一开,他们团结了天下的士绅,大明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通通不是问题。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8月 15日。
永定城门外,杨鹤带领5000大军准备去辽东。
杨嗣昌不忍道:“父亲,孩儿和您一起去辽东吧。”
杨鹤摇头道:“为父走之后,你马上收拾行装回老家。现在的朝廷已经是烂泥坑了,让侯恂他们去搅吧。”
“你要是孝顺就回老家,保住我杨家的香火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个时候侯恂出现,打算送一送这位老朋友,但杨鹤冷哼一声,根本不愿意和这位老友打交道,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侯恂叹息道:“修龄,某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知我罪我,唯有春秋!”
而后他看向杨嗣昌道:“文若,留下来帮老夫吧。”
杨嗣昌道:“父亲要某回乡守住祖宅,父母之命不敢违。”他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杨嗣昌卖掉京城的宅院,打包了行李,租了一辆马车,就准备离开京城。
而此时的京城随着资政院即将召开,变得热闹非凡,所有的读书人都在兴奋的传播着这条消息。
“天下的贤者将会汇聚京城,他们将会一起商量如何治理大明江山,旱灾会得到证据,贼寇会被平定,圣天子拱垂而治,众正盈朝,天下必定会步入太平的盛世。”书生说的激动。
京师的百姓也听的热闹非凡,一个个向往不已,大明乱了这么多年,天灾人祸不断,甚至连贼寇都打到京城底下了。
皇城根的百姓也缺乏安全感,京师的消息是最灵通的,其他地方的百姓很难知道一府之外的坏消息,只要自己家乡太平无事,他们就会认为天下是太平无事的。
但京城却不同,两京十三省的消息都会传到京城来,这里的百姓更加了解大明的情况,辽东现在被女真人占了,关中又被大同社占了,中原,山西,山东都在闹旱灾,蝗灾,大明的中都凤阳府都被贼寇攻占了。
而且旱灾也影响到京师百姓的安稳,粮食的价格涨了三倍,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用品价格也在涨,城中的乞丐变得更多,城外到处都是流民,这天下的局势怎么看都像大明朝快完了这节奏。
哪怕是这些平头百姓都知道大明必须要改变了,他们听着读书人说,只要建立了资政院,让天下有才能的人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天下就会再次太平无事。
大家听这话也觉得有理,大明朝这些年这么衰败,不就是因为奸臣太多了,当年的9000岁,大权独揽,气焰嚣张,不知道害了多少忠臣良将。
好在有当今天子拨乱反正,狠狠的杀了一批奸臣,至于后面为什么朝廷还没起色?
这些秀才公马上解释道:“朝中有奸臣,阉党还没有全部除干净。但现在不同了,这么多贤者来朝那些奸臣将无所遁形。”
杨嗣昌听了听这些讨论,摇着头离开了,天下之事哪有这么好解决的,那些贤臣不拿出钱来,大明的局势照样不会改变。
本想着崇祯被烧死了。让大明内部的矛盾会更激烈,但一想历史上崇祯都如此倒霉了,写小说就让他过几天好日子吧。
第260章 ,东林党分裂
杨鹤领了崇祯的旨意出京之后,马不停蹄地立刻传达旨意到大同镇和宣大镇。满贵得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点齐 1万精兵与杨鹤汇合。
这两年崇祯没有亏待他,对他加官进爵了不说,每年给他大同镇100万两的军饷,让满贵的实力快速恢复,他新招募的士兵个个身强体壮、装备精良。
然而,马世龙这边却只派了 5000人前来支援杨鹤,而他本人则借口要驻守宣镇防备女真人入侵,并没有前来。
马世龙所在的宣镇更靠近京城,加上他也是将门出身,在京师经营多年,拥有自己的情报网络。更重要的是,贺涵的使者从他的防线进入京城,让他知道了京城当中天子和东林党、辽东将门之间的明争暗斗。
对于这场争斗,马世龙持中立态度,他不想卷入任何一方的纷争之中,更不要说在他看来此次争斗的失败方是天子和贺涵他们,他害怕和天子靠的太近,会遭到东林党的清洗。同时他也不看好杨鹤的救援行动,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挣扎,所以他只派了 5000人马前来,算是给了杨鹤一个面子。
杨鹤对此倒也不在意,他知各方势力的心思和顾虑。他迅速统合了满贵的 1万精兵、马世龙派来的 5000人马以及自己带来的人马,带着 2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奔向了山海关。一路上,大军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马蹄声和士兵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
当他们进入山海关之后,宋伟满脸抱怨地说道:“贺总兵太无法无天了,他是来救援我们的,现在居然霸占了锦州城。”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不满和怨气,仿佛贺涵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
杨鹤听到这话却高兴无比,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听到贺涵已经被皇太极击败的消息。占了锦州城,这说明人还活着,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他安抚了宋伟几句,便带着大军继续前行。
而后,他们又一路行军了 5日,大军穿越了山川河流,终于在锦州城,杨鹤见到了贺涵。
贺涵看到杨鹤,十分愕然,问道:“恩师你怎么来了?”
杨鹤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道:“先说说你和皇太极交战的经过。”
贺涵点了点头,开始简单地讲述自己两个月来与皇太极交战的情况。
自从发现辽东将门支持皇太极之后,他知局势的严峻,便带领着大军驻守在山上。山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希望以此来抵御女真人的进攻。
但皇太极却不想放过贺涵,他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对贺涵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大战,贺函和他的新军耗光了火药,几乎只能和女真人白刃格杀,女真人也付出了极惨烈的伤亡,汉军旗几乎伤亡殆尽,蒙古八旗也伤亡过半,最终失去了战斗力。
双方就陷入了僵持阶段,皇太极终于不再猛攻贺涵的阵地,而是带领骑兵包围着贺涵的大军,贺涵的军队被紧紧地困在山上,无法突围只能固守待援。他每天都盼望着朝廷的援军能够早日到来,但只可惜等了两个多月都没有朝廷的消息。
但在半个月前,转机出现了。锦州参将何可纲联络上了贺涵,他看不惯祖大寿这些人通敌卖国的行为,心中充满了愤怒。
祖大寿带着关宁铁骑去了京城,这给何可纲一个绝佳的机会,他赶去联络上贺函。贺涵大喜亲自挑选了 5000名精锐士兵,他们轻装上阵,一夜奔袭了 40余里。在何可纲做内应的情况下,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接近了锦州城。
第二天清晨,战斗打响了。贺涵的军队在何可纲的配合下,对锦州士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仅仅用了半天时间,他们就拿下了锦州城。而后贺涵迅速把自己的主力转移到锦州城内,加强了城防。
而祖大寿他们去了京城之后,和皇太极的联盟可谓是无疾而终。加上贺涵已经把主力移到防御坚固的锦州城,皇太极看着无利可图,自己带的 10万大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无奈之下,他只能退回沈阳休养。
杨鹤听了贺涵的讲述,苦笑着把京城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天子和东林党、辽东将门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朝廷内部的混乱局面。
贺涵听后,苦笑摇头道:“虽然对天子不利,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明的士绅的确团结起来了。只可惜已经太晚了,朝廷来辽东的新军只剩下两万余人,朝廷整整耽搁了半年时间,这半年都在内斗。徐晨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
贺涵都有点丧气了,他当年选择的路算是彻底失败了。他曾经满怀壮志,想要为朝廷效力,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但现在看来,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杨鹤看出了贺涵的沮丧,宽慰道:“无需丧气,大丈夫立于世间行事,无愧于心就好。”他拍了拍贺涵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信任。他希望贺涵能够振作起来。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5日,京城。
经过大半个月时间的传播,大明各地的士绅都得知天子答应成立资政院。当今首辅周延儒向各地有名望的士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京共同商讨国事。而且邀请的时间极其紧迫,秋收即将开始,大同社带来的威胁日益临近,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所以,基本上各地士绅在得到邀请函之后,便快马加鞭地赶往京师。北方各省的士绅,还有南方最重要的南直隶代表都纷纷抵达。至于余下的两广、蜀中、云贵等地,由于路途遥远,他们也只能接受被代表的命运。
一时间,整个京城热闹非凡。这次选拔上来的代表大部分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儒士绅。在资政大会还未召开之前,那些大儒们倒是先和京师的读书人交流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读书人拜师求学的场景。
然而,就在京城一片热闹景象的时候,刚刚大权独揽的周延儒却苦恼无比。他每天都要处理来自地方的坏消息,这也就罢了,东林党内部分赃不均,矛盾逐渐激化。东林党的大佬有钱谦益、李标、韩爌、钱龙锡、黄道周等人,但这些大佬因为前几年的政治冲突,被贬出了朝堂,周延儒这才得以登上首辅之位。
他的威望和资历都远远不够。本来,如果他只是做一个背锅的内阁首辅,东林党人或许反而会想办法团结在他周围。
可现在,他们好不容易把天子逼到“垂拱而治”的地步,各方势力都出了力,结果却被周延儒捡了便宜,成为了大明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甚至连批红的权力都被他夺回,这简直和丞相无异,其他人自然不服气。如今权力更大,加上还有利益分歧,双方的斗争也就更加激烈。
在朝廷的东林党分成了三派。一派是以周延儒为首的阁老派,他们掌控着内阁的核心权力,试图维护现有的政治格局,而想要稳定朝廷的格局就需要钱了,屁股决定脑袋也可以用在周延儒身上,以前他嫌朝廷收的税太多,现在他看着三空九秋的太仓,又觉得朝廷收的税太少了。所以他和内阁制定了一个加税计划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以文震孟为首的清流派,知道这事情之后勃然大怒,我们东林党成立的宗旨就是想办法减少朝廷对他们的税务。
你周延儒刚大权独揽就出卖东林党,你这就是混在东林党当中的阉党,一方要加税,一方要减税,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
还有一派是以侯恂为首的尚书派,六部尚书们在朝廷事务中有着重要的话语权,他们以北方的大臣为主,清楚的知道北方已经在旱灾兵灾的压力下,摇摇欲坠,难以支撑,现在朝廷只有加税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侯恂等人在加税这个问题上是站在周延儒他们这边的。
但两方因为加税得到的银钱如何用又产生了矛盾,周延儒想用这笔钱赈济流民,对于北方的贼寇除了大同社之外,他通通都想招安,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朝廷的开销,二来招安的贼寇可以用他们对付大同社,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侯恂不同意,他认为流民彻底失控,只有狠狠的杀一批人才能恢复天下的秩序,所以他认为加税得到的钱应该增强朝廷的武备。
双方又因为这笔钱该如何花闹翻了。
还有张之极他们也不满周延儒,他们冒着抄家的风险商议如何对付天子,不就是因为天子想搜刮盐商3000万两银子,盐商是他们的钱袋子,天子要收刮他们的钱财,张之极自然要反抗。
你周延儒倒好,白捡了一个丞相,转身就对他们盟友下手,口气真大的没边了,张口就要500万两银子,天子想要这笔钱他们都没同意你周延如算什么东西!
在张之极的保证下,大明各地的盐商通通都没交钱,导致整个大明朝廷财政极其困难,甚至连百官俸禄都难以发放。
四派为了争夺朝廷的权力利益,斗争激烈异常。周延儒不到一个月时间,整个人看上去苍老了 10岁都不止。他现在不但要压制东林党内部的矛盾,大明外部的矛盾也全部压在他身上。
北方各州县纷纷上书,要求朝廷免除今年的税负,还要求周延儒赈济北方县府。而且人家还理据充分,今年大明的北方大部分州县先遭了旱灾,又遭了蝗灾,除了靠近水源的田地,其余的田地都绝收了。收获的粮食连本地的百姓都养不活,只能寄希望于朝廷救济。
现在天子交出了大权,众人都认为“众正盈朝”,没有那些奸臣小人的阻碍,朝廷总应该开始救济他们了。
但这可让周延儒犯了难,别说他还没真当上丞相,即便是当真当上了丞相,他也变不出钱来。盐商的 500万两银子还没到手,下面要钱的人却如此之多。
他望着空空如也的太仓,几乎要痛哭流涕了。再过一个月,朝廷的俸禄都发不下来呀。这个时候他才地意识到,自己接管的可是一个炽热的火山口,稍有不慎,甚至要把他都给炸得粉身碎骨。
所以,他现在反而更希望赶紧召开资政会议,让地方士绅出钱出来支持朝廷的运转,缓解这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困境。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10日。
在周延儒的强烈要求下,即便还有大量的士绅未到京师,但资政会议还是在太和殿召开了。
这次每个省份有三个名额,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的代表都来了,南方只来了南直隶和湖广行省,所以共有 18名士绅代表。
太和殿内,气氛庄重而紧张。周延儒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地说道:“各位原本就是朝廷的重臣,对朝廷的情况也十分了解。如今我大明天灾不断,外有女真人和大同贼寇,可谓内忧外患,处于危困之中。所以才召集各位乡老,共同商议如何解决大明当前面临的困境。而现在大明最重要的两个政务,一是要想办法赈济灾民,解决北方几百万流民问题;二是要解决军队的军饷问题,应对辽东的女真人和关中的大同贼寇。根据老夫计算,朝廷最起码需要 2000万两银子、2000万石粮食,才能在赈济灾民的同时对抗这两大强敌。这些钱是一分都不能少,少了朝廷就维持不下去。”
周延儒的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所有人都哗然一片。
粮食的数量倒也不算多,若不算干旱,大明平常年份也差不多能收这么多粮食。但要的银子就多得夸张了,平常年份朝廷最多也就收个 400万两银子,这两年加了饷也就是 600万- 800万两之间,周延儒这一下子就翻了一倍多。
东林党人费尽心思把天子逼到幕后,推举周延儒上位,本是想减税降费,让自己少一层朝廷的枷锁,好更轻松地赚钱。可这周延儒倒好,丞相之位还没坐满一个月,就翻脸不认人,这是要举着屠刀砍向自己的老朋友了。
当年魏忠贤权势滔天、位高权重,都不敢说要 2000万两银子,你周延儒哪来的胆子敢提这么大的数字。
韩爌率先站出来说道:“我山西行省赞同这个税收数字,不过我要说一下情况。山西今年旱灾连着蝗灾,西边要防守大同贼寇,东面要防守太行山的闯贼,山西巡抚已经向山西的父老借了 300万两银子,但也只能勉强维持局势。所以我们山西行省要求朝廷再支援我们 300万两银子和 300万石粮食。”
韩爌的话再次引起一阵骚动,这税收还没定下来,就已经开始讨论分钱的事了。
钱谦益心里忽然涌起一股不妙的预感,现场没几位南方的资政代表,这对他们极其不利。
这时,前首辅李标也开口了:“我们直隶行省也同意这个税收。直隶现在要供养十几万大军,我们直隶需要朝廷拨付 300万两银子、400万石粮食。”
河南资政吕维祺紧接着说道:“我河南行省驻扎着 10万大军,同时连着干旱了两年,最需要朝廷的赈济。恳请朝廷拨付 400万两银子、400万石粮食到河南。”
钱谦益的脸都快拧成包子了,他此时已经察觉到北方各行省这是要联合起来讨钱。
果然,没多久山东行省的孔胤植也提出要 200万两银子、200万石粮食的请求,这还是要求最少的一家。
北方行省的资政代表说完之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盯着南直隶行省的钱谦益和湖广行省的张静修。
今年整个北方都遭受着蝗灾和旱灾的双重打击,同时为了对付女真人和大同贼寇,还养着几十万大军,可谓要钱没钱、要粮没粮。
而如今整个大明,有钱的是南直隶,有粮食的则是湖广。小冰河时期的气候把整个北方折磨得惨不忍睹,江南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粮食减产,但和北方比起来,就如同地狱难度和简单难度的差距。
钱谦益心里十分清楚朝廷的艰难处境,也知道北方的灾情严重。但如果他真带着 2000万两银子,2000万石粮食的税赋回江南,他的家都要被江南百姓给拆了,钱家在江南将再也无法立足。
于是,钱谦益当即毫不客气地开骂道:“老实说,我很失望。本以为大家相聚是为了大明的复兴、天下的安定,却没想到这里成了你们北方压榨我们南方的场所。2000万的税银、2000万石的粮食,这一下子增加了南方 3 - 4倍的赋税,朝堂上的诸位这是想官逼民反吗?我江南绝不答应这样的压榨。”
周延儒皱了皱眉头,清了清嗓子道:“大家都是自己人所以老夫不想说的太绝,平日朝廷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也就算了,但现在这种危难时刻各位还不肯就住朝廷,难道是想等朝廷被贼寇击败,各位都是饱学之士,唇亡齿寒的道理,不用老夫来讲。2000万两银子虽然多,但在本相的计算下是可以拿的出来的,朝廷的盐税本来就可以拿1000多万两银子,还有你们江南这些年关税几乎不上交,商税也没多少,关税,商税,茶税,矿税这些加起来收1000万两不算过分吧?”
钱谦益怒怼:“为什么不收北方的税?”
李标道:“谁说没有收,北方了想已经收了十几年了,你们江南又出了多少,现在大明在辽东有十几万大军,在中原有十几万大军,整整四五十万大军压在北方,我等北方人士在天灾不断的情况下还要想办法拯救大明,你们江南出点钱怎么啦。”
第261章 ,东林党相争,勋贵出局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11日。
第一天的资政会议,是以东林党北方的派系围攻钱谦益这个东林党原本的首领而结束。
但人多势众并不能真正的让南方拿出钱来,所以会议结束之后,东林党各方的派系巨头私下聚会在一起,商议解决这次朝廷危机的办法。
福满楼。
周延儒,侯恂,文震孟,钱谦益,李标,韩爌几人聚在包间当中。
钱谦益毫不客气道:“玉绳,你可不要忘记你是常州人,今日这事要是传回了江南,家乡的父老将会如何看待与你,你又有何颜面见家乡的父老,只怕你周家的列祖列宗都不认你这个不孝子!”
他一开口就是毫不留情的批评周延儒。除了内心压着火气之外,也有着周延儒的羡慕和不满。
周延儒原本在东林党当中只能算小字辈,能力和资历都远远不如他,当年崇祯帝刚刚继位的,他本来有资格入阁的,但就是被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搅黄了,这被他视为是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