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这些大佬们也都心急如焚。大同社如果只针对朱氏一家,文震孟甚至愿意在大明灭亡的时候,陪着崇祯一起挂在那歪脖子树下。
但徐晨直接向天下宣告,要把整个大明的地主士绅扫下历史的舞台,更重要的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关中的大族已经被他连根拔除了,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心存侥幸了。
这和其他朝代的王朝更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次的天下如果被徐晨得到了,他们的家族就要彻底衰落,甚至有可能消失,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他们想要联合起来,就像徐晨联合农户一样对付他,让天下的士绅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徐晨,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想法。
但偏偏他们第一步就被天子给卡死了,崇祯皇帝情愿拉着所有家族陪葬,也不愿意让他们组建资政院。
周延儒惶恐不安地说道:“现在该如何是好,贺涵就像一块顽石一样牢牢地扎在辽东,给了天子希望,让事情没有按照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整个北方因为这场旱灾反贼遍地,大同军也蠢蠢欲动,我们再不想办法改变这个时局,整个北方都会被大同贼寇攻占。”
如今天下局势是各方势力纷纷登台,打得异常混乱和激烈。只有大同社牢牢地占据着关中,显得格格不入,还在那里抗旱救灾。但没有人会认为徐晨在秋收之后,还会对中原的局势无动于衷。
傅永淳苦恼地说道:“陛下为什么不能像先帝一样,对朝政少一点关心,垂拱而治天下不好吗。”傅永淳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崇祯皇帝过度干预朝政的不满,没有天子的干扰,他们早就该准备对付大同社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朝廷的力量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合力。
文震孟咬了咬牙,坚定地说道:“不能让天子继续这样胡闹下去了,必要的时候我们兵谏,逼天子退位。当今皇太子已有2岁,为人乖巧聪慧,已经显露能成为圣天子的才能。”文震孟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他已经下定决心要采取行动。
张之极脸色一变,严肃地说道:“非议天子非臣子所为,各位如此,请先让某离开。”说完,几个新贵家族的人全部离开了书房。
他们的根基在于天子的信任,要是他们这些勋贵家族参与对天子的暗杀,这事情只要传出去,他们几百年的富贵就彻底断绝了。
至于这消息不会传出去,那就是笑话了,虽然他们现在坐在一条船上,但不代表他们是一条船上的人。所以张之极只能果断做出抉择。
现场的人也没有阻止他们。侯恂冷笑一声,说道:“还想着家族富贵延传,徐晨来了,他们全少不了一刀。”侯恂的话语中充满了不屑和嘲讽。
周延儒担忧地说道:“兵谏要有士兵,贺涵可是给天子留了1万新军,从辽东战场就可以看出这支新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周延儒的眉头紧锁,他担心兵谏的计划会因为新军的存在而失败。
侯恂沉思片刻,说道:“联络祖大寿,命他调2万关宁铁骑入关。天子只要去了辽东第一个杀的人就是他,他只能加入我们。”侯恂认为祖大寿为了自保,一定会答应他们的请求。
成基命小声说道:“兵谏是不是太激烈了,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我们都知道我大明天子都不擅长游泳,这种方式成效更快。”成基命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隐晦的暗示。
周延儒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难,很难。现在天子只信任新军,紫禁城驻扎的也是新军,其他的人很难靠近天子。”周延儒深知想要接近崇祯皇帝并实施计划的难度之大。
侯恂果断地说道:“两个方法都用,我们没时间了,再内斗下去,我们皆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侯恂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紧迫感,他知道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他们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兵部尚书黄世俊皱着眉头,神色焦急地说道:“嗯!我们是不是想办法先筹一笔钱,给中原的各路大军。朝廷又开始欠饷了,现在又需要他们镇压乱民,朝廷不发钱粮,他们怨气很大,这次凤阳府被贼寇攻占,和朝廷三个月没发粮饷也有很大的关系。如今的士兵眼中只有钱,没有忠义。这种情况之下,要是大同军杀出来,只怕他们会立马投降。”
周延儒摆了摆手,不以为然地说:“不差这一次半次的。只要资政院开启,这点军饷算得了什么。而且以我大明士兵的忍耐度,欠个一两年饷他们也能熬得下去。”
户部尚书王永光一脸忧虑,认真地说道:“本官以为地方和朝廷要同时行动。这次的灾情太严重了,再不想办法应对,中原都要冒出第二个像大同社这样的贼寇了。”
而后他压低声音,谨慎地说:“徐晨虽然是贼寇,但他有些措施确实能解决天下面临的问题。像限制地租、打击高利贷、抑制土地兼并,这些都是经世济国的好方法。”
侯恂立刻断然拒绝,严肃地说:“万万不可行。如果天下太平,这些政策还可以考虑实施。但现在徐晨蛊惑农户,就算实行这些政策,农户也不可能站在我们这边。毕竟徐晨直接分田地,这对农户的吸引力太大了。”
“反而这些政策会极大地得罪大户,而现在我们正是要团结大户的时候,怎么能制定伤害大户的政策呢?如此不分大义,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王永光无奈地叹了口气,说:“现在中原又是旱灾,又是蝗灾,还要供养朝廷的几十万大军,百姓的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
侯恂眼神坚定,语气强硬地说:“活不下去就去造反?这种不忠不孝之人何必留着,杀了便是。”
“正是因为有大同社这样的坏榜样,中原的贼寇才动不动就对我们大户动手。流民活不下去就造反,就要抢夺大户的土地。这股风潮不镇压下去,天下必定大乱,到时候百姓只会越来越苦,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下来,一万乱民敢造反就杀一万人,十万万人敢造反就杀十万人,百万人敢造反就杀百万人,杀得血流成河,杀得他们再也不敢觊觎大族的土地。”
周延儒点头附和道:“大真兄所言有理。大明这几年之所以乱成这样,就是因为有徐晨这样的人动摇纲常,以至于天下大乱。现在我们杀人就是为了维护天下的纲常,只要纲常不乱,天下才能再次太平,即便会牺牲很多人。”
文震孟也开口说道:“有浮兄,你刚刚说的策略都很有道理,只是做事要有轻重缓急。天下是有一些劣绅,但现在重要的是先把民变镇压下去。等天下太平了,我们再腾出手来整顿劣绅。士绅才是天下的根基,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显然,在场的所有人都倾向于镇压叛乱,尽可能多地杀流民、减少人口,以此来减缓矛盾,而不是损害地主士绅的利益来让北方局势稳定。
8月9日,山海关。
祖大寿神情冷峻,望着京城的方向,眼中隐含着深深的忧郁和不安。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善于左右逢源、权衡利弊的人,可这次还是中了朝廷那些老狐狸的圈套。
朝廷内斗年年都有,本来和他们这些将门没什么关系。但偏偏贺涵要对付他们,结果他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现在他竟然要听从那些人的安排,带兵进京兵谏。
他又不傻,历来外将入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更何况这次是要对付天子。一想到董卓的悲惨结局,他就不寒而栗。
这次入京要是失败了,他的下场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只怕全家老小的性命都难保。哪怕侥幸成功,对他来说也未必是好事。以大明重文轻武的传统,他连董卓那样的权势都难以企及。他最担心的是那些老狐狸把谋害天子的罪名栽赃到他头上,那他祖家将会永世不得翻身。
祖大寿觉得自己现在就像走在一根独木桥上,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将军,我们可以出发了!”张杰意气风发地来到祖大寿身边,他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回京城了。
祖大寿看到意气风发的张杰就来气,他冷哼一声道:“本将终究是被你们这些人逼上了绝路,生死两难啊。”
张杰一愣,马上赔笑着说:“这次兵谏要是成功了,将军就是天下士绅的功臣,哪里会有什么生死两难的事。”
祖大寿没好气地说:“难道朝廷还能封我个大将军不成?董卓进京的下场本将可是清楚得很。”
张杰笑着安慰道:“将军放心,现在整个中原大乱,还有大同社这个强敌,朝廷正需要将军这样的忠勇之士,怎么会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
祖大寿听了这话,心里稍微安心了一些。他对朝廷那些老狐狸还是有所了解的,只要自己还有利用价值,他们还不至于这么快就卸磨杀驴。
他策马来到大军的前方,大声下令道:“全军出发,发兵京城。”
在祖大寿的命令下,两万关宁铁骑浩浩荡荡向着京城进发。
第259章 ,火烧乾清宫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8月 10日,紫禁城,乾清宫。
“这些大臣果然不想朕去救贺爱卿!”崇祯看过一封劝谏的奏章,丢在一旁道。
毕竟是出过瓦剌留学生,大明的臣子对天子御驾出征,已经应急反应了,更不要说还有东林党的人不想崇祯去辽东,所以这消息传出去几乎是群臣反对,但崇祯根本不听。执意要去辽东,在他看来整个大名也只有贺函愿意为朝廷解决问题,只有救出贺函和新军,才能解决朝廷遇到所有麻烦。
硬的不行,大明的臣子还有其他的招数,户部说没钱没粮,兵部说没有足够的武器器械,京城的百姓都在抗旱救灾,找不到民夫。总之想尽各种办法拖延,所以即便是到今天,崇祯的大军依然没有集结起来,踏出京城一步。
王承恩王承恩劝说道:“陛下您是万金之躯,不可冒险,如果真想救贺总兵,何不命令宣大总兵马世龙去求援。”
崇祯叹口气道:“我大明的臣子皆自私自利,朕也不清楚马世龙能不能信任,你去御马监,命他们准备好足够的粮草军械,没有户部兵部的支持,朕也要去辽东。”
满朝臣子崇祯现在也只信任贺涵了。
“现在就去,早一点准备好朕的大军就能早一日开拔。”
“奴才遵旨!”王承恩只能按照崇祯的命令去御马监。
而后崇祯又看了几封奏折,但都是坏消息,都朝朝廷要钱,他越看越觉得恼火,曾经有3000万是如此靠近他,但现在却消失了。他干脆不看,准备就寝。
崇祯睡下,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四周极其热,好像整个人置身在火炉当中一般。
“王承恩给朕拿水!”但此时却没有人回应他。
“走水啦。”殿外开始嘈杂起来。
崇祯吓得肃然起来,然后就看到乾清宫燃烧起熊熊大火,这火势极其大,整个大殿的地板都在燃烧,燃烧的烟也极其黑,崇祯刚站起来,就被黑烟熏的直咳嗽,只能再次蹲下。
“快来救驾!”崇祯惶恐道。
殿外的侍卫赶过来想要救崇祯,但火势太大了,整个大殿内都燃烧着熊熊的大火,人根本进不去。
崇祯被这火焰灼伤的痛苦不堪,就在他即将被大火烧死的时候,几个护卫把棉被打湿包裹全身冲进了火场,然后快速在崇祯身上裹上一层棉被,几个人再扛着崇祯冲出了火场。
崇祯救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松口气,余下的人继续救火,但水浇到这火上,火势却愈发的猛烈,火焰甚至高达好几丈。
整个乾清宫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火把,把整个紫禁城都给照亮了,而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也能看到这股冲天的亮光。
钱宁吃惊道:“这是延安府的气油。”
崇祯声音沙哑的问道:“气油?”
此时崇祯极其狼狈,浑身漆黑不说,他此时的脸也觉得一阵阵刺痛,显然是被火焰给灼伤了。
钱宁小声道:“陛下,这是一种比猛火油更猛烈的油料,遇水也浇不灭。延安府有炼油的产业,这些汽油就是他们炼出来的。”
“汽油!”一股恐惧感充满了崇祯的全身,难怪这火焰刚烧起来就这么猛烈,这是有人在刺杀他。
大明臣子的道德底线虽然在崇祯心中不断的下降,但崇祯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些人敢刺杀天子。
都到这一步了,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敢干的,自己御驾亲征会不会也被那些臣子给暗害,他猛然想起了自己的老祖宗英宗皇帝,他去辽东会不会被这些人出卖,最后被皇太极抓住?
崇祯越想越有可能,越想内心越害怕,御驾亲征的勇气迅速消散,他担心自己出了京城就会受到大臣的暗害。
“陛下,陛下,您没事吧?”王承恩连滚带爬的跑过来,他刚刚和御马监的掌印太监商议军械的事情,就听到乾清宫着火了,他吓得亡魂大冒的跑了过来。
崇祯道:“朕还活着。”
王承恩看到灰头土脸的崇祯皇帝和沙哑的声音哭泣道:“快传御医,快传御医!”
崇祯颓废道:“告诉御马监,朕不御驾亲征了,下旨给内阁,朕同意召集天下的士绅来京,共商国事。”
“啊!”王承恩。
翌日,乾清宫着火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师,好在天子有百灵护体,没有受到损伤,京师的百姓倒是庆幸。
东林党人则连连叹息了,但凡有其他的选择,他们都不愿意兵谏,这种选择的危害太大了,大到没几个人愿意承受。
但后面崇祯皇帝同意召开资政会,甚至还下旨以后朝廷的政务,由内阁首辅总理朝政,不再需要司礼监批红。
这让他们喜出望外了,这场火灾也不是没有好处,终于让天子想通了,治理天下还要靠他们这些士绅,这么多年了,大明的相权终于回来了。
交泰殿。
崇祯用纱布绷着脸,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疲惫对着杨鹤道:“爱卿,满朝臣子皆辜负皇恩,只有贺爱卿是朕辜负了他,要不是朕刚愎自用,也不至于让贺爱卿陷入险境,大明的局势也不至于如此混乱。”
杨鹤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的确是对崇祯皇帝失望,但他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这些同僚敢做出谋害天子之事,他的三观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了,这些年朝廷的党政越来越激烈,下限也越来越低,却没想到现在已经低到连天子都敢谋害了,他的这些同僚和造反徐晨有什么区别?
杨鹤甚至觉得自己的那些老友更加卑劣,徐晨想造反,他正大光明的说了出来,也是按自己说的话去做的。
哪怕双方是敌对的关系,杨鹤也承认徐晨是天下一等一的英杰,他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自家的私利,是真想改变这个动乱的天下,
反而是他的这些老朋友,一个个躲在暗地里蝇营狗苟,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来夺取权,他们有何的面目标榜自己为正义。
自喻君子的东林党用小人的手段来夺权,反而是徐晨这个叛逆用君子的方法来夺取天下,大明的天下终究是礼崩乐坏了。
杨鹤在发呆,崇祯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缓慢道:“朕已经没办法去救贺爱卿了,救援之事只能拜托爱卿你了,朕会任命你为宣大,大同总督,神枢营也交给爱卿统领,朕还会给满贵和马世龙下旨,让他们听从爱卿的命令,只是他们还认不认圣旨,朕就没办法保证了。”
“陛下!”杨鹤对着崇祯泪流满面的行了一个大礼,不知道感激崇祯还想着贺函,还是对自己的老友失望,又或者对自己坚持了几十年信念崩溃的绝望。
以前的大明王朝再也回不来了,往后的天下就是礼崩乐坏,兵强马壮者为王的时代了。
杨鹤少年是经历了张居正改革的盛世时代,但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在暮年会见到大明彻底崩坏。
内阁公署。
此刻的周延儒感觉极其奇妙,自从几日前的那场火灾之后,天子彻底放权了,连朝政大事都不怎么管了,地方上的奏折通通交给了他们内阁,说由他们处理就可以,而他们批复的奏折天子一件都没反应。
他这个内阁首辅的权利变得前所未有的大,自己一言可决天下事的,让他前所未有的畅快。
“这就是宰相的权利吗!”周延儒压抑内心激动道。
兵部尚书黄世俊皱眉头道:“祖大寿的两万骑兵怎么办,不能让他们一直滞留在京师之下,要不让祖大寿回辽东?”
侯恂道:“我等了还没完全胜利,紫禁城还有新军在,这支军队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给祖大寿左军都督之位,大军编练京营当中。”
黄世俊道:“天子派遣杨鹤去救援贺函了,这也是个隐患。”
侯恂笑道:“这时候天子手中的军队越少对我等越安全,且不说皇太极10万兵马把贺涵的大军团团包围,杨鹤没有本事救援贺函,即便真救出来了,我等安排贺涵为辽东总兵,让他和女真人继续斗,只要他不在天子身边,贺涵和他的新军就会成为大明手中最强大的利器。”
周延儒点头道:“若谷所言有理,我等要转变对贺涵的态度,只要他不在京师,他在辽东愿清多少田,就清多少田,现在我等最关键要做的事,就是要召集天下的士绅入京,大家共商国事,这乱糟糟的天下也该整顿一番。”
他现在大权独揽,堪比开国时期的宰相,自然不愿意看到大明的天下如此乱糟糟了。
黄世俊道:“中原各路大军军饷的问题如何解决,朝廷不能继续再拖下去了。”
周延儒眉头紧皱,以前这个麻烦他们可以甩给天子,但现在天子放权了,这个麻烦就是他们的了。
他想了想道:“那些盐商不是准备了500万两银子,让他们交出来给朝廷应急。”
户部尚书王永光着急道:“500万两也不够,而且现在北方旱灾,最缺的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