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锤眼尖,瞧见徐晨到来,咧嘴笑着迎上前去,道:“东家,您可算来了!”
徐晨指着那炉子,问道:“这便是铁锤师傅您所说的高炉?”
大铁锤一脸自豪,昂首道:“正是!这高炉高一丈二,一次便可炼铁两千斤呐!抵得上上十几个打铁炉子。”
这高炉建成,炼铁效率果然不同往昔。如今大铁锤已将自己全副精力都投入到这炼铁厂之中。他早早便将自己在米脂的铁匠铺交予儿子打理,自己则领着一众学徒来到这炼铁厂。为保证高炉能日夜不停运转,大铁锤又新招募了十名学徒。
此时的钢铁厂里,学徒们各司其职。有的在仔细筛选铁矿,有的正奋力捣碎焦炭。两个身强力壮的学徒,正一刻不停地拉扯着那鼓风机。这活儿,可是炼铁厂里最辛苦的,每隔半炷香的工夫,便会有另外两个学徒前来替换。换下来的学徒,便喝着盐汤,补充身上流失的水分与体力。在这般以老带新的安排下,整个钢铁厂的三十余位学徒,人人各负其责,一切井然有序。
大铁锤满脸得意,对徐晨说道:“如今每日能炼一炉铁,俺们便能赚上十两银子。东家,您找俺打造这高炉,可算是寻着个赚钱的好营生啦!”
话罢,他却又微微皱眉,面露迟疑之色,问道:“不过,东家,您这边的订单可充足?若是订单不够,这高炉可就要变成个吞金的物件喽。”
高炉技术在大明时期已经非常普遍了,大明13省几乎都有,但限制高炉扩张的却是市场,高炉一次能练几千上万斤的铁,但是要消耗上万斤的铁矿,几万斤的煤炭,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即便是勉强建了高炉,也会很快破产。
为什么说封建制度会阻碍科技进步,米脂县建不起高炉,但不代表没有需求,米脂的农户镰刀都快磨光了,甚至有的农户连镰刀都没有,只能拿磨尖的石片来割麦子,但他们买不起铁制镰刀。
地主倒是买得起镰刀,但他们只负责收租,根本不负责种地,也不在意地里收成如何?
反正是定好了租的,收成差,他们反而更好的兼并土地,当地主成为这片土地的主流之后,新修大型水利设施这样的工程就逐步在这片土地消失了。
不过地主不管农户,抗旱会却不能不管。
徐晨微微一笑道:“此刻秋收将近,农户们正需大量镰刀,我且先订购一千柄。此外,我那打井队也需不少物件,钢管、压水井龙头自是不必说,打井的设备再来十套,水龙头也得要两百个。”
虽说抗旱会定下以五升米作为入会标准,可农户打一口井,满打满算也就只能拿出五斗米,折算下来大约值五钱银子。余下的二两银子,便算是抗旱会给的补助了。
不过如今,抗旱会也接了外头地主的打井单子,一口井能收五两银子,若是井打得深些,价格还会更高。如此一来,在外头给地主打一口井赚的钱,差不多便能补贴农户打一口井。如今,打井队的外来订单,已然成了抗旱会最主要的进项。
说着,徐晨从怀中掏出一沓素描纸,道:“铁锤师傅,某这里有个物件,想劳烦师傅帮忙打造一番。”
他手中所拿的,正是后世的打谷机图纸。在这个时代,农户打谷用的还是连枷,效率低下。而这打谷机,其效率比连枷高出何止十倍。徐晨此番,便是打算为抗旱会订购一批。
“若是铁锤师傅有法子造出来,某先预定一百台。”
大铁锤接过图纸,仔细端详一番,脸上露出笑容,道:“先生这图纸画得如此详尽,某定能将这物件做出来。”
如此一来,有了这许多订单,炼铁厂在往后三个月内,自是不必担忧产能过剩的问题了。
大同工业区,午后时分。
告示栏四周早已围满了工匠。最让工匠们激动不已的是,告示栏旁边还张贴着徐晨所绘的小区示意图。虽说徐晨是依照后世农村安居房的样式画的,可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这般房屋简直就是他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梦想居所。
“快看呐!俺们建造队的工钱,一月有三钱银子哩!”一个灰头土脸的年轻工匠兴奋地叫嚷着,“如今在这厂子里头,吃住都由厂子里包了。如此算来,俺一年便能攒下三两六钱银子呐!”
说罢,他又认真地算起账来:“三五十五……俺只要五年时间,便能买下一栋砖瓦房啦!到那时,俺就请媒婆给俺寻个好媳妇!”
旁边另一个工匠也跟着说道:“纺织厂的女工,工钱也是一月三钱银子呢。人家有媳妇帮衬,如此算来,两年半便能有一栋房子喽。”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将羡慕的目光投向那有媳妇的工匠。
这边孙磊也在护卫队的告示栏处,找到了他们工钱的标准。他惊喜万分,赶忙跑到孙可旺身旁,说道:“大哥,俺们的工钱一月竟有四钱!你是小队长,工钱一月五钱呐!俺一年下来能赚四两八钱银子,大哥您一年能赚六两。咱兄弟俩这加起来,明年便能买下一栋砖房!”
孙可旺笑着拍了拍孙磊的肩膀,道:“等买了房子,大哥便给你寻一房好媳妇。”
孙磊听了,脸一红,腼腆笑道:“要找也该是大哥您先找才是。”
求收藏,求月票,求举荐票
第44章 ,发工钱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初二
大同工业区内一片欢腾热闹之象。今日,工业区破天荒地给工匠们放了一日假,专为方便他们领取工钱。
而且工匠们还瞧见工业区前用帐篷临时搭建起的一处帐篷区,里头已然摆满了从米脂县各处购置来的各类货物。
工匠们以各个中队为单位,前来领取他们的工钱。工具仓临时被改造成发放工钱之地,只见九条长龙排出去老远。
维持秩序的孙磊,手指不远处正在搭建的帐篷,对身旁的孙可旺说道:“老吴讲了,工业区弄了个好大的杂货铺,从米脂县买进好多物件,能用粮票支付呢。等咱交了岗,去瞧瞧咋样?”
孙可旺手持哨棒,一脸满不在乎,道:“咱在这有吃有住的,俺可不打算去。你不是老嚷着要攒钱么?”
而后他指着工业区不远的一块刚刚整平的荒地道:“房不买了,婆娘不取了?”
为了取信工匠,开会的第二天就有一个土木中队去整形土地,第三天地契也办下来了,荒地上树立着一块告示板,上面贴着正是徐晨画的小区示意图。
这已经成为工业区的新热点了,每次下工之后,都有工匠去观看,甚至还会搭把手帮忙。
孙磊略显尴尬,赔笑道:“小弟就只是想去瞅瞅。”
孙可旺点点头,道:“行吧,等交岗之后,咱去看看。”
为了顺利发放工钱,大同社特意成立了大同钱庄,安排魏青担任钱庄管事,又挑了十位识文断字的童生做钱庄伙计。
此前,他们花了一日功夫,将纸张裁剪成仿若后世纸币大小,而后印上大同社钱庄的印记,仔细做好编号,并印上“100文钱”“50文钱”“10文钱”等阿拉伯数字,就这样,一张简易的粮票便制成了。
只是因当下条件简陋,这粮票的质量着实不高,且极易被人仿制。好在其使用范围仅在这大同工业区一隅之地,若有人仿制也容易被察觉。待往后条件改善了,自然会提高粮票的防伪标准。
此刻,魏青端坐在椅子上,拿起桌上的名单,对着一位工匠发问:“你是哪个中队的?叫甚名字?”
那工匠微微有些紧张,回道:“土木三中队,一小队,吴富贵。”
魏青依着他报的信息,迅速找到了吴富贵的名字,随后说道:“吴富贵,本月工钱三百文粮票。”
说罢,他拿起一张 100文,又搭配几张 50文、20文、10文不等票面的粮票,递过去道:“这是三百文粮票,你仔细点验一下。若数目无误,便在此处签名,再按个手印。”
在这工业区劳作,虽说辛苦,却不像后世那般有“九九六”的高强度工作模式。但每日吃完晚饭,还有一个时辰的学习时间。历经两个月,大同工业区的工匠们已然能认识三百个以上的常用字,学会了阿拉伯数字,还掌握了三位数的简单加减法以及九九乘法表。
所以吴富贵仔细算了三遍,确认数字无误后,才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下“吴富贵”三个字,接着郑重地按下自己的手印。
之后,魏青提醒道:“这粮票你可要妥善收好,切莫弄丢或是被人偷去了。不过,要是你当下没啥要买的东西,下午可将粮票存到咱大同钱庄,一年能给五厘的利息。”
吴富贵拿着这几张轻飘飘的粮票,心中仍有些许迟疑。他自是相信徐晨与大同社。
可这写着数字的白纸,真能拿去换东西?
他心里头还是忐忑不安。毕竟老朱家发行的宝钞,把纸币的信用破坏得彻彻底底。自老朱开始起,发行宝钞就从未想过控制数量,也没打算建立准备金制度,更不曾想过回收之事,就抱着能骗一点是一点的心思。以至于在这情形下,钱庄的银票都比老朱的宝钞更有信誉,纸币的名声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其他工匠也陆续领到了粮票。这些平日里相熟的人聚在一处,望着手中的粮票,皆是一脸不知所措。
“这真能换吃的?”吴富贵满心疑虑地问道。
谢石头指着那杂货铺,提议道:“要不咱去那边买点东西试试?”
“走,走!”众人应和着,一同朝着那用帐篷搭成的杂货铺走去。
这大同社的杂货铺,虽说名为杂货铺,但其经营模式实则更趋近于后世的菜市场。里头有卖包子的摊位,也有卖面条之类小吃的地方,还摆放着一些果脯等零食。此外,还有布料、毛巾、衣服等各类货物,以及木盆、木碗等日常用品。
管事郑兴权将十几个年纪稍大的妇孺召集到一起,举起手中的货物定价单,说道:“不清楚货物价格的,就看这单子。都得依照上面的价格售卖,不许讨价还价。记住,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每天晚上都得清点货款,要是账目对不上,你们都得受罚,可都听明白了?”
妇孺们神情略显紧张,纷纷点头应道:“知道了。”
她们十分珍视如今这份工作。在大同工业区,妇孺的劳动力其实有些过剩。能成为纺织女工的,也就几十人。剩下那两百来人,只能做做烧火做饭、洗衣服之类的轻体力活。因为人多活少,有时候甚至得抢着干活,不然就没活儿可做,这让她们常有被孤立之感,心里更是担忧会被赶出工业区。
大同工业区的妇孺,最是羡慕纺织厂的女工。徐晨先生不止一次夸赞她们是工业区的支柱,她们根本无需担心被赶走。也正因如此,她们对眼下这份差事格外珍惜。
郑兴权继续道:“这份差事做好了,以后这里的摊位会承包给你们,让你们有一份吃饭的差事,什么时候赚够了这个货物的成本,什么时候这个摊位就是属于你们,所以你们在为自己当差。”
“俺们会做好的。”妇孺们激动说道。
管事郑兴权见状,抬手拍了两下,喊道:“好嘞,大伙开始干活吧。”
求举荐票,月票
第45章 ,人间景象,准备与地主谈判
妇孺走到摊子前面,她们身后木架上都摆着十几种货物,每个摊位前都有一个售货员。这般交易方式,虽说人力成本较高,却着实更契合当下工业区的状况。
就在这时,工匠们怀揣着粮票来到了杂货铺外围。只因有两名护卫队成员在旁阻拦,众人只能在外面停下脚步,驻足观望。
郑兴权对护卫队成员说道:“可以放他们进来了。”
吴富贵等人怀着好奇的心情步入其中。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丝高兴之色。虽说此处看着有些像露天菜市场,但对于大同社的工匠们而言,这已然是他们半年来所见到最为繁华的地方了。
他们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目光四处打量,东瞧瞧,西看看。
吴富贵他们停到一个面摊前惊讶道:“王家大婶?”
王大婶笑道:“是富贵兄弟,要不要来碗面,素面只要2文粮票,烂肉面三文粮票。”
吴富贵道:“来一碗素面。”
其他几人也纷纷道:“俺们也来碗素面。”
“好嘞!”王大婶道。
要是手中握着铜钱,他们肯定是舍不得花两文钱来吃一碗素面的。
没多久面就端上来了,真就是纯素面,有点油花,还有点葱花。
但吴富贵他们也不嫌弃,当即摊子上就弹来“嗦嗦嗦”的声音。
“真香!”
工业区虽然实行一日三餐的制度,但不是无限量的供应伙食,每个人一日的口粮是一升,大致就是后市一斤半左右的粮食。
这些粮食给现代人吃,肯定是吃不完的,但对于没有油水的古代人来说,再翻一倍他们也能吃得下,所以即便是清汤寡水的素面,对他们来说也是填补肚子的上等美食。
一大碗素面下肚,他们连面汤都喝的干干净净,王大婶看他们样子又给他们各自添了一碗汤。
他们喝的干干净净之后满意的拍拍肚子,对王富贵他们来说,肚子能吃饱,那真是天下最美妙的事情。
而后他们又去布料的摊子,花了三文钱的粮票,买了一条毛巾,又花了两文钱,买了一个竹筒水杯。
在确认自己手中的粮票是真能换到粮食,换到布匹这些货,吴富贵他们瞬间就变得小气抠门起来,把自己手中的粮票捏的死死的,看了看就离开了。
到下午又重新去了大同钱庄,把自己手中的粮票又全部存入进去。
市集上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大同工业区只要没当差的都过来凑热闹,让这里显得更加繁华了。
甚至还吸引了四里八乡的老乡来这里摆摊,大同社不但没有阻止他们,反而帮他们划定摊位,约定好门前三包,和粮票交换的规定,让他们进来摆摊。
这些老乡带来了蔬菜,鸡蛋,家禽,甚至有个屠夫直接宰了一头猪,拖到这里来贩卖。
交岗之后的孙磊带着一丝惊喜道:“哥,是猪肉。”
几个月前他们几人宰了地主家的牛,美美的吃了一顿饱的,即便是现在回忆起来都能让他口水直流。
孙可旺当即上前问道:“这肉怎么卖?”
屠夫道:“瘦肉15文一斤,五花18文一斤,肥肉22文一斤。”
孙磊拉着孙可旺道:“算了,算了,我们没锅,买了也做不了。”
孙可旺却笑道:“加点钱,叫王家婶子给我们做一顿。”
“来半斤五花肉!”
屠夫当即拿起刀笑道:“好嘞,客官。”
他一刀下去分割出1块5花肉,用稻草绑上,然后称给孙可望他们看道:“半斤高高的。”
孙可旺竖起大拇指道:“师傅您手艺真行。”
“王大婶给我们兄弟来两碗素面,这半斤肉你给切切,我们多给您一文粮票。”
王大婶笑道:“就是动动手的事情要啥钱,你们赚钱也不容易。”
孙磊感激道:“王大婶,你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