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原本端坐在龙椅上,听到贺函的声音后,缓缓站立起来。他深吸一口气,运用丹田之气,大声说道:“开始检阅。”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永定门上空回荡。
“遵旨!”贺函响亮地回应道,然后迅速骑上战马,马鞭轻轻一挥,战马嘶鸣一声,朝着秀子营前方奔去。
来到秀子营前方,他勒住缰绳,战马前蹄扬起,发出一声长嘶。贺函高声喊道:“阅兵开始!”
秀子营参将姜轩大吼道:“正步走!”
“啪啪啪!”秀子营以千人为一个方阵,士兵们把长枪端在自己的右肩上,枪头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他们迈着整齐的正步前进,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地上,上千人齐身踏步的声音,犹如一面巨大的战鼓,响彻在永定门四周。那声音仿佛是大地在颤抖,又像是雷霆在轰鸣。
千人的方阵走了大概 50步,第二支千人方阵便以同样的步伐前进。就这样,5000秀子营士兵,一支接一支地出发,仿佛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
京城的百姓们哪里看过这种场景,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微微张开,脸上满是震撼的表情。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惊叹声:“哇!”
成国公朱纯臣站在城楼上,眼睛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他捋了捋胡须,惊喜道:“千人如一,其徐如林,好啊,好啊,朝廷有如此雄军定可扭转颓势。”
在冷兵器时代,队列阵型就如同军队的灵魂。越是讲究队列阵型,军队的组织力就越强,而组织力就是强大的战斗力。秀子营展现出来的整齐划一和强大的组织力,让朱纯臣看到了大明复兴的希望。
新任的英国公张之极却脸色微变,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他只能尴尬地笑着对朱纯臣点头,但后背却早已冒出了冷汗。
他虽然知道贺涵练兵能力强,但却没想到强到这种程度。他的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害怕的感觉,要是 5万新军都是这种战斗力,那么皇太极的八旗军恐怕真的不是对手了。他不禁暗自担心起来。
“大明万胜!陛下万岁!”姜轩在看到崇祯的华盖,激动地高呼道。
他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如同号角一般。上千秀子营士兵也同时高呼道:“大明万胜!陛下万岁!”
上千人齐声大喊,声音如同炸雷一般,响彻京城内外,极其振奋人心。城楼上的百姓们被这股气势所感染,不禁也跟着大喊道:“大明万胜!陛下万岁!”
崇祯皇帝听到这欢呼的声音,感觉到无比的畅快。他当了 5年的天子了,这 5年来他日夜操劳,却始终看不到大明复兴的希望。
今天,看到城楼下一个个装备精良,昂首挺胸,精气神十足的士兵,他终于感觉到当天子的快乐了。他看着那些士兵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说道:“这才是我大明的好男儿。”
但周延儒等人一脸严肃,脸色甚至有一丝难看。他们心中暗自嘀咕:什么叫这才是我大明的好男儿?
在他们这些东林党人眼中,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在“东华门”外唱名者才是好男儿。而这些新军士兵,不过是一群贼配军而已。贺涵果然留不得,再留他,这些贼配军说不定真的会骑到他们头上。
大明几百年来形成的规矩,天子应该垂拱而治,朝廷的六部尚书、阁老才是治理国家的核心力量。
但现在,天子有了贺涵的支持,就直接甩开了朝廷自行其事,让他们这些人成为了摆设。贺涵这个武夫,有天子的支持,就在地方上欺压大族士绅,清田也不经过朝廷,把大明几百年来的规矩破坏得干干净净。
此刻,东林党人越发地明白,朝廷的祸患在贺涵这个跋扈的武夫,在忠奸不分的天子。
想要阻止天子乱政,就要除掉贺涵和他们的新军,让大明的秩序再一次回归到原本的模样,让天子垂拱而治。
此时,已经走过了十几支步兵方阵,一门门火炮方阵开始出现。火炮以 4门排成一排,四排成一个火炮方阵,16门 3000斤以上的红衣大炮在 4匹马的牵引下,缓慢而庄重地走过了阅兵的现场。那些又长又粗的炮管,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给了京师百姓极大的心理安慰。这么多火炮,哪怕用火炮炸也能把那些该死的女真人全部给炸死。
得到大明朝廷的支持之后,新军的武器装备快速向大同军靠拢。以前秀子营没有的 1600斤的轻型火炮,3200斤的重型火炮,现在通通都有了,而且数量极多,超过了上百门。
大明朝的军事人才太多了,葡萄牙人的红衣大炮进入大明之后,很快就被山寨出来了。现在的山东巡抚孙元化就是制造火炮的专家,他一年时间就为大明铸造出 200多门火炮,还通过了葡萄牙人训练出一批合格的炮兵。
这些火炮少部分补充到大同、宣大、蓟、辽等军镇,大部分都填充到贺涵的新军当中了。在此刻武器装备上,大明的新军终于比得上徐晨的大同军。
在稍微偏一点的地方,直隶总督杨鹤和顺天府尹杨嗣昌两人在小声地聊天。杨嗣昌一脸惊愕地说道:“新军居然有如此战斗力。这应该是自戚少保之后京营战斗力最强大的时刻。”他的眼中满是惊叹,仿佛看到了大明复兴的曙光。
杨鹤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现在可能是朝廷几十年来最强的时刻,但却是朝廷最危险的时刻。贺涵练兵的兵书就是出自徐晨,看这 5万新军,你再想想大同社有几十万这样的军队。”他的声音低沉而忧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危机。
杨嗣昌听了自己父亲的话,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他觉得这 5万大军已经能纵横天下了,如果大同社有几十万这样的大军,只怕天下没有任何势力能阻止这支大军。
杨鹤看着远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说道:“所以留给朝廷的时间不多了,这次抄盐商的家能弄到 3000万两银子,最起码能再多编练 10万新军,朝廷就可以和大同社一战。这些盐商吸了大明 200年的血,再用他们的血肉滋养新军,保卫大明,也算是他们为国尽忠了。”
牺牲十几家盐商保住大明 200年来的江山,这对大明各方势力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杨鹤没有阻止崇祯他们想抄盐商家的想法。
阅兵完成之后,崇祯皇帝下旨允许新军在永定门的瓮城驻扎。
而后,他更是连连派出内侍,不断犒赏着新军。内侍们捧着各种赏赐品,穿梭在新军之中,士兵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感激的笑容。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脸上还带着阅兵时的兴奋和喜悦。贺函站在殿下,身姿挺拔。崇祯皇帝看着贺函激动地说道:“爱卿果然没让朕失望,为朝廷练出了 5万强悍的新军。”
贺函单膝下跪,说道:“陛下阅兵之后,臣这就带秀子营南下了去扬州。”
崇祯皇帝愕然道:“爱卿不歇几日再南下?”他觉得贺函练兵辛苦,应该休息一段时间再出发。
贺函道:“兵贵神速,大同社留给朝廷的时间不会太多。按照徐晨的习惯,秋收之后极大可能会出兵,如果能在 3月内抄了扬州盐商的家,还有大概半年的时间再练出四五万新军,有 10万新军,再加上朝廷原本的军队,或许能与大同社一战。”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紧迫感,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的耽搁。
英国公府邸书房内,当初谋划要灭了新军,杀了贺函的人,一个个脸色难看的坐在这里,不过这次多了内阁首府周延儒。
张之极脸色道:“以今天新军表现的战斗力来看,五万新军去辽东,只怕女真人未必能抗住贺函一击。”
周延儒道:“女真人此次几乎倾巢而出,兵力最起码是新军的两倍以上,难道还不能取胜?”
张之极摇头道:“要是士兵多就能打胜仗,朝廷早就灭了女真人了。”
户部左侍郎傅永淳奇怪道:“不应该呀,贺涵这支新军,长的也不过训练了半年,短的也只有三四个月,这种士兵上了战场应该一哄而散,怎么可能练的如此精锐?”
侯恂道:“现在在想这些已经没有意义,这支新军已经出现了,现在我们要想的是贺凡如果真击退了皇太极的大军,我等该怎么办?”
文震孟严肃道:“这种朝廷不能控制的军队,越强悍危险越大,我等现在的困局不就是因为这支军队太过于强悍。”
现场的气氛沉默下来了。这场阅兵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最不想要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他们冒着杀头的风险联络皇太极,也最多只能拖延几个月时间。
半天后,文震孟恶狠狠道:“必要的时候,为了大明的江山,为了天下士绅,朝廷需要一个能保住天下的天子。”
此言一出,现场所有人都露出了恐惧的神色,他们都听出文震孟的言外之意,在局势不可掌控之时,换一个更符合他们心意的天子
第247章 ,贺函的不安与再次相遇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26日,天空万里无云,冬日的寒气尚未消散,但暖日又马上驱逐了寒气,使得天气极适合行军。
贺涵正站在秀子营的营帐前,望着整装待发的士兵,心中盘算着南下扬州的行程。突然,一匹快马如旋风般疾驰而来,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弥漫开来。信使飞身下马道:“陛下招贺总兵入宫。”
贺涵眉头一皱,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不敢耽搁,快马加鞭直奔紫禁城。
当他踏入乾清宫时,只见崇祯皇帝正满脸气愤地在殿中来回踱步,龙袍随风飘动,犹如暴风雨中的旗帜。周延儒等内阁大臣垂手站在一旁,神色忧虑。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怒目圆睁,声音中带着怒火:“这祖大寿,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简直就是个废物!朝廷每年耗费 500万两白银养着他们,都养了两年了,却一点用处都没有!”说罢,将手中的奏章狠狠地摔在桌子上。
今年二月的时候,祖大寿上书请求重修大凌河城,以加强北方防御,抵御女真人的侵扰。当时崇祯皇帝召集了周延儒和侯恂商议此事。
周延儒分析道:“陛下,大凌河城地处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是北方防线的重要支撑,修好此城,女真人想要入侵直隶就哪有那么容易了。”
侯恂也点头附和,他捋了捋胡须说道:“周大人所言极是。大凌河城一旦建成,就如同一把利刃插入女真人的腹地,对他们形成极大的威慑。而且,祖大寿愿意承担此重任,也算是将功折罪的机会,陛下不妨应允。”
崇祯皇帝他看得更为长远。大凌河城若能成为进攻女真人的前线基地,无疑是实现他收复辽东、重振大明威严的重要一步。
想到这里他批准了祖大寿的请求。祖大寿当时拍着胸脯保证,只需一个月就能修好城池。然而,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这城池才修到一半,就被女真人包围得水泄不通,祖大寿还厚着脸皮向朝廷求援。
周延儒见崇祯皇帝如此愤怒,赶忙上前一步,拱手劝道:“陛下息怒。大凌河城中有 1万精锐士兵和 1万民夫,皆是朝廷的宝贵力量。倘若弃之不顾,关宁防线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关宁不稳,京师便如危卵,岌岌可危啊。”
侯恂也接着说道:“陛下,正因为大凌河城至关重要,皇太极必然会想尽办法摧毁它。以往朝廷在辽东战场上屡屡受挫,是因为没有能与女真人野战的精锐军队。
但如今不同了,朝廷新军已成,大凌河城如今反倒成了女真人的破绽。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调出新军精锐,与女真人一战。只要能重创女真人的八旗军队,陛下您当初‘5年平辽’的誓言就有望实现了。”
这一番话让崇祯皇帝眼前一亮。当年,他与袁崇焕定下“5年平辽”的誓言,然而随着女真人屡次入关劫掠,这誓言早已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如今若能抓住这个机会,挽回颜面,重振朝纲,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转头看向一直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贺涵。
贺涵却敏锐地察觉到祖大寿求援的时机太过巧合。但凡晚一日,他就已经带着秀子营南下扬州了。辽东战事背后,只怕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更重要的是,祖大寿的求援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如果现在奔赴辽东战场,一来一回加上战斗的时间,大半年时间都将耗在那里。抄扬州盐商的家事小,他最担心的是大同社趁机进攻中原,而新军却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到那时只怕赶不上中原大战,后果不堪设想。
贺涵沉思片刻,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如今朝廷最大的敌人并非女真人,而是大同社。他们在中原地区势力渐长,对朝廷的威胁与日俱增。辽东方面,目前应以稳住战线为主。臣以为,可令祖大寿撤出大凌河,退守锦州,保存实力,以待时机。”
贺涵的话让崇祯皇帝陷入了沉思。
是啊,按照他和贺涵原本定下的战略,此时应该南下抄盐商的家,获取更多的钱财,编练更多的新军,以应对大同社的威胁。贺涵要是去了辽东前线,谁来帮他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呢?
崇祯皇帝心中十分纠结。比起教训女真人,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朝廷的财政问题。如今的大明,局势比历史上更为严峻。
陕北地区的战乱使得财政收入锐减,十分之一以上的赋税化为乌有。为了抵御大同社,朝廷还得在中原和山西行省囤积重兵。他的老师孙承宗虽然忠心耿耿,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却是个花钱的主。自从去年带领大军驻守在洛阳,整个河南、山西行省的税负被花光不说,大明朝廷还支援了 400万两银子。这孙承宗,简直就是制造了一个新的关宁集团,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
若不是贺涵推行清田政策,让新军的财政支出大为减少,又抄了一些勋贵士绅的家,大明的财政恐怕早就破产了。崇祯皇帝这大半年来之所以能忍受财政亏空,就是因为知道有扬州盐商这个大血包存在,朝廷所有的亏空都能从他们那里填补。
如果贺涵带着新军去了辽东,朝廷的财政亏空无人填补,他又得继续做那为军饷发愁的“饷帝”,这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崇祯皇帝在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犹豫和无奈,一时间难以做出决断。
侯恂脸上带着一丝冷笑,目光锐利地看向贺函:“贺总兵,听闻新军训练有素,可如今却对与辽东女真人野战之事如此踌躇,莫不是新军竟不敢与女真人一战?若新军连女真人都无法击败,日后又有何底气去对付那关中的大同贼寇?你这新军成立的意义又在哪里?”
此言一出,乾清宫内议论纷纷。此时的大明朝堂,到了崇祯四年已然形成一种共识:关中的大同贼寇比辽东的女真人战斗力更强,所以朝廷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中原地区。
贺函神色淡然说道:“侯大人,非是末将胆怯。只是如今进攻女真人,时机着实不佳。辽东之地,地形复杂,女真人又善骑射,且熟悉当地环境。如今我军尚未完全准备妥当,贸然出击,恐难取胜。”
侯恂却不以为然道:“陛下,老夫以为现在反而是最好的时机。天下对我大明威胁最大的,便是关中的大同贼寇与辽东的女真人。此二贼南北夹击朝廷,局势对朝廷极为不利。朝廷若想改变这一局面,就应当先易后难。辽东女真人虽凶悍,但相较于大同贼寇,实力稍弱。先剿灭辽东的女真人,解决朝廷北方的顾虑,如此朝廷才能集中力量对付大同贼寇。”
次辅钱象坤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陛下,兵部尚书之言有理。朝廷应趁此机会剿灭辽东女真人,以绝后患。”其他各部尚书也纷纷点头,认可侯恂的战略。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看着朝堂上众人的表情,心中也有些动摇。这些大臣说的也有理,与其一直处于两面夹击的态势,不如先消灭一个相对弱小的敌人。
于是他缓缓看向贺函:“爱卿,还是去救援祖大寿吧。正好也用女真人来练练兵,增强新军的战斗力。”
贺函心中无奈,但君命难违,他只能抱拳领命:“陛下,末将遵旨。”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4月 2日,京师附近的乡下一片忙碌景象。贺函的手下站在一个高台上,大声说道:“乡亲们,如今辽东战事吃紧,朝廷需要你们的帮助。此次出征,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保卫大明的江山。只要大家肯出力,战后必有重赏,可以优先加入新军。”
新军的待遇在直隶大家都是知道的,五十亩田地,足够让一个家族实现阶级的跃迁了。在可以优先加入新军的号召下,很快就招到了 2万民夫。
与此同时,贺函派人前往天津征调粮草、火器、火药等器械。天津的仓库里,士兵们忙碌地搬运着物资。一箱箱的火药被小心翼翼地抬上马车,一门门火炮被装上船只,他们将乘船从天津位置抵山海关。
贺函还亲自到兵部和户部,与官员们交涉,弄来了大量的粮草器械。让他惊讶的是,这次朝廷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所有的物资很快就准备妥当,甚至连漂没都没有。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怀疑辽东战事可能真有问题。
大军开拔之前,贺函找到恩师杨鹤说道:“老师,辽东战事只怕有很大的隐情。战场上学生不怕敌人的火炮刀剑,但只怕有奸臣暗害陛下。如今紫禁城的守卫基本上是由神机营和神枢营担任,但他们要对付的势力太过于庞大了,学生还是担心会出问题。京城就请老师照应了。”
杨鹤看着贺函,眼神坚定拍了拍贺函的肩膀:“你放心地去战场,老夫舍了这条命也不会让天子有问题。你只管奋勇杀敌,莫要牵挂京城之事。”
得到杨鹤的保证后,贺函心中稍安。他带着 4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辽东。
话分两头,且说这辽东战场,却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扑向大凌河城。在成功包围大凌河之后,他迅速调兵遣将,命令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领两万精悍兵马,经义州一路疾驰,屯驻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了锦州与大凌河之间的联系,让祖大寿所部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而皇太极自己,则带着余下的八万主力人马,稳稳驻扎在大凌河城下。
而后他设下丰盛的筵席,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筵席结束后,皇太极面色一肃,再次申令军纪。皇太极的野心极大,他可不只想当女真人的皇帝,更想当中原的皇帝。所以,他对八旗军纪的要求相对严格了一些,当然,这也只是相对他父亲努尔哈赤动不动就屠城的水准而言。
再说大凌河城内的祖大寿,此刻却显得颇为惬意。大凌河城虽曾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祖大寿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调集了大量的民夫,日夜不停地修筑城墙,修城进度十分迅速。同时,他还储备了充足的粮草,堆积如山的粮食和兵器,让城中的士兵们心里有了底。女真人一来,祖大寿果断下令,将四个大门紧紧堵住,带领大军躲在大凌河城中。
他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就等着皇太极和贺涵大战一场,双方不管是哪个战死,他都高兴。要是能拼得两败俱伤,那就更好了,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而皇太极也似乎看透了祖大寿的心思,但也没在意,他这一战要对付的是贺涵和他的新军,对祖大寿他不愿意浪费精力。
但皇太极也不会让祖大寿打扰他的计划。于是他让随军民夫在大凌河城四周深挖战壕。民夫们手持铁锹,奋力挖掘,泥土飞扬。经过数日的努力,挖了四道又深又宽的壕沟,还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小小的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让祖大寿插翅难飞。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4月12日。
贺涵带领大军越过了山海关,浩浩荡荡地向辽东战场进发。参将马科热情地帮贺涵的大军驻扎好营帐。贺涵派人向马科等人请求支援。然而,马科等关宁将门却以粮草不足为由拒绝了。
贺涵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接下来的几日,辽东的军堡都是以这个借口拒绝支援贺涵。贺涵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这辽东的将门肯定有问题。他们这是给了除了粮草器械外的一切支援。就是想孤立自己的大军
贺涵当机立断,当即改变了行军的速度。他下令大军每日行军至30里,达到路程之后必定开始安营扎寨。辽东将门为他们准备的营寨,贺涵根本不去。他带着大军另寻地方扎营,加强戒备。靠近锦州后,一日行军的路程更是降低到20里。这场救援之旅硬生生地被贺涵磨到了5月,可他的大军都还没到达战场。
这下祖大寿他们可着急了,辽东战报如同雪片一般,不断传到贺涵军中。
先是传来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国击溃的消息;接着又说锦州总兵吴襄、参将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结果因为大雾被金人打得大败。
但贺涵不为所动,反而继续降低了行军的速度。在没有充足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情况下贸然前进,只会让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于是整支大军就像乌龟一般缓慢地靠近大凌河城。
这日前来救援的吴襄心急如焚地找到贺涵,着急地说道:“贺总兵,救兵如救火,您这样缓慢地前进,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大凌河,又什么时候才能击败女真人?”
贺涵一脸淡然,不紧不慢地说道:“祖总兵守在坚固的城池当中,怕什么。倒是我行军了一个多月,粮草都快耗尽了,哪里还有战斗力去对付女真人。等过几日粮草耗尽,本将也尽力了,也该带着大军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