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口令声:“向左转。”“起步走。”“立定!”
士兵们手中拿着的也不是刀剑,而是一杆杆火枪。他们步伐整齐,动作规范,仿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铁军。
皇太极在军营中缓缓巡视着,看到士兵们队形走得整齐,刺刀术更是融合了女真人的战刀刀法,刚猛有力。他满意地点点头。
我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吼道:“火枪不过是懦夫的武器,用战刀砍死敌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这时另一个声音传出来道:“要不我们比划比划,我用火枪,你用刀,看谁先死。”
“鳌拜!”皇太极脸色当即难看起来。
他当即走到吵闹的校场,只见一群女真人武将围着萧涛等人。
鳌拜等人看到了皇太极马上下跪行礼道:“奴才参见皇上。”
皇太极呵斥道:“你们围着教官做什么,想以下犯上吗?”
鳌拜道:“奴才只是不服气,我女真人以骑射驰骋天下,何须学着汉人操弄火枪。”
听到这话皇太极怒火直冲眉头,用自己手中的马鞭不断鞭打着鳌拜。
“你也是驰骋沙场的老将,居然说这样的混账话,我女真人驰骋天下靠的是装备精良,铠甲厚实,有厉害的武器不用,用刀剑,你怎么不把盔甲刀剑也给脱了,看你赤手空拳能不能打胜仗?”
而后他看着四周的将领呵斥道:“再有以下犯上者军法处置,还不快滚,看到你们朕就烦。”
鳌拜的人仓皇离开。
皇太极对萧涛道:“是朕管教不严,让他们得罪萧教头。”
萧涛道:“某已经习惯了。”
己巳之战,秀子营几乎全军覆没,萧涛和两百多秀子营士兵被俘虏。
但皇太极却极其重视萧涛,一回到沈阳就释放了他,而后3日一小宴,5日一大宴,给他安排住宅,仆人服侍。
最终萧涛他们投靠了皇太极,但却约定他只做女真人的教官,不亲自参女真人与与大明之间的战斗。
这要求皇太极也答应了,任命萧涛为八旗火器教官,专门训练镶黄旗如何使用火器战术。
第245章 ,皇太极的根基被动摇
皇太极和萧涛在营帐中相对而坐,寒暄了几句之后,皇太极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直截了当地问道:“我八旗的火器士兵能否和当初的秀子营一战?”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秀子营的强悍战斗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不得不谨慎对待。
萧涛微微皱起眉头,在内心思考怎么回答皇太极的问题。过了一会儿他道:“大汗,这些八旗战士本就是身经百战的士兵,哪怕用刀剑也能和秀子营一战,如今配备了火器,战斗力自然更加强悍。但火器营的关键在于火炮,大汗的八旗士兵在这方面就比较缺乏了。”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其实八旗士兵训练火枪对提升战斗力的效果并不显著。使用火枪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快速训练出一批战斗力合格的士兵,而这恰恰是大汗所缺乏的。八旗士兵本身战斗力就很强悍,可大汗治下也就只有这些八旗精锐。”
皇太极听完,眉头皱得更紧了,头痛的感觉愈发强烈。大清缺少人口这一问题,他又怎会不清楚呢?
辽东战乱了十几年,大量的百姓惨死在战火之中。努尔哈赤在即将病死的时候,又大肆屠杀了一波汉人,使得整个辽东的汉民锐减至百万上下。
还是他这次杀到关内,抢了几十万青壮,才让辽东的人口勉强维持在 150万左右。再把投靠自己的蒙古部落算上来,整个大金国的人口也就将将 200万。
为了解决人口不足的问题,他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到大明境内抢人口,二是吸纳大漠的蒙古人。在解决军队不足的问题上,他成立了蒙八旗、汉八旗,并且已经颇见成效。因为去年他带着蒙古人劫掠了一番大明,蒙八旗的数量增加到 4万人,汉八旗则有 2万人,金国的总兵力终于达到了十四万人。
更关键的是,靠着这次抢劫大明,皇太极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威望。在去年的战事当中,二贝勒阿敏在这场大战即将结束的收尾阶段,先是被明军击败,后又昏了头屠城。在撤退过程中,阿敏贪图钱财,来不及部署军队殿后,结果遭到明军袭击,后金又折损了约二百名士兵。也就是说,去年一场原本的胜仗,到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女真人内部对阿敏都极为不满,年轻的将领更是呼吁要把阿敏军阀处置。皇太极抓住了这个机会,果断地将阿敏囚禁起来,收回了他的镶蓝旗。
阿敏被囚禁之后,金国的四大贝勒制度开始动摇。大贝勒代善也表达了对皇太极的臣服之意,皇太极的权力得到了巩固。
在大凌河之战打响之前,皇太极仿照明制,组建了六部,即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的贝勒全都是年轻人,他们均直接受皇太极领导。
这次看到阿敏的下场之后,代善,莽古尔泰对待皇太极的态度上比从前规矩了许多。皇太极便以关心兄长身体为名,取消了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四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的作法,皇太极在巩固权力的道路上正稳步推进,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虚化和削弱。
然而金国外部的局势却变得愈发恶化。首先是大明方向,去年他没能彻底击杀贺函,现在养虎为患,明将贺涵花了一年时间练出了又练出了五万火枪兵。要是这 5万人都和当初的秀字营一样战斗力强悍,那么金国就危险了。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贺涵过于傲气,一年时间把大明上上下下统统都得罪了。晋商代表居然想要花钱买凶杀了贺涵,还说他们已经联合了大明的新贵,辽东的将门,他们所有人都会为大韩制造一个杀死贺涵最好的时机。
这话听的皇太极都愕然,他知道明朝的大臣无耻,却没想到能无耻到这种程度,联合外敌来杀戮自家的军队。
皇太极内心虽然有所忌惮,但这种对金国利好的事情他自然答应下来。
三月初,祖大寿正在大凌河修筑城堡,他甚至派自己的家丁通知自己去包围大凌河城,好方便他向朝廷求援。
皇太极心中暗自盘算着,把贺涵和大明的新军诱惑到辽东,然后在辽东将门的配合下,全歼这支大明的新军。这样一来,就可以继续维持金国对明朝武力上的压制,让金国在辽东地区继续保持优势地位。想到这里,皇太极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这次一定不能让贺函活着。
但他心中的隐忧远不止贺涵的五万火枪兵这一点。在陕北方向,忽然崛起了一个叫大同社的组织,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大明的关中,成为了天下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若仅仅如此,倒还不足以让皇太极如此担忧。毕竟,陕北距离辽东有几千里之遥,双方想要产生直接的交际,还要看谁能先一步灭掉大明。
然而大同社却是个异类。身为一个汉人的割据势力,它居然在大漠上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大同社先是在河套地区击败了林丹汗,这已经让皇太极感到惊讶。可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同社进一步吞并了林丹汗在漠北的势力和部落。林丹汗的大福晋和他的儿子们,竟然把象征着蒙古统治权的金印献给了大同社,使得大同社取得了大漠的统治权。
这看上去好像是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纷争,但这直接打乱了皇太极的战略,重创了金国的根基。
女真人数量稀少的困境。这些年皇太极不断地从深山老林当中抓野女真人来填充族人的数量,但即便到现在,女真人的数量依旧没突破百万。
他有着夺取天下的野心,显然,女真这个小部落是难以满足他的野心的。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漠上的蒙古人。
蒙古人虽然对比汉人数量依旧稀少,但在整个大漠却有几百万之众。所以,皇太极登基之后,马上征讨的就是林丹汗。
经过一番征战,他取得了奈曼、柯尔克、巴林、科尔沁等蒙古部落的统治权,增加了几十万部众,还组建了 4万蒙古八旗士兵。这让他在草原上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然而,大同社的出现,却让皇太极在草原的威望和根基发生了动摇。大量的蒙古人开始投靠大同社,这对皇太极来说,无异于截断了金国的一条根基。他制定的联盟蒙古的战略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人要生活就要消耗物质。大同社可以提供大量廉价的布匹、铁锅和其他铁器,还能收购他们手中无用的羊毛,让他们的牛羊也能卖出高价格。投靠大同社的人,生活质量马上可以翻一倍,蒙古人自然是想投靠富裕的大同社。
而相对而言,皇太极的金国就是个穷鬼国家。前年,辽东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旱灾,这场旱灾规模之大、来势之猛,根本不是女真人这样的新生政权能抵挡的。
当时沈阳斗米的价格高达 8两银子,这价格是大明的十几倍。整个金国的经济彻底崩溃,皇太极不得不带领这些八旗士兵出去抢,因为抢不到粮食他们就要饿死。
现在,虽然皇太极抢了一批粮食,今年沈阳也没闹旱灾,物价勉强控制住了,但依旧不能改变金国贫穷的现状。
以前蒙古人没得选,只能跟着皇太极拼命去抢明朝。但现在有了大同社这个选择,不用抢就能让自己的生活翻一番,大家自然用脚投票,纷纷投靠大同社。
现在科尔沁部落的奥巴不断地向他求援,说再不制止大同社的举动,科尔沁部落就要消亡了。
这让皇太极无比头痛,他忍不住骂道:“蒙古人是真彻底没落了,打不赢汉人也就算了,居然还乐意做汉人的狗腿子。”
尤其是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亲自带领大同军的骑兵来收服原本林丹汗的部下,这更是让皇太极感到愤怒和无奈。
现在皇太极在草原和中原要同时面对两个敌人。尤其是大同社,从它吞并关中、在大漠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来看,这个敌人远远不是落魄的林丹汗和腐朽的大明王朝可以比拟的。这是一个可能比金国更加强大的敌人。
面对这两个敌人,皇太极也只能先易后难。他知道贺涵的新军对金国的威胁迫在眉睫。
于是他决定先消灭明朝的新军,杀了贺涵,打断明朝想要强军的想法。而后,再想办法把大同社驱逐出草原,重新稳固金国在草原上的地位,实现他夺取天下的野心。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16日。
沈阳城的大政殿内,气氛格外凝重。皇太极高坐在主位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下方。他召集了八旗旗主、蒙八旗以及汉军旗等各级主将。
皇太极清了清嗓子,严肃地说道:“诸位,明朝又想重修大凌河。我金国绝不能让他们如愿。此次本汗打算率领八旗主力、蒙古八旗以及汉八旗共 10万大军出征。”
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全长 398公里。它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东北与中原之间,是古代沟通两地的交通枢纽。历史上,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
它更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对于明朝而言,若要稳固辽东,就必修此城;而对于金国来说,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的争夺就异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在场的女真人皆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对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心知肚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阿济格却皱着眉头,满脸疑惑地问道:“陛下,祖大寿不过是败兵之将,摧毁大凌河需要集中我八旗主力 10万之众吗?”
这也是其他将领心中的疑虑,大军开拔大军的消耗可不低,祖大寿屡战屡败的败兵之将,值得他们如此大动干戈吗?
皇太极解释说道:“祖大寿只是诱饵。诸位,前年在京城下面的秀子营,大家还记得吗?”
此言一出,现场的女真将领们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去年那场大战,犹如一场噩梦,至今仍让他们心有余悸。他们有八成的伤亡都是秀子营造成的,那支强悍的军队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皇太极继续说道:“前年我等打虎不死,去年以来大明的皇帝以秀子营为核心,组建了 5万类似于秀子营那样的火枪新军。朕是想趁着这支大军尚未形成强大战斗力之前,将他们一举消灭。”
岳托听了,还是有些迟疑,问道:“陛下的想法虽然好,但明军会按照我们的心愿派出这支新军吗?”
皇太极神色淡定,自信地说:“辽东将门就是我们的盟友。祖大寿他们对这支新军的仇恨比我等更甚。因为有了这支新军,他们的粮饷只有原来的三成,大明皇帝有了这支强大的军队,对关宁军的依赖也减少了。祖大寿巴不得这支新军全军覆没,贺涵死在我等手中,大明内部的官员会想办法调这支新军来辽东。”
金国的将领们听了,恍然大悟。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辽东将门常常坐视大明精锐力量被他们围剿,双方的配合可以说是相当默契。每次战斗,辽东的骑兵就在战场附近观望,但绝对不会阻碍他们的行动,在损人不利己上,他们绝对信任辽东将门。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17日。
皇太极开始各方征调大军。一时间,整个金国都忙碌起来,战马嘶鸣,士兵们紧张地筹备着物资。包括蒙古兵、汉军旗在内,10万大军迅速集结完毕。
3月 22日,阳光洒在大地上,10万大军从沈阳出发,浩浩荡荡地渡过辽河,扬起漫天的尘土。他们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朝着大凌河奔去。
而此时,大凌河堡的祖大寿在得知女真人的大军已经出发之后,四门紧闭,带着民夫和士兵躲在城中,同时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地向朝廷求援。
第246章 阅兵与大明需要一个保住天下的天子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25日,春寒料峭的京城弥漫着一股别样的紧张与期待。
贺涵精心组建的四万新军,犹如即将出鞘的利刃,踏上了前往京师的道路。
这四万士兵,训练时长参差不齐,长的经过了半年多的刻苦训练,短的也有三四个月的磨砺。在贺涵近乎严苛的训练下,他们完成了队列训练和射击训练。每一个士兵都像是被精密雕琢的零件,融入到军队这个庞大的机器之中。如今他们已能迈着整齐的步伐,顶着敌人的弓箭,凭借着肌肉记忆,给敌人来一顿火枪糊脸。
新军已然形成了初步的战斗力,是向天子展示成果的时刻。于是他写了一份奏折,详细汇报了新军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水平,向天子提出进行阅兵的请求。
崇祯皇帝早就等得迫不及待了。自登基以来,他就渴望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重振大明的雄风。看到贺涵的奏折后,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当即下旨,命令贺涵带领新军来京师进行阅兵。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大明的高层和京师的百姓中传开。
朝堂之上的官员们知道这个消息脸色难看,他们并不希望天子掌握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因为这对朝廷的官员来说就是噩梦。
看看这一年,贺函凭借着他的行军,肆无忌惮的违反朝廷的法纪,天子依靠这支新军,绕开朝廷施政,对这些阁老尚书来说这一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一年。
而京师的百姓们,这些年亲眼目睹了大明日渐衰落的景象,尤其是去年女真人劫掠直隶,京城的百姓几十年来再次遭到胡奴入侵。
他们的家园被破坏,亲人被杀害,心中的恐惧和愤怒如同火山一般压抑着。他们迫切希望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他们,而在永定门见识到秀子营勇猛的京城百姓,自然对贺涵训练的新军充满了期待。
在贺涵的新军还没有抵达京城之时,永定门外的城墙上已经聚集了好几万京城的百姓。
他们穿着朴素的衣裳,有的扶老携幼,有的伸长了脖子,眼睛紧紧地盯着远方的地平线,脸上写满了焦急和期待。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不时好奇地问着大人关于新军的事情。
“来了,来了!”当贺涵的帅旗出现在地平线上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整个京城都沸腾了。那面帅旗在微风中飘扬,上面绣着的“贺”字格外醒目,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新军的到来。
“啪啪啪!”整齐的踏步声音从远处传来,而且越来越近。这声音如同战鼓一般,敲击着每个人的心房。百姓们的目光随着声音的方向移动,只见一支整齐的队伍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
新军们身着崭新的铁甲,手中的火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得地面微微震动。队伍的前列,贺涵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身姿挺拔,眼神锐利,他的身后是浩浩荡荡的新军。
永定门城楼之上,崇祯皇帝朱由检,一身明黄龙袍,端坐在前。他的神情庄重而威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兴奋和期待。
他的左边是朝廷的阁老和六部尚书,这些官员们身着官服,表情各异,有的面带微笑,但却是皮笑肉不笑,有的则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他的右边是以英国公张之极为首的勋贵们,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傲慢,但在看到新军整齐的队伍时,也不禁露出了一丝惊讶的神情。
此时的崇祯意气风发,甚至有点激动。这支新军就像是属于自己的天子剑,现在终于锻造成功了。他的心中燃起了一股豪情壮志,他要用这柄剑,外抗敌寇,保卫大明的疆土;内杀奸佞,整顿朝纲。
想起了去年的盐税,那可怜的 100多万两,但这一次崇祯已经不生气了,他在等待新军训练好,等待贺涵把属于朝廷的钱全部拿回来。有些官员和盐商,不拿刀剑逼他们,他们是一点忠义心都没有的。
现在想来都好笑,几个月前,扬州盐山亢氏愿意捐献 500万两银子,说什么愿意尽忠天子,报效国家。看到这八个字,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嘲讽的笑容。刀架到脖子上了,才想着要忠于朕了,晚了!
这些盐商平日里靠着朝廷的庇护,大发横财,却不肯为国家出一份力。如今看到新军的威风,才想起用这 500万两银子来讨好朕,真是可笑至极。
你们施舍朕的500万两,朕不要!朕要亲手拿回朝廷的3000万两!
其他的大明天子得到了这笔钱,估计就不会找盐商的麻烦了。但看多了大同社的报纸,崇祯的眼界终于开阔了,500万两银子他已经看不上了,他要的就是盐商全部的身家。
4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京师的城墙之下,军旗猎猎作响,盔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峻的光芒。他们按照预先的指令,整齐地向左行军。以 5000人为一部,犹如八条钢铁巨龙,依次整齐地排在永定门左侧。每一个士兵都身姿挺拔,眼神坚定,仿佛他们不是肉身凡胎,而是守护大明的钢铁壁垒。
天津总兵贺函本人,一身山纹重铠,每一片甲叶都打磨得光滑如镜,折射出冰冷的寒光。猩红披风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犹如燃烧的火焰。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马蹄踏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来到永定城门楼下,他熟练地下马,单膝下跪,右手握拳放在胸前,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而清晰地说道:“新军检阅前准备完成,请陛下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