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45节

  “遵命。”众人齐声回应。

  而后徐晨继续问常五道:“各村各县的抗旱会成员,他们有没有找到阻止这一趋势的办法?”

  常五想了想,说道:“富县的范民倒是想了一个办法,一个小队当中,土地入股占一半的粮食收入,另外一半粮食收入,按照功劳大小来分配。能力强的多分一些,能力少的少分一些。”

  徐晨听完笑道:“果然是实践出真知,下面的社员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就这一点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给那些更有能力的人足够的利益,让他们为我们所用,这才是正途,可以试点这个方法,互助甲可以给那些种田好手签订契约,在他的带领下,粮食增产了多少,他这个领头人就可以得一两成的奖励。如此传帮带,都督府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那些优秀的农户可以得到更多奖励,那些落后的农户也能得到帮助,可谓是一举三得。”

第233章 ,不能双标与西域商社

  徐晨环视了一圈众人,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在商议完抗旱会的问题之后,我还有些别的事情要和大家说一说。这段时间,我马不停蹄地巡视了关中各府,深入基层,发现了不少问题。”

  他站起身来,缓缓踱步,神情严肃,“有很多大同社的社员初涉为官之途,经验不足,做事风格过于粗暴,遇到问题喜欢一刀切。如此行事,我们都督府的政令根本难以切实贯彻下去。”

  刘永点头,他一直在后方管理着都督府,政事堂政令下去了,很多时候就会走样跟他预想的完全不同,他要时常监督,才能让这些官员按照都督府的想法行事。

  但以前都督府只有一个府之地,他还能时刻监督的地方,但现在关中八府已经被都督府攻占了,如此大的地盘,他想时刻监督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李文兵露出沉思的神情,他要监督整个大同员,看到的问题更多,他知道很多大同社员犯下的错误看上去是无心之失,实际上是刻意为之,可以说是公心太少,私心太重,但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此,只能不断的强化监督,奔走在关中各县。

  徐晨接着说:“当然,初次为官,犯错在所难免,这可以理解。但若是一个县里的大同社社员,所有人都犯同一个错误,那就绝不是小问题了。大家的想法高度同质化,犯了错还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很危险。我们就像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中行驶,如果没有外来的声音来协商、来纠错,等到察觉问题时,可能小错早已酿成大祸。”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所以,我认为关中各府县应当加大非大同社官员的比例,我初步设想这个比例可以在三成左右。这样一来,能让其他阶级的精英加入我们都督府,吸纳天下的人才为我所用;二来,也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让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徐晨说完后,议事厅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刘永、李文兵等几位核心成员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们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内心其实并不认同徐晨的想法。本来公民议会的监督就已经让他们感觉有些束手束脚,现在又要引入一层监督,他们觉得徐晨似乎对他们太不信任了。

  徐晨看到众人半天没有发言,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打趣地问道:“你们这一言不发的,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啊?有什么想法都不妨直说。”

  刘永率先打破沉默,他站起身来,神情诚恳但语气坚决地说:“都督,某反对这个提议。如今正值我们大同社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局势复杂多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社员,若是有信任问题,都只能安排到闲散的岗位。那些不是我们大同社的人,就更不值得信任了。万一这些人窃取了我们的情报,给我们造成重大损失,到时候可就悔之晚矣。”

  “还有如此让其他人进入都督府必然会引起党争,大明这些年之所以衰败的如此,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大明已经犯下了这么严重的错误了,我等就不应该继续再犯了。”

  李文兵也跟着站起身来,附和道:“都督,抗旱会代表着广大农户的利益,我们大同社代表着工匠阶层,这两者加起来,就足够代表天下的生产者了。除了农户和工匠之外,其他阶层皆是我们大同社统治的对象。您平日里也常常教导我们,不要妄图代表士农工商所有人,因为代表所有人,往往就相当于不代表任何人,那样我们大同社就会堕落成为只代表自己利益的团体。”

  他越说越激动,挥了挥手,“让这些人加入都督府,不但会影响都督府的执政效率,也会破坏都督府的纯洁性。所以某坚决不同意。

  甚至某以为,公民议会的议员就应该严格限定为农户和工匠出身。如今商贾成分在公民议会中占两成名额,就已经很危险了。俗话说‘无商不奸’,这些人最会钻空子。今日给他们两成名额,他们迟早会想方设法钻营到三成、四成、五成,到那时,我们都督府就会被这些商贾窃取权力,后果不堪设想。”

  徐晨听了他们的话,不禁笑了起来,自信地说道:“他们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他心里清楚,这是东方世界,和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东方,商贾虽然能赚钱,但一旦妄图沾染权力,必然会遭到强力的打压。就像他穿越之前所了解的那样,商贾们只能去狮城那样的小国,余下的人也更愿意专注于商业,而不敢轻易涉足政治。

  徐晨收起笑容,认真地说:“我考虑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大同社一直强调要民主决策,可就像我们第一次相遇时讨论平等的情况一样,不能只在某些特定时候才想起平等。

  用在这里也是同理,如果我们对外实行独裁,却希望内部有民主,这怎么可能行得通呢?

  天下人的智商其实差距不大,这种双标的谎言是无法长久执行下去的。”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象,神情有些忧虑,“对外独裁的结果,会导致对内也独裁。这种情况若继续下去,即便我们成功获取了天下,又会怎样呢?

  不过是我取代了朱家的皇帝,成为大同皇帝,刘永你成为内阁首辅,文兵你成为次辅或者御史大夫。那我们绕了一大圈,不还是回到了原点,重蹈封建王朝的覆辙吗?”

  他转过身来,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而且,如果我们不给其他阶层的精英机会,大同社也会逐渐退化。那些有其他想法的精英为了当官,会假装赞成我们的理论和政策,混入我们大同社。用不了几年,我们大同社就会像儒家一样,沦为一个空有其表的牌坊,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事业都会毁在自己手中。”

  刘永、李文兵等人听了徐晨的一番话,陷入了沉思。他们识到徐晨的考虑并非没有道理。过了一会儿,刘永缓缓开口:“都督,您说得有道理,我们明白了。但此事关系重大,还需谨慎行事。某认为应当循序渐进,今年先招募一成非大同社的人员加入,而后看实际情况再逐步提升比例。”

  徐晨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好,就依你所言。”

  这场激烈的讨论,在达成共识后落下帷幕。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0月 4日。

  长安城西门外,秋风烈烈,卷起阵阵尘土。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沧桑与威严。

  张献忠身着一袭黑色劲装,腰束黑色腰带,脚蹬黑色长靴,高大壮则穿着褐色的军装,两人昂首挺立,代表总参谋部前来迎接驻守在甘肃镇的王耀文等人。他们身后,是整齐排列的大同社士兵,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

  远远地,尘土飞扬,一支庞大的队伍缓缓而来。走在最前面的是王耀文他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身姿挺拔,面容刚毅。他的身后,是甘肃镇的公民代表,他们穿着朴素但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神情。

  再往后,是来自青海等地的部落首领,他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头戴华丽的头饰,骑着骏马,威风凛凛。而队伍的最后,则是西域准格尔汗国、哈萨克汗国、叶尔羌汗国的使者,以及几百名牧民,他们赶着几千头马羊,浩浩荡荡地朝着长安城进发。

  当队伍来到西门外,王耀文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快步走向张献忠和高大壮。他双手抱拳,行了一个军礼说道:“见过张参谋长、高将军。”

  高大壮上前拥抱王耀文热情地说道:“自家兄弟这么客气干什么?

  而后他看着后方的各汗国使者笑道:“此次你带来这么多朋友,可是为大同社增添了不少光彩啊。”

  这支看似是来朝拜的队伍,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商队。大同社占据西北地区后,一改大明时期对草原封禁的政策,执行自由通商的政策。只要登记备案,这些部落首领和商队就可以自由行走在整个大同社的地盘上。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大漠和高原上的中小部落首领们尝到了甜头。

  在过去,他们的货物在自己的部落里根本卖不上价钱。比如一头牛,在他们那里只能换到三匹布,而到了汉人的地方,却能换到 30匹布。原本没有用处的羊毛,在大同社也能卖出高价格。而铁锅、斧头、刀具等各种铁制品,在他们那里价格昂贵,而在大同社却便宜了几十倍。省去了中间商货物直销,这让他们第一次发现自己居然这么有钱。

  他们在大骂汉人商贾奸商的同时,迅速的取代了这些人,把汉地的货物卖到高原,西域,大漠去,赚取几十倍的利润,成为了一方豪商。

  短短半年时间,高原和大漠上的部落,有上百部落首领直接投靠了大同社,转身就开始跑商。他们利用自己的关系网,把关中的货物运到大漠和高原上去,一年下来赚的财富比他们原本的部落都要多几十倍。对于他们来说,大同社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而他们则是幸运的寻宝人。

  而此时的西域高原,可谓是群雄逐鹿,各大汗国纷纷崛起。高原和大漠上的中小部落,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抱大腿。

  大同社如此富有,如此大方,处在西域大漠一堆穷鬼当中,就是实实在在的有钱老爷,而且这个老爷还极其大方,毫不吝啬的开启了自己的宝库,让他们在这些宝库当中,随意获取金银珠宝。这些部落首领自然纷纷抱住大同社的大腿,希望能在大同社的庇护下过上好日子。

  当然,这些部落首领选择抱大同社的大腿,而不是选择武力抢劫,也和大同社武德充沛有直接关系。此前,大同社和明军的大战传到了西域各地,高原西域的各大汗国,立刻集结人马,想来趁火打劫。

  到 5月的时候,传来林丹汗被大同社孙可望斩杀的消息轰动了整个西域,也让所有人心存顾忌。

  林丹汗在西域这片地区可是出了名的能打,几乎把大漠给统一了。要不是皇太极偷袭,林丹汗准备远征西域了。历史上,林丹汗被女真人重创之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西征高原地区的部落填补亏空,只是他感染了天花,病死在征战的途中了。

  在明末这个时代,就以军事战斗力而言,女真人是第一,明军第二,林丹汗第三,西域的各大汗国面对林丹汗都要想办法联盟自保。

  而如今大同社一个师就灭了林丹汗,而且像这么厉害的师他们居然还有 8个。这让西域各大汗国和草原上的各个部落首领纷纷放弃了趁火打劫的念头,他们管好自己下属的部落,生怕被大同社给灭了。

  真正让大同社在西域名声大噪的,是准格尔大汗巴图尔浑台吉的一次试探。

  当时巴图尔浑台吉想要试一试大同社的战斗力,他派遣了 3000骑兵入侵哈密地区。王耀文得知消息后,当即派遣一个团去支援。

  双方在哈密野外交战,大同军列好阵势,枪炮齐发。那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了整个战场。准格尔骑兵在大同军的枪炮攻击下,纷纷落马,死伤惨重。

  一战下来,几乎全歼了这 3000骑兵。巴图尔浑台吉吓得魂飞魄散,当即就派了求和的使者,赔了 1000多匹战马才结束了此事。

  也就是通过了这一战,西域高原各大汗国明白,打肯定是打不过大同社的,只能交好他们。所以这次大同社的公民议会,这些汗国的使者跟着王耀文纷纷来到长安。

  这些汗国的使者来到长安之后,先带着自己的部下赶着牛羊去长安城的马市。

  长安马市里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各种货物琳琅满目。牛羊的叫声、人们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独特的市井交响曲。使者们在马市上挑选着自己需要的货物,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之后,再由大同社的工作人员接待他们去使馆居住。使馆里布置得十分精致,干净整洁,让使者们感受到了大同社的热情和友好。

  而在西门外,高大壮热情地拉着王耀文的手,说道:“兄弟,你这一战算是彻底稳住了我们在西域的战线,都督都夸奖你这一战打的好,让这些各大汗国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张献忠也在一旁笑着说道:“都督有意成立西域都护府,由你来当镇西将军镇守甘肃镇。”

  王耀文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说道:“现在西域群雄争霸,是我大同社进入西域的好时机,某这次过来是想请都督允许我进攻西域。”

  张献忠听了,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办不到,都督府暂时的战略不在西域,而是准备进攻山西省和中原。今年的关中旱情虽然减缓,但粮食也只够百姓填饱肚子,都督府做不到东西出击。”

  王耀文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些失落。但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态,说道:“末将能不能学习北河套商社的方法,也成立西域商社,由关中的商人出钱出物资,为都护府准备粮草器械,攻占的地盘则交给这些商贾来经营。”

  王耀文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他也明白西域的重要性远远不如中原,如果他一直待在甘肃镇,那接下来的几年他只能看着自己的战友在中原攻城略地。所以他就想到了北河套商社的制度,利用那些商人的关系和钱财来进攻西域。

  张献忠听了,陷入了沉思。他也不知道王耀文的想法能不能打动都督,过了一会儿他说道:“我可以和都督说一说,能不能成我没把握。”

  王耀文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喜悦,说道:“能上报就足够了,西域虽然荒凉,但地很大,当地的农户随便撒一把种子都能养活自己,如果我们大同社占据了西域,开拓出几百万亩土地是不成问题的。”

  高大壮笑道“你这样可说服不了都督,西域即便真能开拓几百万亩土地,那些粮食怎么运到中原来?我以为你与其说服都督,不如想办法画大饼,说服关中的商贾”

  我发现很多读者对军人独裁,或者是君主制度抱有幻想。可能是远香近臭吧,我都不说历史了,你就看看现在这样制度的国家有几个是好的?

第234章 ,旧人相逢各不同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0月 4日。

  夜幕降临,兴化街在煤气灯的照耀下,宛如白昼。一盏盏煤气灯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将整个长安城装点得灯火通明。

  街道两旁,煤油灯已经成为了大同社城市的标配。在长安城最为繁华的朱雀大街上,煤油灯一盏连着一盏,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把整条街道照得亮如白昼。

  来到长安的商贾无不被这座大城市的财力所折服,纷纷感叹大同社的富庶与强大。

  而在一些相对偏僻的街道,煤油灯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也勉强能保证道路的基本光亮,让行人在夜晚行走时不至于迷失方向。

  能达到如此大规模普及路灯的程度,得益于徐晨掌控着两个石油工业基地,大同社根本不缺廉价的煤油,哪怕是占据了整个北方市场,依旧用不光这么多煤油。

  在这个没有卡车、汽车的年代,汽油柴油的用途十分有限,只能作为一种清洁剂,其地位甚至比不上沥青。

  沥青可是实实在在要铺到地面上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极大,沥青一直供不应求。而煤油、汽油、柴油不过是开发沥青时的附属品。

  所以,大同社才能如此奢侈地在关中所有城市大规模普及路灯,毕竟路灯不仅能创造一份经济价值,还能额外收一份税。

  因为大同社严厉打击加班现象,傍晚之后,长安城的百姓空闲时间增多。街道上明亮的灯光吸引着他们,百姓们自然而然地熄灭自家的煤油灯,搬着桌椅板凳来到街道上纳凉闲聊。青壮男子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即将召开的公民议会。

  一个身穿长衫、头戴方巾的老学究,手持折扇,侃侃而谈道:“你们只怕还不知道吧?镇西将军王耀文带着西域众多汗国的使者来到了长安城了,据说王将军想打通西域。”

  这时,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服气地说道:“王学究,你可别在这里胡言乱语。俺们上过夜校,也看得懂报纸,上面的先生都说了,俺们大同社已经占据关中了,下一步要么进攻蜀中,形成强秦统一天下之势;要不就是进攻中原。怎么可能去打西域呢?

  你这是欺负俺没上过学吗?‘逐鹿中原’这个成语俺还是懂的,可从没听过有人说‘逐鹿西域’吧。”

  其他青壮男子也纷纷点头赞同:“西域那地方多穷啊,要打就打山西、中原。山西的商帮厉害得很,他们卖盐积累了 200多年的家产,肯定比关中的大户还有钱。把山西打下来,俺们又能过几年好日子了。”

  “俺认为还是打中原好,中原粮食多,把中原打下来,俺们就可以敞开肚皮吃饭了。”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半年多来的好日子,多亏了都督府对关中那些地主老财的整治。都督府收缴了他们的土地,分给关中的农户,让大家有地可耕;收缴了他们的钱财,雇佣几十万人重修长安城,修房子、修小区、修道路,让所有人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

  如果家里婆娘能在纺织厂找份工作,那这一家人的日子美呀,连小地主都比不上。

  如今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了长安城百姓最羡慕的对象。只可惜,除了纺织行业,也就只有护士、少量的女夫子和幼稚园的阿姨能提供一些工作岗位,所以双职工家庭在长安城虽然不算少,但也只有一成多一点。

  现在关中所有百姓都知道,想要过好日子,就要把那些地主老财打倒,这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了。所以关中的百姓对大明余下12省的地主老财虎视眈眈,经常讨论大明南七省,北六省哪个省富裕,哪个省的王爷地主老财多。

  有好事者甚至弄了一个财富报,专门弄一个财富排行榜。标注那些那些大户有多少土地和财产,而上榜的也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大明的王爷们,这其中福王上千万两银子的家产和400万亩的土地高居榜首,看到所有人都眼热不已。

  只要把福王给砍死了,8万户农户能均得田地,百万的工匠能被都督府雇佣一年,打下一个新行省就能让他们过两年的好日子,大明12个行省就是24年,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老学究一脸嫌弃,觉得他们目光短浅,说道:“你们懂什么,俺娃可是在都督府当差的。听说那王耀文将军打算效仿北河套商社,弄一个西域商社,由商贾筹集钱财粮草,打下西域之后,再由都督府和这些商人共同治理西域。你们想想,西域多大啊,比中原都大,那么大的土地,哪怕是养羊,那也能发大财呀。”

  听到这话其他八卦客瞬间就兴奋起来。北河套商社即便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也知道,那可是天下最赚钱的商社。光今年分给股东的分红就超过 200万两,一张北河套商社的股票,能顶得上他们全部的家产。

  “西域商社,西域有香料,有宝石,还有各国的特产,这要是真成立了一个这样的商社,那些股东不得发大财了。”有人兴奋地说道。

  当即有人拍着大腿惋惜道:“可惜啊,这种大财俺们发不到,一张股票几百两银子,我们把全部家产拿出来也买不起啊。”

  “这就不是俺们穷人能玩得起的,还是老老实实去当差吧。”

  而妇女们则坐在一旁,一边打着毛线贴补家用,一边聊着街道上的家长里短。

  “黄家的闺女那真是心灵手巧,在纺织厂都成技术大匠了,一个月能赚 5两工钱呢。”一个妇女满脸羡慕地说道。

  马上就有人叹口气说:“可惜命不好,有个赌鬼爹。好好一个闺女都 18了,有人来提亲,他居然要二百两银子,这他也敢开口。还说什么俺闺女一年就能赚六七十两,拿二百两银子他都亏了。多好的一个闺女,这婚事硬生生被他爹给搅黄了。”

  当即就有人笑着说:“你那是老黄历了,人家现在可是有后台的。都督夫人就是纺织厂的掌柜,她了解这事之后,派人把她父亲抓到矿场去劳作了,要他改掉恶习。还亲自给黄家闺女主持婚礼,据说还送了一盒首饰给黄家闺女当嫁妆,人家那可是风光大嫁,嫁的还是大同军的军官。”

  当即就有人羡慕地说:“这真是草窝当中飞出一条金凤凰了。”

  “与其想羡慕她,不如想办法多认些字,范学究的闺女成为了俺们兴化坊的一个蒙学夫子,人家不但收入高,还受人尊重,都督遇到了她,都要尊称一声范先生,不像俺们只能待在家里打打毛线。”

  “认字,俺认不来,一看到就头疼。”

  “但认了字,就能去工坊的幼稚园当阿姨,俸禄可以有一两银子。”

  “一两!”这数字让她们连连咂舌,不少人还真心动了。

  在这明亮的灯光下,长安城的百姓们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整个城市都洋溢着一种繁荣、祥和的气息。

首节 上一节 145/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