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三十日,傍晚时分,高家寨祠堂。
经过这段时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大自救,村民们总算是对今年的收成有了底气,心里踏实了许多。而且,在这场抗旱救灾的过程中,村里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团结氛围。徐晨见状,便在抗旱会里办起了夜校,打算教给大伙一些卫生与生产方面的知识。
此刻,徐晨站在祠堂前方,开口说道:“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何有这般说法呢?皆因许多病症,都是由饮食不慎所致,这可是老祖宗积攒下来的经验呐。至于‘祸从口出’,那便得看个人啦,若是总说些惹人嫌、得罪人的话,挨揍那也是迟早的事儿。”
“哈哈哈!”祠堂里的村民们哄堂大笑,有几个平日里经常出口伤人的,被旁人指指点点,一脸尴尬。
徐晨接着说道:“既然知晓‘病从口入’,那该如何应对呢?其实很简单,大伙务必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
此言一出,村民们又是一阵哄笑。
徐晨赶忙抬手制止,一脸认真道:“莫要觉得这事儿不雅,实实在在地做到这一点,真能预防一半以上的病症!所以,大伙往后吃饭之前,定要将手洗得干干净净。还有啊,平日里要喝烧开了的水。这是为何呢?皆因水中有许多咱肉眼看不见的‘蛊虫’,只要把水烧开,这些‘蛊虫’便都被烫死啦。这也是防止病从口入的一个好法子。只要大伙能做到这两点,这世间七八成的病症,便都不会找上门来喽!”
求跟读,求举荐票,月票
第38章 ,抗旱会的燎原之势
上完夜校之后,小五、王二、二虎、大勇、杨秀头、武大定、王光恩、赵云飞等打井队成员,以及村长、土根、大壮、高小四、木根、柱子等抗旱社甲长,总共二十二人,皆留在了祠堂之中。
徐晨神色凝重,朗声道:“今日,徐某在此引荐诸位加入大同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乃我等大同社秉持之理念。”
然而,瞧见村长等人一脸懵懂迷茫之态,徐晨顿时意识到,这话对他们而言,太过文绉绉,且空洞无物,实在难以调动他们加入的热忱。
于是,他略作思索,再次说道:“大同社之愿景,乃是要让天下百姓皆有自家田地可耕,要设法减轻地租、田税。徐某期望,能让天下农户都过上那般‘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
“莫说三十亩地,便是真能让税赋减轻,地租减少,老汉我决然愿意加入大同社!”徐晨这话一出,村长他们瞬间便听明白了。
小五、王二、二虎等人紧接着说道:“俺们愿意加入!”他们早在大同工业区之时,便知晓有大同社,心里头早就盼着加入了。
大壮、高小四等人亦是满脸激动,高声道:“俺们也加入!”
就这样,在徐晨的引荐之下,高家寨增添了二十一名大同社成员。
翌日,杜家沟,郭兴庄村长找到徐晨,开口就是想要加入抗旱会,想要打井队去他们村里打井。
乡下说封闭也封闭,平日是鸡犬相闻不相逢,但说不封闭也不封闭,平日的八卦事件也传播的非常快。
那个把死人救活的徐神医,从城里带来了两支打井队,给高家寨打了十几口井,这消息快速的传遍了四里八乡。
刚开始因为这消息太震惊了,很多人都不相信,打十几口井最起码也要百八十两银子,高家寨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银子?
但眼见为实,四周的村民看着高家寨村民从一口奇怪的井当中一下下的打水出来,不到半天时间就浇了好几亩地,效率比他们快了何止10倍。
把井打在了自己家田地当中,而且还是12口井!
这可把其他村的村民羡慕坏了,井在田地当中,旱灾的时候可以抗旱,雨水正常的年份,这不相当于拥有了几亩水浇地了,那只要勤快一点,粮食的产能不得翻一翻。
而后高家寨的大媳妇,小媳妇纷纷被招呼回娘家,一回到娘家就被七大姑八大姨围住,大家七口八舌就是想问清楚,高家寨这井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些媳妇也没没有隐瞒,把徐晨带打井队回村,建立抗旱会的过程全部说了一遍。
入会的标准只要5升粮食,一口井的成本只要五斗米,这样的好事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了解清楚内情的杜家沟,郭兴庄村长当即找到了徐晨要入会。
徐晨自然不会拒绝,他跟着两位村长来到他们的村庄,当着全村人的面念了抗旱会的乡约,所有人按手印入会。
而后按照高家寨的模式,十户组成一甲,选一甲长,开始到村民的田地当中打井。
徐晨在高家寨用五斗米打一口井,还可以说是照顾自己的父老乡亲,这样的事情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
但杜家庄,郭兴庄用五斗米打一口井,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巨大的。
后面镇川寨,马蹄沟庄,三川庄等村村民纷纷找到徐晨,要加入抗旱会。
不到一个月时间抗旱会就吸纳了14个村庄近万余人口,打井队更是由两支扩张到5支,以满足越来越旺盛的打井需求,打井队走到哪里,村民的欢呼声就来到哪里,米脂乡野都能听到“砰砰砰”的钻井声音,14个村庄,4万亩土地都得到了井水的灌溉。
不过抗旱会的扩张,也出现了一个徐晨意料之外的事情,有不少村民送病人到他这儿来医治,但徐晨找半天也找不到病征,他还以为是自己医疗技术差,找不到原因。
结果病人在他这里喝了几口粥之后居然恢复过来了,不是一个两个病人是这样的症状,可是几乎所有病人都是这样。
徐晨差点以为米粥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后来经过和这些人交流他才知道,这些人是饿晕的。
现在本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村民家中的粮食不多,为了加入抗旱会,得到使用水井的权利,他们把家中不多的粮食给上交了,这些天靠着吃草根,吃野菜度日,最后因为扛不住饥饿昏倒了。
他本以为5升粮食已经很少,家家户户都该拿的出来,却没想到这5升粮食成了压垮这些村民最后的稻草了。
尤其是当他听到,有不少村民已经打算借村里地主的高利贷,度过秋收之前这一个月的危机。
但这个时代的高利贷哪里借的。有一个叫人参娃的动画片就很形象的介绍了这个时期的高利贷。
讲一个放牛娃得到人参精的帮助,想要用一颗人参来偿还自己欠下地主的债务。
结果地主夺过人参,用算盘噼里啪啦的算了一通道:“你欠我的还清了。但你爷爷欠我的,你父亲欠我的还没有还清。”
主角家三代为地主做牛马,得到了三辈子的债务。
徐晨当即通知刘永运输粮食过来,而后通过抗旱会向所有村民宣传,缺少粮食的村民可以向抗旱会借贷,一年只要1分的利息,一个月的利息一厘。
有这样的好事,十四个村有困难的村民向抗旱会借贷粮食,都不找同村的地主去借粮了。
地主们着急道:“你们不要被抗旱会的人给骗了,到时候欠了抗汉会的高利贷,三辈子也还不清。”
农户鄙夷道:“抗旱会放不放高利贷俺们不清楚,但你放的高利贷后果是什么?俺们可看多了。”
这些地主在同村人眼中根本就没有信誉,他们情愿相信抗旱会也不会相信同族的地主,抗旱会最起码真给他们打了一口井。
农户的态度气的那些地主直跳脚,本来这样青黄不接的时候,低价吞并田地最好的时候,结果徐晨和他的抗旱会,直接把这些地主的如意算盘给砸了。
都掉出新书榜了,求举荐票和月票。
第39章 粮本位的经济体系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二十九日,大同工业区。
历经上千人耗时一半个月的辛勤营建,这工业区已然是焕然一新。往昔那坑坑洼洼的土地,如今已被平整得极为开阔。
能容纳上千人一同用餐的食堂、收纳各类工具的仓库、储存粮食的粮仓,还有纺织作坊、木匠作坊等,皆已全面以砖石修筑而成,再不见当初那般简陋寒酸的模样。
刘永抬手遥指着远处的工地,说道:“那边一片乃是居住区。依照先生的吩咐,先修筑带有火炕的大通铺,务必争取在天冷之前,让所有人都有安身之所。此处是澡堂,已然快要竣工,过不了几日,大伙便能在此处洗漱。”
说着,众人便步入工业区。这工业区内有两个主要作坊,其一乃是织布的纺织作坊,另一个则是木器作坊。纺织厂主事陈子昂笑着介绍道:“此处便是咱们大同工业区的核心所在啦,整个工业区的运作,可全仰仗着纺织厂赚的银钱呢。”
言罢,几人走进纺织厂。一踏入厂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巨大的水池。只见纺织厂的女工们,有的正忙着搬运毛料,有的则将毛料倒入一个池子里进行浆洗。这般繁重的体力活,累得她们个个汗流浃背。毛料经过浆洗,除去杂质与羊脂后,再被放入一个清澈的水池中,最后被搬到小推车上,运往专门的晾晒场。
徐晨见状,微微皱眉道:“这般劳累的活儿,理当让青壮男子来做才是。”
陈子昂赶忙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这纺织厂内向来皆是女子。若有男子在此,恐对这些纺织女工的名节有损呐。况且,她们的丈夫也断不希望有其他男子在此处。”
徐晨听后,不禁微微一愕,这才恍然想起,如今身处的乃是封建社会,要不后世会有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这句话,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限制是全方位的。
说话间,另一批女工将晾晒好的羊毛搬运进来。此处设有专门的梳毛机,能把那乱糟糟的羊毛梳理成一个个毛团。这些毛团随后被搬运至下一个车间。此车间内,摆放着两架二十锭纺织车,四位纺织女工不停地操控着纺纱车,动作娴熟,快速地将毛线纺成纱线。
众人穿过纺纱区域,便进入了织布的地方。只见二十五架纺织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其间,二十五位纺织女工正忙碌地操控着这些纺织机。她们或是踩踏踏板,或是拉扯绑着飞梭的绳子,织布的速度极快。这般大规模的生产场景,着实颇为吸引人,众人皆沉浸在这忙碌有序的生产氛围之中。就在徐晨观察的这一小会儿,一指宽的布便已然织出。
陈子昂面带笑意,说道:“多亏先生想出改进纺织机效率的妙法,如今咱们每日能织出六十匹布。按照当下的市价,这可值二十七两银子。”
徐晨接着问道:“咱们积累下的银子,可够给大伙发一个月的工钱?”
陈子昂闻言,无奈地摇了摇头,道:“暂时还不成。虽说如今纺织厂盈利不少,可这工业区的花销同样巨大。就说这工业区到现在,光是购买的砖头,便有十万块之多,这可就花了将近三十两文银呐。在四周村落购置木料,又花了六十两。还有那稻草、木柴、蔬菜等物,又耗费了将近三十两。
购买各种工具、铁钉等铁器,又是两百两银子。买那陈麦千石,更是花了六百两。给大铁锤的炼铁厂投入了五十两。
打井队的花费也不少,购置五套打井设备,花费240两,又订购了五套设备,这又将近240两,在延安府订购了200个压水井龙头,500根长三尺以上的铁棒,这些的花费是700两,如此算下来,大同社已然花费了两千两百两银子。咱们大同社到如今尚未回本。
若是给这上千号人发工钱,一日便需十两银子,再加上每日三文的伙食费,每日的开支就是13两。这几乎能抵消纺织厂的利润。
如此一来,工业区马上便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况且先生又下达指令,要依照军中伙食标准,在工业区囤积够三年食用的口粮。如今咱们赚的银钱,大多都用来购置粮食了。若是没了纺织厂的利润,咱们大同社可就没法子囤积粮食喽。”
胡益堂也跟着摇头,说道:“某亦不赞同先生此想法。纺织厂虽有盈利,可这大同工业区尚在建设之中,日常开销实在庞大。
更别提先生还要求咱们囤积足够三年吃用的粮食,这无疑又是一笔巨额花销。若是给工匠们发俸禄,咱们便无力囤积粮食。如今大同社尚处于积累根基的阶段,大伙理应齐心协力,共筑家园。”
徐晨心中明白,未来陕西之地干旱恐将成为常态,在这乱世之中,手中有粮远比握着银子更为紧要。故而此前便严令刘永等人,但凡赚了银钱,即刻换成粮食囤积起来,而且还是依照大明士兵的标准,务必囤积足够吃三年的粮食。
大明军中士卒,一日口粮定为二升。如此算来,一千人一日便需两千升,换算成石,恰好二十石。若要囤积够三年食用的粮食,差不多得两万石之数。这米脂之地,粮食价格波动极大。每至秋收时节,每石麦子价格约莫在六百文上下;可在秋收之前,价格便有可能涨至七百到八百文。若是遇上灾年,一两银子甚至二两银子一石麦子,亦是常有的事。
依平均八百文一石麦子来算,两万石小麦便需一万六千两文银。这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徐晨却神色洒脱,朗然笑道:“无妨!只要我等持续增添纺织机的数目,这工业区便断不会陷入入不敷出之境。切莫忘了,‘劳有所得’乃是我等大同社秉持的理念之一。况且诸位皆有家人要养活,发工钱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囤积粮食一事,对大同社而言确实至关重要。
徐晨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此事与发放工钱,并非不可兼得。为能囤积足够所有人吃三年的粮食,往后工匠们的俸禄,便用以购买粮食,囤于工业区的粮仓之中。而后给工匠每人发放粮票。
若有工匠想改善自家伙食,便可凭粮票来领取粮食。咱大同工业区虽需积累三年的粮食,但这粮食不一定要全由咱们自行囤积,亦可发动全体工匠一同为之。
再者,咱们既是生产布匹之地,断不能让大伙还身着这般破旧衣衫。不妨再开设一个裁缝铺,让工匠们用俸禄来购置衣物。还有,所有工匠终不能一直只睡大通铺,他们也该有自己的家,大家也有自己想要购买的货物,咱们可再弄一个杂货商铺,批量进货物,再以低价卖给工匠,
以咱们发行的粮票进行交易。比如一套家具该值多少粮票,一套房子又该值多少粮票,如此一来,发给工匠们的俸禄便能留存下来,他们所存的粮食,也依旧留在咱们这体系当中。”
徐晨原本只是随口说出一个设想,可说着说着,眼中愈发明亮。他赫然发现,这粮票体系竟可调动整个大同社体系内的财富,用以购买粮食,他完全可以在大同社和抗旱会内部粮本位的金融体系。
陈子昂与胡益堂二人听闻,沉思良久,而后说道:“如此安排,我等并无异议。”
其他人听了,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求推荐票,月票
第40章 ,大同社扩大会
众人参观罢纺织厂,便移步至木工作坊。这木工作坊的面积,仅有那纺织厂的一半大小。作坊内,十几个木匠正忙碌其间,只见他们手持锤子、锯子等工具,精心打造着各类家具与其他器械。
木工作坊主事贺老六,一眼瞧见徐晨到来,顿时面露激动之色,赶忙快步上前,恭敬地拱手行礼道:“东家,您可算来了!”
徐晨面带微笑,和声问道:“老六,你这作坊如今的营生状况如何,效率怎样?”
贺老六赶忙回禀道:“回东家的话,如今我等每日能组装三架纺织机,还可打造四十几张桌椅板凳。再者,如今这工业区所用的碗筷,以及打井队用的竹管,也都是我等在此打造的。只是当下木料颇为短缺,若这木料充足,我等的效率必定还能更上一层楼。”
刘永在一旁听闻,不禁无奈地长叹一声,道:“唉,方圆十里之内的木料,皆已被咱们购置干净。那些个无良奸商,竟趁机坐地起价,便是那最为便宜的柳木,价格都翻了三倍不止。如今我已在想尽法子,从外地购置木料了。”
徐晨听了,联想到此前羊毛短缺的情形,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思忖:这小农经济实在是太过局限,市场狭小得可怜。自家这工业区于米脂县而言,恰似那天朝于全球一般,先进的纺织能力,转瞬之间便将当地的羊毛消耗殆尽;建设工程所需的木料、砖头,亦是把当地的资源耗费得一干二净。
就说那定下的一百个压水井龙头、三百根铁棒,便将大铁锤的学徒们忙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为了稳住这些徒弟,大铁锤破天荒地给他们发放工钱,还额外多招了十个新学徒。
甚至这上千人的日常伙食所需的柴草,都引得四周三个村庄的村民满心愤恨。这几个村庄虽说烧火用的稻草倒是不缺,可他们全指望售卖木柴来补贴家用。就为这烧火用柴之事,双方险些便要大打出手。
好在最后徐晨将三村村长请来,经双方一番协商,大同工业区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从他们手中购买柴草与蔬菜,同时还承诺将农家肥免费赠予他们三村,这场矛盾这才得以平息化解。
此事过后,也让徐晨心中萌生出一个新的念头,便是弄出他小时候常见的蜂窝煤与煤球炉。如今,大同工业区的食堂已然着手进行改造,购买小煤矿也提上日程。
眼见着这上千人的工业区,所需消耗的原材料,已然不是米脂一县能够供应周全的,徐晨心中感慨万千。
待巡视完工业区之后,徐晨对着刘永等人拱手作揖,诚恳道:“这段时日,诸位着实辛苦了。”
在这短短一半个月的时间里,便能建成如此众多的工程,刘永他们所付出的艰辛,自是不言而喻。
刘永面带欣然笑意,说道:“东家言重了,某丝毫不觉辛苦。这一个月时间,实乃某生平最畅快之时。能做自己一心想做之事,实在是深感心满意足。”
想那管理上千人的繁杂事务,即便是米脂县令,恐怕也难以轻松应对,更何况在此过程中还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刘永回想起自己往昔逛妓院、参加诗会、茶会,整日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只觉那时当真是在荒废人生。
到了下午,在米脂县的李文兵等人来到了大同工业区。此次集会,大同社三队皆带来了各自新发展的成员。
这其中,徐晨带来了小五、王二、大壮、土根、高小四等25名14村代表。
李文兵则引领着魏青、郑心泉、吴亚进三位秀才,以及朱治、周晓姗、黄松年、齐晓云、李富、李应骥、刘文雄等七位童生,前来大同大同社。
而大同工业区因地处此地,出席的人数亦是不少。诸如木匠作坊的贺老六、护卫队的孙可旺、建筑队长柳英、赵胜、王文耀、田见秀等人。
当晚,大同社的上百位成员,以大同工业区的食堂作为会场,召开了大同社扩张之后的首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