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3节

  徐晨与王二也不耽搁,当下便着手找那水脉。只见王二手持洛阳铲,在田地里不断挖掘探寻。约莫过了一刻钟,王二停下手中动作,指着一处地方道:“此处乃是水脉汇聚之所,在此处打井,再合适不过。”

  徐晨一听,当即喊道:“兄弟们,开工啦!”

  王二率先用洛阳铲深挖了几尺,弄出一个深坑,随后将铁管稳稳插了进去。二勇等人见状,立刻动手搭建木头架子。徐晨也不闲着,跟着一起绑木块、压砖头,众人分工协作,忙而不乱。

  接着,王二利用滑轮组,操控着铁锥一下一下重重敲击地面。不多时,王二便累得额头满是汗珠,徐晨见状,立刻接过铁锥继续作业。待徐晨累了,二勇又顶上,二勇之后是小虎,大家分工合作效率极其高,泥土被掏出来,铁管一寸寸的被压到地面下。

  四周的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这般新奇的打井方式,他们还是头一遭见到,没用铁锹挖土,反而用铁棒冲击。众人心中满是疑惑:就这么小的一个洞,能有多少水冒出来?而且那木桶又怎么放得进去呢?

  虽说有土根和高小四在一旁信誓旦旦地保证,但高家寨的村民们依旧满脸狐疑,这种井违反他们的常识了。

  徐晨他们就这样不间断地凿井,一根又一根铁管缓缓沉入地下,不多时,便接连下了三根铁管,井深已近10米。

  王二观察铁锥发现里面的泥土极其湿润,已经打到了含水层,他道:“差不多了。”

  随后,众人从板车上搬来竹筒。那在底层取水口的竹筒,早已事先钻好了孔。王二仔细地套上两层纱布,紧紧绑好,而后小心翼翼地将竹筒放入铁管打出的井口之中,而后徐晨用牛皮细麻绳把两段绑紧,再缓缓把竹筒下落,待竹筒落至井底,王二用锯子将竹筒锯到距离地面三尺高的位置,用杠杆原理把铁管拔出来,把木架安放在竹筒上方,接着把水龙头稳稳插进竹筒,木架也稳稳的架主了水龙头,再用牛皮麻绳仔细绑紧。

  “铁棒!”二勇赶忙递上一根三尺长的铁棒。

  王二接过铁棒,用手堵住出水口,舀了两瓢水缓缓倒进去。只听得“咔哧咔哧”几声……

  就在众人还满心迟疑之时,没过多久,水竟然真的流了出来。起初流出的是带着泥沙的浑水,几下过后,水便变得清澈透亮。

  “出水啦,出水啦!”土根兴奋得大喊起来。

  四周的村民们也是一片惊叹之声,谁能想到,这么小的一个洞,这么不起眼的一口井,竟真的能冒出清冽的水来。

  王二还没压几下,土根便迫不及待地抢着说道:“各位大哥都累坏啦,这种出力气的粗活儿,就交给俺来!”

  说罢,土根便劲头十足地压满了两桶水。村长见状,挑起扁担,担起这两桶水,沿着田埂快步走去,继续灌溉自家田地,村长媳妇,土根媳妇也过来接水,甚至石头也抱着木盆过来。

  有这压水井之后,灌溉效率可比往日高了不知多少。以往挑一桶水,得走上二里地,费时又费力,如今这井就在自家地里,来回不过几步路,浇水的速度快了许多。

  只见村长全家人一趟又一趟,接连打了几十桶水,不过片刻工夫,几亩地便浇了个通透。再看那地里的麦苗,仿佛一下子有了精气神,原本耷拉着的叶子,也渐渐舒展开来。

  “这井就在村长田里,这下村长家的地算是保住喽!”四周的高家寨村民满是羡慕地说道。

  一连打出几十桶水,井也没有干枯,王二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这井,算是打成喽。”

  随后,他带着二勇再次松开水龙头,舍弃木架,用砖头和白灰砌了一个方形台子,将压水井龙头稳稳固定住。

  做完这一切,王二拍了拍手上的灰,说道:“今日先让这砖头粘牢实了,明日这井便可正常使用啦。”

第35章 ,抗旱会

  村长满心感激,对着众人连连拱手作揖,高声道:“多谢几位兄弟此番仗义援手!老婆子,翠花,快去灶房备饭,今日俺定要好好宴请打井队的诸位兄弟!”

  “哎!”婆媳二人应了一声,赶忙去准备饭菜。

  这时,村民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徐晨,其中一位村民开口问道:“晨哥儿,像今日这般打一口井,得耗费多少银子啊?”

  徐晨思索片刻后缓缓回道:“就以今日这井的深度来说,少说也得二两五钱银子。就拿这竹管来讲,一丈便要二十五文钱;那出水的龙头乃是铁铸而成,少说也值二两银子。再加上打井用的铁管,一根就得三两银子。虽说这铁管打完后能拔出来重复使用,可这十多位兄弟的人力花费,总归也是要算进去的。”

  这番话一出,四周的村民们顿时神色黯然,面露绝望之色。虽说这打井的花费相较于以往挖井,已然便宜了许多,可对于普通农户而言,依旧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

  众人心里都清楚,村长对徐晨有救命之恩,徐晨此番为报答村长打这口井,实属情理之中。但自家的家底儿,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啊。

  徐晨见众人面露难色,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拱手朗声道:“各位父老乡亲,且莫忧虑。听徐某说上几句,咱们这村子本就是一家人,理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打井之事,咱们不妨大伙一起出力、凑钱。如此一来,每家分摊的费用自然也就不多了。往后有了这井,咱庄稼的收成便有了保障。”

  徐晨的话,如同一盏明灯,让众人眼前一亮。对啊,二两五钱银子一户人家确实拿不出来,可若是十户人家一起筹个二两五钱银子,虽说依旧艰难,但咬咬牙却也不是办不到。

  傍晚时分,高家寨里炊烟袅袅。

  小五他们已经将饭菜准备妥当。徐晨原本想着劝说村长,让他先在自己这儿吃顿饭,打井的宴请之事明日再说。可村长却坚决不同意,说道:“哪有请人做事,还不让人吃饭的道理?俺可不能坏了这规矩。”

  徐晨思索一番,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笑着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干脆把两家人的宴请合在一起,再把村里的长者们都请来,大伙一边吃饭,一边商议打井的事情,您看如何?”村长听后,这才点头同意。

  于是,在村里的晾晒场上,摆上了三座酒席。桌上的饭菜算不得丰盛,不过是麦饭搭配着本村自家种的几种蔬菜,菜里连油花都没几滴。但就眼下这个时节,这般饭菜在村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不过,来赴宴的众人却都无心关注桌上的食物,了了吃了几口,一个个将目光投向徐晨。

  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公率先开口道:“去年这收成已然歉收,今年若再这般下去,一家老小怕是只能喝西北风喽。晨哥儿,你且把打井的流程给我们详细说说。”

  徐晨起身,抱拳行礼后说道:“就如我下午所言,大家联合起来共同筹钱打井。一家之力单薄,十家之力便强。咱们唯有团结一心,方能战胜这旱灾。”

  阿公微微皱眉,面露迟疑之色:“话虽如此,但这井打成之后要如何使用呢?咱这浇灌小麦,可要的水量可不少啊。”

  一旁的大壮也跟着附和道:“虽说联合起来能打井了,可一口井要浇灌的田地众多,要是井水枯竭了可如何是好?再者,要是有人霸占水井,又该咋办?”

  四周的村民们听了,纷纷点头,显然都忧心这几个问题。毕竟他们亲眼目睹了打井的过程,就那一口碗口粗的小井,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涌出大量水的样子。

  徐晨见状,不慌不忙地说道:“依我们此前打的五口井的经验来看,一口井半个时辰能抽出三百桶水,之后需停歇半个时辰,待四周的地下水重新汇聚过来,一天极限大概能抽三千桶水。”

  在大同工业区的时候,他还真仔细统计过这些数据。第一口井就是因为抽水太过频繁,导致短暂枯竭。好在这个时代工业化尚未开启,北方的地下水还算得上丰富,他在其他地方再次打了四口井解决了工业区用水的问题。

  四周的村民们听闻这个数字,不禁松了一口气,这个出水量他们觉得还能够接受。

  徐晨接着说道:“这几年,米脂这地界儿越来越干旱,想要单门独户抗击旱灾,只会愈发艰难。我等若想保住庄稼,活下去,唯有团结起来。徐某有意以这打井队为根基,组建一个抗旱会。但凡加入抗旱会的乡亲,打井队便以成本价为大家打井。家中若有人生病,抗旱会可以帮忙寻医问药;收成不好时,抗旱会也能借出粮食,助大家渡过难关;甚至若是有人在外遭人欺负,也有我抗旱会的兄弟们为你们出头!”

  村里的老人们听了,脸上仍带着几分迟疑。虽说这抗旱会听起来好处诸多,可咋感觉有点像组建帮派呢?

  就在这时,高小四站在外围大声喊道:“只要是晨哥儿领头,这抗旱会俺第一个加入!”

  土根以及其他与徐晨交好的青壮们也纷纷响应:“俺也加入!”

  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大家只觉得徐晨是个能人,大概也就和大壮差不多。可如今徐晨去了一趟县城,竟能拉出上千号人,这让土根他们彻底意识到,徐晨可不是一般的村级能人,而是能在县城里闯出一番名堂的人物。跟着这样有本事的人,他们觉着肯定不会吃亏。

  徐晨见众人反应,心中一喜,继续说道:“只要咱们大伙加入抗旱会,往后便可以由我们出头,去找那些地主,让他们减租减押,并且不准在这大旱之年随意退佃。”

  要知道,高家寨总共有三千多亩田地,其中有一千多亩靠近河道的肥沃土地,在米脂几大族手中。剩下的那些远离水源的下田,才是属于高家寨农户自己的。

  阿公面露疑虑,问道:“徐晨哥儿,你当真能做到?”

  徐晨微微一笑,神色坚定:“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定能做到!若是地主不肯减租,那咱们便都不佃他的田地!”

  大壮却有些担忧:“可如今这世道,不缺佃户啊,咱们不租,有的是人抢着佃。”

  徐晨闻言,对着小五招了招手。小五心领神会,赶忙递过来一根铁棒。

  徐晨接过铁棒,用力挥舞了一下,大声说道:“不是咱村的人,若敢来佃地,咱们便一起将他打出去!即便是咱村里的人,若敢不依照咱们抗旱会商定的价格佃地,我们也绝不轻饶!只要咱们全村五百多号人团结起来,那些地主家的几个打手,又怎会是咱们的对手!”

  求月票,推荐票和跟读。

  现在跟读率只有三分之一。

第36章 章程和分组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十四日,高家寨,晨曦初照。

  全村男女老少皆齐聚于晾晒场。徐晨手中执着一张写满字迹的契约,朗声道:“列位乡亲,这是徐某昨夜精心拟就的抗旱会乡约。上面所书几条约定,乃是加入抗旱会的权利与义务。先说这权利,入了抗旱会,旱灾之时可得救助,有个病痛能获医疗之助,家中缺粮亦有救济,购置农具也能得些帮扶等等。”

  众人静静聆听,徐晨接着说道:“当然,既有权利,便有义务。加入抗旱会,便有救助其他会员之责;若有会员遭人欺侮,大伙定要互帮互助。再者,每户需交五升粮食作为会费。不过乡亲们切莫担忧,抗旱会收的这些粮食,必定全用在大伙身上。每日开支,都会向众人公布,绝无半点隐瞒。徐某也就想出这几条,大伙若有不同见解,尽可直言。若觉着公平公正,在此按下手印,便正式成为抗旱会一员啦。”

  言罢,徐晨率先在契约上按下手印,而后小五、王二等打井队成员也纷纷依样照做。

  听闻需交五升粮食,村民们不禁面露迟疑之色。毕竟在这艰难年月,这五升粮食,足够一家人吃上三日,村民们议论纷纷,裹着褪色头巾的王寡妇搂紧怀里的儿子:“他徐家哥,这五升粮够俺家嚼用十天.“

  “静一静!“老村长缓缓起身,神色凝重道:“如今这世道,愈发艰难困苦。大伙唯有抱团取暖,方能熬过这灾荒岁月。晨哥儿是个有大本事的人,来咱高家寨不过短短数月,便挣下上千两银子的家业。即便如此富贵,晨哥儿依旧心怀乡亲,乐于救助众人,实乃仁义大方之辈。跟着晨哥儿,咱定不会吃亏。老汉第一个响应,加入这抗旱会!”说罢,村长毅然按下手印。

  有了村长带头,土根、石头等也毫不犹豫地按下手印。见此情景,高小四家、高大壮一家等众多村民,也纷纷上前按印,转眼间,几乎全村人都已响应。

  然而,仍有几人立于村外,观望不前。此几人皆是村里富户,家中田地普遍超过五十亩,在高家寨算得上殷实人家。

  徐晨见状,微笑着看向其中为首的高俊,说道:“高俊兄,大伙都已加入,你怎不来呢?”

  高俊不屑地摇了摇头,撇嘴道:“村长所言虽有些道理,可在俺看来,你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俺若有你那般多的钱财,早就购置几百亩田地,舒舒服服做那地主老财了。哪像你,钱多得没处花,今儿个成立抗旱会,明儿个救济流民,依俺看,你那点家底儿迟早得败光。跟着你,能有啥好事?更何况加入这劳什子抗旱会,还要交五升粮食,这可是全家人三天的口粮呐!”

  土根在一旁忍不住鄙夷道:“哼,抠搜成这样,谁不知你是咱高家寨出了名的铁公鸡。哪个愿意给你做长工?还不都是骗人家来做短工,能骗一个算一个!”

  这高俊,在高家寨确是富户,家中有近百亩土地。只不过大多是下等田,虽如此,养活一家人倒也够了,甚至还有富裕。只是这高俊平日里极为小气、抠门,家中虽富,可伙食标准在全村都是倒数。就连自家儿子想吃口干饭,都会遭他一顿责骂。

  不仅如此,他还把老婆、儿子当长工使唤,耕地稍慢些,便会招来一顿大骂。平日里全家一天只吃一顿干饭,一顿稀饭,唯有在收割播种的农忙时节,才会吃上两顿。

  因他太过吝啬,根本没有长工愿意为他干活,只能招些外来短工,还拼命压榨。短工们做不了多久,便都逃之夭夭。高俊无奈,只能变本加厉地压榨自己和妻儿。说来可笑,他们家待遇最好的,竟是那耕牛,以至于高家寨村民都戏称高俊有个“牛儿子”。

  高俊这般为人,与村里人的关系自然不睦。可他却满不在乎,在他眼中,这些穷亲戚攀不上自己才是好事。

  而且,他与徐晨向来不对付。究其原因,不过是两人三观迥异。

  在高俊看来,徐晨不过是个落魄的破落户,却吃得比他好,喝得比他好,还时常呼朋唤友,大吃大喝,在他眼中,这简直是败坏村里风气。再加上村里人总拿他与徐晨作比较,他对徐晨自然是满心不满。

  面对土根的嘲讽,高俊却毫不在意,昂首道:“钱,那可都是省出来、抠出来的。俺抠,俺还就骄傲了!俺这些年买下的十三亩土地,那可都是一分一厘抠出来的。土根,你说说,你这些年又给家里添了几亩地?还不是靠着村长照顾!”

  说罢,他又看向徐晨,讥讽道:“这种让别人占便宜的会,俺是决然不会加入的。”

  其他几个富户亦是这般想法,生怕加入后被那些穷亲戚占了便宜。

  徐晨却依旧面带微笑,说道:“加不加入抗旱会,全凭各位自愿。”

  而后,他转向已然按手印的村民,说道:“如今加入抗旱会的共有一百零三户,田地总计三千二百余亩。除了靠近清溪河的那几百亩土地,打水较为便利之外,余下近两千多亩土地,都需用井水灌溉。为方便打井与灌溉,依徐某之见,咱们按土地多寡与人口数目,大致十户组成一个甲。最好是土地相连成片,如此取水灌溉也方便许多。大伙觉着如何?”

  “好,就依晨哥儿所言!”村民们纷纷应和。

  “那甚好。此刻大伙便自行组队,再推选一位领头之人作为甲长,负责管理甲内事务。甲选好了,咱便即刻去打井。这旱情紧迫,不容耽搁,早做决断,便能多救几分庄稼,多保几口人的口粮!”

  话音刚落,现场顿时热闹起来。关系亲近的,都想凑在一个小组;田地相邻的,也盼着聚在一处。可也有那么些人,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只因大家彼此知根知底,谁勤快、谁懒惰、谁爱占小便宜,心里都门儿清。组甲之时,自然都不愿与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人同甲。

  徐晨看着眼前这一幕,并未加以阻拦,只任由村民们自行抉择。

第37章 欣欣向荣

  就在村民们各自忙着选组之际,高俊踱步到徐晨身旁,开口问道:“晨哥儿,可是你先前说打一口井只需二两五钱银子?”

  徐晨微微一怔,随即反问道:“俊哥儿这是动了打井的心思?”

  “俺家中田亩众多,想着单独打一口井。俺既不想占旁人便宜,也不愿被旁人占了去。”

  徐晨听闻,心中不禁一动,暗道这倒是个能补贴抗旱费的法子,而且多打一口井,也能多保些庄稼收成,于米脂这地界而言,着实是件好事。

  当下便说道:“俊哥儿,若你要打井,一口井需五两银子。只要俊哥儿付了银钱,徐某即刻便让打井队去你田地里动工。”

  高俊一听,顿时跳将起来,大声嚷道:“晨哥儿,你这可就不厚道啦!你明明先前说只要二两五钱银子,怎的如今翻了一倍不止!”

  徐晨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俊哥儿,先前所说二两五钱,那是给咱抗旱会自家兄弟的成本价。入了会,都是自家人,自然不能赚这份钱。可俊哥儿你并未加入抗旱会呀,俺这十几号兄弟干活,吃喝用度得花钱,打井的那些工具购置、损耗也得算进去不是?

  这一口井收你五两银子,已然是整个米脂县,乃至整个延安府最低的价钱啦!俊哥儿若是不信,去找旁人打井试试,少了十两银子,根本没人肯干。若是地下水位深些,没有十五两银子,那井里根本出不了水!”

  高俊听了,正自沉吟思考。此时,高勇、高明、高觉、高烈、高磊等几位家境相对富裕之人寻了过来,对徐晨说道:“俺们几人商议了,想联合请晨哥儿帮忙打井。就依晨哥儿所说,五两银子一口井。”

  原来,他们本就不愿与村里那些被他们视作“破落户”的村民家人抗旱会。但那日亲眼见识了压水井的好处,如今这大旱之年,有一口井,田地里的粮食收成能增加三成不止,算下来,每亩地能多收几十斤粮食,如此一来,他们几家合起来,一年便能多收七八石粮食。这可比打井花费的五两银子划算得多。几人一番商议后,便决定共同出钱打一口井。

  徐晨听闻,当即高声喊道:“王二,带上家伙什儿,跟着几位哥儿去打井!”

  “哎,好嘞!”王二响亮地应了一声。

  刚被推选为甲长的大壮,目睹眼前这一幕,不禁面露惊色。

  徐晨见状,笑着对大壮解释道:“如今整个米脂都深陷旱灾之中,不知有多少田地亟待压水井。咱这打井队,可不能只盯着自家村子,还得帮衬其他乡亲。打井队在外头赚了钱,也好用来壮大咱这抗旱社不是?俺们的打井队也要增加一支,增加效率,最重要的是,这还能成为大家的营生。”

  接下来的几日,喜讯连连。先是徐晨把打井队扩编为两支,在徐晨和王二的带领下,打井队在高家寨干劲十足,以每日一口井的速度,一口气打了十二口井。这不但彻底解决了村里田地灌溉的难题,打井队还赚了十两银子的营收。

  紧接着,又传来一桩好事。纺织厂的厂房已然建造完工,首批十台纺织机正式投入运作。这纺织机每日分两班,每班四个时辰,日夜轮转,一日便能运转八个时辰。大同社的十五台纺织机,一日下来可织出三十匹羊毛布,每日的营业额足有十三点五两银子。除去各项开支,纺织厂每日的利润能有九两上下。而且,这纺织厂的产能还能以每日增加两台织布机的速度稳步提升。

  有了这般利润,大同社的工业区总算是摆脱了先前入不敷出的窘迫境地。刘永等人对大同社的前景,此刻满是憧憬与希望。

  然而,刘永也察觉到一个棘手的小问题——米脂县的羊毛供应开始有些跟不上趟儿了,北方自然不缺羊了,但大明的羊毛纺织业却不算发达,只有少数顶级奢侈品的羊绒产业和低端的毛毯产业,这些产业对羊毛的需求不多,而现在大同纺织厂每日消耗的羊毛超过了500斤,米脂县的存货已经被纺织厂消耗的差不多了,刘永已经在想办法联络商队去其他府县购买羊毛。

  第三桩喜讯则是大铁锤带着购置回来的耐火砖赶了回来,正打算在工业区不远处,筹建米脂县的第一座高炉。徐晨得知后,满心欢喜,亲自跑到工地,对着大铁锤说道:“大铁锤,只要你这高炉顺利建成,咱大同社往后的压水井订单、农具订单,还有纺织机所需的各种铁器订单,统统都交给你!”

首节 上一节 13/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