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月票,举荐票。
第32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
徐晨等人赶忙将早已备好的箭竹管塞了进去,此刻,徐晨心中不禁对劳动人民的智慧钦佩万分。想那如今没有塑料管,可百姓们在南方巧用毛竹,在北方则以箭竹代之。将其连接成套管,内里涂抹桐油石灰以防渗漏,外头缠绕麻绳增强抗压能力。如此制成的物件,堪称大明的“黑科技”,比起那塑料管来,丝毫不落下风。
众人小心翼翼地将竹管缓缓放下,在接口之处,用牛皮与麻绳仔仔细细地绑好。没过多久,竹筒便顺利抵达了底部。徐晨又将压水井龙头与竹筒稳妥连接,随后用木料搭建起一座简易的架子,把那压水井龙头稳稳当当地架在上面。
紧接着,徐晨一只手把一根铁棒插入压水井龙头内,另一只手从木桶里舀水倒入压水井龙头,而后便开始不停地摇动铁棒。
“咔哧咔哧!”一阵听起来颇为怪异、好似喘气一般的声音响起。没过一会儿,徐晨便感觉到地下水开始涌动起来。
果然,清澈的井水从压水井龙头中喷涌而出。
“出水啦,出水啦!”小五等人兴奋得大声欢呼起来。
就连王二也不禁面露惊愕之色,实在是没想到这模样奇怪的物件,竟真能打出水来。
待泥水流干之后,余下的井水很快就清澈了起来。徐晨赶忙让人拿木桶在此处装水,如此一来,便不用再去河道提水了。
而后,打井队的年轻后生们都排着队,兴致勃勃地试用这新奇的压水井。一人打满两桶水,便换另一个人,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王二满脸惊叹,赞道:“先生,您这法子可比那牛皮囊方便太多啦!先生不愧是有学问的人,即便没打过井,竟也能想出这般绝妙的法子。”
徐晨听了,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心中暗自想着:这不过是凭借后世的见识罢了。
“呲呲呲!”然而,才打了不到十桶水,水量就渐渐变少,而且压起来也愈发费力。
徐晨满心疑惑,喃喃道:“这地下水怎会如此之少?”
这声音他觉着有些熟悉,分明是地下水开采过度,四周土壤含水层枯竭的迹象。可这才不过打了不到十桶水啊,北方的地下水竟少到这般田地,实在是超乎想象。
王二在一旁小声说道:“先生,您瞧,这铁管没抽出来,四周的地下水都被它给挡住了。而且这竹筒四周也没打孔洞,截取水的效率实在不高哇。”
徐晨挠了挠头,有些迟疑道:“难道还得把铁管抽出来不成?”
王二道:“打盐井的时候,确实是要把外壁的竹管抽出来。而且为了防止竹管堵塞,里面的竹管还会套上一层纱布哩。”
徐晨立刻说道:“就按王二哥说的办。小五,你速去高家寨买块纱布回来。”
众人连忙把龙头拆下来,将竹管往上提。打井队的人再度忙碌起来,先把竹筒一节一节地提出来,然后又将其拆分。
果然,底部的那些竹筒已经吸附了不少泥沙,把管道堵得严严实实。王二将竹筒内的泥沙清理干净,随后吩咐小虎去堆放工具的地方,找来一个弓形钻。接着,他便在竹筒壁上不停地钻孔,不多时,竹筒前五尺的地方便密密麻麻布满了几十个钻孔。
徐晨到底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明白孔洞多了,进水的地方也就多了,还不容易堵塞。他不禁拍了下自己的脑门,心想:铁管把四周的地下水都给挡死了,怪不得抽不出多少水。做完这些,他们便只等小五带回纱布了。
“徐大哥,你可算回来了。”
徐晨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小五身后跟着土根和高小四两人。
他赶忙起身迎上前去,问道:“你们怎么到这儿来了?”
土根忍不住抱怨道:“你这一去城里,就没了消息,大家都传言说你要在城里安家。”
徐晨笑着说道:“哪会有这事?高家寨永远都是我的老家。”
高小四道:“四里八乡有好些老人病了,本想着找大哥去医治,可你这十几天都没回去。”
说罢,他又看着四周忙碌的流民,疑惑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其实,高家寨四周的村落早就察觉到这群流民了,各个都警惕得很,生怕这些流民冲进他们的村寨,烧杀抢掠一番。
还是小五去村里购买纱布的时候,他们才知晓徐晨也在这里,是他带领这些人在这里建个村落(他们是这样理解的。)
于是村长就派土根和高小四两人过来打听消息。
了解他们的目的之后,徐晨笑道:“放心,这些人只是想在这里建新的家园而已,以后大家都是邻居了。”
在徐晨和土根他们闲聊的时候,王二已经把纱布蒙上,指挥其他人再次把竹管拼接起来放进洞中,而后指挥人,用杠杆原理把铁管一点点的拔出来,然后再次把水龙头接好。
“咔哧咔哧,哗啦啦。”清澈的地下水再次涌出来。
土根惊喜道:“徐大哥,你在这儿打井。”
徐晨笑道:“对,这已经打好了,赶明儿回村了,我就给你家打一口。”
土根差点跳起来道:“那感情好,这些天就下了一场小雨,地里越来越旱了,挑水都挑的累死了,有这井就好多了。”
高小四迟疑问道:“徐大哥,这井贵不贵,能不能给俺家也打一口?”
徐晨道:“不贵,一口井大概就二两五钱银子。”
不用铁管做外壁,只要一个压水井龙头,打一口这样水井的成本直接降低到道原本的三成,而且越深比自己预计的成本更低,毕竟多铺一根钢管就要三两银子,但现在却只需要寄二十五钱不到的竹管。
听到这价格高,高小四真是一脸苦涩了,两石半粮食他家可拿不出来,而他对徐晨可没有救命之恩,要徐晨免费给自己打一口井,他可开不了这口。
徐晨看到高小四的脸色明白他内心的为难,他笑道:“等回去之后,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你加田地继续干活的。”
这次一连压了30桶水,营地里的大水缸都被装满了,但水流依旧没有枯竭的样子,显然这口压水井算是建好了。
而后徐晨道:“王二兄弟,我任命你为打井队队长,由你来负责打井队事务,这个水龙头稍微垫高一点,在前面用砖石砌一个池子,底下用纱布过滤,然后垫上鹅卵石,上面用沙子覆盖,这样能过滤掉大部分的杂质。”
王二激动道:“俺这就按先生说的办。”
求订阅,求月票举荐票
第33章 ,发展壮大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十二,大同社纺织工业区。
经过三天的建设,这块滩涂的石头被堆积起来作为建设的物资,一条条排水沟被挖掘出来,滩涂低的地方填满黄土,高的地方被铲平,而后压实,一根根作为支柱的木桩被打下。
简陋的厨房,工具仓,粮仓已经建设好,睡觉的窝棚更是简陋,用木板搭的大通铺,再用木头大个底上面盖上稻草,就成为了睡觉的地方了,好在现在天气炎热,将就也能用,虽然防不了雨水,这片土地来说,下雨可能是更好的事情。
为了解决上千人用水问题,徐晨他们的打井队,三天时间打了五口压水井,现在已经能满足日常的洗漱用水了。
“嘟嘟嘟,造饭时辰到!各队收家伙什儿,先生交代了,病从口入,不想死的把手洗干净,尤其是你这几个瓜皮,脸都要掉灰,等会不把脸洗干净,我让你这几个瓜皮去挑粪。”刘永道。
营地当中的事千头万绪,都需要刘永拿主意,不过几天时间,他也被流民当中的人感染,变得出口成脏。
被刘永指的几人吓了一跳,赶紧去找水洗脸,营地的卫生一直是徐晨最关心的事情,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又不讲卫生,稍有不慎就是一场瘟疫。
所以在第一批建设的工程当中,厕所和粮仓,工具仓,纺织厂厂房是同步建设的。
但明末农民的素质显然是达不到徐晨要求的高度的,即便有厕所,他们为了方便还是会在野外去解决。
徐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一方面会在夜校普及不讲卫生的害处,同时还定下了处罚的规矩,只要发现随地大小便的人就要挑一天的粪。
在教育,处罚双管齐下,营地的卫生终于保持在合格线以上。
其他人听到刘永的哨声,不约而同的停下了手中的事,而后有说有笑的把工具放好。
每个中队的人先洗手,再排好队伍,打饭,从来到这片滩涂开始,他们吃的就是干饭,而且还是一日三顿,伙食标准的上升,立即让他们的幸福度拉满,即便劳累,但他们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
营地简陋,现在的厨房地区,只有一排简陋用砖头黄土搭建的灶台,吃饭也只能将就,桌椅板凳就不要想了,基本上是先把饭蒸熟装在木桶当中,然后再炒一个大锅青菜,放在另外一个木桶当中,提到灶台外的打饭区。
每个中队都有自己的打饭地区,所有人都是按中队来排队打饭,打好饭的人则自己找一个位置蹲下吃饭,有敢插队的会被护卫队揪出来,丢到队伍最后面,在护卫队的监管下,十条长龙井然有序。
徐晨打好饭之后,刘永,陈子昂,胡益堂,贺老六几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道:“这边的井已经打好了,下午我就去高家寨为他们去打井,解决干旱问题,同时发展大同社成员。
营地的事情就交给你们,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大家就商量着办,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还拿不定主意可以去高家寨找我,反正路也不远。”
刘永担忧道:“到今日已经花费了130两,我们只有2000两银子,某担心这样花费下去,银钱支持不住。
尤其是那大铁锤说米脂的砖承受不住高温,要从纺织作坊支了50两银子,说要去延安府购买耐高温的砖。”
徐晨道:“最花钱的部分已经做完了,后面的花费不会如此高了,而且等纺织厂开工了,我们就可以赚钱了。
至于大铁锤要购买耐火砖,给他银子,派个账房跟着他,监督他花钱即可。”
而后他又看向贺老六道:“优先完成纺织厂厂房的建设,只有纺织厂尽快投入生产,我们的事业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贺老六道:“先生放心,十日内,俺就会把厂房建起来。”
好在这个时代对厂房的要求不高,把地面压实,而后再砌砖墙,顶甚至可以用茅草来搭建,不过为了防火,徐成还是奢侈的用瓦来做房顶。
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所以贺老六才有把握十天内把厂房搭建起来,甚至用木板的话,三天就可以搭建好。
陈子昂倒是问道:“今天又有五名读书人想要加入我们大同社,您是不是看看他们再走。”
李文兵他们在米脂宣传工作做的不错,现在整个米脂士林已经知道他们大同社的名号了,那些举人和相对富裕的秀才对不屑一顾,但对底层的童生和贫穷的秀才却很有吸引力。
现在这世道不但农民难熬,那些底层的童生和秀才也难熬,他们不能做到脱产,他们的收入和农户的收入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农户饭都没得吃了,他们的私塾和其他教育有关的行业全部萎缩,大同社让他们看到了抱团取暖,甚至突破阶级的可能性。
所以李文兵在米脂一宣传大同社,很多童生秀才就愿意加入他们,这些人来到了大同工业区,看到上千流民被大同社安排的井然有序,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内心也认可了徐晨他们领导的大同社。
而徐晨对待这里想要加入大同社的读书人,一律按照老规矩,先去劳动,虽然因为体质的关系,他们可以做一些轻体力活,但不能不劳动。
劳动完之后,傍晚他们还要为流民普及教育,这样一番考核程序下来,投靠他们的读书人又走了一小半,这其中秀才留下来三位,倒是大部分的童生都留下来了,他们本就没上岸,自然也没读书人的体面,留在大同社这里,能吃饱饭,还有十文钱拿,能养活妻儿,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去处。
徐晨道:“不用了,按照正常流程考核他们即可。”
刘永着急道:“先生,我们大同社发展壮大需要人才,让读书人打灰,的确是有点为难他们了,您是不是降低一些标准,让他们当夫子教书即可。”
徐晨摇头道:“要解决天下的问题,是要实实在在的去做,而不是袖手旁观的去看,不愿意劳动的人,不会是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如果我们降低标准,那就成了东林党,现实已经证明,东林党是不能改变天下的。”
大同社是要带领劳动的百姓推翻大明,而不愿意劳动的人,是不可能站在百姓一边的,双方志不同,道不合,迟早会分道扬镳,与其后面难看,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让他们加入。
刘永只能无奈叹口气,因为打灰的事情他已经和不少朋友闹翻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贺老六扭捏半天道:“东家,您看俺能成为大同社成员吗?”
徐晨看到贺老六笑道:“当然可以,只要是劳动的人都是我们大同社潜在的社员。”
而后他对刘永道:“我们大同社不止是读书人的大同书,更是天下人的大同社,在这个月底,选出一批劳动积极的人,让他们加入我们大同社。”
刘永点头道:“知道了。”
求跟读,月票,举荐票
第34章 ,回村打井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十三日,高家寨。
徐晨领着打井队浩浩荡荡朝着高家寨进发。待车队踏入村子地界,但见那田地周遭,尽是忙着挑水的农户。年轻力壮的挑着大水桶,步伐匆匆;老人与孩童则用木盆艰难地盛水搬运,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都在为这田地的生计而奔忙。只是那田中的小麦,在炽热骄阳的炙烤下,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村里以石头为首的一群孩童,瞧见徐晨他们的车队,立刻欢叫着围拢过来。石头满脸激动,大声嚷道:“徐叔,您可算回来啦,俺们还以为您不要俺们!”
徐晨赶忙蹲下身子,摸了摸石头的脑袋说道:“傻石头,这儿可是徐叔的家,徐叔咋能不来呢!”
其他村民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那些与徐晨相熟的,更是热情地走上前来打招呼。
“听闻土根讲,徐哥儿如今在外头立下了好大的功业哩!”
原来,此前土根、高小四已将徐晨如今所做之事告知了众村民。众人虽对徐晨在外闯出的一番事业深感惊叹,可无奈眼下忙于田间繁重事务,实在抽不出半分力气前往村口的滩涂一探究竟。
“徐哥儿,小四说您还带了个打井队,都已经打出好几口井啦?”
徐晨闻言,转身指着身后的平板车队,朗声道:“列位乡亲,瞧好了,这些便是打井的家什。”
言罢,徐晨对着村民们拱手行礼,高声道:“乡亲们尽可放宽心,徐某此次带了打井队回来,定能保得大家田地里的粮食稳稳当当!”
说罢,徐晨扭头吩咐小五:“小五,你带个人去我那屋子打扫打扫,再准备些吃食。”
安排妥当后,他便与王二径直来到村长家的田地边上。此时,村长用水浇着自己家的麦田,见徐晨二人前来,也只是微微点头道:“回来啦。”
土根在一旁却是激动不已,连忙说道:“爹,徐哥儿此番带了打井队来帮咱哩!他们打的井,每日出水量可大了,抽水也轻松得很,往后啊,咱再也不用跑那二里地去挑水啦!”
村长微微颔首,却也没再多说什么客气话,其他事情他还能和徐晨客气,但田地却是一家人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