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思考了片刻,最终也同意了这个提议。他知道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容不得丝毫软弱。只有明确敌我,整顿内部思想,大同社才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
屁股决定脑袋,这话虽然粗鄙,但却非常实用,都娶了官家小姐了,自然会开始维护地主的利益。现阶段徐晨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大同社最大的敌人就是地主,大同社员不能和他们有太深的接触,更加不允许有很深的利益往来。
刘永的提议得到了大同社高层全体通过。
结束这个讨论之后,张献忠站起身来,向众人说道:“有不少重民社员逃到我们的地盘上来了,都督认为该如何处置他们?”
徐晨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片刻后说道:“重民社的人虽然和我们志不同道不合,但他们好歹在为天下寻找出路,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英雄。我们对他们提供一定的保护,让他们来去自由,愿意去哪里就送他们去。”
“遵命!”接着他又继续说道:“现在义军当中有和我们联系的,他们愿意反正助我们攻破关中。”
大同社的情报工作一直由张献忠负责。自从杨鹤招揽农民军之后,有不少人还是和大同社暗通款曲,主要就是张献忠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他用钱财与那些农民军首领交换有用的情报,双方合作得一直很愉快。但如今,三边将门肆无忌惮地抓捕、迫害他们,这些义军首领已经感到恐慌,所以想要大同社早点打过去。
王二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地站起身来,大声说道:“这段时间有大量的明军士兵逃到我们这里来,他们都是甘肃镇勤王士兵,大明朝廷已经被女真人打的彻底慌乱了,居然想调集万里之外的甘肃镇士兵去救他们。但又不给他们布置合理的补给点,现在整个大明军事力量乱作一团,现在是他们最虚弱的时候。都督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现在是攻破关中最好的时机。我等应该立刻起兵,进攻关中和宁夏镇。”
贺六也跟着附和:“都督,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部分将领也纷纷点头,认为现在是出兵的好时机。
然而,刘永却迟疑了一下,说道:“现在即将春耕,如果此时起兵,只怕今年的收成很难保得住。好不容易今年到现在老天爷也没出什么幺蛾子,该下雪下雪,该下雨下雨,要是此时出兵,今年一季的粮食就完了。”
大同社实行的类似府兵制,这种制度有其好处,全民皆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动员出庞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军费开支也极低。但坏处就是出兵的时候要看农耕的时间,春耕的时候不能出兵,因为士兵要种地,秋收的时候也不能出兵,因为士兵要收割粮食。
要是有一定的粮食储备,士兵还能进行常规模的战争,但经历了好几年灾害的大同社是没这个条件的,他们现在是一年招灾,所有人都要饿肚子,粮食储备极其危险,没有任何一点容错余额。
李文兵也不赞同此时出兵,他严肃地说:“我们的粮食一直非常危险,关中这两年也遭灾了,只怕关中的地主士绅也没多少存粮了。要是进攻关中之战拖延下来,到时整个关中就要哀嚎遍野了。”
小五道:“虽然关中遍布我们抗旱会成员,他们能提供一定的后勤支持,但这个时间他们也要春耕,如果现在起兵的话,我们很难组织动员他们。”
徐晨听完众人的发言,沉稳地说道:“不用理会敌人的动作,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足够横扫关中。现在关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没有粮食,即便我们占据关中,该饿死人还是会饿死人,所以我们的军事行动不能影响春耕,不管是我们这里的春耕还是关中的春耕。还是按照原计划春耕之后再出兵。”
王二仔细想了一想徐晨他们的话,最终放弃了他们自认为的大好机会,如果攻克关中不但不能救助关中的百姓,反而会让他们的下场更加悲惨,那他们情愿不出兵。
从徐晨建立大同军开始,这支军队就和明朝所有的军队完全不同。这支军队讲道理、有道德,以保护百姓为宗旨。这支军队成立5年以来,彻底改变了陕北百姓对军人的负面印象。过去“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捻钉”的习惯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现在百姓以参军为荣,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大同军当中只会学好,不会变坏,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而大同军强大的战斗力,除了武器的加成之外,良家子兵员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些士兵来自淳朴的百姓家庭,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加入军队,在训练和战斗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素质和忠诚度。
刘永他们认为这是两汉时期的良家子,唐朝的府兵,但其实徐晨给这支军队注入了后世的灵魂。
崇祯三年(1630年)1月 28日,在武家镇练兵的孙磊接到通知,都督府要他去肤施城讲习所开会。
来到讲习所之后,孙磊就发现今天来的人特别多,在肤施城的大同社员几乎都来了。
他当即找到自己武大定,王光恩两人道:“两位哥哥可是知道今天为什么是开会?”
武大定小声道:“可能和关中战事有关,听说关中的大族和重民社闹翻了,双方杀的血流成河,现在是进攻关中的最好时机。”
孙磊激动道:“那感情好,小弟练了整整半年的兵了,就等着去关中建功立业。”
就在这时,李文兵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来坐在首位,其他人也纷纷坐好。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由我来传达都督府的文件,关于 112事件有关都督的讲话。”
他先讲一下关中发生的事情,果然和武大定说的没错,孙磊还有不少大同社员都在暗自激动。
但接着他开始宣读文件内容:“下面是有关于都督对112事件的讲话,和都督府的决议。
重民社有此下场,就是因为没有分清楚朋友和敌人……”
大同社社员们一开始还在为刘南卿等人的遭遇感到可怜,但听到后面,很多人的脸色大变。文件中提到和地主士绅联姻之社员要慎用、禁用,许多人后面的讲话已经听不进去了,只是茫然地跟着抄写上面的内容,手中的笔在纸上机械地滑动着,心思却早已飘到了远方。
李文兵读完后,严肃地说道:“学习完都督的讲话之后,每个人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要深刻反思自己是不是忘记了大同之志,好了,现在散会。”
孙磊和武大定两个人茫然地走到一个角落,王光恩有点担心二人也跟过来,寒风呼啸着,他们内心也带着一丝冰凉。
武大定苦着脸,声音带着一丝哭腔说道:“我才刚成亲,难道就要休妻?”
孙磊整个人都快哭出来了,带着哭腔说道:“某个婆娘正怀着二娃呢。要休妻,这不成陈世美了。”
王光恩此时却有的庆幸,自己娶的是一个小商贾之女,虽然家里有点钱,但却让他幸运的逃过一劫了,但此时他也只能无声的拍拍二人的肩膀,以此安慰两人。
武大定听到这话,不知怎么的,忽然觉得内心好受了一些,最起码他的决断不难做,但想到刚娶的美娇娘,难过的心情又涌上心头。两人站在那里,几乎要抱头痛哭了,冬日的寒风吹乱了他们的头发,也吹冷了他们的心。
而会议之后,李自成、高杰、李过、刘宗敏四人在一个小酒馆当中相聚。酒馆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香味,气氛显得格外压抑。
高杰和刘宗敏不断地往嘴里灌着酒,一杯接着一杯,仿佛想要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痛苦。李自成和李过二人坐在一旁,只能默默地看着,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劝说才好。
李自成和李过两人都是早成亲了,这几年两人虽然发达了,但也没有抛弃家里的糟糠之妻。而高杰和刘宗敏两人不同,他们都娶的是官家的小姐,按照这次会议的决定,要做出深刻的思想总结。
高杰喝得半醉,舌头有些打结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当以建功立业为重。留恋温柔乡,那是懦夫的选择。”
刘宗敏红着眼睛,大声说道:“俺婆娘对俺不错,俺不能辜负她,没前途就没前途吧,反正俺一个打铁的娃,现在都当团长了,还有什么不满?”
李过刚想说什么,但李自成用眼神阻止了他,微微地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说话。李自成心里明白,这种选择只有当事人自己来做才行,要不然的话,亲兄弟都有可能反目成仇。
希望小区,刘宗敏家。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刘宗敏的岳父姜老太公、大舅哥姜让都和他们住在一起。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姜老太公正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翻阅着《大同报》。当他看到报纸上关于关中之事的报道时,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放下手中的茶杯,从头到尾将报道看了一遍。
他的眉头紧锁,有点慌张地说道:“美凤,去报刊把今天所有的报纸全订一份。”
姜美凤听到父亲的话,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穿上外套下楼去了。不一会儿,她抱着十几份不同的报纸气喘吁吁地回来了。
姜老太公接过报纸,将每份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认真看了一遍。虽然有些报纸的报道有所夸大,说关中已经杀得血流成河,但他已经很肯定关中发生了内斗。
“蠢材,蠢材,蠢材!”他气得一连说了三声蠢材,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站起身来,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道:“大同都督府已经公告天下,春耕之后就进攻关中,这个时候他们不想办法抵抗大同军,还在这里自相残杀,说他们是蠢材都有点侮辱蠢材。”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喃喃道:“难道徐晨真就是天命所归,他要进攻关中关中就乱了,而朝廷又要忙着防备女真人,根本没有能力来对付他。”
他已经能想象到,这次大同军进攻关中将会顺利得超乎所有人想象,一旦大同军占据了关中,他们就有了和朝廷争霸天下的本钱。以徐晨的经营能力,只怕要不了几年大同军就能冲出关中,横扫中原。
就在这时,姜让着急地推门而入,大声说道:“父亲大事不妙,你看看这个文件。”
姜让手中拿的正是大同社的会议纪要,这是公开的信息,所以他也能得到。
姜老太公接过文件,快速地浏览了一遍,脸色大变,惊叫道:“徐晨难道就不怕大同社分裂?”
姜让苦笑着解释道:“他就是怕大同社分裂,才会选择现在忍痛切割。而且大同社不是朝廷,朝廷需要依靠这些将门才能征战天下,所以要哄着下面的将领让他们上战场。
而大同社的根基却是他们的军户制度。只要一个军户能获得 50亩土地,那么这个军户就是大同社最勇猛的士兵。虽然大同社的将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却也没那么重要。大同军用的是纯阵,培养军官本就容易,这些人大部分在两三年之前也不过就是一群农夫而已,他们本就是徐晨培养出来的,这套体系还在徐晨手里,就可以继续培养一批将军。”
姜美凤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奇怪地问道:“大哥你和父亲到底在说什么?”
姜让苦笑着说:“小妹,你要被人休了。”
姜美凤疑惑地接过大哥手中的文件,看完之后整个人大惊失色,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躲进了房间里,房间里很快传来了她的哭泣声。
姜老太公看着女儿的背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在这个时代,三妻四妾是常态,自己的前途肯定是比妻子更重要。
到了晚上,刘宗敏微醉地回家了。他一进门,就发现自己的岳父、大舅哥和妻子全部都在大厅等着自己。
刘宗敏看到眼红的妻子,关切地问道:“美凤你怎么哭了。”
姜美凤却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泪水不停地滴落在地上。姜让则咬牙切齿地说道:“大同社如此拆散夫妻,这能算是正道。”
刘宗敏这才看到放在案台上的文件,他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走到妻子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安慰道:“你放心,俺是不会做陈世美的,都督又不是说不用俺,只是说慎重用俺。”
听到这话,姜老太公等人松了一口气,但姜老太公还是忍不住说道:“都督也太严苛了。”
刘宗敏无奈说道:“这不是都督一个人决定的,是集体同意的。”
徐晨家,他这次很少见地按时回家了。一进家门,他就看到可爱的女儿在客厅里玩耍,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快步走过去,一把将女儿抱起来,和她开心地玩耍起来,一时间房间里充满了小孩的欢笑。
去年,桑文给徐晨生了一个长女,他给这个长女取名为徐乐,希望她以后能尽量快乐。徐晨对生男生女这事看得很开,但桑文还是有些失望没有和徐晨生下一男丁。不过好在今年她又怀上了,现在已经有 4个月了。
桑文看到徐晨,有点迟疑地说道:“今日听说已经有好几对夫妻离合。社里下达的决议是不是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徐晨叹了口气,将女儿放在地上,认真地说道:“的确有点不近人情,但我们要做的是革命,需要无数英雄豪杰和卑劣者的鲜血才能浇灌出来新世界。英雄的鲜血在这个残酷的时代都不值钱,更何况一些眼泪。”
他当然明白这个决议会让无数大同社员要在老婆和权利之间平衡,会造就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但这不过是这个时代极其微小的一粒水珠,更多的人直接变成了路边的枯骨,连流泪的机会都没有。
第201章 ,两边都在清洗
近日来,肤施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氛围,一幕幕悲喜剧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轮番上演。这种异样的气息,如涟漪般从肤施城扩散开来,迅速蔓延至延安府,进而波及到整个大同社所掌控的地盘。
对于城中的普通百姓而言,大同社都督府的一些举措实在令人费解。平日里,都督府管理百姓的吃喝拉撒、维持地方秩序,大家尚可理解。
可如今,竟连两口子的家务事也要插手,这实在是超出了众人的认知。民间有句老话“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都督府这般干涉婚姻之事,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甚至一些看不惯的百姓专门跑到戏班里点《铡美案》。戏台上,陈世美忘恩负义的故事唱得慷慨激昂,台下的观众却时不时叫好,将剧情与都督府的行为暗自嘲讽对比。
都督府内,情报如雪花般不断送来。他坐在桌前,眉头紧锁,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汇报。随着了解的深入,他的脸色愈发凝重。
仅举人以上的士绅官员家族与大同社社员联姻的就多达上百起,土地上千亩以上的中型地主与社员的联姻更是数以百计。这些数字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击着徐晨的内心。
要知道,大同社真正崛起不过短短两年时间,这些地主士绅就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地围拢过来,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大同社的各个角落。
如果再不加以遏制,任由地主士绅的势力继续渗透,等到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要纯洁队伍、重振社威,恐怕就难如登天了。想到这里,徐晨不禁打了个寒颤。
现在他都有点庆幸,重民社的下场,惊醒了大同社所有成员。
徐晨开始思索应对之策。历史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但他很快就吓得冷汗直流,不敢再思考下去了,大同社还没到这么危险的境。
好在他还想到了其他的办法,正好适合现在的大同社。
徐晨立刻召集刘永、李文兵、常五、胡益堂等政事堂成员来到议事厅。
徐晨站起身来,神情严肃地说道:“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不能完全归咎于社员。我们作为社里的管理者,也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对社员的关心不够,以至于他们曾经的对象我们都一无所知。我决定,大同社成立庶务部,专门管理社员的日常生活。社员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庶务部要代表大同社去帮忙解决;而像成亲这样的大事,庶务部要严格审核他们成亲的对象,看看是否适合成亲,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在大同军中,连以上的军官;都督府里,曹吏以上的官员;工坊中的管事以及农场的场长,他们成亲时庶务部都要进行审核。”
刘永等人听了徐晨的话,心中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这次的事情涉及到几百名社员,他们作为管理者,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徐晨提出的这个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的源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徐晨接着问道:“这个庶务部长需要有细心、耐心,脾气还不能大。你们有什么合适的推荐人选吗?”
刘永等人陷入了沉思。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并非易事。如果成亲对象符合标准,那自然好办;可一旦不符合标准,庶务部长就难免要得罪人。一时间,议事厅里安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的呼吸声。
过了许久,常五打破了沉默:“都督,赵叔在抗旱会一直主持庶务部事务,在这方面他经验丰富。不如就让赵叔大哥来担任这个庶务部长。”
刘永、李文兵、胡益堂三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同意!赵叔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徐晨微微点头:“那好,就任命赵叔为大同社庶务部长。”
解决了庶务部的问题后,徐晨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大同社还需要成立一个安全部。这次的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仅仅两年时间,地主士绅的势力就已经渗透进我们大同社。如果时间再久一点,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
李文兵听了,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都督,这是想设立类似厂卫的组织吗?”
在这个时代,东厂和锦衣卫作为臭名昭著的间谍组织,让人们谈之色变。所以徐晨刚提出成立安全部,众人就明白了其目的。
徐晨摆了摆手:“虽然有点相似,但我们大同社和朱家王朝不同。安全部的主要职责是防止我们大同社员的思想出现偏差。如果有人不认可大同志向,我们也无需强留。大家是因为志同道合才走到一起,如果志向不同,分道扬镳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刘永等人听了,陷入了沉默。他们明白徐晨的良苦用心,但成立这样一个部门,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这时,常五再次开口:“那么这个安全部门的执行人最好是大同社的元老,是都督值得信任的人。我认为张大很合适。他为人正直,对都督忠心耿耿,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徐晨看向众人:“如果你们不反对的话,那就任命张大为安全部长。”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大同社正式成立了庶务部和安全部。赵叔和张大这两位原本在大同社籍籍无名的元老,一夜之间成为了大同社的核心成员。
在大同社整顿内部的时候,关中大地也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之中,那些大族从最开始的清洗重民社到后面失去控制开始大范围的清洗寒门读书人。
这主要是徐晨带来的风潮,大明朝的读书人,向来傲气冲天,不甘于人下。陕北米脂徐晨成立了大同社,刘南卿成立了重民社,这一举动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关中读书人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关中的读书人纷纷议论:“米脂那两个土鳖都能成立学社,我们关中的饱学之士难道会差他们不成?”
于是,在这种攀比和效仿的心理驱使下,关中大地一时间会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振兴社、复兴会、忠义社、保国社等等,一个个会社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极了。这些会社的宗旨也是五花八门,什么保境安民、减税免税、重视人才,重农抑商,读书人们从圣贤书中翻找出各种华丽的辞藻,为自己的会社赋予了崇高的使命。
他们呼朋引伴,热闹非凡。今天开个诗会,几个读书人围坐在一起,摇头晃脑地谈论着天下大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唉声叹气;明天办个茶会,茶香袅袅中,大家交流着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对会社发展的规划。
还办起了报社,发行着一份份承载着他们理想和抱负的报纸,试图用文字来影响社会,改变现状。整个关中地区,政治气氛变得极其浓厚,读书人都以参加各种会社为荣,仿佛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
然而这原本是关中大族占据着道德高点,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这些新兴会社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统治格局。尤其是重民社的刘南卿,傍着两任三边总督,从他们手中榨取了几百万两银子,这让关中大族感到了深深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