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07节

  那些在台下说得慷慨激昂、个个宣称要当家做主的公民议员们,一到了这正式场合,却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安静得如同鹌鹑,没人敢出头,也没人敢发言,原本预想中的热烈讨论场面并未出现,显然大家都不想做出头鸟。

  没办法徐晨只能第一个上台。他站神情庄重,当着大同社所有公民议员的面,颁布了《民法典》。

  “在大同社范围内,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当念出第一条内容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这一条款震惊了。

  《民法典》这一规定彻底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意味着不论出身、地位如何,每一个公民在民事法律关系中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坐在徐晨正下方的刘永、李文兵、常五、贺六等人,内心不禁泛起层层波澜。

  三年前在米脂,徐晨就曾说过类似的话,那时他们或许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而如今,徐晨正式在这庄严的场合说出“人人平等”,他们知道天下将被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时代即将开启。

  夏允彝等在一旁旁观的人,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但震动过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茫然。

  夏允彝满脸疑惑地说道:“也就是说现在大同社的一个普通百姓地位都和徐先生这个都督地位一样了?”

  在他的认知里,这应该是一件能让天下为之震动的大事,可现场却风平浪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更让他不解的是,现场的公民议员们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反应,他们或许认识这些字,但对于这些字组合在一起所代表的深刻意义,却似懂非懂,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徐光启听到夏允彝的话,一阵恍惚,喃喃道:“最起码在大同社的这片土地上,所有人都平等了,再也没有帝王了!”

  这句话如同重锤一般,敲在夏允彝等人的心上。他们内心其实是厌恶君权至上的,可接受了几十年的传统教育,又让他们坚信皇权下的封建秩序才是真正安定天下的法则。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杜麟征气愤之中带着一丝惶恐,他仿佛看到这个世界变得陌生而可怕,大声说道:“大同社如此倒反天罡,他们才是天下动乱的源头。”在他看来,大同社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在挑战传统的权威和秩序,必将引发天下大乱。

  周立勋也陷入了沉思,他的内心同样复杂。一方面,他不想让皇权一直压在自己头顶;另一方面,他又对没有皇权的世界充满恐惧,这种陌生的世界让他感到害怕。他惶恐地说道:“大同社太过激了,天子拱垂而治即可,何必把天子都给废掉。”

  徐孚远和彭宾三两人则沉默不语,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所认识的世界出现了一道裂痕,以后再也回不去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突然改变的世界,只是他们已经说不出任何话。

  徐光启看着众人迷茫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天下必然大乱,你们守住本心,以后是辅佐皇权,还是废除皇权,都要询问自己的本心,不要后悔即可。”

  他的话仿佛一盏明灯,给众人指明了方向,但众人心中的困惑依然难以消散。

  这时,韦富听到众人的讨论,冷笑道:“想要你腿子和本大爷平等,这是痴心妄想。”他的话充满了傲慢和偏见,完全没有理解“人人平等”的含义。

  韦祁赶紧制止他:“蠢货,不要乱开口。”而后他看向徐晨,眼中既有敬佩又有一丝忌惮,说道:“不愧是搅动大明北方动荡不堪的叛逆,张角、黄巢之流也不如他。”

  杜轩也皱着眉头说道:“天子肯定不会放过徐晨,朝廷也不会放过他,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了。但如此一来,岳都堂只怕又要压榨我们了。”

  在关中大战肯定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但从徐晨说出“人人平等”之后,他们就明白,朝廷是不可能诏安大同社,甚至必定主动进攻大同社,以维护天子的威严,这场大战已经无法避免,未来的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在颁布《民法典》引发众人震动之后,徐晨紧接着又在公民议会上陆续颁布了《商法典》《刑罚典》《工匠雇佣法典》《教育法典》等一系列重要法令。

  《商法典》中明确确定了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这对于商贾们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长久以来,他们在大明的商业环境中,常常需要寻找官员作为保护伞,才能勉强保障自己的财产安全。如今,有了法律的明确保护,他们仿佛找到了真正的依靠。

  像孔晨这样的商贾议员,听到“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句话时,眼睛都亮了起来,觉得这句话简直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他们瞬间觉得大同社是真正能为他们着想的组织,是他们可以信赖的“自己人”。

  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就是徐晨的底线了,他不会加什么神圣的,要不然就真成了资本主义法典,你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工匠的生产价值是不是也神圣不可侵犯?

  《刑罚典》全面废除了封建肉刑。这一举措体现了大同社在法治和人道方面的进步,摒弃了以往残酷的刑罚方式,让刑罚更加具改造的功能。

  《工匠雇佣法典》确立了4时辰当差时间和上五休二的休息制度,还设立了厚生金(换个词不容易禁)制度。

  对于工匠们来说,这些规定意义重大。4时辰的工作时间让他们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照顾家庭。

  而上五休二的休息制度更是让他们有了规律的生活节奏,能让他们有时间去消费,扩大消费市场。

  厚生金制度的出现,更是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不用担心年老之后失去收入来源,不至于陷入生活的困境。

  大同工业区出身的公民议员都为这制度叫好,徐晨最开始招募他们的时候,就说过,大同社在他们到了60岁会给他们养老,现在终于用法令的形式保证了他们未来的权利。

  《教育法典》从法律上确定了义务教育。这意味着在大同社的范围内,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也为大同社的长远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徐晨这个法典不能算是资本主义法典,只是走了个中间道路,勉强算是支持工业化的法典。

  这些法令的颁布,让不同阶层的公民议员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保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但每个人还是觉得有一些法令不满,孔晨就对厚生金不满,他这又要交一笔钱。

  这不就相当于工匠吃他的,喝他的,老了还让他来养。他这是做东家还是做儿子,没有这样的道理,工匠难道没有儿子?为什么不让他儿子来养。

  但他最多也是内心不满,不敢发泄出来,毕竟这是都督府制定出来的制度,而且现在大同社范围内,市场不断的扩大,生意越来越好做,比起他损失的这点利益,他这两年得到的更多,所以这样的改革他们还能成。

  其实改革最好的时候就是利益在扩大的时候,利益在增长的时候,哪怕损失一部分,大家也能接受。

  但无奈的是,人的认识是有落后性的,在上升期反而没有改的动力。

  公民议会的第一天可以说是一个团结的会议、胜利的会议,基本上就是徐晨这个都督提法令,大家举手表决通过,赞成率达到100%。

  会议的第二天,刘永代表都督府,向所有公民议员汇报了大同社前三季度的财政收入和开支情况,并给每个议员发放了一份详细的细则。

  细则上清晰地记录了大同社田赋、商税、国营作坊的收入,以及军事开支、教育开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开支的内容。

  虽然大部分公民议员只是草草扫过了这些内容,但他们的内心却有一种满足感,仿佛自己真的在参与统治大同社的两府之地,对整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决策权。

  到了会议的第三天,高俊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台。他一上台,情绪就完全失控了,哭得稀里哗啦。他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农户们的苦难,尤其是陕北农户的艰难处境。

  “俺们农户们好不容易在都督的带领下,辛辛苦苦地修了水利设施,建了水渠,本以为可以抵御旱灾,保证粮食的收成。大家披星戴月地耕作了一年,每一滴汗水摔成八瓣,眼看着就要迎来丰收,可以吃个饱饭了。

  然而,8月的一场大风、一场暴雨和冻霜,就像一场噩梦,直接让麦子和玉米倒伏,土豆和红薯烂根发芽,一年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俺们农户们努力了一个月,也仅仅保住了一半的粮食。”

  高俊的发言充满了感染力,现场很多议员都被他的话语打动了,尤其是那些出身农户家庭的议员,更是感同身受。

  8月的那场天灾,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仿佛天都塌下来了。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从这场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听到高俊的诉说,那些悲惨的往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他们不禁个个哭得稀里哗啦。

  其他公民议员也深知这几年天灾不断,农户们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而且他们看到细则上显示都督府的财政状况还算不错,觉得减免一些税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于是,高俊提出的减免田赋、增加粮食收购价格的议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刘永代表都督府当场表态,表示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田赋,并且将粮食收购的价格增加一成。

  公民议会的决议顺利通过,并且都督府迅速执行,田赋真的减免了,粮食收购价格也切实增加了。高俊、孔晨这些第一代公民议员们,看着自己的双手,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竟然真的可以决定都督府的施政方向,仿佛在一瞬间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这种亲身体验带来的震撼,如同一场强烈的风暴,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也冲击着旁观者。

  像温益这样的商贾震动更大,虽然他们也看出来了这政策是都督府自己想要弄的只是借助公民议会而已。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是他们第一次不用借助官员推动一项政策。

  要知道几乎每个商家后都有后台,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拿走自己一半甚至更多的利益。

  而那些没有后台的更惨,他们的生意只要稍微做大一点,那些贪官污吏就会扑上来让他们家破人亡。

  要是有任何选择,他们也不愿意白白的把自己辛苦赚的钱交给其他人,而现在大同社好像做到这点,他们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推动对他们有利的政策。

  同样受到震撼的还有夏允彝和韦祁他们。对于彻底废除封建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他们内心是抵触的,毕竟多年来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让他们难以轻易接受这样激进的变革。

  然而,用议会来限制皇权,把皇权关进笼子里,这种方式却让他们觉得可以接受。在他们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既能保留一定传统秩序,又能实现政治改良的可行途径。

  杜麟征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要是大明能实行公民议会,不对,是士绅议会,朝廷的事情由士绅贤者共同商议,而不是由君王独断,或许大明还有再次兴盛的可能。”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当前朝廷政治状况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渴望。

  崇祯这两年的执政情况实在是一言难尽。短短两年时间,就换了6 - 7位内阁首辅,六部尚书更是像走马灯一样上任下台。即便有人想要说崇祯是明君,恐怕也难以自圆其说。

  这位皇帝似乎热衷于挑起甚至扩大党争,这仿佛成了大明王朝的一种“特色”。往前追溯,万历皇帝几乎耗尽了张居正改革带来的成果,使得国家发展的良好势头戛然而止;再往前,嘉靖皇帝虽然帝王心术玩得高超,但却导致蒙古人打到京师城下,倭奴横行江南,国库空虚,南北皆动荡,国家陷入了王朝末日的景象。幸好天降猛人张居正,力挽狂澜,才把大明从亡国的边缘拉了回来。

  夏允彝听了杜麟征的话,点头表示赞同:“我等不能像徐先生那样过激,虽然公民议会是徐先生倡议的,但对天下有好处,我们就应该借鉴。士绅议会或许就是再次拯救大明的制度。”他认为可以在不彻底推翻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引入士绅议会的模式,让士绅们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韦祁和杜轩两人也在一旁低声商议着。也觉得如果关中有士绅议会,他们就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以此来限制岳和声对他们的盘剥。甚至更进一步,如果下一个大明帝王想要对他们征收矿税、增加厘金,他们也可以通过士绅议会来否决。韦祁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我们弄一个士绅议会,这倒是一个解决关中问题的良方。”

  然而,杜轩却摇了摇头,担忧地说:“天子不会允许有士绅议会来反抗他的权力,在关中很难实行。”他知道封建皇权的威严和专制,天子不会轻易容忍这样一个限制自己权力的组织存在。

  韦祁冷笑一声,坚定地说:“现在大明还有几省听天子的话?徐晨虽然是叛逆,但有一些话还是说的有道理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朝廷一年收了我们300万两的税赋,两年增加了一半,就应该给我们相应的权利。要是连这点天子都不愿意做,我们也不学徐晨反叛,但拒不奉诏还是可以做到的。”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抗争的决心,在他看来,如果朝廷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那么他们也有权利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难道朝廷还真敢把他们士绅也给逼反?

  经过几天的公民议会,议员们逐渐熟悉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只要提案得到多数人的通过,都督府是会切实执行的。这种认知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决策的热情,也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一次会议上,田然等公民议员站了出来。他们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指出,关中地区如今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灾害频繁发生,导致流民遍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他们怀着满腔的悲悯之情,请求都督府能够出兵吊民伐罪,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关中百姓。

  说到深处,他更是情绪激动,红着眼眶悲泣道:“都督不出,苍生奈何,请都督拯救我关中百姓。”他的声音充满了感染力,仿佛将关中百姓的苦难都倾诉了出来。

  听到他的话,大半的公民议员都受到了感染,纷纷高声呼吁:“请都督拯救我关中百姓。”那声音整齐而响亮,在会议大厅中回荡。

  徐晨和都督府的官员们面面相觑,他们虽然已经有了进攻关中的计划,但却没想到这些议员们比他们还要着急。原本以为需要逐步推进的战略,在议员们的强烈呼吁下,似乎变得刻不容缓。

  副总参谋长张献忠站起来,向议员们解释道:“不是我都督府不想救关中百姓,但关中还有大明的两个军镇,十几万大军驻守。想要击败他们并不容易,而且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军费。今年因为灾害,都督府秋粮减产,又减免了一部分田赋,还提升了粮食收购价格,目前确实没有足够的军费来发动对关中的大战。”

  田然并没有被张献忠的话劝退,他站起来大声问道:“张参谋长,我能不能问问,都督府进攻关中,需要花费多少军费?”

  张献忠回答道:“大致要花费三百万两银子左右。”

  然而,田然却豪气干云地说道:“不就是三百万两银子,都督府何不学习进攻榆林之策,发行战争债券,我等愿为都督府效力,保证购买这些战争债券。”他的话让众人眼前一亮,发行战争债券或许是一个解决军费问题的好办法。

  这是张献忠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他不敢擅自做出这样的决定,只能将目光投向徐晨,等待他的指示。

  徐晨让张献忠坐下,而后站起身来看着各位议员道:“我们都督府已经有解放关中的计划了,但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动进攻。钱财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在于我大同军主要是以火器为主,打造火枪火炮都需要时间。但我可以向各位议员保证,明年我们大同军就会向关中发动进攻。”

  “钱多好办事,债券还是要发,哪怕早一天解放关中的父老乡亲,我等也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田然他们得到了徐晨肯定的答复,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但还是想要购买战争债券,不如此,他难以表达他们对都督府的支持,对都督的忠心。

  上次的战争债券发行不过两个多月,他们就获得了三倍的收益,如果要是加上那些战利品买卖,盈利更是翻了一倍多。所以战争债券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笔好买卖。

  同时他们也急切想要获得关中市场,哪怕早一天都是好的。关中的人口几倍于陕北,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令人讨厌的贪官污吏,也没有关卡的阻碍,他们的货物可以畅通无阻地销售到关中的上百个州县,面向几百万百姓。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商机的市场,想想都让人激动不已。他们已经开始盘算着增加机器、招募工匠,仿佛看到了一年后财富成倍增长的美好景象。

第185章 ,抢手的战争债券与崇祯的催促

  崇祯二年(1629年)9月 15日。

  肤施城的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洒在大街小巷,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城中一处热闹非凡之地,便是刚刚成立 5天的股票交易所,它是大同社最新建立的机构,主要功能是为北河套商社的股票交易提供便利。

  上次股票分红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股东们聚在一起就抱怨,北河套商社的股票面额实在太大了,交易起来太不方便,而且那些小商贾想买也买不起啊。

  徐晨自然不会对股东们的抱怨坐视不管,他也觉得一张股票占据河北商社0.1%的股份太多了,一张股票的价值抵得上延安府绝大多数的作坊,的确不适合北河套商社的发展。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北河套商社的一股拆分成 100股。他之所以制定这个比例,是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清楚哪怕是一拆一百,股票的价格也有两三百两以上。在延安府只有高收入人群才能购买的。

  要是股票价格只有几两银子或者几十两银子,只怕自己地盘上的这些百姓,就像那待宰的韭菜一样,会主动上门被人收割。”

  徐晨并非是个对股票一无所知的人。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在股票市场里闯荡过一两年。那时候的他,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部队锻炼了两年,出来之后开了一个小摊贩,每天起早贪黑,赚的都是辛苦钱。

  但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平凡下去,总觉得自己有着才能没有展现出来,应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恰好手里积攒了一点钱,他便想玩一玩这所谓的资本游戏。

  当时正好赶上了一个小牛市,他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财富的大门正在向他敞开。他毫不犹豫地投了 1万多块钱进去,满心期待着能大赚一笔。

  过了段时间,账户里真的多了 3000多块钱,他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然而,好景不长,牛市就像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股票价格一泻千里,他的账户里的钱也急剧缩水,最后只剩下七八千块。好在那时候他没有加杠杆,要不然损失的可不就只有这一点点。看着跌成这样,他咬了咬牙,干脆就不管了,自我安慰着只当是长线投资。

  可是,现实却残酷地给他上了一课。这片股票市场并不适合像巴菲特那样的价值投资理念,好几年过去了,股票都没什么起色。

  后来徐晨要买房子,无奈之下只好把股票清仓,最后账户里只剩下不到 8000块。在股票市场折腾了三四年,他只贡献了 2000块给那些资本家,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足够他自傲了,毕竟他已经战胜了九成九的股民。

  经过了股市这番捶打,徐晨三观变得非常正。以钱生钱这种金融游戏是赤裸裸的剥削,是最邪恶、充满肮脏血液获取财富的方式。劳动才是最光荣的获取财富方式,后面诱惑再大,他也不踏入股市一步。

  北河套商社的股票拆分之后,果然变得更加适合交易了,大量有一点闲钱的小作坊主,找到这些股东,小心翼翼地说道:“我出 300两银子买一股,您看行不?”

  股东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轻蔑地说道:“300两就想买一股,你也太异想天开了。”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的价格就像春天里的竹笋,不断地上升。从三百二十两,到三百五十两,最后涨到了 500两一股。那些北河套商社的股东开始心动了。开始缓慢地脱手自己手中的股票。其他股东看到有人开始交易,也纷纷加入进来。

  徐晨很快就知道了已经有私底下的股票交易。他意识到是时候成立一个正规的股票交易所了。

  于是,在徐晨的推动下,肤施城的股票交易所正式成立了,就在期货交易市场旁边,有了这个股票交易市场之后,买卖双方的安全性就有了保障,大同社也能收到千分之一的印花税。当然最重要的是,后续大同社有资金的需求,可以再上市几个作坊圈钱,这比加税好多。

  股票交易所向来冷冷清清。平日里,偌大的交易大厅里,有几十个人走动就已经算得上热闹场景了。

  这主要是因为这里的股票价值太高,普通百姓和小商户根本无力问津,只有财大气粗的富商巨贾才会进入,所以交易所一直门可罗雀。

  然而今日的股票交易所却仿佛换了一番天地。大厅内人头攒动,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好几百人。

  他们个个脸上带着期待和兴奋,脚步匆匆地朝着交易所的柜台涌去。他们都是冲着大同社新发行的战争债券而来。

  大同社公民们可不傻,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自从大同军成立以来,那战绩可谓是辉煌无比。每次与明军交锋,明军就像被驱赶的羊群,被大同军打得落花流水。以一敌十的大胜在大同军的战斗历程中都是家常便饭。

  如今,大同军拥有6个主力旅,共计5万精锐之师。再看看明军,虽然号称有十几万兵力,但大多是些老弱病残、训练不足的弱鸡兵。在大同社公民的眼中,明军根本不是大同军的对手,购买这战争债券,只要大同军在即将到来的与明军争夺关中的战役中获胜,那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所以,那些手里稍微有点积蓄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里。

  在延安府,底层的工匠和农户们收入并不高,每日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中高级的技术工匠就不一样了,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手艺,收入也颇为可观。

  那些小作坊主们,生意还算不错,手中积攒的钱财更是不少,他们是延安府的富裕人群。

首节 上一节 107/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