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06节

  要知道,这可是从十几万人口中选拔出来的,说是万里挑一也毫不为过。当选议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他有机会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决策中,这是地位上的巨大提升,自从他当上公民议员,即便是家产比他多几倍的人,对他也客气许多。

  这一天,孔晨穿戴整齐,早早地下了班。他身着一身崭新的工匠常服,整个人显得精神抖擞。这是徐晨设计的,就是后世中山装的款式。

  附近的工匠们看到他这副打扮,纷纷打趣道:“东家,您穿这么好,这是要去成亲?”

  孔晨的师弟在一旁自豪地说道:“俺师兄成为了肤施公民议员,整个肤施也就只有八人当选呢!”

  工匠们听后,满脸惊讶,有人说道:“那我们以后是不是要叫东家老爷了?”

  孔晨得意地扬起头,说道:“俺们大同社不说什么老爷,以后要叫俺议员。”

  “议员!”工匠们纷纷重复着这个新鲜的称呼,眼中满是好奇和敬意。

  孔晨接着说道:“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俺说,俺可以监督都督府帮你们解决问题。俺们这些议员就是要把你们的麻烦告诉都督的。”

  工匠们听了,都高兴地说道:“那感情好。”

  这时,一个工匠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的困难也不用向都督汇报了,东家您就能解决。现在一个月 5钱银子太少了,您是不是增加一点工钱?”

  关中干旱连连,即便大同社限制粮食价格上涨,还制定了严苛的粮票制度,规定了每个人每个月能领到的口粮。

  但因为粮食带动其他物资的上涨还是不可避免的,徐晨保证底层工匠的生活,连着提升了两次最低工钱,从最开始的3钱银子提升到5钱,当然对工匠来说即便是五钱银子,也只是勉强养活家人。

  孔晨的脸色瞬间严肃起来,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五钱银子已经不少了。想当年俺在都督那里当工匠的时候,一个月只有 3钱银子。但俺靠着自己的技术,一步一步才有了现在这家作坊。你们也要好好学技术,老老实实做事,攒钱。以后也可以跟俺一样开一家这么大的作坊。”

  说完,孔晨生怕工匠们继续缠着他要求涨工钱,便匆匆离开了作坊。

  他心里清楚,今时不同往日。随着河套地区的开发,半年内延安府少了十几万人,招工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由于物价上涨,都督府认为 5钱银子太少,据说今年还要继续上涨。他的作坊有 300名工匠,每涨 1钱工钱,他每个月就要多支出 30两银子,一年下来就是 360两。这对于他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孔晨从作坊出来后,心情格外舒畅。他精心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便回家带上婆娘和儿子,架着马车前往幸福小区去找田建秀。

  到了田建秀家,田建秀的老婆莲娘热情地迎了出来。看到孔晨一家人,莲娘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孔大哥,你又来了,见秀在书房,你过去吧。”

  孔晨笑着点了点头,便朝着书房走去。推开门,他看到田见秀正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一道算术公式。他大概能认出这是一道数学公式,因为在大同社开办的夜校里,他学过一些阿拉伯数字。但纸上那些奇奇怪怪、像蝌蚪一样的东西,他就完全不认识了。

  孔晨好奇地凑上前去,问道:“老田,你这写的都是啥?”

  田见秀这才抬起头来,看到是孔晨,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老孔你来了,我这写的是都督教我们的微积分,是用来计算大炮轨迹的。只有把这个算得好、算得快,火炮才能打得快、打得准。”说着,他无奈地丢下手中的铅笔碳叹息道:“俺可能就没这方面天赋了。”

  孔晨拍了拍田见秀的肩膀,安慰道:“没事,你都当将军了,这火炮就让专门的人才去做吧。”接着,他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说道:“俺也当选为肤施公民议员了。”

  田见秀竖起大拇指,夸赞道:“老孔你厉害。”

  孔晨笑了笑,虽然他现在有钱,但他并不觉得商贾这层身份有多高贵,议员就不同了,最低也是以前的举人老呀。有了这层身份,能拉平和田见秀之间地位的差距。

  他们两人可以说是患难之交,曾经一起经历过许多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田见秀加入大同军后,一路高升成为将军,而自己则在商业领域打拼。他不想因为地位的差距越来越大,让两人之间的距离也渐渐拉开。如今自己成为公民议员,他觉得双方的身份又能拉近一些了。

  孔晨接着说道:“不过这公民议员俺也不知道该怎么当,俺是不是应该学习那些秀才相公,也弄一个提案出来?”

  田见秀听了,严肃地摇了摇头,说道:“我们有现在的地位都是因为听都督的话。你要想继续发财,日子越过越好,记住一点,就是要听都督的话,不要管那些秀才相公们做什么,他们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孔晨听了田见秀的话,恍然大悟,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道:“俺凭什么看上去精明,在这关键时刻就昏了头了。还是你老田大智若愚,都督可是神仙一般的人物,俺们听他的准没错。”

  景教教堂内,往日里坐满信徒的长椅此时空空荡荡,显得格外冷清。原因其实很简单,今年8月,延安府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暴雨倾盆、大风呼啸,紧接着又突然降下寒霜。这场天灾让延安府各个养鸡场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大量鸡只死亡,鸡蛋产量锐减,价格也随之飙升,一下子涨了三倍之多。约翰神父他们本就经费有限,如今更是买不起鸡蛋来传教了。

  有利则来,无利则去。约翰神父传教时会用鸡蛋作为小礼物吸引大爷大妈们来听圣经。没有了鸡蛋,那些大爷大妈自然不愿意再坐在教堂里听传教了。陈大妈还鼓励神父三人要多多赚钱,等他们有鸡蛋了,她会再过来听神父讲圣经。

  约翰神父三人:“~”!

  夏允彝坐在教堂的一角,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眉头紧锁,脸上满是愤怒。报纸上的一篇篇文章让他极其生气,上面不是鼓吹大同军进攻关中,就是呼吁大同军攻打草原,占领更多的草场,养更多的羊,以获取更多的原材料。

  甚至还有山西的读书人请求大同军进攻山西行省,各种在他看来的“叛逆言论”层出不穷,简直是群魔乱舞。

  夏允彝忍不住开口说道:“难道三代时期的朝堂就是这样的吗?如此群魔乱舞,每个人都只追逐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大局,这种公民议会真的能治理天下吗?”

  其他几人听了,也都一脸茫然。三代时期究竟是什么情况,谁也说不清楚。大同社的这个公民议会虽说传承自三代时期,但就他们现在看到的情况而言,感觉非常嘈杂混乱。他们实在难以想象上古时期的人是如何靠着这套制度治理天下的。

  这时候,约翰神父做完祷告,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笑着说道:“这不就是共和制度嘛。欧罗巴大陆,虽然大部分的国家仍然是君主制,但在几百年前威尼斯就实行了共和制度,现在的尼德兰也是共和制,刚开始是要混乱一段时间的,但只要等形成了几个强大的政治家族之后,这种混乱就会逐渐结束。”

  杜麟征眼睛一亮,说道:“还请神父和我们详细说一说,欧罗巴大陆那些共和国。”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上古时代的事情已经太过久远,难以寻找借鉴,但欧罗巴大陆的共和制度却是现在还存在的,说不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约翰神父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介绍起来:“威尼斯共和国是文艺复兴时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一个城市国家。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大议会,由威尼斯的贵族组成。最初,全体具有贵族身份的男性都有资格参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员资格逐渐固定下来。到后来,只有列入‘黄金簿’的家族成员才有资格成为大议会成员,这些家族构成了威尼斯的统治阶层。

  大议会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最高立法和决策机构,它负责制定法律、批准重大政策、宣战媾和等重要事务。大议会的存在体现了集体决策的原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独裁。在大议会之下,还有元老院、总督府等机构……”

  周立勋一边听一边思考,说道:“贵族共和制,这不就是我华夏历史上的两晋时期嘛。当时门阀士族权力极大,皇权衰落,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也是几个家族掌权,能决定天下的大事。

  但那也是我华夏最衰落的时期,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我们大明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

  几人找到了公民议会的缺陷,兴奋起来,徐孚远道:“我们可以把威尼斯共和国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让延安府所有人知道,他们现在已经步入邪门歪道之中了。”

  夏允彝也点头说道:“外邦历史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我们就要宣扬出来,打倒延安府这些牛鬼蛇神。”

  然后他们5人就如果一上来约翰三人,想要他们把欧罗巴大陆各个共和国的历史详细的说一遍。

  然而这可让约翰神父他们犯了难。他们虽然知道一些威尼斯共和国的事情,但要像史书那样详细了解,就有点勉为其难了。他们只能尽力回忆,磕磕绊绊地讲述着那些遥远国度的故事。

  和他们一样感到为难的还有徐晨。他设立这个公民议会,一是想让它成为一个监督机构,监督都督府施政;二是想要实现上情下达,让民间的声音能够被都督府的高层知道。

  但现实情况却和他预想的大相径庭。他拿到这些议员的名单后,发现大部分议员都来自士绅家族和大商贾家族。要不是大同工业区也有不少人成为议员,他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弄个上下议院,直接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公民议会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他重新审视和调整策略。

第183章 ,共天下的人

  在大同社宽敞明亮的议事厅里。徐晨眉头紧锁,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公民议员的名单,神色十分难看。

  刘永、李文兵等几位核心成员围坐在一旁,察觉到徐晨的异样,刘永率先打破沉默,满脸疑惑地问道:“都督,这公民议员的名单有什么不对吗?”

  徐晨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忧虑,说道:“农户议员和工匠议员太少了。我一直认为,农户和工匠是我们大同社的根基,他们的数量应该占据公民议员的八成以上才合理。就说高俊,我特意点了他的名,让他作为农场的先进代表参选,可他怎么没上名单?”

  李文兵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都督,高俊就是个榆木疙瘩,不识好歹。您亲自点他的名,那是多大的荣耀,可他倒好,说有这功夫闲扯不如多开垦两亩地。我劝了他好几次,他就是油盐不进。”

  刘永也跟着摇头,苦笑道:“工匠们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工钱,一到假期,都忙着去逛市集、逛戏院,对公民议会的选拔根本不感兴趣。大部分工匠都把票投给了自己的东家,根本没意识到公民议员这个身份的重要性。”

  李文兵接着补充道:“农村那边情况更糟。这段时间,农户们忙着救灾抢收粮食,完了又要赶着种冬小麦,一个个累得脚不沾地,哪有心思去参加公民议会的选拔。我去村里宣传的时候,好多人都只是敷衍地点点头,根本没往心里去。”

  徐晨听完,不禁挠了挠头,陷入了沉思,农户和工匠几千年来一直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对政治确实缺乏兴趣。

  反而是那些商人,由于几千年来一直受历朝历代的打压,迫切需要官员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寻求政治上的庇佑,他们政治上更敏感,对公民议会的选拔格外积极。

  明末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参政最积极的时候了,谁让历代大明的皇帝小气,官员和商家的势力联合最深。他们甚至联合起来把皇帝都给排斥,而后他们就发现没有皇帝,自己能吃的更多,于是就有了东林党。

  徐晨站起身来,在议事厅里来回踱步,思考良久后说道:“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觉悟,那我们就教育他们。我们要建设大同世界,就必须紧紧跟生产者站在一起。把常五提到政事堂来,他在农村工作多年,熟悉农户的情况。同时,抗旱会也要转变方向,除了抗旱救灾,还要把农户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到治理天下的事务中来。

  再把胡益堂提拔为工匠司司长,让他也进政事堂。他对工匠们的情况比较了解,主要任务就是把工匠组织起来。我给你们下一个任务,明年我要看到有一半的工匠和农夫成为公民议员,三年后这个数字最好增加到八成以上。”

  徐晨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仔细想了想,目前我们的管理架构需要调整。我管着大同社和总参谋部,刘永你管政务,李文兵你管监察,政事堂也应该扩大,增加农业主管和工业主管这两个重要部门。这两个部门要抓好对工匠和农夫的组织工作,目前阶段,这 5个部门是大同社最重要的,只要把它们抓好,足够我们大同社争霸天下。”

  刘永、李文兵等人听了徐晨的话,点头表示同意,大同社政务繁琐,光靠他们两人也的确是有点撑不住。

  刘永眉头紧锁,迟疑了半天,终于开口问道:“都督,为什么一定要增加农户和工匠的议员?”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厅内显得格外清晰,眼中满是疑惑。

  徐晨靠在椅背上,手托下巴,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缓缓站起身来,在厅中踱步,开始说道:“皇帝一人之力,实难统治天下。所以,皇权若想稳固统治,就必须与一个阶级共享天下。”

  刘永和李文兵点点头,这是常识,哪怕是皇权巅峰的大明王朝,那也是和地主士绅共治天下。

  “西汉时期,是与军功贵族共治天下。那时,非军功者不得为列侯,非列侯不得为丞相。军功在西汉的地位极高,可以用来赎罪,贵族们还能担任太守、县令等重要官职。朝廷的许多决策,都要考虑军功贵族的利益。”徐晨的声音沉稳有力道。

  “而东汉到盛唐这一漫长时期,则是与门阀共治天下。门阀家族势力庞大,占据着朝廷三公九卿的重要位置。他们权势最盛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几乎完全掌控了官员的选拔。这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寒门子弟几乎没有晋升的机会,整个官场被门阀垄断。”

  “宋朝,是与地主士绅,也就是读书人共治天下。宋朝的宰相几乎都是读书人出身,哪怕这些读书人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得软弱无能,导致丧权辱国,朝廷最多也只是将他们流放,而不会轻易处死。这体现了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天下的权利和法律明显偏向了这个阶级。”

  “元朝则是与军事地主共治,而大明又回到了和士绅共治的模式。”徐晨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着刘永与李文兵,“历代王朝,只要与哪个阶级共治天下,权利和法律就会偏向哪个阶级,这个阶级也会占据天下绝大多数的利益。”

  刘永和李文兵两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们勉强也算是大明统治阶级的一员,李文兵虽出身穷秀才,但也享受着一定的政治特权,比如免除徭役、见官不拜等。然而,他们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利益。

  徐晨接着说道:“但这种共治模式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一旦天下无条件地偏向某个阶级,当这个阶级兴盛起来后,王朝就会和它一起走向衰败。两汉、盛唐、宋朝、元朝,乃至现在的大明,都是因为与他们共治天下的阶级肆无忌惮地膨胀,疯狂吞噬天下的利益,最终导致王朝衰败,被新的势力推翻。这就是所谓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是王朝的治乱轮回,我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在这个怪圈中打转。”

  刘永和李文兵他们回想历朝历代王朝的兴衰,发现确实如徐晨所说。随后,他们又联想到自己建立的大同社,思考着哪个阶级在其中获益。

  读书人,这是可以确定的,哪怕没有加入大同社的读书人,也可以成为夫子,每个月有一两二的工钱和四季常服。夫子在大同社的地位非常高,在很多地区甚至取代了族长,成为大同社农村秩序的一部分,他们可以算是大同社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还有农户,只要是大同社的农户都可以获得五十亩的土地,土地可是最大的利益了。

  李文兵有点迟疑,大同社是加强版的大宋,还是富裕版的大明呢?更让他们担忧的是,按照徐晨的理论,他们建立的事业是否也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刘永无奈地叹了口气,问道:“难道就没有一种逃脱这治乱轮回的方法吗?”他的眼中透露出一丝渴望,历代开国皇帝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会认真总结前朝失去天下的原因,想要自己的江山永固,但显然几千年来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都失败了,治乱轮回依旧是华夏历史的一部分。

  徐晨目光坚定,说道:“我学过一种方法,只不过非常难以实现。”

  刘永和李文兵两人精神一震,齐声问道:“什么方法?”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徐晨坐回椅子上,认真地解释道:“不管是贵族、门阀还是地主,他们掌权之后,都会想办法不通过生产而获取利益。为了固化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惜禁锢整个天下的发展。他们不重视开垦土地,不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导致天下财富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他们贪婪扩张的速度。于是,整个天下就会逐渐崩坏。”

  “但如果生产者就是共天下的人,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即便他们的数量急剧扩张,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财富的生产者,所以整个天下的财富也会随之增加。这样一来,即便不能完全打破治乱轮回,也能极大地延长治乱轮回的时间。”

  两人恍然大悟,齐声说道:“都督,你想要和农户与工匠共天下!”

  但很快,刘永又迟疑起来,皱着眉头说:“农户和工匠大多愚昧,让他们治理天下,只怕很快会弄得天下大乱。”

  李文兵也附和道:“都督,因为我经常处理百姓告状的事情,和他们接触比较多。这些人说好听一点叫淳朴,说差点就是愚昧。”

  徐晨微笑着摆摆手,说道:“那就教育他们。这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情呢?有些人虽然可以接受教育,但如果心眼坏了,那是教不好的。就像那些地主,他们倒是不愚昧了,但却彻彻底底地坏。天下被弄得如此动荡不安,就是他们搞的鬼。”

  徐晨想起自己读书时的想法,曾经也和李文兵他们一样,对农户和工匠治理天下充满疑虑。但后来,他通过阅读网络小说增长了见识。

  大英的资本在旱灾之年,为了保护农业资本家的利益,从人家的地盘上把粮食运走。其他国家看不过去,捐点粮食过去,他们竟然派军舰阻拦,导致那个地方饿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还有他们在工业化时期,累死工匠和童工。童工的年龄甚至直接降到3岁,纺织厂长还自豪地说两年可以累死一个女工。但凡他们有点人性,也不会出现‘资本从出生就带着肮脏血液’这样的话。”

  只要对比各国工业化时期那些龌龊事,你就会发现农户和工匠还是太仁慈了。他们在工业化进程中付出的代价是最低的。

  新阶级成为统治者都会犯错误,但资本家为了利益会像恶魔一般肆无忌惮地屠杀世界百姓,而农户和工匠最多只是教训他们一顿。这到底哪个更好,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肤施城外的张家滩农场,广袤的土地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生机。一个皮肤黝黑、身形壮实的农户,正忙碌在田间。他一只手扶着犁头,一只手握着长鞭,时不时在耕牛上空甩动,“啪啪啪”的音爆声清脆作响。可那鞭子却始终未曾落在耕牛身上。

  这个耕作的农户是张家滩农场的场长高俊。耕牛可是宝贵的生产资料,他情愿鞭子抽到自己身上,也舍不得伤到这些牲畜。

  回想起8月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高俊仍心有余悸。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瞬间就把牛棚吹倒了。高俊心急如焚,立刻带领着社员们,地把耕牛牵到自己家中妥善安置。尽管那场大风让张家滩农场损失惨重,但好在耕牛一头都没少,这让高俊松了一口气。

  眼下,张家滩2万亩的农场里,七成土地种上了冬小麦,余下的三成则种满了各种蔬菜。这些蔬菜可是供应肤施城百姓冬季做酸菜的重要食材。

  冬小麦和蔬菜的种植工作虽然已经完成,但农场的农户们依旧没有闲下来。他们以大队为单位,干劲十足地在张家滩开垦荒地,希望能增加农场的土地面积。

  徐晨来到了张家滩农场。整个农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徐晨好不容易找到了正在耕地的高俊,开口问道:“高俊,这次大同社给了张家滩农场一个公民议员的名额,你为什么不去肤施城参加公民议会呢?”

  徐晨对高俊是又欣赏又头疼。高俊种田确实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张家滩农场粮食连年增产,农场面积也不断扩大。如今,农场有2万多亩的田,还有一个家畜养殖场、两个家禽养殖场和两个果园,说它是肤施城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一点都不为过。然而,高俊为人有些霸道,农场的事务几乎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10个大队长也都是他的心腹。

  高俊停下手中的活,满不在乎地说:“都督,我们农场实在太忙了。8月那场大风,把麦子、高粱、玉米全给吹倒了,土豆和红薯也烂根了。现在麦子、玉米、高粱要磨成粉,土豆、红薯要做成薯粉,做完这些还要种冬小麦,还要开荒。我觉得3000人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城里和那些老爷们开会啊。都督,您要是能减少俺们农场上缴粮食的比例,增加粮食收购的价格,那比我去开会有用多了。”

  跟在徐晨身边的高小四听了,忍不住说道:“高俊,你不要不识抬举。告你状的人都能从农场排到肤施城里去了。要不是都督赏识你,你早被罢免了。”

  高俊却不屑地看了高小四一眼,反驳道:“都督为什么赏识俺?不赏识你,就是因为你不会种地,俺会。同样一块地,俺种出来的粮食比你多五成以上。俺能养活农场这3000多人,还能给都督府提供好几万石的粮食。你只能拿几十两俸禄,俺却能赚几百两,都督都知道,俺比得上10个你。”

  高小四跟着徐晨南征北战,见多识广,被高俊这么一说,当即嘲讽道:“你不就是戏曲里的周扒皮吗?你看看下面有多少人抱怨你,自己都累得不行还使劲干,你也真是绝了。”

  徐晨赶紧阻止道:“好了,大家各有各的长处,没必要这样比来比去。”接着,他语重心长地教育高俊:“你光知道下死力种地,却不懂得政治,这可不行。以前延安府那些地主掌握着土地,佃户累死累活,还是免不了饿死的命运。

  为什么呢?因为地主和朝廷是一伙的,他们可以通过政策来压榨你。现在大同社让你们去开公民议会,就是给你们掌握权力的机会。就拿这次农场受灾来说,你可以在议会上呼吁减免税赋、增加粮食收购价。要是你的提案通过了,能给农场带来多大的利益啊。你就算从早到晚耕地,这几天又能开出几亩地呢?你这就是舍本逐末啊。”

  高俊听完,低下头沉思了许久。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惭愧的神色,抬起头诚恳地说:“都督,您说得对,是俺小人得志了。俺这就听您的话,安排好农场的事务,然后去城里开会。”

第184章 ,人人平等的《民法典》

  崇祯二年(1629年)9月 13日。

  大同社第一次正式公民议会在众人的期待与些许不安中开幕了。

  尽管徐晨对这次议会极为重视,做了诸多筹备,但现场的情形却有些差强人意,整个议会开场就像个草台班子。

首节 上一节 106/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