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文冷哼一声,说道:“那些都是叛逆,你敢重用他们本官可不敢,你们这些新科进士,简直不知所谓。”
话分两头,罗汝才带着自己的心腹,狼狈地逃到一处荒郊野林之外。此时,他身边只剩下几百人。他看着身边这些士兵也是丢盔卸甲、疲惫不堪的手下,想到自己原本3万大军,如今却只剩下这点人,一时间悲从心来,双目通红,差点流下眼泪。
“大哥,大哥!”后方传来他兄弟下山虎的声音。
罗汝才惊喜地喊道:“某在这里!”
两兄弟相遇之后,紧紧地抱在一起,痛哭一场。当初他们渡过黄河的时候还有七人,现在只剩下两人了。
不过悲伤之后,罗汝才马上振作起来,拍了拍下山虎的肩膀,说道:“兄弟不要紧,我们还有这么多本钱,迟早可以翻本。”
下山虎擦了擦眼泪,问道:“大哥,现在我们的地盘都被官兵占了,我们应该去哪里?要不去投靠张三盟主?”
罗汝才摇了摇头,说道:“张三想要攻陷太原镇,他这是痴心妄想。越靠北,朝廷的军事力量越强大,他迟早会败的。我们去中原,那里的人口更多,朝廷的军事力量更弱。等我们强大了,这笔账我们迟早会找贺涵算个清楚。”
于是,罗汝才和下山虎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朝着中原的方向走去,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而在闻喜县,王世文和士绅们则开始为筹集那9万石粮食而忙碌起来。
当然该告的状他们也准备好了,只等秀子营没有用的时候再上报,我等士绅还制服不了你这些丘八。
第176章 局势逆转与灾害连连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十六日。
陕西的第二支援军在曹文诏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进入山西。与此前入境时人嫌狗厌的贺函不同,曹文诏出身山西大同本地将门,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
曹文诏的部队一路行进,凭借着他在当地的威望和关系,顺利地得到了补给和粮草。这使得他的部下进入山西行省之后,行军速度不仅没有受到阻碍,反而加快了步伐。一路上,各地的驻军和官员对他们也是礼遇有加,为他们提供了诸多便利。
解州士绅们得知曹文诏到来的消息后,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为了显示自己并非没有候补的依靠力量,对曹文诏的到来极为重视。知州王世文不仅下令给曹文诏的士兵补全了粮草辎重,还专门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他。宴会上,美酒佳肴摆满了一桌,解州的名流士绅们纷纷前来敬酒,表达对曹文诏的欢迎和敬意。
家乡人如此热情的款待,让曹文诏心中既感到温暖,又有一丝受宠若惊。当晚,宴会结束后,曹文诏回到营帐,他的侄子曹变蛟一脸愧疚地来到他面前,低着头说道:“叔叔,我给曹家丢脸了,更让您失望了。”
原来,曹变蛟此前在作战中遭遇了失利,受尽了冷嘲热,要不是当时军情紧急,需要他出力,只怕他现在都在牢狱当中了。
曹文诏看着侄子沮丧的样子,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这么颓废呢?几年前你叔叔我在辽东也是屡战屡败,但我从未放弃。现在不也一样好好的,官拜参将。当兵的哪有百战百胜的,但是颓废可不行。你把你的部将编入叔叔的军队当中,叔叔带你去报仇。”
但在曹文诏看来自己的侄子的选择并没有,当时要是再留在蒲县必死无疑。年轻人就是经验差,以为打了一点败仗就是天大的事,这天下哪有常胜不败的将军,辽东战场上明军败了10年,大家还不是一样加官进爵,还是仗打少了经验不足。
曹变蛟听了叔叔的话,心中的阴霾顿时消散了不少,他抬起头,感激地说道:“多谢叔叔。”
而后,曹文诏皱起眉头问道:“知州他们如此热情,你知道原因吗?”
他虽然是本地人,但大明毕竟文武有别,这些父老的热情过头了,都让他有些怀疑,他们想要自己去送死,毕竟父老什么德行他也清楚,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卸磨杀驴的手段用的熟练,现在如此热情的招待他,只怕有天大的难事要让他去做。
曹变蛟将这几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对叔叔说了一遍。把贺函入境后提出了诸多要求,尤其是把敲诈了10万石粮草和15万两银子的事说了一遍。
曹文诏听后恍然大悟道:“贺函在关中就喜欢狮子大开口,没想到入晋之后他的胃口反而更大了。”
虽然曹文诏内心并不喜欢贺函和他的秀子营,因为他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将门的利益,但这次他却决定站在贺函一边,因为贺涵的所作所为是扩大了将门全体的利益,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他心里盘算着,原本他打算着收刮个几万两就可以了,但既然贺函能拿 50万两,自己作为本地人,拿个 25万两也不过分。
不过他毕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行伍知道想要拿到钱就必须显示出自己的本事,而且解州已经被贺函搜刮了一遍,他即便是想搜刮也搜刮不出什么东西来。
翌日,知州王世文、参将曹文诏、游击将军贺函三人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军务。
王世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的局势:“平阳府盘踞着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王等几只叛军,他们数量多的有上万人,少的也有几千人。宁山卫还有一股闯贼,人数也有几万,根据探马来报,闯贼一直在进攻阳县,宁山卫也需要支援。。”
说完,王世文带着一丝嘲讽的意味看向贺函,说道:“贺将军,你收了我们这么多的粮草,是不是应该承担更重的任务?”
贺函神色淡然道:“本将愿意收复平阳府。”
曹文诏听了贺函的话,略作思考后说道:“那么本将就去进攻阳县闯贼。”他此次只带了 1万马队入晋,兵力有限,实在不敢一头扎进平阳府那个贼窝去。虽然他打过几年叛逆,知道这些人战斗力不强,但显然关中的情况和山西不一样。
于是,贺函和曹文诏兵分两路,一路由贺函带领进攻平阳府,一路由曹文诏带领支援宁山卫。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十八日。
宁山卫阳城县的上空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血腥气息。县城城下,一片狼藉不堪。大量损毁的攻城器械横七竖八地丢弃在那里,有的云梯被砸得七零八落,有的冲车车轮断裂,歪倒在一旁。随处可见沾满鲜血的石块和巨型擂木,这些原本是守城的利器,此刻却成了死亡的象征。
义军士兵和明军士兵的尸体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城墙下五十步以内的死亡地带,他们有的肢体残缺不全,有的双眼圆睁,似乎还带着未竟的遗憾。更远的地方也有尸体,但相对稀疏得多。战场上到处都是丢弃折损的武器,长枪断成两截,刀剑掉落在血泊中,战旗也被撕成了碎片,在微风中无力地飘动。
此时,城门大开,上千名阳城县的百姓分布在战场上的各个角落里,忙忙碌碌地打扫着战场。他们脸上带着惊恐和疲惫,有的抬着尸体,脚步沉重;有的捡拾着武器,看着义军战士小心翼翼。城墙插上了高字旗,这场攻防战以高迎祥部的胜利而告终。
原本高迎祥的义军打算乘胜追击攻克泽州,消灭宁山卫主力,彻底控制当地。然而就在他们士气正盛的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罗汝才被秀子营击败,三万大军全军覆没。高迎祥听到这个消息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从他们得到大同社的武装之后,今年义军攻克蒲县以来,虽然不能说是攻必克、战必胜,但整体上,胜仗多,败仗少。义军实力一直在增长,地盘也在不断扩大。各项军事行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可以说他们已经在军事力量上压过了太原镇的明军,在山西行省的形势一片大好。
但现在,义军当中实力比较强的罗汝才部被官兵击败,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太原镇有了外省援兵,双方的强弱对比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
高迎祥当即召集自己的部下前来商议此事。不一会儿,老回回、闯塌天、过天星、黄龙齐聚一堂。高迎祥面色凝重,将罗汝才兵败闻喜,三万大军全军覆没,本人也生死不知的消息告诉了大家。
“这活曹操能力不差,却没有想到败在贺函手中了,还是俺们绥德出人才。”老回回略带自豪地说道。
他是回族人,曾当过明朝的边兵。不过朝廷不发军饷,他可没有给天启当孝子贤孙的想法,在天启四年当了逃兵,而后因缘际会投靠了高迎祥。因为他马术精湛,作战时勇猛无畏,敢砍敢杀,很快就成为了高迎祥的心腹。
黄龙皱着眉头,严肃地说道:“现在不是幸灾乐祸的时候,活曹操败了,太原镇有援兵,我们后方就不安全了。偏偏我们还没有全占宁山卫,我等稍有不慎就要面临两面夹击的态势了。”黄龙是高迎祥的发小,负责掌管高迎祥部的后勤事务。他心思缜密,考虑周全,非常受到高迎祥的信任。
闯塌天却满不在乎地说道:“黄龙大哥太高看这些官兵了,义军在平阳府还有好几万士兵,哪有那么容易败的。我军应该乘胜追击,继续攻克泽州。”闯塌天性格豪爽,作战勇猛,但有时过于冲动,缺乏深思熟虑。
黄龙耐心地解释道:“未算胜先算败,兄弟们也征战许久了,现在是应该歇歇的时候了,看看局势再说。我们现在粮食虽然还算是充足,但武器和攻城器械的储备却明显不足。为了进攻阳城,我们消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攻城器械,其中炸药包和手雷都消耗光了。没有火药,我军的战斗力要少三成,尤其是攻坚力量缺乏。即便现在继续进攻泽州,我们也是大概率攻不下来,这些都是需要补充的。”
高迎祥听了大家的发言,陷入了沉思。他是见过大同军的战斗力,那强大的火力和严明的纪律让他印象深刻。而贺函的秀子营是他所知道最像大同军的部队,光那 5000支火枪就让他不敢小看。过了许久,高迎祥缓缓说道:“把这里的情报汇报给盟主,我军在阳城休整。”
他知道此时不能贸然行动,必须谨慎应对,看看这两支外军的战斗力再决定下一步的动向。
事实证明,高迎祥他们的谨慎决策是无比正确的。
在秀子营击溃罗汝才部之后,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未费吹灰之力便攻占了绛县、绛州和曲沃三县。这三座县城原本是罗汝才苦心经营的据点,如今却在秀子营的凌厉攻势下迅速易主。秀子营所到之处,义军望风而逃,根本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
贺函在攻占三县之后,部队进行短暂的休整,补充粮草和弹药,然后带领大军进攻太平县。
八月十九日,贺函率领秀子营在太平县与义军杨老柴大战。
杨老柴也是义军当中一位颇具实力的将领,他手下的上万义军有不少都是原本太原镇士兵,其部战斗力不差。
然而在秀子营面前,他们却显得不堪一击。贺函指挥若定,秀子营的士兵们训练有素,配合默契,他们凭借着先进的火枪和火炮,对义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战斗一开始,义军就被秀子营的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来。上万义军如同潮水一般向秀子营冲来,但每次都被密集的枪林弹雨击退。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义军死伤惨重,最终全线崩溃,杨老柴被击毙。上万义军连同俘虏被秀子营士兵斩杀,现场可谓是血流成河,到处都是无头的尸体,那惨烈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贺函为了震慑义军,将士兵的头颅作成京观,高高地矗立在太平县的土地上。这一举措在整个山西行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太原镇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现如此杀性大的将军,连解州的士绅都是一阵后怕,他们也想不到贺涵看上去文质彬彬,杀起人来居然如此之狠。
义军将领们感到无比愤怒,留守在平阳府,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王四位义军首领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们决定联合五万义军,气势汹汹地杀向太平县,找秀子营报仇,发誓要让贺函和秀子营付出惨痛的代价。
贺函得知义军前来报仇的消息后,并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带领 5000秀子营士兵占据了太平关这一有利地形。
太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贺函充分发挥出火枪和火炮的威力,在关前布置了严密的防线。
双方在太平关展开了一场为期五日的大战。这五日里,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杀得血流成河。义军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一次又一次地向太平关发起冲锋。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手中的武器,试图冲破秀子营的防线。
然而秀子营的士兵们坚守阵地,毫不退缩。他们用精准的枪法和猛烈的炮火,一次次地击退了义军的进攻。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秀子营以上千名士兵伤亡,击溃了五万义军,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王四位义军首领在这场战斗中被斩杀,他们的尸体横陈在战场上,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贺函趁势追击,收复了太平府以及治下大半州县。一时间,贺函和秀子营的大名轰动了整个山西行省。
山西行省甚至传出了“军中有一贺,叛贼闻之心胆摇”的说法。面对贺函的赫赫武功,就连王世文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之前花费的钱粮是值得的。虽然他们还是觉得贺函太跋扈,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军事才能。
与此同时,曹文诏也没有闲着。他联络上宁山卫明军,两支军队前后夹击,在阳城对高迎祥部发起了攻击。高迎祥虽然有一定准备,但此时他的部队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士气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曹文诏和宁山卫明军的联合攻击,高迎祥部陷入了困境,很快被打的大败,他本人只能带着少量的心腹逃到太行山潜伏。
在这场战斗中,曹文诏和曹变蛟两叔侄表现得极为英勇。他们多次冲击叛军阵型,曹文诏挥舞着大刀,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变蛟则率领骑兵,从侧翼对义军进行包抄,给义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他们的英勇表现为明军攻破高迎祥部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相对跋扈的秀子营相比,曹文诏和曹变蛟两叔侄本就是山西大同人,他们为人谦逊,不骄不躁,最重要的是他们要的少,哪怕是物价飞腾的现在,要了十几万两银子也就满足了,不像秀子营他们打算把山西搜刮的天高三尺。
于是曹文诏叔侄受到了山西士绅的吹捧,被称之为“曹氏双雄”。山西士绅们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压压贺函的威望。
随着义军接连战败,多位首领被斩杀俘虏,山西行省的叛军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如今,整个山西行省的比较大的义军,只剩下张三部和王嘉胤两部了,同时明朝也把大同镇精锐的骑兵调到山西行省,围剿王嘉胤,大同镇一直处于和蒙古人,女真人交战的第一线,他们的战斗力之强,在大明九边当中,都是第一档的存在。
如此精锐的骑兵进入了山西行省王嘉胤部接连吃了几场败仗,不得不收缩势力,集中力量防御。
于是山西行省局势瞬间逆转,明军从各个方向对义军进行包围,他们打算集中全部的力量彻底消灭山西省的义军。
崇祯二年(1629年)9月 6日,长安城。
三边总督府内,气氛略显压抑,总督府里内的官吏都小心谨慎的处理了各自的任务,不敢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引起督堂的怒火。
三边总督岳和声坐在书房里,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疲惫。这段时间以来,各种消息纷至沓来,有好有坏,让他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起起落落。
首先传来的是一个好消息。八月十二日,总兵官侯良柱、兵备副使刘可训在红土川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击斩奢崇明、安邦彦。这一消息如同久旱后的甘霖,让岳和声心中的阴霾散去了不少。
水西贼乱多年,一直是大明西南地区的心头大患。这场叛乱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让当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如今,西南的叛乱终于被平定,这对整个大明来说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对于陕西行省而言,这更是意义非凡。这几年陕西行省本就面临着钱粮匮乏的困境,却还要拿出一部分资源去支援西南地区的平叛战争。
如今西南叛乱平定,他们终于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在本土的抗旱救灾和招募士兵上。岳和声仿佛看到了陕西行省未来的一丝希望,他暗自盘算着,如何合理分配这些资源,以缓解当地百姓的苦难,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紧接着,第二个好消息也接踵而至。秀子营在山西行省大破叛军,名震整个山西。这两年,由于榆林镇被吞并,加上两任三边总督都不敢进攻大同贼寇,北方地区都在传言三边已经彻底腐化,关中士兵的战斗力也受到了质疑。然而,这次曹文诏部和贺函部在山西的出色表现,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关中士兵的强悍战斗力,为三边正了名。岳和声听到这个消息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岳和声为这两个好消息感到欣喜的时候,厄运又像飓风一般向整个关中袭来。
关中在八月突降暴雨,本来这能极大的缓解关中的旱灾,但这场暴雨太大了,下了3天3夜,暴雨引发了山洪,淹没了6个村庄,大量的百姓遭灾。
并且暴雨伴随着强劲的西北风。这场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让刚刚生长起来的麦苗倒伏腐烂。农民们看着自己辛苦种下的庄稼被毁于一旦,心中充满了绝望。
更糟糕的是,在八月下旬,火热的天气突然转凉,整个关中从盛夏一下步入冬天,关中农作物先遭旱灾,水灾,狂风席卷,又遭遇了早霜,这种激烈变化的天气,这彻底摧毁了剩余的农作物。一时间,关中大地陷入了一片死寂,大面积的绝收让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岳和声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差点吐血。他为官几十载,历经风雨,见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从未见过老天如此为难人。
农作物绝收意味着百姓们将面临饥荒,关中可能会因此陷入动荡,果然没几天,关中的粮食价格就开始上涨,连红薯,土豆这种杂粮,价格都突破了一两银,麦子的价格更是突破了三两,整个关中民间可谓是一片哀嚎。
关中灾害不断,朝廷不给他支持,反而不断催促他发兵镇压大同贼寇。
因为在大明朝廷看来,8月开始喜讯连连不断,西南土司叛乱被镇压,山西行省的叛逆也陷入包围,现在在整个大明最显眼的就是大同贼寇了,以崇祯皇帝为首的大明高层自然想快点平定这些叛乱,好集中力量对付辽东的女真人。
连岳和声都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关中养着10万大军实在是太吃力了,能早点解决叛乱,对朝廷,对关中都好,但这场天灾彻底打乱了他的想法。
写这段历史才发现今年春天这场大风暴,这搁到古代,要死无数人。
第177章 ,岳和声的极限施压
三边总督岳和声正坐在总督府的大堂之上,眉头紧锁,眼神忧虑地看着摆在案几上各县送来的灾情文书。大堂内气氛压抑,只听得见窗外偶尔吹过的风声和文书纸张被吹动的沙沙声。
这时候,一个文吏匆匆走进大堂,单膝跪地,拱手道:“督堂大人,刘参政回来了。”
岳和声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连忙说道:“快请!”
不一会儿,刘南卿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大堂。只见他衣衫略显凌乱,脸上满是疲惫与风尘,双眼布满血丝,显然是一路奔波,未曾好好休息。
岳和声赶忙起身相迎,关切地问道:“西安各县灾情如何?”
刘南卿苦着脸,叹了口气,说道:“督堂大人,此次灾情极为严重。狂风骤起,那成片的麦子被吹得东倒西歪,大片麦田倒伏在地。紧接着又是一场暴雨,麦田被雨水浸泡许久。今年的小麦,减产一半以上已成定局。”
岳和声的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他握紧拳头,焦急地问道:“那土豆、红薯这些作物呢?”
刘南卿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虽说土豆、红薯这些作物不怕狂风,可在后续的雨水浸泡当中,也有很多烂根的情况。为了不让这些粮食腐败,西安各地的磨房已经日以继夜地在研磨粮食,即便如此,能保住一半的粮食产能已经是万幸了。”
岳和声听完,满脸苦涩,他缓缓坐回椅子上,喃喃自语道:“粮食减产一半,这意味着关中又会有上百万百姓沦为流民,饿肚子啊。如此一来,关中叛逆的势力又会得到增长,这可如何是好……”
沉默片刻后,岳和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说道:“本官打算秋收之后和大同贼寇决战,景明以为如何?”
刘南卿一听,大惊失色,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都堂,万万不可!关中的军事力量仍不如大同贼寇,贸然出战,恐招致大败。”
刘南卿着急道:“都堂,大同贼寇的战斗力在将门家丁之上。而总督府训练的士兵,虽说有军饷,武器装备也稍微好一点,战斗力在普通的军户之上,但依旧不如家丁。
大同贼寇的战斗力在我军的3 - 4倍之上。现在大同贼寇有6旅士兵近五万人,我军要有20万士兵才能勉强打成平手。”
岳和声微微点头,其实这些情况他也有所了解。他曾询问过那些被赎回来的军官,这些人个个都说要和大同贼寇对战,没有五倍以上的兵力,是万万难以战胜的,显然他们已经被大同贼寇的凶猛吓破了胆,已经不敢和大同贼寇野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