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0节

  徐晨接着说道:“欲使物质充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

  这个词他们有点不懂,制造产业的力度?

  “上古之时,人们刀耕火种,一亩土地收成不过十几斤粮食;待到秦汉时期,铁器得以发展,一亩土地便能产出上百斤粮食;至我大明,如今一亩土地通常能生产二三百斤粮食,江南的水田甚至能产四五百斤粮食。这种进步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刘永等人恍然大悟的点头,表示已然领会。

  徐晨继续侃侃而谈:“人活于世,不仅需要粮食果腹,还需布匹制衣,要有房屋居住,更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类物资。就以某所制的织布机为例,其他地方的织布机一日只能织一匹布,而咱们的织布机却能织两匹。倘若天下皆用咱们的织布机,那天下的布匹产量便能增加一倍。若持续改进织布机,使其效率提升三倍、五倍,乃至十倍,天下的财富自然也就增多了,每个人所能获取的财富亦会更为丰厚。这在江南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江南之地凭借庞大的布匹产业,富甲天下。”

  “所以,只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天下的财富,整个天下便会朝着大同世界稳步迈进。咱们大同社的长远目标,便是推动产业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先让天下百姓得以饱腹,再使其过上如大地主般富足的生活,最终让天下百姓皆能依据自身才能,从事自己喜爱之事,真正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学,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郭铭满脸难以置信之色,道:“如此宏大的大义,当真能够实现?”

  在如今的大明,莫说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过上大地主般的生活,便是保证不饿死人,都仿佛是遥不可及之事。

  徐晨微笑道:“路就在脚下。若不迈出步伐,永远无法实现目标;但只要我们坚定前行,每前进一步,便是向天下大同靠近一分。咱们的第一步,可先定位于让这上千流民有饭可吃,不致沦为饿殍。同时,全力协助米脂县百姓抗旱救灾,确保米脂县无一人饿死。”

  求收藏,求月票,求举荐票

第27章 组织架构

  刘永抱拳拱手,朗声道:“蛇无头不行,如今大同社已然成立,我等还需推举一位魁首。某思量许久,徐先生才德兼备,众人皆服,某推举徐先生担当此任。”

  “同意!”众人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透着一股坚定。

  徐晨赶忙拱手行礼,道:“承蒙诸位抬爱,某便当仁不让了。”

  言罢,他神色一正,郑重说道:“大同社既已宣告成立,我等便是这第一批社员。往后若要增添新社员,需得有在场的老社员引荐介绍,且要经过考核,合格之后方能成为正式社员。”

  在一旁的桑文微微欠身,轻声问道:“奴家也能有幸加入大同社吗?”

  徐晨微笑着点头,道:“只要是愿意辛勤劳作,认同大同理念之人,皆可加入。桑文姑娘这几日织布,三日便织了十匹布,效率堪称最高,足见桑文姑娘是热爱劳作之人。不知桑文姑娘对大同理念可认可?”

  桑文赶忙点头,诚挚道:“先生一心为穷苦人发声,奴家本就是苦命之人,对大同理念自是打心底里认可。”

  徐晨点头笑道:“如此甚好,桑文姑娘从今往后便是我大同社的一员了。”

  刘永几人相互对视一眼,终究还是认可了桑文加入其中。

  李文兵上前一步,恭敬问道:“先生,不知这新社员的考核,当以何为标准?”

  徐晨神色严肃,缓缓道:“便是劳作。大同理念所求,乃是建立一个人人如龙的太平世界。当今之世,坐享其成者太多,以至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那些妄图压榨农户之人,绝不可能成为咱们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劳作,便是筛除这类人的最佳法子。”

  陈子昂等人连忙点头,齐声道:“某等同意。”

  他们四人虽说顶着读书人的名号,却未能考取秀才功名,说白了依旧是普通百姓。平日里,他们为了生计,也要教书、种地、帮工,根本达不到脱产的境地。因此,他们自然不会站在那些老爷们的立场上,甚至心中还暗自欣喜,觉得就该让那些秀才老爷也尝尝劳作的滋味。

  刘永和李文兵见大多数人都表示同意,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认可。

  徐晨接着说道:“既已定下考核成员的标准,大同社还需立下一些规矩,以此约束所有社员。某思索了三条,其一便是要恪守大同社的大义。若有人不认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念,那便绝非我大同社的成员。”

  刘永点头称是,道:“确实如此,做不到同心同志,便不是同路人,这等之人自然应被逐出大同社。”

  其他人亦纷纷点头,表示认同这条规矩。

  徐晨又道:“第二条规矩,便是少数服从多数。就好比咱们的纺织厂若是赚了钱,有人想分钱,有人想扩大生产,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大同社的社员便需集中商议,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李文兵拱手道:“这条规矩甚是合理,某赞同。”

  “我也赞同。”众人纷纷附和。

  徐晨继续说道:“其三,须得服从规矩,听从指挥。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已然定下要扩大纺织厂的计划,可若有人依旧不服气,故意干扰大同社的行动,扰乱正常生产,这便是不遵规矩、不听指挥。对于这等不听号令的社员,先予以警告;若警告之后仍不改正,那就只能革除其社员身份。”

  “同意!”其他社员纷纷举手响应,他们也不认为这条有问题,既然不一样执行他们的命令,那么大家分道扬镳也好。

  徐晨见状,笑着鼓掌道:“好!我等大同社今日便正式成立了。”

  其他人见徐晨鼓掌,也纷纷跟着鼓起掌来,现场气氛顿时热烈非凡。众人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悸动,皆觉得今日之举,必将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待掌声渐歇,徐晨详细说道:“我等大同社的长远目标乃是实现天下大同,但就目前而言,短期目标是救助米脂县外的所有流民,协助米脂县的农户抗旱救灾。咱们扩大纺织厂规模,就是为了让流民能成为纺织厂的工匠,以纺织厂赚取的银钱,养活流民,为他们建造房舍,助其过上温饱无忧的日子。”

  “同时,组建帮助农户的打井队,组织农户进行生产,为干旱严重的乡村开凿水井,解决米脂县的干旱难题,保住农户的口粮,防止米脂县百姓沦为流民。这便是我大同社眼下最为紧迫的两大任务。”

  刘永眉头紧蹙,忧虑道:“这所需花费着实不菲呐。单是建造一座能容纳上千人的纺织厂,几百两银子断然是不够的。况且,咱们还要购置纺织机、羊毛、铁器、木料等诸多物件,这恐怕又得花费上千两银子。先生,不知您可有这般雄厚的财力?”

  在米脂县,家中能有千两白银,已然算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足以购置几百亩土地,成为称霸一方的大地主。

  李文兵亦是一脸难色,道:“关键还在于打井的费用。虽说一口井不过十几两银子,可若要彻底解决整个米脂县的旱灾,需开凿数以千计的水井,这等耗费,恐怕连朝廷都难以承担啊。”

  徐晨却依旧面带微笑,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似艰难无比、难以完成之事,只要咱们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便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就在此时,桑文轻声说道:“奴家有五十两体己钱,愿交予先生,还望先生莫要嫌弃。”

  徐晨略作思索,道:“如此,便算桑文姑娘在大同纺织厂有半成的股份。”

  桑文刚欲出言拒绝。

  徐晨却赶忙说道:“付出便有回报,此乃我大同社理念之一,还请桑文姑娘莫要推辞。”

  刘永紧接着道:“某亦有三十两私房钱,愿投入到纺织厂当中。”

  徐晨笑道:“那便算你有三分的股份。”

  各位读者,求投票,这样本书才有更好的举荐票,上个星期平均还有200票左右,但昨天勉强上百,今天到现在只有二十几票,求各位支持呀!

第28章 ,投资高炉,购买土地

  李文兵等人听闻,面上皆露出难色。李文兵不过是个家境贫寒的秀才,陈子昂、胡益堂、蒋乡泉、郭铭四人更是穷困潦倒的童生,实在是拿不出什么银钱来。

  徐晨见状,赶忙宽慰道:“诸位莫要为难,正所谓有钱者出钱,无钱者出力,大家尽己所能便好。”

  言罢,他神色一正,严肃说道:“为能更妥善地完成这两项紧要任务,同时也为更好地宣扬我大同社的理念,某有个提议,咱们可成立三个小组。其一为宣传组,职责便是在各处宣扬我大同社的理念;其二是打井队,专为遭受旱灾的村民打井,以拯救粮食;其三乃工匠队,负责建立作坊,为咱们的事业赚取银钱。此外,我等还需购置一块土地,将纺织厂与木器厂都迁至此处。若有需要,更要设法多建些作坊,如此便能容纳更多工匠,让更多人有活计可做。”

  稍作停顿,他又接着道:“某对乡下的情况还算熟悉,这打井队的事务,便由某来负责吧。”

  李文兵拱手道:“某愿负责宣传组之事,必定竭尽全力向整个米脂县乃至陕西行省宣扬我大同社的思想。”

  刘永亦道:“某对米脂县的情况颇为熟悉,那便负责工匠队的事务吧。”

  在场的社员皆未提出反对。毕竟整个大同社中,就数刘永与李文兵这两位是秀才,他们在社中的地位相对较高,其他人自然不敢与他们相争。

  且说这日,米脂县铁匠铺。徐晨与小五赶着一辆马车来到此处。

  铁匠大铁锤见徐晨到来,满脸欣喜,赶忙迎上前道:“先生,您要的铁管俺从省城给您带来啦。这可是用省城的上等高炉炼制的,一共十根,总共三十两银子。”

  原来,徐晨所需的铁管打造难度极大,大铁锤自己尝试了多次,都未能成功。无奈之下,他只好找到在西安府钢铁作坊做大匠的师兄帮忙,让其外包打造。那钢铁作坊有高炉,一次能炼铁上万斤,具备炼制一丈长铁管的能力。

  可他师兄嫌弃两根铁管的订单量太少,觉得不值得开一次模。大铁锤无奈,只好又与徐晨商量,最终商定三两银子一根,一次开模打造十根。如此一来,大铁锤虽说没赚到打铁的工钱,却也挣了二两银子的中介费。

  徐晨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些铁管,伸手摸了摸。只见这铁管黑不溜秋的,乃是铸铁所造,瞧着倒有点像他小时候记忆里阳台用的水管。他连声道:“好,好,好。”

  在这干旱时节,这些铁管既能当作打井用的水管,必要之时,将其分割开来,还能用来打造一门虎尊炮或是迫击炮。

  大铁锤憨笑着说道:“这十根铁管三十两,加上俺二两的中介费,一共三十二两。您要打的水井龙头二两,五十斤重的铁锥五两,总计三十九两。您之前给了十两定金,现在再给二十九两便可。”

  徐晨依言付了余下的银子,又购买了一些锄头,铁锹。后想到钢铁是工业的基础,以后用的铁会越来越多,小作坊难以满足他的需求,需要与高炉,而眼前这个不就是懂打铁的人才。

  徐晨道:“大铁锤师傅,您想不想自己也有一座高炉?如此以后这般铁管您自己便能打造,也不用再麻烦您师兄。”

  大铁锤一听“高炉”二字,眼中满是向往之色。毕竟,铁匠行当里,哪个不想自己手中能有一座高炉呢?可他终究还是摇了摇头,叹道:“俺可没那么多银钱去建高炉啊。况且,就算建好了,这么多铁又卖给谁呢?俺师兄所在的那座高炉,一次炼铁上万斤,人家能接到九边打造武器火炮的差事,所以才能一直开炉。可在这米脂县,就连买锄头的人都不多,就算有了高炉,怕是也派不上用场啊。”

  徐晨道:“并非没有订单,只是百姓们买不起罢了。不过这些年,干旱愈发频繁,往后打井的需求必定会越来越多。要不这样,这建高炉的钱由我来出,大铁锤师傅您只需出技术和劳力,咱们共同打造一座高炉,您看如何?”

  大铁锤面露犹豫之色,道:“先生,建设高炉可没您想的那般简单。高炉一次能炼制几千上万斤的铁,可要是卖不出去,那亏起来可不得了啊。”

  徐晨爽朗一笑,道:“钱的事您无需操心,都由我来承担。您只管提供技术便是,就算亏了,也都算我的。”

  大铁锤终究是抵不住自己掌握一座高炉的巨大诱惑,思索片刻后,点头答应了与徐晨合作。

  双方约定徐晨出钱占据利润铁作坊九成的股份,大铁锤和他的学徒出技术,占据一成股份。

  且说另一边,在米脂县县衙内。

  只见里面的小吏们各自忙着手中的事务,他们见刘永进来,有的点头示意,有的则热情地与刘永打招呼、交谈几句。

  在明朝,秀才虽说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政治地位却不容小觑。更何况刘家乃是米脂县的大族,刘永与县衙里的官吏们大多相识。

  刘永径直朝着户房走去。户房的文吏艾强案台上摆满了米脂县的户籍等各类资料,在艾强伸手能及之处,摆着一个紫砂壶,而他本人手中正拿着一本书,悠闲自得的翻看,仔细瞧去,上面赫然写着《英雄记关羽传》几个大字。

  刘永上前,恭敬唤道:“叔父。”

  艾强抬眼看到刘永,脸上露出笑容,问道:“永哥儿,今日怎么有空来县衙?”

  艾家乃是陕西行省的大户人家,亦是军官世家,在榆林卫有多位世袭武官皆姓艾,还有考中武举的将领,其家族地位比起刘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永道:“侄儿此番前来,是想请叔父帮个忙。侄儿想买下高家寨外的那块百亩大小滩涂地,还望叔父能帮忙估个价。”

  艾强颇感好奇,问道:“你要那块滩涂地作甚,那又不能种粮食?”

  刘永一脸认真道:“侄儿打算在那儿开个大型的纺织作坊,雇佣城外的流民做工,如此便能彻底解决米脂县的流民问题。”

  说罢,他略带得意地又道:“如今我们已经招募了二十多个流民,他们如今既能吃饱饭,又能拿到工钱。只是当下的纺织作坊规模太小,在米脂县实在施展不开,所以才想着购置一块大些的土地,建个大型纺织作坊。”

  艾强听闻,不禁愕然道:“永哥儿,你怎的与那搬运工狂徒搅和到一块儿去了!”

  他知道徐晨这段时间在雇佣流民做工匠,不知道多少人在看徐晨的笑话。

  他语重心长地劝道:“听叔一句劝,那搬运工太过狂妄自大,大言不惭,欺世盗名。你与他混在一起,恐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永哥儿,还是尽早与他撇清关系为妙啊。”

第29章 ,道光的鸡蛋与掀桌子的能力

  徐晨在诗会上所言之事,已然在米脂县官场中传得沸沸扬扬。那些尚未入仕的读书人听闻后,个个激动不已,仿若觅得救世的良方。然而,整个米脂官场却如寒蝉般噤声,对此事不闻、不问、不理。

  这情形,恰似当年道光皇帝时的“鸡蛋之事”。谁人不知一个鸡蛋实则连三文钱都不值,可在道光皇帝面前,却只能谎称五两一个,否则便是得罪这一系列的内务府官员。

  如今这盐税背后,牵涉着上千万两银子的巨大利益,早已被大大小小的官员、贵族以及士绅们瓜分霸占。就拿艾强家族来说,宁夏卫在宋代乃是盐州,此地盐池众多。走私私盐,便是艾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凭借这等财路,艾家方能豢养几百家丁。没了这笔收入,朝廷又不给饷银,艾家这武将世家的架子,怕是再也撑不起来。

  这些武将家族与地方官吏,皆不愿盐税之事传入天子耳中,故而纷纷主动封锁消息。以至于在延安府之外,知晓此事之人亦是寥寥无几。

  而公然道出盐税问题的徐晨,已然被这些大家族恨之入骨。若不是消息传播发酵的时日尚短,加之徐晨声名在外,真不知会有多少家族欲对他暗中下手。

  刘永不清楚这其中内幕,惊愕道:“我等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救国救民啊!若没有纺织厂,那上千流民该如何是好?倘若因此引发民乱,那局面可就不堪设想呐!”

  艾强满冷哼道:“这还不是那狂徒自己惹下的祸事!原本没有他施粥,那些流民自然会南下而去。可就因为他这一搅和,流民反倒都滞留在米脂县了。”

  艾强这类人,对徐晨施粥之举痛恨至极。在他们看来,徐晨越位了,以往大家糊里糊涂也能相安无事,偏生徐晨这般行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无所遁形。这本该是县衙处理之事,他却非要横插一脚,如此坏了规矩之人,实在可恶。

  刘永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道:“叔父,您这岂不是以邻为壑?况且这也绝非解决问题的良策啊。流民即便走了,也不会凭空消失。我等大同社成员曾深入讨论过,唯有将流民转化为工匠,给他们一份差事,才是解决流民问题的上上之选呐。”

  官场上,哪个不是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艾强见刘永这副愣头青模样,一时有些无奈。但旋即,他神色一惊,起身问道:“永哥儿,你方才提及的大同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刘永道:“叔父有所不知,我等与徐先生志同道合,于昨日共同创立了大同社。我等同社之人以实现天下大同为毕生志向,近期的要务便是安置这些流民。”

  艾强听闻,放下手中书籍,道:“永哥儿,你且详细说说。”

  刘永遂将大同社建立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向艾强讲述了一番。

  艾强强抑内心的激动,道:“五十两银子,老夫便与你签订那块地的地契。”

  艾强虽对徐晨并无好感,却对其创立的大同社颇感兴趣。这皆因东林党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东林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竟能通过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进而影响朝堂局势。上可联合朝廷官员,下能获取地方士绅的支持,将各方力量汇聚一处,以抗衡皇权,一度掌握了朝廷的柄权,为江南的地主士绅争取了好些利益。

  虽说如今东林党正遭受阉党的打压,但却为地方士绅豪强指明了一条新的对抗皇权之路。

  徐晨的名声虽比不上顾宪成那般响亮,可凭借一部《英雄记》,在当地亦颇具声望,这大同社没有起色还无所谓,但要真像东林党一般成为朝廷巨阀,那对米脂,陕西,乃至整个北方官场都是巨大的变动。

  艾强心中暗自盘算,等徐晨这些年轻人把大同社的架子搭建完备,他们便可寻机取而代之。

首节 上一节 10/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