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150节

  《英国文学界?离开巴黎去往伦敦的米哈伊尔先生直接在圣诞节前一天,挑战英国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

  像这样的报道直接就让巴黎文坛的不少人直接看嗨了,毕竟米哈伊尔刚来巴黎的时候还得一步一步走,甚至还主动拜访我们巴黎的雨果先生、大仲马先生和巴尔扎克先生等人,并向他们请教。

  而到了英国后竟然拜访都不拜访了,直接挑战英国最有名的作家!

  这说明什么?

  我们巴黎文坛赢了!

  英国佬只配被直接挑战!哪怕是那个狄更斯也不例外!

  像这样比较劲爆的消息,也是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公众的关注。

  毕竟米哈伊尔的《茶花女》还在有条不紊的一场场的演出,《海底两万里》依旧火热连载中,就算巴黎人再怎么健忘也不可能就这么忘记了米哈伊尔这位年轻的文学家。

  那么他如今又在做什么呢?

  竟然又换了一种语言进行他的创作!

  并且才刚写就想跟英国最有名的作家比一比了?

  何等的狂妄与自信!

  如果他在法国这样那说不定会招来许多人的批评和反感,但是在英国这么干.

  这是好事啊!

  带着法国的力量去干翻英国佬吧!

  如此一来,公众越发的期待这方面的消息,巴黎的各大报纸为了提升销量也乐得配合公众们的口味,于是他们便持续关注着米哈伊尔那边的消息。

  坦白说,在最开始的时候,巴黎文学界的许多人都觉得米哈伊尔选择跟狄更斯在同一天出书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毕竟首先米哈伊尔是首次用英语进行创作,其次那位狄更斯先生在伦敦可是有着非常多的读者,就算米哈伊尔已经在英国有了一定的名声,也不应该做出这样的决定才对。

  就在许多文学界人士都觉得米哈伊尔这次的英国之旅会是一个非常惨淡的开局,但是,再版三次,销量已经接近一万册是什么鬼数字

  巴黎文学界的众人:“?”

  虽然依旧比不上那位狄更斯先生,可这个数字其实已经意味着米哈伊尔可以同那位狄更斯先生过上两招了!

  这对吗?!

  巴黎的许多报纸可不管什么对不对,眼见米哈伊尔在英国那边竟然真的取得了较好的销量,他们的新闻标题直接就是:

  《来自法国的米哈伊尔先生,他的圣诞图书竟直接让狄更斯面露难色、节节败退!》

  已经知道了这则新闻的米哈伊尔:“?”

  不许歪曲事实也不准直接剥夺我现在的国籍啊混蛋

  而对于巴黎人来说,是否符合事实暂且先不说,像这样的新闻标题以及报道里面实打实的一万册的销量,一下子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我早就猜到米哈伊尔先生其实是一位法国人了!看,报纸上都直接这么写了!”

  “英国最著名的作家只有这点能耐吗?米哈伊尔先生只是刚开始用英语创作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那让他再写上十年呢?英国最著名的作家就得是一位俄国人了!”

  “我原先还觉得巴黎的那些诗人、剧作家们的水平很差,竟然连一个年轻人都比不过。现在看来并非是他们的过错,英国人在这位米哈伊尔先生面前表现的要更加狼狈!”

  “就算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用一种新的语言写作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吗?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天才?一定要将他留在我们巴黎!”

  “真是难以置信,这本圣诞图书巴黎有哪家书店在出售吗?我迫不及待想找来看一看了!”

  当公众们开始热议这件事情的时候,对于巴黎的文学界来说,这一消息更是洗尽了之前的屈辱和阴霾,甚至说,当人们重新谈起米哈伊尔这个年轻人的种种事迹时,场上弥漫开来的竟然是快活和赞叹的空气。

  原来如此!

  并非我们太差,而是那位年轻人实在是不讲道理。

  这样的话,我们又有什么好羞愧和不甘心的呢?

  英国人都还没叫苦呢!

  在这样的氛围下,屠格涅夫顿时就有些坐不住了。

  其实在米哈伊尔刚离开的那段时间,屠格涅夫基本上没怎么再在公众场合提关于米哈伊尔在英国的事情。

  毕竟米哈伊尔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屠格涅夫也不想又有人借着这个机会讽刺米哈伊尔。

  而他这么沉默了一段时间后

  不对了,一切都不对了。

  屠格涅夫几乎是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是一场顺风局,于是乎,他来了他来了,屠格涅夫又带着他的吹逼小故事走来了.

  “诸位先生,米哈伊尔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写信给我,那么我当然知道他在去往英国后究竟是怎样的心理。

  话说那米哈伊尔初到伦敦不愿显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只想用英语创作出自己的新作品后再考虑别的事情。

  等到他终于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他便打量起了英国文坛的众人,只见他的头低都不低一下,竟是直接望向了最高处!

  他曾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他不愿在英国浪费过多的时间在别人身上,于是.”

  作为米哈伊尔在法国这边的代言人,屠格涅夫相当乐意在巴黎上流社会的各种场合简单讲一讲这些故事,而每当看到那些听的入迷的巴黎贵妇和小姐们,屠格涅夫便忍不住一拍大腿摇头叹息.

  当然,眼看英国离法国这么近,屠格涅夫艺术加工归艺术加工,但肯定不会像之前说的那么不可思议。

  而当米哈伊尔的圣诞图书取得成功后,屠格涅夫本以为米哈伊尔会就此休息一段时间,说不定还要重返巴黎再办点事,岂料米哈伊尔压根就没有休息的打算,而是继续在伦敦不知道忙活些什么事。

  就在屠格涅夫稍稍有点纳闷的时候,当他在某一天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某个聚会上时,他还未来得及跟自己的熟人们打声招呼,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一堆人就已经将他围了起来,然后热烈地问道:

  “屠格涅夫先生,听说米哈伊尔先生在英国连载的小说似乎很受欢迎,我想取得这部小说在法国的版权,不知您能否跟米哈伊尔先生提一提我?”

  “我也听说了!据说这一崭新的小说类型的灵感还是来自我们法国的维多克先生。这就是米哈伊尔先生的天才同法国的文化、名人结合在一起时的力量!轻而易举的就能征服英国人,这样的作品一定要带回法国才是”

  “我们报纸想根据这件事写几篇新闻,不知您这里是否有更加详细的消息?或者说米哈伊尔先生对于他的这部小说又有着怎样的想法?”

  “您是否知道米哈伊尔先生接下来的动向,他又准备做些什么来征服英国文坛?”

  听的头晕的屠格涅夫:“???”

  怎么你们一个个的消息比我还要灵通?!

  不过米哈伊尔确实提到过他要在英国连载一部小说,现在看来的话,米哈伊尔难道又取得了成功?

  虽然信息量非常大,但屠格涅夫作为陪伴在米哈伊尔身边很久的老朋友,他对米哈伊尔诸多事迹的抗性比其他人可是要强太多太多了。

  因此屠格涅夫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接着便是微微一笑起手,然后颇为神秘地说道:“抱歉了各位先生,更多的消息我暂时还不能透露,因为这涉及到米哈伊尔接下来的一些安排。

  你们就先根据你们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做事吧。”

  竟然还有别的安排吗?

  都这样了他接下来还想做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后,围在屠格涅夫周围的人顿时就更兴奋了,只可惜无论他们再怎么询问,屠格涅夫也始终不肯透露一点消息。

  他们无奈之下,只能要么是继续打听消息,要么是直接跟米哈伊尔写信想要商讨一下新书的版权问题,而更多的人无疑已经等不及了,他们必须得以最快的速度刊登新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吸引公众的目光。

  于是没过两天,类似这样的新闻标题便出现在了巴黎的报纸上:《米哈伊尔先生身上的法国力量!》

  《最新消息,新的小说类型已经在英国诞生并开始流行》。

  而像这些新闻,米哈伊尔之前在巴黎结识的许多人自然都是能够看到的。

  在这其中雨果一如既往的庄严和平淡,只是在自己的追随者们那里简单评价道:“不错”,然后就没怎么再发表别的言论,就好像他并不在乎这件会让人觉得震惊的事情一般。

  表面上是如此,雨果老师暗地里有没有擦擦汗那就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大仲马则是在餐桌上得知这些消息,听到后他先是一愣,接着很快就豪爽地大笑道:“我就知道,看来他刚来巴黎时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而且现在看来,还要在法国之外加上一个英国了!

  不过还是希望他快点回到巴黎吧,伦敦那种地方真的有能吃的食物吗?”

  值得一提是,由米哈伊尔和大仲马共同捣鼓出来的新菜,在最开始的时候接受的人并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仲马的热情推广和米哈伊尔成功的消息传进巴黎,倒是真的有越来越多的人从这道新菜里面品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为米哈伊尔的成功感到高兴,就像巴尔扎克在看到这些新闻时,他拿着报纸的手竟然微微有些颤抖,而他那张平日里很是坚强有力的脸也微微有些发白。

  此时此刻,巴尔扎克的脑子里面全是米哈伊尔走之前说的那番话:“我在英国不一定能够成功,只是一次尝试吧,说不定要不了多久就不得不离开了.”

  这就是你说的尝试?!

  这下你连英国人的钱都赚到了!

  就在巴尔扎克感到心寒和痛苦之际,他的家中却是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对方刚进来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巴尔扎克先生,你欠我的稿子总该写好了吧?我之前可是提前预付了你几百法郎!”

  巴尔扎克:“.”

  你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过来.

  但最终,巴尔扎克还是只能像一个英雄以及囚犯那样奔赴这位出版商指定的印刷厂,然后给他们表演一番什么叫现场写稿现场改稿然后再现场印刷。

  就当巴黎依旧时不时的因为米哈伊尔而躁动一下的时候,在更加遥远的另一边,在巴黎疗养完毕并且已经跟别人正式告别的别林斯基,此时此刻也已经重新踏进了俄国这块土地上。

  而过去了这么久,别林斯基显然已经抑制不住自己想要大干一场的冲动了.

第241章 还乡记与皇粮

  1846年3月21日,在这不同寻常的一年,严寒直至三月末仍未有回暖的迹象,为了健康考虑,别林斯基本应在夏季的时候回到圣彼得堡,但他离开这片土地实在是已经很久了,他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事业的牵挂也越来越重,于是最终,他在这一天正式抵达圣彼得堡。

  一眼望去,天空暗沉,阳光微弱,街道上、屋顶上仍覆盖着厚重、坚实的积雪,空气凛冽、刺骨,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白雾。路上的行人步履匆匆,偶尔还能瞧见几个售卖热蜜水、烤饼之类的御寒食物的小贩。

  比起法国的冬天,俄国的冬天显然要更加严酷和萧瑟,但别林斯基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只觉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近感。

  已经离开圣彼得堡将近一年的别林斯基先是好奇地左看看右看看,等到他终于心满意足后这才大步朝着自己家走去。

  由于米哈伊尔家离他家并不算远,因此别林斯基还专门绕了点路去看了一眼。

  他想象中的大雪掩埋了米哈伊尔家的场景并未发生,或者说,那间普普通通的屋子跟米哈伊尔不在的时候并无太大差别,一看就是有人定期来进行清理,而别林斯基去的时候还正好看到了一个颇为雄壮的中年妇女在清理米哈伊尔家门口的积雪。

  稍稍惊讶了一下,别林斯基并未上前打扰,而是继续向自己的家走去。

  对于米哈伊尔在俄国的一些安排,别林斯基还是比较清楚的。

  首先由于年龄、身体和身份问题,米哈伊尔家的小女佣米拉被米哈伊尔托付给了帕纳耶娃,目前正在帕纳耶娃学习知识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其次米哈伊尔虽然人不在,但他账户上的卢布可是一天涨的比一天快,像这么一大笔钱米哈伊尔在走之前也已经规划好了用途,一部分流向大学,一部分流向俄国文化界用以扶持新人,一部分用于五花八门的慈善。

  因此就算米哈伊尔不在俄国,以他的名义举办的活动还是隔个两三个月就会出现一次,于是米哈伊尔如今在俄国拥有的可不只是文学上的声望,社会声望也正在一点一点的积累当中。

  不愧是米哈伊尔,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所图甚远.

  正当别林斯基在这么感慨的时候,忽然,他似乎在路上碰到了一位“熟人”,尽管别林斯基跟对方都是文学圈的人,但这位布尔加林先生一直以来都是别林斯基的敌人,并且将别林斯基视为麻风病人,不愿跟他待在一起。

  当然,别林斯基也看布尔加林不顺眼。

  而当别林斯基看见穿着厚衣服的布尔加林时,对方明显也看到了他,就在别林斯基认为对方会跟以前一样,直接无视他径直向前走去的时候,可是,布尔加林站住了,脸上现着尴尬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别林斯基先生……”

  别林斯基:“?”

  就在别林斯基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对方接下来的表现就让他释然了,只见布尔加林突然伸长了脖子看了看别林斯基的身后,接着便比较热情地说道:“您已经从法国回来了,那么米哈伊尔先生呢?他也回来了吗?”

  “还没有,他在那边还有些事情要忙。”

  感受到布尔加林的态度,别林斯基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由于他实在是很不习惯,他在简单应付了一下布尔加林后就匆匆离开。

  等到别林斯基终于到家后,那便是别林斯基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重聚的美好时光了,托米哈伊尔的福,他在这方面的安排也颇为妥当,即便别林斯基因为疗养未能在杂志社工作,但米哈伊尔还是支付了一定的薪资给别林斯基的家人。

  而在别林斯基一家抱在一起哭过、笑过又说了许许多多的话之后,别林斯基已经回到圣彼得堡的消息也是很快就传了出去,这一消息几乎是很快就引起了圣彼得堡文学界许许多多的人的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别林斯基本人在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有相当多的人想再打听一下米哈伊尔如今在欧洲那边怎么样,是否又闹出了别的什么动静。

  但别林斯基显然是没有应对如此之多的客人的经验,无奈之下他便只能先去了《现代人》杂志社去找涅克拉索夫和帕纳耶夫。

首节 上一节 150/1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