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这句话倒是还不错.”
“不错的手段,看来这部小说的销量会提升许多,但这部小说前两章的内容不足以说服我,这种‘演绎法’竟然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当成小说看还算不错,放在现实里未免太过浮夸。你们看了吗?”
“看过了,写的确实不错,而且似乎真的是一种全新的小说类型,我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看得出来,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来了解伦敦,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我真的要认为他是一个地道的伦敦人了。
但这种‘演绎法’的话,我们这些人都无法做到,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呢?”
“奥斯顿先生,您看了吗?您不是最喜欢评价这些小说的吗?让我们听听您的高见吧!”
当这句话响起后,俱乐部的不少成员都看向了这位名为奥斯顿的先生,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俱乐部,这位先生的口才也相当出众,常常会有一番妙语。
只是不知为何,奥斯顿先生今天竟是格外的沉默,等到不少人都看向他的时候,神色古怪的他才不得不来了一句:“我昨天在路上似乎碰到这位福尔摩斯先生了”
“哦?”
在场的不少人听到这话都轻笑了起来,然后就有人调侃道:“那您戳穿这个骗子让他灰溜溜地离开了吗?他可以欺骗很多人,但千万别想欺骗像您这样的绅士。”
当俱乐部开始弥漫快活的空气的时候,这位奥斯顿先生却是一言不发,只是神情古怪地看着在场的众人,看着看着,俱乐部的空气突然压抑了起来
俱乐部的众人:“?”
难道说.
就在这个时候,神情古怪的奥斯顿先生这才缓缓开口道:
“虽然很不可思议,但他确实猜对了一些东西.”
俱乐部的众人:“.”
场上的众人沉默片刻后,其中一位先生才像是被惊醒了一般开口询问道:“各位先生,你们有谁买了这本文学杂志?能否借给我看一看?”
他这么一问,场上顿时就热闹了起来,不少还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也赶忙询问了起来。
等到场面稍稍安静了一些之后,一位在俱乐部里面担任某个职位的先生也是适时开口道:“各位先生,前些日子狄更斯先生向我们俱乐部推荐了这位作家,我本来还在考虑让一位
俄国人进来是否合适,现在的话,各位不妨表达一些自己的意见?”
“我同意。”
眼睛一亮的奥斯顿先生第一个举手示意。
而其他成员在面面相觑了一会儿后,也是纷纷举起了手:
“那到时候就让我们亲眼见证一下吧!”
“要不今天就请这位先生过来?我倒是很想跟他交流一下这部小说。”
与此同时,也有人稍稍表达了一下反对意见:
“可他对我们英国的政治和文化真的有足够的了解吗?或许他跟我们并不能说到一块去。”
“别说政治和文化了,我担心他连我们英国的牌都打不明白。”
“到时候不然还是先教一教他牌桌上面的东西吧,再没有什么是比这更能让他快速融入其中的方法了。”
但讨论到最后,这一俱乐部最终还是同意了米哈伊尔的加入,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见到米哈伊尔。
而就当这群先生质疑小说里的“演绎法”的真实性以及觉得这样的报道是炒作的时候,在更多的读者那里,无论是小说里面的故事还是报纸上的报道都给他们带来了非常新奇的阅读体验。
相比市面上的那些小说而言,这部小说无论是从视角还是切入的角度都格外的不同,至于报纸上报道的幽灵不仅没有让他们感到害怕,甚至说还让许多人兴致勃勃的想跟这位幽灵先生见上一面,只因:
“我昨天也碰到他了!这位先生确实看穿了我的窘境,并且还给了我几便士祝我有美好的一天!”
“真的吗?他施舍别人的时候会不会提出什么要求?就像《雾都孤儿》中那位恶毒的先生要求可怜的奥利弗使劲跟着马车那样,只有如此他才肯施舍吗?”
“并不会!他还跟我握了手!”
“前段时间我就碰到了他,虽然他的穿着非常古怪,但他无疑有着一副好心肠!”
“那他真的会鞭打尸体吗?这样的行为还是太可怕了。”
“您难道没看小说吗?那是为了破案做的准备!所以接下来的内容会是什么?预告里面有一点说的不错,无能的伦敦警察!连一位俄国的先生都能看的出来!”
出于报纸上面的报道乃至故事本身的好奇,报纸上那些批评《血字的研究》的文章实在是起不到太多的作用,毕竟《小说旬刊》的价格相当亲民,哪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很多读者也都愿意买上一本看一看。
而除了这些伦敦的读者以外,此时此刻,来自美国的出版商史密斯和约翰,他们也正如饥似渴地阅读《小说旬刊》里面的内容以及伦敦最近的报纸。
在这一时期,从美国到英国是一趟相当漫长和令人疲倦的旅途,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美国的出版商争前恐后地来伦敦“淘金”,毕竟这可是一笔除了路费以外完全不需要任何花费的好生意!
两人看着看着,突然,出版商史密斯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然后用一口蹩脚的伦敦英语对着自己的同伴说道:“约翰,快看这里!那位狄更斯还说我们美国是随地吐痰的流氓国家,那他们英国呢?
一位来自俄国的先生都说他们是遍地盗版、遍地中伤者的流氓国家!看来比起英国,我们美国还是要好上许多的!”
“是啊,有机会一定要邀请他来美国看看,他肯定会对美国的一切大加赞赏的。”
回了这么一句话后,出版商约翰便有些兴奋地继续说道:“不过目前看来,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要将这位米哈伊尔先生的才华带到美国去!美国人一定会喜欢他的作品的,无论是他的圣诞图书还是这部正在连载的奇特小说。”
“好主意!”
史密斯高兴地回应道:“他要是知道自己的作品能被美国人看到,他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作为致力于“淘金”事业的出版商,史密斯和约翰挑选作品的要求向来苛刻,一般作品压根不值得他们费这么大的功夫,但是毫无疑问,这位米哈伊尔先生是他们最近才刚刚发现的金矿!
以至于他们在又看了一会儿这些作品之后,便急匆匆地商量起了回国的事情。
当然,既然他们免费将这位米哈伊尔先生的作品带到了美国,那这位米哈伊尔先生的作品带来的稿费
这是上帝的恩赐和旨意!
就在这两个快活的美国人开始想办法回国的时候,作为这一切喧闹的中心、一切风波的起源,米哈伊尔正坐在椅子上稍微有点迷糊地听着出版商桑德斯的马屁:
“米哈伊尔先生,你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天才!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您竟然这么早就开始了您的布局!想必这就是您准备的后手吧?为了应对那些卑鄙的出版商们。
看到您的那身衣服的时候我就该想到了!”
听着这一切的米哈伊尔:“.”
其实,我最开始真的就是想过一把cosplay的瘾
毕竟有多少人能拒绝在维多利亚时代cos一把福尔摩斯的诱惑
但不管怎么说,结果总归是好的,而米哈伊尔昨天之所以在伦敦走了走了那么多地方,一定程度上也是意识到了这好像有宣传的作用。
想到这里,面对一脸激动的桑德斯,米哈伊尔便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微笑,然后轻轻点了点头。
而看到米哈伊尔的这副姿态,桑德斯无疑是越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本来在得知了一些业内的消息后,他还在为有些事情感到头疼,毕竟以他的实力,显然不足以干涉《文学公报》等知名刊物的实力,面对那些批评也实在是有些束手无策,只能是尽可能地做一些努力,那么现在呢?
只需要跟在米哈伊尔做的那些事后面,然后稍微推波助澜一下就好了!
压根就不用他出太大的力气!
而在兴奋地表达完自己的敬仰之情后,桑德斯也是忍不住问道:
“那米哈伊尔先生,您接下来还会像这样继续漫步伦敦吗?”
“先不了。”
听到这句话,米哈伊尔直接选择摇头拒绝了。
毕竟天知道他昨天到底走了多少路,虽说他现在体格不错,但也架不住连续几天都这个样子。
再就是米哈伊尔昨天在伦敦漫步的过程也并非完全顺利,除了碰到了一些难缠的人以外,还有一位先生在看到米哈伊尔之后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一把抓住米哈伊尔,张嘴就道:“快把这个故事后面的内容交出来!不然您今天休想离开这里!”
米哈伊尔:“???”
家人们谁懂啊
闪转腾挪了那么久,怎么会是在英国被线下单杀
好在米哈伊尔三两言语让对方先放开了手,接着趁其不备就消失在了浓雾之中,但即便如此,那位心急如焚的先生还是在浓雾里面追了米哈伊尔好一阵。
被追杀的米哈伊尔:“.”
不是,这对吗?
依我看伦敦怪谈另有人选.
总而言之,米哈伊尔短时间内是不敢穿着这身衣服继续溜达了,万一碰上比较激进的读者就麻烦了。
而眼见米哈伊尔拒绝了这件事,桑德斯虽然感觉有点遗憾,但他也是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在说完这件事后,桑德斯便又补充道:“虽然您的小说才刚刚连载了一期,但已经有广告商找上我想要打广告了,我估计接下来找上门的人会越来越多。您要是想推广新的时尚的话可以提前告诉我,我一定为您留出最大最好的版面!”
“估计还要再过一阵子,到时候就麻烦您了。”
说完这句话后,米哈伊尔便好奇地问道:“都是一些什么的广告?”
“最多的还是一些文学方面的书,但也有像鹿特丹的玉米、拇指囊肿溶剂、辛普森牌的新型胆病药片,深受喜爱的洛伦兹牌马卡发油”
“感谢您的告知。”
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后,米哈伊尔便准备带上自己的帽子和手杖往他的住处走去了,如果不是为了了解一些信息,他今天估计只会待在家里睡上一整天。
不过在临走前,想到了一件事情的米哈伊尔便看向桑德斯说道:“还有在伦敦买一处住宅的事情,劳烦您费心了。”
“不用跟我客气。”
桑德斯热情地回道:“您在伦敦有什么事情请尽管来找我的吧,至于房子的事,我到时候找人筛选过后再请您去看剩下的房子。对了,米哈伊尔先生,您是要定居在伦敦了吗?这简直再好不过了!”
到时候我们两人长期合作,一起在伦敦文学界占据一个显赫的位置上吧!
正当桑德斯感到心潮澎湃、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米哈伊尔的眼中却是突然闪过各种眼花缭乱的场景,闪过一张张人脸,直到最后定格在一间位于顶楼的小斗室中。
“不会。”
回过神来的米哈伊尔慢条斯理地穿上自己的外套,戴上自己的帽子,随后拿起自己的手杖,在微笑着留下一句“我来这里是为了更好的回去”,米哈伊尔便重新走进了伦敦。
唯有桑德斯还留在了原地,然后有点怅惘有点不解地叹了口气,俄国那种地方有什么好的?以这位先生的才华无论在哪里都是可以立足的吧?
而重新走进了伦敦街头的米哈伊尔此时此刻也思索起了各种事情。
严格来说,等到了1848年的时候,欧洲各地都在革命,也就只有俄国和英国保持住了稳定,俄国暂且先不提,像英国的话,本来爱尔兰人是非常有可能发生暴动的,但比较地狱笑话的是,爱尔兰人在暴动之前就已经饿的没力气了.
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妈妈和妹妹安顿在英国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米哈伊尔思考了许多问题,而不知不觉间他也已经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在对着天花板发了一会儿呆后,米哈伊尔翻了个身,没过多久他就成功进入了梦乡。
事已至此,米哈伊尔选择先睡一觉.
在这之后,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消息依旧在不断发酵,而由于英国跟法国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所以伦敦的大事一般要不了多久就能传到巴黎去。
而最关注这些消息的人自然是.
第240章 米哈伊尔身上的法国力量与各方动向
由于米哈伊尔是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法国,离开了巴黎,因此直到一两周后,巴黎的文学界才渐渐反应了过来,而当很多人从屠格涅夫口中得知米哈伊尔短时间内不会再回来的时候,巴黎文学界的众人就仿佛在暴风雨过后看见了彩虹一般,几乎是发自内心地快活了起来。
俄国佬米哈伊尔走了!巴黎的晴天就来了!
没办法,巴黎作为欧洲文化的中心,就这样让一位俄国佬在这里赢了一次又一次,这像话吗?我们巴黎的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和小说家难道就不要面子的吗?
米哈伊尔在的那段时间,就仿佛整个巴黎文坛都是他的声音一般,这样一来,巴黎文坛的人对于米哈伊尔的怨气自然是越来越大的。
但当他们得知米哈伊尔竟然是要去英国佬那里写英语小说的时候,他们在震惊之余,对米哈伊尔的态度又发生了一轮大转变。
在米哈伊尔刚走的一两周,巴黎还在刻意地忽略他或者批评他。
当米哈伊尔离开两三周的时间,巴黎文人们的态度渐渐平和了下来,转而开始努力伸长脖子,探听米哈伊尔来自英国的消息。
而当巴黎的文学界以及报刊界得知了米哈伊尔在伦敦的第一个大动作,即跟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同一天出版圣诞图书的消息时,顿时就有看热闹不嫌事大同时也为了博取公众的关注的报纸直接就刊登了这样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