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146节

  你是说,一个俄国平民出身的青年,他先是靠着自己的才华征服了俄国文坛,紧接着又在巴黎用自己的才华和作品让法国文坛抬不起头

  如今他终于来到了英国之后,先是出版了一本很受欢迎的圣诞图书,紧接着便一眼看中了我们这三个无名之辈的诗集,还要亲自为我们的诗集撰写评论?

  至于他的评论的效果,出版商艾略特在他的信中如是写道:“这简直就是上帝在保佑你们!据我所知,米哈伊尔先生是一位非常高明的评论家,但他这方面的才能却是远远被他写作上面的光芒给掩盖住了。

  而就算他没有这方面的才能,那么恕我直言,他的评论要比伦敦一百个评论家的评论还要管用,说不定巴黎的文化界都会因为他的评论关注到你们的诗!

  你们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夏洛蒂:“???”

  他在跟我们讲故事吗?

  而且为什么他会拥有比我们这些女人还要疯狂的幻想?

  夏洛蒂本以为自己曾经看过的浪漫故事和她构思过的一些故事已经够不可思议了,但如今她却是在一位出版商身上感受到了更加不可思议的东西.

  或许这位艾略特先生应该当一位作家而并非一位出版商?

  就在夏洛蒂觉得自己之前的一些幻想是不是太过于保守的时候,她的那位看上去孤僻冷漠的妹妹艾米莉,不知何时已经匆匆向她走来。

  她虽然看上去依旧比较镇定,但她急匆匆的步伐似乎已经说明了一些东西,而当艾米莉走到夏洛蒂面前之后,她似乎是犹豫了许久才下定决心道:

  “这位评论家先生留下了他的地址吗?针对他的评论,我有一些地方想要回应一下.”

  夏洛蒂:“?”

  “真的吗艾米莉?”

  大吃一惊的夏洛蒂忍不住问道:“你真要写信给这位先生?”

  毫不夸张的说,她妹妹艾米莉的社交圈只有他们这些兄弟姐妹以及那无边无际的荒原,除此之外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也不愿同任何人打交道,这样的她为何会有今天的行动?

  “嗯。”

  艾米莉看出了自己姐姐的震惊,犹豫了一下后她终究还是开口解释了一句:“他不一样.”

  夏洛蒂:“???”

  “他的评论写的很不错”

  听到后面的这番话,夏洛蒂这才多少松了一口气。

  不过就算如此,夏洛蒂还是觉得有些事情未免太不可思议了一些,以至于她一时之间竟然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夏洛蒂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在遥远的伦敦,又在伦敦街头当起了街溜子的米哈伊尔也恰好想到了这件事。

  首先像是他的评论的的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像他这种曾经的文学青年,他当然看过艾米莉·勃朗特的诗以及相关的一些评论,而且确实还挺喜欢的。

  虽然艾米莉的诗常常被人忽略,但是在一百年后的英国,《朗曼英国文学指南》在介绍艾米莉时便开门见山地称她“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女诗人”。

  而另一位在英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说:“她(艾米莉)展望世界,看到这个世界分崩离析,杂乱无章.在她的诗里,她一举做到了这一点,或许她的诗会比她的小说寿命更长……她的才力,乃是一切才力中最罕见的才力。”

  米哈伊尔既然看过这些东西,那他写出来的评论肯定是能写到点子上。

  再就是米哈伊尔之所以帮助这三位在英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女作家,除了是表达对她们作品的敬意以外,米哈伊尔倒是也有一些更长远的打算。

  简单来说,在英国办一份文学杂志。

  现在办的话时机不太对,他一个外来户想办一份报刊难度还是太大了一些,更何况他接下来还得面对一些更麻烦的事情,不过等一切都稳定下来后,米哈伊尔就真的要试一试了。

  那么假如勃朗特三姐妹到时候也因为条件的改善躲过了早逝的命运,那么米哈伊尔就真的能跟她们约个稿了。

  现在的话就先算了,米哈伊尔自己也处于积累名气的阶段,他想做的许多事情都得等着时间发酵一番后才能一点一点来。

  而就当米哈伊尔一如既往地拿着放大镜和其它装备往伦敦的大街小巷走去的时候,随着夜色渐深,在伦敦的某栋房子里,老查尔斯正坐在自己的书桌面前漫不经心地看着一篇稿件。

  如果要问他在做什么的话,简而言之,伦敦许多家出版商和报刊的老板有时候为了确定一部作品是否能够畅销,他们除了自己进行判断以外,也会在英国的文化界找一些内行帮忙评估一部作品,以最大程度的确保不会出现太大的疏漏。

  老查尔斯便是这样的内行,而他手上拿着的这份名为《血字的研究》的稿子某种程度上也称得上大有来头,大致就是那位最近正被英国文坛不断讨论的俄国作家如今竟然又拿出了一部用英语写成的连载小说。

  当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英国半个文化界的人都可谓是惊疑不定,纷纷猜测这究竟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还是说那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俄国作家是真的有这个自信。

  万一他要是又走狗屎运成功了,那我们英国文坛岂不是要被法国文坛给嘲讽回去?

  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总而言之,现在的舆论风向对那位俄国作家并不算有利,说不定接下来就又要发生一些别的事情,但所有的这些事情暂时都跟现在的老查尔斯无关,只因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接下来这个美妙的夜晚。

  不过像这样的夜晚想要正式开始总归是有一些空档,老查尔斯的妻子正忙着做一些家务,接下来可能还要哄孩子们入睡,老查尔斯坐立难安之下,只能是看起了最有可能转移注意力和打发时间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老查尔斯原本只是想稍微冷静一下,但看着看着,他原本漫不经心的目光正一点一点的变得认真起来,他整个人正变得越来越冷静,以至于到最后,他对外界的感知也越来越弱

  等到老查尔斯的妻子终于到来,并且用她柔软的手轻轻抚摸老查尔斯的脸庞的时候,老查尔斯一把抓住了他妻子的手,然后很快就将她送了出去,在留下一句“你先睡吧,我还有点事”之后,老查尔斯便重新关上了书房的大门。

  老查尔斯的妻子:“?”

第236章 闯入上帝的禁区的米哈伊尔与达尔文

  “老查尔斯说那个俄国佬写的好极了?唯一不好的地方在于这部小说让他的家庭产生了矛盾?小说跟他的家庭怎么会扯上关系?他不会是老糊涂了吧!”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午,当伦敦一家文学杂志的老板贾斯帕看完老查尔斯这位内行给出的意见后,他便忍不住对他的合伙人说道:

  “新颖的题材,迷人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情节难不成他是收了那位俄国佬的卢布?不然他怎么会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我就说那个唯利是图的俄国佬来英国后准要有点小动作”

  贾斯帕一边这么抱怨,一边直接把老查尔斯的意见给扔到了一旁,接着便看起了其它两位小有名气的作家的意见。

  听得出来,贾斯帕对于米哈伊尔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只因关于米哈伊尔的《八十天环游世界》在英国的代理权,贾斯帕曾非常有诚意地派人去争取过,还给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价格,但米哈伊尔遵循着价高者得的原则,最终还是将代理权转给了另外一位出版商。

  到底是谁给了那个俄国佬那么离谱的价格的?!

  当时贾斯帕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只是无所谓地笑了笑,还跟身边的很多人开玩笑道:“一个平民,还是一个俄国的平民,我可不认为他的作品能在英国掀起多大的风浪,充其量就是一笔能够稍稍盈利的生意。他的作品要是能在英国也卖得非常好,我直接就喝上一桶的泰晤士河河水!”

  本来贾斯帕就是挽尊一下,吹吹牛逼,并且他出于国籍和身份上的歧视,也确实不太相信那部小说还能在伦敦大火,但是很遗憾,《八十天环游世界》卖得非常好,取得的利润甚至会让他这个刊物老板眼红,而更重要的还是他跟不少人提过的那句玩笑话

  为了自己的生命考虑,贾斯帕当然没喝,最多就是声明一下他在私底下已经信守了自己的承诺,但代价就是他的竞争对手和敌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各种场合拿他这件事寻开心:“瞧瞧这是谁来了?贾斯帕先生,您觉得泰晤士河里除了河水还有什么?”

  贾斯帕:“.”

  这种话他压根不好反驳对方,毕竟不信守承诺对一个绅士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指控。

  就这样,贾斯帕过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恨屋及乌之下,他确实很想让米哈伊尔摔上一跤来证明他的眼光。

  只可惜这种事情一直都没有发生,那个该死的俄国佬还是一路顺风顺水!

  好在是他如今竟然真的来到我贾斯帕的地盘了!

  而面对这种外国作家用英语写成的作品,贾斯帕当然是想压一压价格的,更何况那个俄国佬真是狮子大开口!刚来英国就敢要很高的价格不说,甚至还要求后续单独发行后的销售额的分成!

  这种条件在英国也只有寥寥一些大作家有着这样的待遇。

  要是米哈伊尔最新连载的还是科幻小说的话,贾斯帕还真要好好考虑一下,但既然又是换题材又是用英语,贾斯帕便觉得至少应该让那位俄国作家来给他敬杯酒和说点好话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贾斯帕看到老查尔斯的大力推崇当然觉得不怎么顺心,不过当他又换了一个人的意见看了之后,他的眉头顿时就舒展开来。

  这位作家完全不看好那位俄国佬的新小说的创新,认为这种小说在英国并没有生存的土壤,情节离奇又荒谬.

  在看到剩余两位作家也都觉得这部小说比较一般的时候,贾斯帕顿时就觉得心情又舒畅了不少,瞧瞧,这才是真正客观的评价!一看就没收过俄国佬的卢布。

  正当贾斯帕准备跟自己的合伙人讨论一下如何压价的时候,他的合伙人却是看着报纸上的某篇新闻一动不动,等贾斯帕喊了他好几声后,他才终于回过神来,然后便摇着头将手上的报纸给递了过来道:

  “今天的报纸上正好就有关于他的另一部连载小说《海底两万里》的报道,就因为小说里面的几句话,这些记者就能写上这么长的文章进行批评,看来并非所有人都欢迎他的到来.”

  “小说里面的几句话就要用这么长的文章来批评?”

  虽然对米哈伊尔并没有什么好感,但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连贾斯帕都有些诧异的道:“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这样的新闻只会让人觉得一惊一乍并且起不到什么效果的吧?”

  贾斯帕本来还有些疑惑,但当他看到米哈伊尔小说里的那几句话都写了什么时,他的疑惑顿时就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都不知道说点什么好的震惊。

  在反应了半天后,贾斯帕终于是惊叫出声:“这该死的俄国佬在的小说里都写了什么啊?!他竟然让他小说里面的一个人物说,动物有可能是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是什么意思?!他难道是想说如今的动物不是上帝亲手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一些别的原因才慢慢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看到这里的贾斯帕可谓是连连摇头道:“这简直就是异端邪说!小说里想想都不行!按他什么说,那么人难道也是从畜生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简直就是亵渎!再早上个几十上百年,教区的人看到他这么写一定会想办法把他抓起来!他”

  等到贾斯帕逐渐从这种震惊中回过神来之后,对于现实的考量便重新回到了他的脑海中,在想了想一些事情后,贾斯帕便略有些兴奋地对自己的合伙人说道:

  “单单把小说里面的几句话拎出来批评确实有些不合常理,估计早就有人盯着他这部小说呢!之前就有人提过他的小说里面对于手术的描写不合理,一点也不符合现在流行的医学理念。但谁想到他现在竟然变本加厉了,连这种荒唐的论调都写出来了!

  你看着吧,这件事情肯定没那么容易结束,我估计各家报纸都会再报道这件事,一些宗教人士肯定也要狠狠咒骂他的!这样的境况下,他怎么敢再跟我们要这么高的价格和待遇?让我们忘掉他的要求,直接提出我们的要求吧!”

  “你确定吗?”

  听到这话,贾斯帕的合伙人有些犹豫地道:“我认为他这部小说确实有可能受到公众的欢迎,这样做会不会让我们错过这部小说.”

  “放心吧斯特林,优势在我们这边!”

  贾斯帕又一次自信满满地做出了决定:“伦敦没几家比我们更合适的月刊,而且这么多负面声音下,其他人难道就不会再考虑一下吗?他们就敢轻易的下决定吗?至少要再关注一下接下来的动向,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适当地提高一下价格,让那位俄国作家对我们感恩戴德”

  在幻想了一下那位俄国作家讨好自己和献殷勤的场景后,越想越兴奋的贾斯帕便满面红光地说道:“相信我的判断吧,我不会让这个机会白白溜走的,要是这都能失败,我直接跳进泰晤士河里游上一圈!”

  贾斯帕的合伙人:“.”

  正当贾斯帕这边开始微操的时候,在公众领域,报纸上的这篇报道也在引起更大的反响。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报道有炒冷饭的嫌疑,因为小说里的这部分内容早在上个月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小说当中,由于它跟剧情结合的是如此紧密,读者们几乎是毫无阻碍的就在小说里接受了这种观点。

  结合剧情看一点毛病都没有,甚至还会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现在重新单独把这段拎出来,并且还断章取义了一下,那就说明有些人是真的不安好心。

  但偏偏,在这个教会势力和各种思想观念依旧非常牢固的年代,像有些东西单拎出来就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反响,毕竟众所周知,在《圣经》的创世纪当中,上帝在六天内分别创造了各种“各从其类”的生物,那么小说里的这部分情节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上帝的领域!

  一个写小说的作家怎敢轻易闯入这片禁区?!

  因此,当这篇有断章取义嫌疑的报道被越来越多的伦敦人看到后,很多虔诚的基督徒顿时就有些坐不住了,他们在最初的震惊过后一下子就变得激动了起来,有些人在忍不住破口大骂的同时,也是纷纷写信向负责这本小说出版的出版商进行抗议。

  而就在这件事继续发酵的时候,在伦敦郊外的达温宅中,一位头发已经非常稀少的中年男人正看着报纸上的某篇报道愣愣出神。

  关于《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他自然是听说过的,或者说不知为何,像这种充满了想象的作品竟然在英国科学界迅速流行了起来,就像之前的那部《八十天环游世界》一样。

  正常来说,对于他们这些科学家而言,像这种涉及到科学知识的小说往往是充满漏洞,很难真正的投入进去,可偏偏一位俄国作家的作品就是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连带着这位中年男人也听到自己的一些朋友提起过。

  而尽管他曾一度非常的热爱文学作品,尤其钟爱诗歌,但随着长达数十年的科学训练,他的思维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些过去令他非常着迷的作品正变得愈发乏味,再加上健康问题,他不得不逐渐放弃这类阅读。

  因此即便从自己的朋友那里听说过,并且他的朋友对这部小说的评价相当高,但他依旧没有选择买上一本看一看。

  但是现在,当他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的时候,他改主意了,在某种复杂的心理的驱动下,他匆匆忙忙地起身朝伦敦的书店走去,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似乎暂时重新燃起了阅读小说的兴趣。

  就在外界发生着各种事情的时候,伦敦的出版商也已经心急如焚地找上了米哈伊尔说道:“米哈伊尔先生,不用说我们就知道您一定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报纸上的那些报道绝对是对您的信仰的污蔑!

  我们已经在找人写相关的文章进行反驳了,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完全是错误的!不过最好还是由您本人亲自发表一份.”

  米哈伊尔:“?”

  我怎么不知道我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当然,我也可以是

  至于说报纸上的那些报道,说实话米哈伊尔并未惊慌,反倒是有种小巧思终于被人发现的惊喜感.

  算算时间的话,所谓的“演化”在如今的科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土壤,甚至说,达尔文已经在1844年的时候已经写好了一份二百三十页的论文,这便是《物种起源》的雏形。

  达尔文已经意识到这份手稿的重要性,甚至还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嘱咐如果他意外去世,要出资将这份论文出版。

  但是现在的话,出于种种顾虑以及想要拿出更多、更坚实的证据,达尔文依旧在继续自己的研究。

  等到十几年后,一场几乎颠覆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革命便正式开启.

  正当米哈伊尔因为有些事情而感到心潮澎湃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米哈伊尔似乎有点兴奋的出版商:“???”

  他为什么不仅不害怕,甚至还有点小兴奋

  亵渎宗教可是非常严重的指控!

  这个俄国人的胆子到底是有多大?!

首节 上一节 146/1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