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145节

  米哈伊尔笑着继续说道:“我已经在伦敦待了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我逐渐发现我一直在构思的一种新的故事类型似乎正适合在这里生长,接下来我便要来完成这个故事了。”

  真要说的话,说是完成这个故事其实也不完全准确,毕竟按照米哈伊尔之前的规划,他接下来将会在英国连载福尔摩斯的一系列故事,而按照米哈伊尔的安排,他大概会在1848年或者1849年的时候正好刊登福尔摩斯探案集当中的《最后一案》。

  这样一来,他要是能平安度过或者成功打赢复活赛,那么福尔摩斯自然也能打赢复活赛。

  他要是没那么顺利的话,那福尔摩斯也真的只能来一句福尔摩斯out

  所以英国的读者们,你们说我能打赢复活赛吗?

  正当米哈伊尔未雨绸缪的想着自己的复活赛的时候,狄更斯却是有些震惊地开口追问道:“你说你不仅要用英语写长篇小说,而且你还要构思一种新的故事类型?

  你所说的新的故事类型难道就是你此前提出的‘科幻小说’?英国的许多读者都已经接受并且非常欢迎你的这个类型的小说.”

  “并非‘科幻小说’,而是另一种新的故事类型,灵感则是来源于法国的一位传奇人物,在英国应该也有很多人都知晓他的名字。”

  “用英语写连载小说,又一种新的故事类型.”

  由于信息量实在是有点大,狄更斯竟然忍不住自言自语了起来,似乎是还在继续消化这些惊人的消息。

  首先连载一部长篇小说对这位年轻的天才来说肯定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换一种语言用英语连载那就完全是另外一件事。

  其次新的故事类型就更加让人吃惊了,要知道,米哈伊尔提出的所谓‘科幻小说’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这就意味着这一故事类型无疑有着庞大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潜力,目前已经有许多出版商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出版相应的书。

  而但凡有这一类型的新书,那么就很难绕过米哈伊尔这个名字,并且不少出版商干脆直接拿米哈伊尔的‘科幻小说’概念来进行宣传了!

  可以说,只要这一类的小说还会出现,那么米哈伊尔就不可能被人们轻易忘记,他的名声无疑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大,结果如今只是‘科幻小说’已经满足不了他了吗?所以他要再搞一个新的出来?

  但是新的故事类型哪有那么容易!

  在下意识的质疑的同时,狄更斯也是逐渐消化掉了这些信息,于是他便难掩震惊的继续说道:“你的英语真的很好,跟你交谈的时候我感觉不到有任何阻碍,但你真的能在英国连载小说吗?这对你的词汇量和语言能力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试试看吧。”

  对于狄更斯的质疑米哈伊尔倒是并不觉得有什么,他只是微笑着开口说道:“我目前还在继续学习中,您的作品中那生机勃勃、变化多端且丰富的语言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狄更斯:“.”

  尽管狄更斯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了质疑,但在此时此刻,看着米哈伊尔那淡然的表情和镇定自若的态度,狄更斯一时之间竟然有点想选择相信

  算了,暂时跟我也没关系。

  由于狄更斯最近正把精力放在一份新办的报纸上,他并没有新的作品问世,暂时也并没有写作的想法,也就是说,就算米哈伊尔说的是真的,那跟他在同一时期连载小说的作家也只会是其他英国作家,跟狄更斯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

  想到这里,还是有点难以置信的狄更斯索性直接祝福了一把:“那就希望你用英语写的连载小说在英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我也希望是这样。”

  这个话题过去后,米哈伊尔便继续专心致志地听起了狄更斯的发言,有时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同狄更斯讨论一番,等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之后,感觉已经差不多了的米哈伊尔便挑了一个合适的时机起身告辞。

  由于狄更斯还有一些工作要做,米哈伊尔并不好过多打扰这位工作繁忙的大作家。

  狄更斯虽然也有些意犹未尽,但想了想手头上的事情,他终究还是起身同米哈伊尔告别,在米哈伊尔临走前,想到了某件事的狄更斯便开口说道:

  “你刚来伦敦,应该还未成为伦敦哪个俱乐部的成员吧?你所问的一些问题在俱乐部里或许会有人能给你更为准确的答案,不然我推荐你加入一家俱乐部如何?”

  关于这一时期英国的上流阶级究竟如何来往和交流,英国这里虽然不像巴黎那样有着浓厚的沙龙文化,但它却在本国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特有的俱乐部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搞一个由绅士们组成、为绅士们服务的私人空间,想要加入俱乐部需缴纳高昂的入会费和年费的同时,还得经过俱乐部其他成员的推荐和同意。

  在电报和电话发明之前,英国的俱乐部往往是获取最新政治、商业和社交传闻最快的地方,成员们在这里交流信息,达成交易和建立人脉。

  说起来圣彼得堡就有这样的俱乐部,俄国的贵族先生们聚在俱乐部里除了交换信息和建立人脉以外,往往是整夜整夜地进行赌博。

  这种赌博的风气和现象在英国这边也相当明显和流行,这些天为了搜集素材米哈伊尔当然去了类似的场所,而他观察到的现象也着实是让他有些震惊,在英国参与赌博的群体和人数确实要比米哈伊尔想象中的还要多。

  与此同时,《八十天环游世界》的主角福格先生便是伦敦最知名的俱乐部的其中一名成员。

  米哈伊尔对英国这些俱乐部里的赌博游戏没啥兴趣,但因为他有在英国这边建个小服装厂的打算,那么他肯定就要在英国这边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

  于是面对狄更斯的这番好意,米哈伊尔直接就痛快地答应了下来,而在他临走之前,狄更斯还是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他便开口问道:

  “你在英国连载的这部小说叫什么名字?已经想好了吗?我准备到时候找来看看你所说的新的类型到底是什么样子。”

  “第一篇小说的话.”

  米哈伊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血字的研究》。”

  “听起来似乎有些惊悚”

  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后,狄更斯便正式将米哈伊尔给送了出去。

  对于狄更斯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会面,最重要的还是米哈伊尔对他以及对他的作品的态度,这让最近正处于“不好的评论我不看”状态的狄更斯确实是放松了不少。

  看吧,即便是这样一位极为罕见的天才,他来英国第一次正式拜访的作家还得是我!

  对于米哈伊尔来说,这次的拜访他同样受益良多,首先狄更斯的说话方式以及他的很多经历听起来就相当有趣,再就是有狄更斯老师的帮忙,米哈伊尔也算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英国的社交场合当中去。

  于是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米哈伊尔一方面在处理加入俱乐部所需的一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另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在这一时期的伦敦继续进行实地考察,并且根据如今伦敦的情况不断的修改以及填补《血字的研究》。

  作为福尔摩斯的开山之作,《血字的研究》有非常出彩的地方但肯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米哈伊尔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之上,当然是进行了一些适当的调整。

  就这样反复推敲、不断调整了好一阵子,随着时间的流逝,米哈伊尔总算是将最终版的《血字的研究》给敲定了下来,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找一家合适的报纸开始连载。

  以米哈伊尔现在的名气,想在英国找一家愿意连载他的小说的杂志并不困难,但想找一家愿意连载他用英语写的小说的杂志可能是得经历一番波折,但无论如何,通过出版商艾略特这位地头蛇的关系,米哈伊尔也是很顺利的将小说送到了伦敦一些报刊的老板们那里。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伦敦的报纸上对米哈伊尔那本圣诞图书的讨论还未停止,再加上不少读者自发的宣传,《麦琪的礼物》这本圣诞图书的销量还在持续走高,这让本以为只能小赚一笔的出版商艾略特可谓是笑的合不拢嘴。

  而与此同时,另外一件事也已经有了眉目,就像艾略特跟米哈伊尔说的那样:

  “您之前跟我提过的那部诗集的三位作者又来信了,我们如今正处于商谈具体的待遇的阶段,米哈伊尔先生,我对诗歌了解的不多,依您看,这部诗集怎么样?又能卖出多少?”

  听到这番话,米哈伊尔自然是一下子就想起了那如今正居住在英国约克郡,霍沃斯镇上的勃朗特三姐妹。

  即便她们日后必将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她们这一时期的诗集却是只卖出了可怜的两本。

  这倒不是说这部诗集的质量有多糟糕,实际上这部诗集主要是以艾米莉·勃朗特的诗作为主,而这位《呼啸山庄》的作者的诗歌写的也相当不错,只可惜她的诗名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终于被人们确立下来,放在如今这个年代更是备受冷落。

  虽然米哈伊尔只是想稍稍助力这三位命运坎坷的女士一把,但想了想她们如今的窘境以及其它一些状况,米哈伊尔想了想后还是开口道:

  “诗集很不错,但估计卖不了几本.能否给我一下寄信的地址?我准备为他们的诗集写上一篇评论,先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愿意”

第235章 他不一样与并不美妙的夜晚

  世上唯独我……

  世上唯独我,活着命运

  无人过问,死后也无人哀悼;

  自从出世,没人为我生

  一缕忧愁,露一丝微笑。

  在私密的愉悦和苦累里,

  多变的人生悄悄逝去,

  十八岁竟如出生之时,

  无一挚友而孤独忧郁。

  ……

  曾有过难以隐瞒的时辰,

  曾有过消沉阴郁的一刻,

  悲哀的灵魂忘却了自尊,

  渴望着有人能来爱我。

  但那仅是一时冲动

  早为忧虑压抑取代;

  它们很久前便消失无踪,

  我都怀疑它们曾存在。

  ……

  青春的梦想首先幻灭,

  想象的彩虹随之消亡;

  经验也向我谆谆告诫

  “真”在人们心里从未生长。

  多么沉痛啊,想到世人

  尽皆虚假伪善而奴态;

  更痛惜只信任自己的心,

  却发现那儿同样腐败。

  ——艾米莉·勃朗特

  在英国约克郡霍沃斯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象无疑是那一望无际、一直伸向地平线的大荒原,高高的山峦重重叠叠,一座紧接着一座,一直通向了天边。

  这片荒原格外的荒凉,几乎没有可以耕种的地方,山脉颇为陡峭,随着四季的变化永无休止地变换着颜色,这样的荒原对于一般人来说既凄凉又可怕,但对于那些喜爱孤寂、喜欢萧瑟无垠的景致的人来说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而正是在这片巨大的荒原旁边的一所住宅中,勃朗特牧师和他的孩子们在这里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勃朗特牧师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神职人员,但上帝并未保佑他的家人,他的妻子早逝,他的两个大女儿早逝,如今他只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其中长女夏洛蒂·勃朗特是这个家里最成熟的那个孩子,对这个家庭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期许让她不得不成熟起来,而为了支撑起这个家和照顾自己的兄弟姐妹,如今她正在想各种办法来试图让这个家更宽裕一些。

  次女艾米莉·勃朗特外表看上内向又怕羞,但在内心深处是一个倔强且好斗的人,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由于她一离开家便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开始生病,所以她就只能当个家里蹲,然后平日里处理家庭生活当中的各种琐事。

  小女儿安妮·勃朗特则是一个文静内向、性格温和的人,但这样的性格中又有坚韧的地方,她曾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帮助自己的兄弟布兰威尔,她不顾身体的孱弱,独自外出做家庭教师,备尝了家庭教师的辛酸凄凉。

  至于布兰维尔,他曾一度被视为整个家庭的希望,认为他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画家,但当他雄心勃勃地去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美术的时候,学校其他学生的作品顿时就让他心灰意冷。

  即便他是一块金子,但整个伦敦金碧辉煌,而更遗憾的是他连金子都不是,于是在这种打击之下开始了酗酒,前些日子更是因为感情问题抽起了鸦片。

  而他们无疑有着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热爱文学和创作,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便已经写起了各种各样的故事,甚至说还虚构出了两个并不存在的王国,夏洛蒂和布兰威尔虚构出了安格利亚王国,艾米莉和安妮则是虚构出了安格利亚的邻国冈达尔王国。

  他们为这个王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恩怨情仇,创造出战争、结盟、借贷等事件,还将自己假想为其中的人物,书写了很多诗歌和叙事片段。

  这无疑正是她们得以走进英国文学史的开端。

  而在最近,这个家庭无疑也发生一件跟文学有关的大事件,那便是她们三人的诗集有机会能够出版,至于具体的待遇以及其它后续她们也正在和出版商沟通。

  这一环节的话也并不像她们预想中的那么顺利,毕竟诗歌的销路在如今的英国确实不怎么样,就算是那些大诗人也未必能有多少人记住他们的诗歌,就更不用说她们这种无名之辈了。

  而就在夏洛蒂多多少少有点焦灼的时候,先后而来的两封信却是一下子就让她有些晕头转向。

  首先第一封信来自一位陌生的先生,他自称为一个不入流的评论家,因为一些巧合读到了她们的作品,深受触动之下,便想为她们的诗集写上一些评论,到时候在她们的诗集出版后便刊登在报纸上。并且还将他的部分评论一起寄了过来。

  与此同时,他还建议她们最好将精力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去,因为在如今的文学市场,小说要比诗歌好卖的多。

  虽然一个不入流的评论家对她们的诗集的售卖可能并没有什么帮助,但夏洛蒂依旧为这样的来信感到惊喜,毕竟这确实说明了她们的诗歌能够打动到读者。

  而对于这位先生所说的多创作小说的建议,夏洛蒂在思考过后无疑也是相当认同的,在这部诗集过后,她也真的要和自己的姐妹们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去。

  除了这些以外,由于这位先生的评论较多集中在她的妹妹艾米莉的诗歌上,夏洛蒂便主动将寄过来的这些评论先给了她的妹妹。

  说起来在她们这三人中,艾米莉大概是对出版诗集最为抵触的那一个,她写作大都是为了自己而并非是为了发表,因此想当初为了说服她一起出一本诗集,夏洛蒂可是费了很大的功夫。

  依照夏洛蒂对于自己这个有些孤僻的妹妹的了解,她应该会期待看到别人对她的诗歌的看法,尽管她大概率不会认同这种评价。

  而就在艾米莉阅读这些评论的时候,夏洛蒂这边却是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出版商艾略特的信,她本以为这位出版商是又想跟她沟通什么事情,但在看完这封信后,夏洛蒂几乎可以说是目瞪口呆。

首节 上一节 145/1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