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帝业 第76节

  春庭雪!

  “这株梨树虽已半枯,却别有一番风骨。雨后天晴的阳光下,它更显得精神了。”

  “我最喜梨树了。梨花盛开时,色白如雪,满树是雪,满院都是雪。”

  “宝钗你肌肤雪白,倒是与梨花有缘的……我已命人细心照料这株梨树,日后该会荣华起来。”

  “这般才好。”

  薛宝钗忆起了去年春日与姜念并肩凝视这株梨树的情景。

  满庭梨雪映春晖,一树琼瑶带露垂。

  去年枯木今重发,犹记当时共赏时。

  最近她本就思念出京在外的姜念,眼下重临旧地,见梨树果然复荣,满树满院都是“雪”,不由更添思念。

  她心想:“算来大爷奉旨出京已一月有余,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归来?大爷临行前曾悄悄与我说,待他此番办完皇差回京,便要给我开脸的……”

  正自出神,忽觉面上发烫。

  一旁的莺儿眼尖,凑过来道:“姑娘怎脸红了?”

  薛宝钗轻啐一口,佯怒道:“胡吣什么!”

  说着背过身去,假意整理衣襟,却掩不住耳根一抹霞色。

  去岁同看半枯梨,今朝独对满庭雪。

  相思最是难将息,且待良人佩玉归。

  薛宝钗呆立半晌,终是轻叹一声,吩咐莺儿取来锦囊,亲手拾了些新鲜的落地梨花装入了锦囊,暗想道:“待他回来,定要教他看一看今年这株梨树的落花,与他说一说今年这所旧宅里满树满院落雪的盛景……”

  想及此处,心头又是一阵鹿撞,忙携了莺儿匆匆离去。

  那满树梨花犹自纷纷扬扬,仿佛也在期盼着远行人的归来。

  ……

  ……

  在神京城,牡丹的花期与梨花的花期差不多。

  当姜念旧宅中的梨树绽放之时,姜家新宅的内院中,那一池牡丹也正在绽放,姹紫嫣红,恰似锦绣堆就。

  元春身着裙衫,正凝眸观赏着牡丹池,望着这满池富贵花出神,眉宇之间似浮动着几缕愁绪。

  牡丹含露迎风绽,美人凝眸带愁看,花面交相映,不知哪个更堪怜?

  忽见垂花门处转出两道倩影,正是薛宝钗携莺儿由旧宅回来。

  薛宝钗见元春立在牡丹池旁,忙紧趋上前福身行礼,随即嫣然一笑道:“姐姐在赏牡丹么?好雅兴。”

  元春含笑点头:“去旧宅看过梨花了?”

  薛宝钗也含笑点头:“已看过了,满树满院都似雪一般。”

  说着,薛宝钗观赏了一番满池的姹紫嫣红,对元春笑道:“姐姐立在这牡丹丛中,倒叫我想起一句——姐姐便如这牡丹一般国色天香。”

  元春手中纨扇忽地一顿,眼波微动:“这话……是大爷说与妹妹听的?”

  薛宝钗闻言一怔,心下顿时雪亮——原来姜念也曾这般形容过元春。一丝酸涩漫上心头,面上却不显,只抿嘴笑道:“大爷倒不曾说,是我自个儿这般想的。”说着伸手轻抚一朵嫣红牡丹。

  元春点了点头,回想起姜念曾在与她行房时,一边含情脉脉打量着她,一边温声说她像牡丹一般国色天香、雍容华贵。

  想到这里,元春目光掠过池中一些飘落的花瓣,幽幽叹道:“这一池好牡丹,眼看着就要谢了,可惜大爷赶不回来赏看。”

  这话说得极轻,却似重锤敲在薛宝钗的心上。

  薛宝钗又蓦然忆起去年姜念曾对她说过:“待来年这片牡丹开花时,咱们一起赏花吃茶。”

  她当时就知道,这话中的“咱们”,既包括了她,也包括了元春。

  然而,事与愿违,姜念如今在京外办差,也不知何时能回来,今年是不能与她和元春一起赏家中这一池好牡丹了。

  牡丹亭畔两婵娟,各怀心事对花眠。

  不知远行人在处,可忆家中并蒂莲?

  那池中牡丹随风轻颤,仿佛也在叹息这良辰美景虚设。

  偏是上午的阳光愈发灿烂,照得花影人面都模糊起来,分不清是谁眼中噙着的泪光在闪烁……

  ……

  ……

  与姜家新宅相聚仅百步之遥的秦家。

  西厢房中,秦可卿的纤纤手指拈着银针,正细细缝制一件男子长衫,那葱管似的手指映着丝线,更显得莹白如玉。

  她曾亲手为他做过鞋,也曾亲手为他做过荷包。

  而现在,她又在亲手为他做衣服,待他归来,她还要亲手送给他……

  深闺寂寞谁人知,且把相思付针黹。

  待得良人归来日,试看新衣可合宜。

  “也不知姜大爷何时归来……”

  秦可卿不禁轻叹一声。

  正出神间,瑞珠端着一碗莲子羹进来,见状笑道:“姑娘这般用心,姜大爷回来见了不知要怎么欢喜呢!”

  秦可卿粉面微红,将手中活计一掩,嗔道:“小蹄子越发没规矩了,休要胡吣,不过是闲来无事……”

  话未说完,自己先抿嘴笑了。

  瑞珠将羹碗放在案上,忽见那长衫衣领内里绣着“平安”二字。秦可卿顺着她目光看去,急得伸手要遮,早被瑞珠瞧了个真切。

  主仆二人一个含羞,一个窃笑,倒把这西厢房衬得春意融融。

第125章 回京

  这个春天,姜念旧宅中,梨花如雪,纷纷洒洒,衬着青砖黛瓦,倒有几分清冷之态;姜家新宅内,牡丹吐艳,姹紫嫣红,显出一派新贵气象。

  而若论这春日花事之盛,却当属西郊畅春园。

  此园乃皇家御苑,也实乃当今大庆第一园林,集天下名花异卉于一地。

  单是春季,园中便有梨花、牡丹、玉兰、海棠、桃杏、芍药、丁香等二三十种绽放,既有南国芳菲、北地寒英,也有宫廷花匠精心培育的珍稀品种,争奇斗艳,锦绣成堆。若按花色、形态进一步细分,那品种就更多了,单单牡丹就有十多种。

  泰顺帝最近的心情也似春暖花开一般。

  主要原因在于,近日青海捷报传来,大庆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俘获罗卜藏丹津之母、妹及部众数万,罗卜藏丹津易服逃亡准噶尔。虽说这场战争是由景宁帝、泰顺帝共掌大局,泰顺帝却能借此立威,稳固帝位。

  泰顺帝的亲信武将岳琦,虽非这场战争的大将军,却是立下了不逊大将军的战功。泰顺帝已打算晋封岳琦为三等公爵,并打算尽快将岳琦提拔为川陕总督。

  而就在昨天,泰顺帝奏请景宁帝,将工部侍郎屈泰迁为左都御史,景宁帝应允了。

  此乃一着妙棋。

  屈泰乃泰顺帝的心腹重臣,虽工部侍郎与左都御史俱是正二品官职,然左都御史执掌都察院,专司风宪,监察百官,泰顺帝得此助力,朝堂之上,愈发如鱼得水。

  ……

  ……

  三月下旬的一天。

  春光正好。

  畅春园澹宁居里,泰顺帝坐在罗汉床上,手执一份加急奏折,正是身在山东莱州的姜念所呈。

  窗外花影婆娑,雀鸟啁啾,却掩不住帝王眉宇间渐凝的肃杀之气。

  奏折详述了姜念查办盐枭周三魁事的经过:

  先是昌邑县城外诛杀高胡子等悍匪,血染黄沙;继而调登州镇兵,亲率二百铁骑奔袭掖县城西龙王庙,如雷霆骤降。

  更将莱州知府程天锡、掖县知县章秉义、盐运判官及掖县盐课司大使、巡检司巡检等一干蠹虫拿下。

  审讯之际,又行安民善后之举——稳定莱州盐业,安置胁从盐民及民女。

  胁从盐民有近二百人,另有一群民女,或是被周三魁低价强买,或是被强掳,分散在周三魁各处房舍,这些民女要解救安置。

  姜念在奏折中提及,已握有登莱青道道员、山东盐运使司盐运同知、山东盐运使司盐运使的受贿罪证……

  泰顺帝览毕,一时心绪翻涌,喜怒交加。

  喜的是姜念此番雷厉风行,不仅将莱州盐枭周三魁事办得干净利落,比预想中要快要好,且揪出了幕后藏着的袁禟——此人乃泰顺帝的朝中异己,如今罪证在手,对泰顺帝有利。帝王心术,恰似春日园景,明处百花争艳,暗里盘根错节。

  怒的却是那周三魁恶贯满盈,贿赂账册竟将莱州官场以及山东盐运使司都几乎一网打尽。山东吏治败坏至此,岂非牧民者反成豺虎?

  “好一群蠹国害民的禄蠹!那周三魁必是要满门抄斩的!至于那群禄蠹,朕也要严惩,该杀的杀,该抄的抄!”

  泰顺帝指节叩在案上,震得茶盏轻响。

  “至于易儿,自当封爵,只是纵此番封了爵,宁国府也不便赐他的……”

  想到这里,泰顺帝忽忆起昨日一事。

  昨日太上皇景宁帝对他提到,要放贾家的贾珍回京。

  一年前,景宁帝出于愤慨,也出于相助泰顺帝、忠怡亲王清查亏空,革去了贾珍的世爵,杖八十,发往海疆效力赎罪,并收回敕造宁国府。

  这惩处虽合大庆律例,细究贾珍之罪,倒也不算大事——豪门子弟常有的纨绔勾当,偏撞在了景宁帝的刀口上。

  近日大庆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景宁帝圣心大悦,忽想到贾府及贾珍,念及自己与贾府情分匪浅,决定将贾珍从海疆放回来,不过,世爵不会还给贾珍,宁国府自然也不发还。

  ……

  ……

  荣国府。

  荣庆堂内,贾母正与王夫人、王熙凤闲话,忽见林之孝家的满脸堆笑进来禀道:“老太太大喜!方才二老爷命人传回了消息,说畅春园传出旨意,珍大爷要由海疆放回来了!”

  贾母闻言,手中慢慢捻动的奇楠香念珠一顿,先是一怔,继而叹道:“阿弥陀佛,总算圣人宽仁。本来,珍哥儿去岁所犯的并非大事。”忙向林之孝家的问道:“既是要放珍哥儿回来,世爵和东府想来也都要还给珍哥儿吧?”

  林之孝家的却道:“只说放珍大爷回来,倒是没说要还世爵和东府的。”

  贾母不禁失望了。

  呵,只把人放回来,不还世爵和宁国府,对荣国府也就没多大好处了。

  王熙凤笑着说道:“纵然不还世爵和东府,珍大哥哥既蒙天恩赦回,必是朝廷念及咱们家的功劳,念及国公爷与老太太的情面。”

  贾母一听这话儿就开心起来了。

  ……

  ……

  凤姐院。

  王熙凤风风火火地来到了贾琏跟前,拍手道:“可了不得!圣人有了旨意,竟是要放珍大哥哥回来了!蓉儿怕是要被他老子活活打死了,他那些荒唐事,呵!”

  话音刚落,却见贾琏脸色煞白,额上渗出冷汗,竟比见了鬼还惊慌三分。

  王熙凤何等机敏,柳眉一挑:“你这是怎么了?珍大哥回来,你怎唬成这副模样了?”

首节 上一节 76/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