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第576节

  儿女私情先放一边,且先杀个五成洞庭妖族开心开心再说。

第663章 暗中推进

  五月的日头毒辣,晒得崇绮书院的青石板泛着刺眼的白光,热气蒸腾间连空气都微微扭曲。

  许宣倚在朱漆立柱旁,手中折扇轻摇,望着院中忙乱的景象——寒门学子们正满头大汗地打包书箱,有的往包袱里塞笔墨纸砚,有的小心地将借来的书册用油纸包好,生怕路上沾了雨水。

  农历五月,田假将至。

  这本是延续“耕读传家”传统的假期,寻常书院会放足一个月让学生回乡帮忙农事。

  崇绮书院原本是不兴这一套的——毕竟能来这里读书的,多半是世家子弟,谁家还需要少爷亲自下田?

  再说动辄千亩良田,就是下去了也分不清东南西北,还有可能会被山上下来的野兽叼走。

  据吃人的妖怪们说这些小少爷的血肉绝大部分都营养丰富,口感上佳。

  当然若是吃到有毒的就倒霉了,最惨的就是当年在苏州时邓攸的蜈蚣后代们,直接被人体感染当场变异。

  说回正题,这一次新加的假期是源自于这两年招的二十个寒门学子。

  这些学生里有几个甚至连“寒门”都算不上,家中就指着这几亩薄田过活。

  若不回去帮忙,秋收时全家都得饿肚子。于是这项几乎被遗忘的“耕读”传统,就这么被重新续上了。

  许宣的目光扫过人群,忽然眉头一挑——几个学生正鬼鬼祟祟地往书库方向溜,怀里还揣着刚借来的《氾胜之书》。

  “站住。”

  他折扇一合,拦住了这几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

  “先生!”学生们吓了一跳,连忙行礼,“我们只是想”

  “想照着书上的法子种田?”许宣对这种初心表示认可,“《氾胜之书》固然精妙,记载的耕作技术、选种方法,确实奠定了古代农学的基础”

  学生们眼睛一亮。

  “——但那是黄河流域的农法。”许宣一盆冷水泼下,“江南水乡,地势不同,气候不同,水土不同,若真照搬书上的法子”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会死人的。”

  学生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不服气道:“那、那总不能全凭老农的经验.”

  “经验不一定会更好,但总不会更差。”

  许宣让学生们回去好好听老农传授经验就可,关于农业的技术更迭还在实验中。

  苏州城外有一片地方被宋有德给圈了起来,里面都是试验田。

  在这个有神仙妖怪的世界里,种田远比他前世复杂得多——灵气、妖气、煞气、地脉之气.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可能影响收成。

  甚至哪天出个东海孝妇直接来个三年大旱都有可能。

  前后两世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某人也不敢立刻照搬后世的农业技术。

  贸然推行新技术若出了差错一年的收成就毁了,对农户而言那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许宣宁可慢一些。

  加上自己也不是专业的,只能给出大致方向后请人不断的进行对照实验,培育,排除诸多影响之后再总结新的经验。

  将传统方法与改良技术并行试验,一季一季地对比,再出书册。

  医学也是如此,还有很多基础的研究都是如此。

  等到出成果出书到时候估计又是一大难题,诸葛愚几十年都没出一本像样的书,里面牵扯的东西比种地还复杂一百倍。

  自从在苏州站稳脚跟,许宣就一直在推进这些事情。

  但底层民生的变革,从来急不得。阻力重重,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回去吧。”他拍拍学生的肩膀,“先好好跟父辈学,等秋收后,带些田里的问题回来,我们一起琢磨。”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抱着书册离开了。

  “还行,没有被崇绮的风气所影响,都是好孩子。”

  梁山伯这个时候也背着书箱走来辞行。

  一袭简朴青衫,虽是要回乡务农,神色却从容不迫,甚至带着几分隐约的期待。

  “梁家家境在二十个寒门学子中算是不错的,也要回去帮忙?”许宣随口问道。

  梁山伯微微一笑:“家中虽有佃户,但母亲年迈总要有人帮着打理账目、安排农事。”他说着,语气忽然轻快了几分,“况且.英台也要随我一同回去。”

  “.”

  许宣手中的折扇“啪”地掉在了地上。

  见家长?!真的假的?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画面——祝英台女扮男装的身份暴露、梁母惊怒交加、祝家震怒、棒打鸳鸯、经典台词、化蝶.

  而在此之上更可怕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身份没有暴露、梁母惊怒交加一命呜呼.

  我、我当时说的是'顺其自然'没错吧.许宣心中有些恍惚你究竟理解成什么了?

  梁山伯不知为什么许师有些失态,表示英台兄只是想去见识见识农事。他压低声音,“您是知道的,他出身富贵,五谷不分,在书院闹了不少笑话.”

  哦~~~

  许宣这才长舒一口气,弯腰捡起折扇,暗骂自己大惊小怪。

  确实,祝英台混的这个圈子不对。

  这世道就是如此。若是混在那些纨绔堆里,不识五谷反倒成了风雅;可偏偏祝英台选了这条最难的路——既要瞒着身份,又要与真正有才学的人并肩。

  进化过好几次的三奇可不一般,就连季瑞这种人在民生上都可以侃侃而谈。

  “罢了,随你们去吧。”许宣摆摆手。

  殷夫人在祝英台入学时曾经和自己打过招呼,说这个小姑娘就是来读书的,千万不要发生一些.情爱之事。

  可咱已经做了这么多,他们非要纠缠到一起也没办法。

  许宣看着这对年轻人,心中暗叹:

  孽缘啊.

  “路上小心。”最终他只能这样说道。

  梁山伯郑重行礼,转身迎向祝英台。两人并肩而去的背影,在五月炽热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又格外脆弱。

  望着他们远去,忽然觉得这个夏天的田假或许会比想象中更加漫长.

  许宣掸了掸衣袖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嘴角噙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该忙自己的事了。”

第664章 洞庭,我们来啦!

  趁这个假期去洞庭走一走,看一看,杀一杀。

  走之前还找了几位教授,毕竟自己要去荆州一趟,万一有个什么小副本可以顺带完成也不错。

  这些老教授可都是宝藏老头。

  曾经身居高位,自然牵引无数风云。随手一个任务说不定就能搞到什么好东西。

  许宣在这方面真的吃到了太多红利。

  走向书院深处的“藏拙斋”推开吱呀作响的竹门,扑面而来的是陈年墨香与药草混杂的气息。七八个白发老者或对弈,或品茗,见他进来齐刷刷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

  书院这么多年最大的快乐来了,估计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许院长?”顾教授捏着棋子率先发难,花白胡子一翘一翘。

  话说当年挨了于公一拳头是不是就是因为说话不着调.

  师教授则是好像断网一样,有些惊讶道:“汉文要当院长了?!”先是惊得竹簪歪斜,随后又摇头晃脑自言自语:“也行.也行”

  不是您知道行什么嘛就行。不过这话我记住了哦。

  盛教授冷眼看了一眼顾卫,帮自己看好的后辈澄清了一下谣言:“还没有。”

  许宣眼角抽了抽,这澄清还不如不澄清。

  您这说话倒是往常的风格,简略的很。可这个‘还’字用的就有点不严谨了.

  角落里的秦教授突然双眼放光,念叨着当院长什么的然后枯瘦手指抓起算筹就开始摆弄。但见他以蓍草为经,铜钱为纬,竟在案几上排出了二十八宿的阵势。算到激动处,连腰间挂的六壬盘都开始自行转动。似乎真要看看还有多久当上院长。

  这个时候数学家也离不开易经和星象,几乎人均都是算命大师。

  老数学家突然抬头,“明年惊蛰后”

  越说越吓人了。

  许宣彻底无奈,这就是年纪大的人最喜欢干的事情。

  “咳咳,晚辈要去荆州九江一趟,几位教授可有教我?”还是老老实实说明情况吧。

  果然几位老教授还是很认真的给小年轻上了一课。

  毕竟年轻时都是走南闯北的主,各种游学不断,去的地方也多,能传授的经验也多。

  顾教授率先抛来枚生锈的虎钮印章:“建昌郡的郡守是我表亲,为人不太行,但若遇到难事可以联系一二。至于巴陵县的县令则是出身白鹿书院,风评也不是很好。”

  盛教授默默递过卷帛书,展开竟是幅标注着红点的《****案》。在“湘夫人”条目旁,朱笔批注触目惊心:“夜遇女歌,切莫应和——七年血案。”

  轮到师教授:“我那几年.和义甫兄在古云梦里待过一段时间。”

  众人侧目。

  好吧,这个是狠人。

  所谓古云梦就是起雾的洞庭,圣父可是知道这云雾的厉害。

  相当于两个人在危机四伏,遍布妖怪的丛林之中生存,可见当年被整的有多惨。

  “总之若是遇到危险,九嶷山可以去躲一躲。”随后又递来一物。“此乃半卷《咸池》为黄帝所作古乐,若遇到危机又来不及前往九嶷山就于旷野之上弹奏此曲。”

  许宣都惊呆了,师教授真不愧是诸多神鬼传说在身之人。

  只是这样收下有愧啊。

  师教授听得出心声,于是说道:“当年我的琴遗落在了雾中,若是有缘就帮我带回来吧。”

  许宣表示没问题。

  接下来问了一圈,顺手接了不少小任务,基本都和楚地文化有关。

  就连还活着的太史教授也给了一个小任务,到了水给屈大夫祭拜一下,看来文人的浪漫总是相通的。

  乙三院中,圣父轻车熟路地取出几样关键装备:

  蝴蝶,毒砂,胜邪剑,各种经文原本,还有大量的身份令牌。

  最后目光落在一个不起眼的木匣上——龟大传来的密信,上面详细记录了洞庭目前的局势:

  七大秘匣已现其六,血藤妖王与鼍龙王两败俱伤,云中君仍隐匿于君山云雾中动向不明。

  合上木匣嘴角微扬:“乱局已成,该收网了。”

  第二天,下山!

首节 上一节 576/7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