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宣既然已经在于公面前暴露了自己是个正道佛子的马甲,自然也就接手了安保工作。
第二日开始催促书院学子们立刻出发,几乎是以逃命的姿态离开了建邺。
事实上今日离开的船队车队非常多,有人是怕昨天的天变,有人是怕明日的天变。
长沙相畏罪自杀,神人屠五龙于苍穹,于公接掌建邺。
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降临这里。
大家的预感是对的。
五官校尉王俊率领翊军校尉营已经从京师出发,尽管只有一千人,但他们负责的是宿卫京师和皇帝出入的扈从。
那是宿卫军精锐中的精锐,也是最让晋帝信任的部队。
派来自然不是简单的维持治安。
同时车队之中还有上任不到一天的新鲜太史令,以及大晋三公之一的司马澹也在其中作为主使。
身为司徒,又是皇室成员,代表帝都来到建邺最合适不过。
同时车队之中还有几个面露凶光的和尚,这是金龙寺的和尚。
这还只是先头部队,后续还有其他五校正在整装待发,甚至六军也在暗中调动。
倒不是北方那么快就得知了情报。
而是昨日帝都的动静不比这里小到哪里去。
建邺乱了多久,皇宫上空的气运金龙就吼了多久。
从五龙齐出开始就跟发了疯一样的上蹿下跳,一副世间皇者不容挑衅的样子。
气运相连,晋帝就是再沉迷修行也得被折腾的爬起来。
脑海之中一直有个声音在吼,这龙吟也是有些歇斯底里的意味。
“朕的头好痛啊。”
“速去召集群臣,开大朝会!”
捂着脑袋的晋帝套起许久没穿的龙袍,戴上十二旒通天冠,在内侍的搀扶下踉踉跄跄的朝着大殿走去。
这一两年他的上朝频率在某人的帮助下越来越多,都快赶上刚刚登基的时候了。
而朝堂之中今日的气氛也十分肃穆,就跟皇帝驾崩了一样。
气运金龙的异象又不是只有皇帝可以看见,但凡是能望气的人都可以发觉。
这可不是小事,所以大家屏气凝神无人率先开口。
最后还是上任不到一年的太史令背了锅。
谁叫他隶属于太常,职责就是掌编写天文历法,观测占星也在其内。
国运有恙,暂无地方呈报天灾,只能推算天机演变。
护卫再次请出朝廷至宝浑天仪。
即便是朝堂诸多大佬也是第一次见此物,据说上一任太史令就是测算天机死在了郭北,也不知这次吉凶如何。
新太史令战战兢兢的走到中央,口中呼喝太史之名,以太初历秘本中的记载开始推演。
浑象镶嵌诸多星宿被外力推动开始运转,恒隐恒显。
浑仪环绕四游赤环,无尽圆吸纳日月星光,扭转星空开始定位。
不愧是测算之神器,加持了历法之功德的宝物再次完成了任务。
太史令的双目被其中星光吸引,读出了信息。
“是建邺!有有五龙出世!”
这一下朝堂炸了锅了,就连晋帝都懵逼了。
不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
现在天上挂了六颗太阳多少有些不讲道理。
晋帝大怒,宗室大怒。
群臣先是大怒,然后更加大怒,仿佛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被玷污了一样,或是顿足捶胸,或是悲愤欲绝,或是暴跳如雷,气氛热烈的不像话。
只因电光火石之间就看到了一个熟悉方向,引得众人内心浮动连篇。
难不成魏晋之事要重演了,那么这次是哪几个世家呢?
五龙建邺,那么殷家是有可能的。
其他的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陈郡袁氏、龙亢桓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若是再加上次一等的世家
咦?五条龙都不够分了。
心中喜悦,自然是面上悲愤。
而晋帝此刻恨不得把自己的通天冠砸到太史令的脑袋上,这说的是什么屁话。
“好大的胆子!”
“给朕再看看是何人装神弄鬼,假装龙气祸乱人心。”
新太史令冷汗连连,感受到了上首强烈的杀气,和四周贪婪炙热的目光。
只能投入心神,以浑天仪之威能去现场看看怎么回事,即便折寿也没办法。
毕竟不看估计活不过明日啊。
上次老太史令死的那么诡异,他就不信自己也这么倒霉。
咦,有黑色人影在屠龙!
若是此人镇压龙气升天,当有大功劳啊。
正当心惊之时,黑影身上蔓延出了一条粗厚的因果之线借助浑天仪链接到了大殿之中。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群龙无首,才能天下大吉。”
不止听到了许宣的喃喃自语,借助这份改天换地的概念也看到了出现在其身后的那些人影。
所以太史令死了。
也是恰在此时,气运金龙不再嘶吼,消散在了天上。
晋帝头也不疼了,只是看着满朝文武有些躲闪的目光头更疼了。
好你个太史令,死就死了,死之前为什么不多说两句?
江南的风终究是吹到了帝都,乱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境。
群臣沉默,晋帝指派第三任太史令即刻前往建邺,要以雷霆万钧之势解决国本问题,如此才有了大动静。
等这只部队在路上接到建邺的传书后就放放慢了脚步。
这一千人似乎不保险啊。
司马澹看着密报先是不信,然后是苦笑,接着是愤怒,然后是惨笑,总之一盏茶的功夫差点就精神分裂了。
建邺有五龙之气可以暂缓再说,反正已经被神人斩落。
只是奉于公之令一言封城,一语掌兵,定夺长沙相之生死。
这老儿的能力怎么比在朝堂时还要霸道万分。
你,你,你要造反啊。
本不信此事,但各方情报反馈就是这个样子。
建邺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而许宣的船队自然不会停滞不前,风幡拉满加速离开了风暴的中心,直奔浔阳而去。
第268章 给龙君上香
船上的二十名学子则是还在兴致勃勃的讨论前日的建邺见闻,总有种原来外边的世界是这样的感悟。
“总在钱塘念书终究是有些落入窠臼,这世道可真乱啊。”
“不错,我自诩也是见过南北地界,谁成想只是搭了个空中楼阁,还是得感谢书院的支持才能出来见到天地。”
“唉,叹民生之多艰啊。大城之中已经活的如此危险,小城村落里的百姓真的很苦。”
更是有人开始撰写游记,狠狠的诉说了这个凄惨的世道,以及自己之后入朝为官时的抱负。
教授教习们相信现在的学子们说的都是真情实感,他们年轻时也这么想过。
虽然有些虚幻,有些想当然,但立志总是好的。
希望这些孩子可以坚守本心
说来这批学生跟着某人游学可是赚大了,这阅历增长的都不正常。
走到哪,哪里出事。
从苏州开始就一堆神鬼之事,到了太湖还见到了水神水妖,到了镇江也见到了诡异的炼丹世家,到了建邺干脆就围观了一次大场面。
等老了之后要是在家族小辈面前讲起想当年
啧啧,说出来都怕别人不信。
船只一路不停歇,直到无为县才靠岸继续补给。
提桶跑路的太匆忙,到了这里不停都不行。
此地已属庐江郡,无为县取自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
听上去非常的道家,非常的高级,实则不过是个简陋县城。
没有名山,没有人潮,所以即便有佛道存在也大多是野狐禅。
商业体系依托长江水系倒也还凑活,再顺流百里就到了建邺,很多大船不会停靠此地。
许宣反倒是觉得这样的小县城才能代表长江两岸的居民生态环境,有着极高的调研价值。
正好手边有不少精力爆棚的年轻人当牛马,要好好利用起来。
于公不在,师教授不管事,他说了算的。
于是把所有士子都赶了下去,都去看看小县城的样子,然后以小见大,写一写底层大晋民生的感悟。
命题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尽量务实,禁止诗歌题材,且不少于八百字。
士子们有些头疼,许教习的要求比较刁钻古怪,不让引用圣人之言来开题,也就是说写出来的纯粹是自身看法,从未有过的创作角度。
至于评判标准是足够真实以及贴近民生,希望有数据支持。
“有些许难度才能看出二十人谁能独占鳌头。”
“做不到也没事的。”
做不到?
这群年轻人只要聚在一起谁都不会说自己做不到,这可是第一次游学期间的内部文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