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5节

  旁的不说,烂叶子、落果子,药藤药渣什么的,也够喂上一窝鸡了。

  这么一算,倒真是时候拓宽些鸡窝,多养几只鸡崽。

  想着这些,姜义跨了门槛,才踏进院子,就听得前头一阵哼哼哈哈。

  两个小子,正你一拳我一腿地滚作一团。

  小的那个脸红脖子粗,一副“我今日定要扬眉吐气”的架势。

  大的则嘴角含笑,显然只是陪着玩,劲使得不轻不重,刚好够弟弟捣鼓。

  说到底是练过桩功的,心里拿捏得准,手上也有分寸。

  直到眼角瞥见爹爹踏进门槛,那股藏在骨子里的警觉劲儿才悄悄上来了。

  手上轻轻一松,不动声色地漏了个空档。

  姜亮哪肯放过,欢呼一声如小鸡啄米,猛扑上去,终于把他哥掀了个底朝天。

  一番得手,小脸笑得像刚拐到糖吃似的,眼睛弯成了月牙儿,欢喜得紧。

  姜义立在院中,瞧着他们这一场较量收了尾,才温声唤道:

  “过来。”

  两个小子应声奔近,脸上的喜气还没褪净,脚底都像还带着余兴。

  姜义低头看着他们,眼神是温的,语气却带着几分郑重:

  “往后前山能走,后山也成。除此之外,村外的地儿,没我应允不许乱跑。”

  两个孩子平日虽顽,却也不是不晓事的。

  见爹爹神色难得严肃,笑意立马收了,乖乖点头,一声不吭地应了。

  翌日一早,天还未大亮,姜义便随了乡邻,再去那户人家吊唁。

  白幡垂垂,素缟随风飘着。

  院里哭声断断续续,混着山头吹下来的冷风,叫人只觉胸口闷得慌。

  照例提了筐鸡蛋,又去瞧了瞧那两个还躺着的。

  一个手臂吊在胸前,动不得弹指;

  一个腿缠得严严实实,脸色发白,眼底还挂着没散尽的惊魂。

  姜义也不多话,寒暄几句,留了东西,做完了礼数,便转身回家。

  走在路上,阳光渐盛,照得野草泛起点点新绿。

  心头那点阴影,也叫这暖意熨得淡了几分。

  日子再难,也得往下过。

  家里头,秀莲早将要用的零碎物什,拾掇得七七八八。

  鸡蛋也一颗颗过了日头,捧在手心,对着光细细照过。

  得是里头显出个黑点儿的,才是正经能孵出小鸡的种蛋。

  笼里剩下那几只老母鸡,性子都还安稳,不打架,也不啄窝,挺省心。

  姜义站在鸡圈边,眼珠一转,从中挑了两只最肥实的。

  一手一个,毛顺得发亮,捧在怀里沉甸甸的,爪子抓着实,鸡眼还滴溜溜地转,活头十足。

  看那光景,怕不是药渣子真起了点作用。

  灶房一侧,角落里正好有个背风处,干燥又暖和。

  动手搭了两个窝棚,底下铺上厚厚一层干软草。

  又用手压实了些,收拢成个圆乎乎的小窝,松软不散,能聚住热气。

  鸡蛋也早数好了,每窝十五枚。

  老一辈传下来的讲究,“抱单不抱双”,图个吉利气儿。

  那母鸡似也晓事,一落草窝便身子一沉,慢悠悠地将一窝的蛋,用翅膀拢了个严丝合缝。

  旋即扭了扭脖子,寻了个最合身的姿势,稳稳当当坐定下来。

  羽毛蓬松,气定神闲,只偶尔窝里传出几声含混咕哝。

  转眼两月光景。

  自打那桩邪门事起,村里那些个青壮便老实了不少。

  个个只敢在山脚转悠,远远见着林子深处,也自觉绕着走。

  倒是村头村尾热闹起来,鸡鸣犬吠,娃娃哭笑,东一嗓子西一吼,倒添了几分人气儿。

  只是少了山里的进项,账本翻开,家家日子都紧了几扣,柴米油盐都得细细地抠。

  唯独姜家,近来却是添了两窝闹腾货。

  那毛茸茸的小鸡崽,黄不拉几的,跟撒了把豆子似的,满院子乱窜。

  扑棱着小翅膀,一会儿啄草根,一会儿踩菜苗,跟屋里头那小闺女扯着嗓门比谁能吵。

  姜曦才满四月,身子骨却结实得很,量起来将近两尺。

  翻身挥拳,像模像样,一哭一闹,能把整张床吱哑得响三响。

  屋外那十亩地,春麦已抽了穗,远远望去,一片青里透金。

  风一拂,便起了层层波浪,粼粼洒洒,瞧着便是好年景的苗头。

  姜义这日歇了口气,便慢悠悠在村里转起圈来。

  前头凑个热闹,后头打听打听粮价。

  一路走一路掂量,下一茬地里种点啥。

  日子嘛,靠的就是一个“算”字,算盘珠子不响,家底迟早见底。

  才从豆腐铺子里探完黄豆行情,脚尖刚迈出门槛,冷不丁迎面撞上牛家婶子。

  这婆子向来脚底抹油,走得飞快,嗓门也大得吓人。

  身后还带着俩人,一路风风火火地朝这边赶来。

  那俩人衣裳素净,脸上没啥表情,木头疙瘩似的。

  姜义眼皮一抬,心头已认了出来。

  正是前些日子,来村里取钢叉的那两个仆从,刘家庄子里头的。

  只见两人听着牛家婶子吩咐,低头在村口转来转去,张罗着采买东西。

  姜义眼尖,一扫便瞧了个七七八八。

  红枣黄芪、鸡蛋老姜,还有几匹软和的布头,多半是做襁褓的料子。

  这都是女人坐月子、养小崽子的用物。

  姜义心头微微一动。

  看来那刘家庄子,也是好事将近,要添丁进口了。

第17章 山不养鸡,鸡自来也

  转眼又是半年光景。

  姜家那块地头,春麦早收入仓。

  金浪归垛,剩下一地秸杆,也被鸡崽翻来覆去啄了个干净。

  地翻过,又下了晚稻,如今已拔节齐行,田畦间一片嫩绿,风一过,层层泛起波光。

  山脚那块果林药地,也没叫人失望。

  果枝舒展,药藤缠绕。

  尤其那几株于家果园移来的杏树、枣树,原就是半大不小的苗子,如今已窜得有人高。

  瞧这长势,翻过年头,怕就得挂果招鸟。

  鸡窝那厢也热闹。

  半年前孵的两窝小鸡,毛脱了、翅开了,个个活蹦乱跳,长得规规整整。

  几只长得快的,已然开始下蛋,正好接了笼里那几只老母鸡的活儿。

  鸡生蛋,蛋又生鸡,日子也就这般,一圈圈地转,没个停。

  大儿如今满了七岁,小的也奔六去了。

  瞧着不显壮,可骨头架子结实,气力比村里同岁的娃娃多出一截。

  偏生又皮实能跑,早成了塾馆孩子王。

  若不是姜义勒得紧,隔三差五就得有婆子登门告状。

  屋里那小闺女姜曦,也比寻常娃儿长得快些。

  四个月便晓得翻身爬地,手脚并用地往前蹭,像只毛茸茸的小兽儿。

  六个月时,已会扶着桌脚踉跄而立,站得东倒西歪,偏又爱笑,摔了也不哭。

  如今才十月光景,已能撒开手站一小阵,颤巍巍地迈那蹒跚小步,神气得很。

  嘴里咿呀学语,虽词不成句,但腔调里已带出些许认人分物的模样来。

  也不知是女儿心思细,还是天生伶俐,叫人一逗,就眉眼弯弯,笑出两个小酒窝。

  这当口,姜家两口子却暗地里较着劲。

  每日里,只要得空,便你一句“爹”、我一声“娘”地往她耳边念。

  先前两个小子,姜明先叫了“爹”,姜亮头一个却喊的是“娘”。

  如今这第三个,两口子谁也不肯落下风。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仿佛一切都朝着稳妥里走。

  可姜义心头,也并非全然轻快。

  旁的暂且不提,光是屋里那几张嘴,就越发地敞开了。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虽说家里两个小子,还未到“半大”的年纪。

  可每日里一趟桩功练下来,那耗的可不是水气,是米饭。

  一顿饭,两碗米起步,还得就菜,得配汤。

  就连他与秀莲两个,如今身子也越炼越结实,精气神涨了,胃口也跟着提了两成。

  光是吃些谷饭粗粮,姜义倒也不犯难。

首节 上一节 15/1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