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494节

第七百七十一章 朱元璋对于八股取士还是很满意的

“标儿,你是怎么做的?”

沉思了好一会,或者说朱元璋在勉励理顺自己的愤怒。

好久才开口问道,他目光定定的看着朱标。

“父皇,儿臣没有擅自打草惊蛇,而是让段天涯继续秘密探查,儿臣回来就是为了向父皇说明此事。”

“标儿,那你如何打算,这个一个处理不好可是会动荡我大明江山。”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就算这孔弘绪在大明儒家弟子心目中的地位可着实不低。

要是现在自己以雷霆手段处罚孔弘绪,甚至处罚孔家,那么大明那些儒家官员心里恐怕会不痛快。

虽然他能将这些人全部杀了。

但是那时候,大明恐怕真的无人可用了。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只怪当初大明科举取士的时候运用的八股取士。

29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其中的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

他和刘基订立的八股文,而科举考试基本内容,开始是《五经》、《四书》并重,后来逐渐发展成主要根据《四书》成绩录取。

这就是所谓的八股取士,实际就是为了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大明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

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

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

当然,一开始,他制定的八股文取士,虽主要考《五经》、《四书》,以至专重《四书》,但却不采用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之法,而是规定必须撰写文章,阐述经义,以“代圣贤立言”。

这样,一方面防止了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书不读,胡乱联系历史与现实,故为新奇诡异之论的毛病。

从考试内容上说,也就是说,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巩固王朝统治为目的的传统政治格局中,八股取士是能够找到的最好办法了。

八股取士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谓“排比有定式”。

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

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故称八股文(又称时文、制义、制艺等)。

其实也是为了防止考官的主观升降和徇私舞弊,相处的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且,刘基当时也分析了这种科举的好处。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

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

而且这样效果也不错,哪怕是自己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但是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

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他们极尽怀柔之能事,也出现很多能臣干吏,他们具有大明气节的知识分子当真多的不胜枚举。

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

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

再次,八股文也为以后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

因为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

133

先前自己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甚至想直接对他施以廷杖。

可是在八股取士几次科举之后,这样的现象没有了,自己看奏者也简单明了了很多,这让自己对八股文还是很满意的。

再次之后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甚至在民间都出现了所谓的“小品”,让自己也是感慨这文化改变当真很不错。

而且八股文对大明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

这些都是八股文的好处,自己当时可是无比的满意,心里还制定以后的科举考试就按这种来。

甚至满清都剽窃了自己这边的取士方式,这更加让自己心里很满意。

可是万万没想到竟然出现这样的事情。

这还真是让自己有些措手不及啊!!

求自动订阅……………………………….

第七百七十二章 孔圣后人这块金字招牌就是这么好用

朱元璋是是在想不到身为儒圣后人竟然做出这等事情。

当真是丢脸。

如果孔弘绪做出的事情公布出去,恐怕整个儒家都要炸锅了吧!

可是就算如此,想要弄死孔弘绪也有些困难。

就算如此,大明的儒生也会出言求情。

只要是不听,恐怕以后这所谓的八股取士也就成了笑话。

而且不光大明的儒生,大汉,大宋,满清,大元等国家的儒生会不会也对自己生出不满。

虽然他不怕,但不得不为下一任皇帝考虑。

这样一来,大明恐怕真的找不到多少人才了。

虽然少了儒生也没关系但那要看谁。

如果是赵辰的丰州那很好办。

但是大明和丰州可不一样。

这就让他很头疼。

或许这也是标儿头疼的地方啊!

如果赵辰此刻知道朱元璋内心的纠结恐怕会笑出来。

这孔弘绪在历史上还不是一样。

要知道孔弘绪不但无端杀了四个平民百姓,还作奸犯科奸淫乐妇(歌妓)40余人,按照律法,自然是必死无疑29。

可是他不但逃过了死罪,甚至一个板子都没有挨、一天牢都没有做,只是被免除了封号,贬为庶民了事。

要知道历代皇帝出于对孔氏家族尊重,二是感觉绪年幼丧父可怜,所以对他都是恩宠有加。

在八岁朝袭爵当天,代宗帝赐给他玉带及“谨礼崇德”金图书印,还专门为他又下敕书,告诫孔弘绪要“钦承祖德......且有光于朕命。”

他十岁的时候,明英宗复辟,弘绪进朝拜贺,言谈举止十分得体,颇有礼仪。

英宗看了十分高兴,握其手,置膝上,语良久,还赐给了他一座大宅子。

长大成人后,孔弘绪娶了当朝大学士李贤的女儿为妻子。开始的时候,孔弘绪也是深得孔家真传,爱学懂礼。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变得不再节俭,甚至有血穷奢极欲,权力上的膨胀也让他失去了道德和家规的约束。

尤其喜欢招来众多的女乐师,声色犬马,行些苟且之事,稍有不从甚至威逼行奸,彻底忘记了”修身谨行”的家训。

不仅如此,他还滥杀无辜,被人当场抓获。

据《皇明奇事述》载:“成化丙戌三月癸卯(1466年3月17日),衍圣公孔弘绪坐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四人,法当斩。诏以宣圣故,削爵为民,以弟弘泰代。”

按照当时的《大明律》,孔弘绪如此作恶多端,自然必死无疑。可是因为孔家作为一个特殊的家族,再者他世袭衍圣公封号在身,当地的官员不敢擅自做主,只好一级级报到明宪宗成化皇帝哪里。

成化皇帝一听勃然大怒,可是气归气,考虑到孔子作为“素王”、“至圣先师”,如果贸然杀了他的后人有些不妥。

更为重要的是千年以来各朝各帝为巩固政权树立的儒家文化、皇朝思想将轰然倒地。

无奈之下,以“多过举”模糊带过罪名,免了孔弘绪的封号,封了他的弟弟孔弘泰为衍圣公。不过,在孔弘泰去世后,还是按照规矩把衍圣公封给了孔弘绪的长子孔闻韶。

由此可见孔子在封建王朝的影响有多大,其后代甚至可以逃过不得不死的罪行。不过,后来孔氏家族为了反省,在内宅门内里画了一幅彩绘壁画——戒贪图,以提醒后人牢记先人仁义思想,不可再起贪欲。

至于说朱元璋可比后世大明皇帝强大太多了,为何还是不敢杀孔弘绪,这不是强不强的问题。

如果这方世界只是一个大明朝,那没事了,朱元璋绝对会杀了孔弘绪,甚至直接将整个孔家牵连。

只要不灭族就好了。

要知道,当时的朱元璋可是很鄙夷衍圣公的。

自汉以来,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各朝代的意识形态。各朝皇帝除了给孔子层层追封、加谥,孔子后裔也备受各朝礼遇。

每个朝代开国,紧要之事就是要找到孔氏后裔,并加以封爵、进官,以笼络天下士人。

在宋、金对峙时期,甚至同时出现过两个衍圣公。

可见孔氏后人这块金字招牌,对封建王朝的重要性。

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大元。忽必烈也在第一时间按前朝惯例,册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

鉴于孔氏子孙左右逢源,金来降金,蒙来降蒙,明来降明这种做法,也被世人称为“墙头草”家族。

碰到别的皇帝或许会欣然接受,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孔氏后裔左右逢源是相当鄙夷的。

元朝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克坚,就试图再次首鼠两端,朱元璋着实狠狠羞辱了一番。

在大明之前的衍圣公是孔克坚,他就是左右逢源的代表人物。

孔克坚袭爵时,已经是元末了,天下农民起义四起。孔府所在的山东更是元廷与红巾军的争夺战场,孔克坚发挥先祖们左右逢源的本事。

红巾军攻入东山时,便坚决辞去元廷的职务,潜逃京城避难。

到了京城又接受元廷的委以的官职,还积极为元廷出谋划策。

元至正十七年,红巾军龙凤政权悍将毛贵,从东山北上京城,已经进入北河,都城岌岌可危。

元廷君臣如临大敌,正在紧急商议迁都之事。

孔克坚力排众议,“天子当与社稷133、宗庙俱为存亡,焉可弃而他之?今勤王之兵颇众,与之决战,盗可平也。”

也亏得孔克坚等少数人的坚持,后来果然大败毛贵。

要不然可能没有朱元璋什么事了,龙凤政权早就占据元大都了。

之后朱元璋已经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劲敌,半壁江山已被朱元璋所掌握。

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命大将军徐达北伐。

北伐的第一阶段就是攻克东山,转战河南,占据潼关。

该年十二月,徐达大军到达东山,麾下将领张兴祖攻克孔府老巢曲阜。

孔克坚再次发挥左右逢源的伎俩,此时元朝还占据北方江山,双方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孔克坚既不想得罪元朝,避免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毕竟元朝待他不薄。

首节 上一节 494/5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