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342节

我可是继承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男人,会怕你一个儒家吗?

“荀子前辈,你说了这么多,又是上古黄帝,尧舜禹等等,又是各种礼法典礼,说白了,不就是想要让明天的祭祀按照周礼进行。

如果真的按照你这个周礼来的话,恐怕没有个十天半月的完不成吧!这样一来岂不是要让整个大秦停滞不前十来天吗?

什么斋戒沐浴,什么心诚则灵,什么…………说了一大顿就是不想明天就祭祀对吧!”

“天子殿下此言差矣,所谓祭祀,必须按照上古之礼来进行,否则就是对天地的不尊敬,倘若真是如此的话,恐怕建立运朝将会困难重重吧!”

“额,暂且不说那些什853么礼仪的问题,就说现在的九州和上古已经大不相同。

人类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迁的。

现如今的各大皇朝,以及百姓生产力不说和上古时期比,就是和孔圣所处时代的生产力能比吗?

光是一点,现如今大秦的人口和春秋战国时候的人口是一个量级嘛?

现如今百姓的生活和春秋时期能一样吗?

至少百姓不在那么愚昧,已经开始明辨是非。

我们不能受到以前思想的束缚而固步自封,这样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以前很先进的东西,很好的办法,很好的主义,放到现在,它就可能是条枷锁。

虽然我不否定儒家的‘礼’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进步的作用,但是你不能把这种进步性当做一种资本洋洋得意。

我们更应该探索,为什么“礼”这个东西会顺应着时代而产生,从它的本质来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受到它形体上的束缚,讲究形式,固步自封。

礼讲究一种规则性、讲究制度、讲究等级的建立。

为什么要讲究这些,因为社会在进步,百姓也在逐渐明辨是非,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秩序,来稳定自我的持续生产。

就像一个人吃喝不愁,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选择扩大自我的耕种面积来避免意外现象的发生,这时候因为自我的能力的局限性,而会考虑去雇一个人。而为了保护自我财产,不被他人抢走,而构建一套规则,一套能够保护自我财产,也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秩序

。所以需要“礼”来告诉人们,应该做一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私有财产受到威胁,甚至礼已经做不到约束了。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新的思想,比如法。

它就代替礼以武力强制保护他人的私有财产。

当然,武力必须要有人掌控,掌控者自然就是现在的皇帝。

所以,礼要发展,要更正,不能在盲目的遵从古礼,如此以来,只能被时代抛弃。

荀子前辈你可明白。”

赵辰讲了这么多意思就是一个,现在是大秦的天下,要是还来大周,甚至上古那一套礼节,那还是趁早哪里人多去哪里玩吧!大秦没空陪你玩。

“太子殿下,这不对吧,如果人人抛弃礼仪,那社会不是倒退了吗?这样真的好吗?”荀子继续反驳。

“呵呵,前辈不要抠字眼,我什么时候说过抛弃礼仪了,我只是说了不应该在遵循古礼。

儒家要是还按照周礼那一套,那么恕大秦不欢迎儒家了。

你们儒家还是去别的国家的,比如大汉就是一个好去处。

汉武帝那一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对能够让儒家混的风生起。

再有大唐,大宋,大明,甚至满清都很推崇儒家,九州很大,儒家还是不要死守在大秦了吧!”

可以说,这一次,赵辰直接和荀子摊牌了。

直接放弃儒家。

这一下,荀子沉默了。

赵辰都已经说的这么直白了。

他还能不懂吗?可是他内心还是很不甘心。

“太子殿下,既然你提到大汉,大宋,大唐,大明,他们沿用儒家,而且国家发展很好,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儒家的重要性吗?不是更加说明礼的重要性吗?”

“呵呵!荀子前辈当真这么认为吗?

看看大汉和大宋的百姓已经成了什么样子了。

我甚至可以直白的告诉你,大汉使用的儒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借助儒家的礼来约束百姓,要“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

礼的核心是等级制度,也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中它已经眼中阻碍了时代的进步。

所谓儒家之礼就是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

但是这些现在已经被曲解为最高层压榨高层,高层压榨人民,人民又压榨什么呢?

“礼”在儒家心里是像大周朝一样的周礼,尊卑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也是上层者最喜欢和需要的,要让愚民心安理得的去被压榨,这是一场最大的阴谋,现在各国皇帝不断完善它,至今上层者也在完善它,力求其能趋于完美。

但凡是阴谋,就是见不得人的,愚民醒过来后,人民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儒家想要看看吗?”

这个时候赵辰说话已经变的冰冷无比了。

嬴政等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一面的赵辰,心里都感到有些不真实。

求自动订阅………………………….

第五百二十九章 这真的是你想要看到的儒学吗

“这真是我那个懒散,对什么事情都不关注的儿子吗?”

嬴政此刻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这小混蛋说的还真有道理,不过,他是不是对百姓过分的好了,难道真不担心百姓会早饭吗?这样岂不是在变相的削弱皇权吗?”

东皇太一定定的看着赵辰,真想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鬼谷子到明白一点。

本身身为纵横家,对天下大势就有所了解,百姓确实应该排在最前面,只可惜,掌权者却不这么认为。

北冥子身为道家,讲究无为,对于国家之间的事情倒没有过多研究,不过,他感觉还是赵辰说的有道理。

此刻心里最乱的就是荀子了。

他是真的想不到竟然会从赵辰口中~听到这么一番话。

你也是掌权者吧!

大秦太子,以后的-大秦皇帝。

难道就不怕百姓开-智之后反叛吗?

还是说你真的有绝对的自信心镇压百姓呢?

“太子殿下,你就这么肯定百姓在开智后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吗?要知道人一旦明辨是非,那么欲望也会随之产生,在欲望的支配下,一个皇朝恐怕很难完善管理吧!”

荀子还在做最后在挣扎。

“荀子,你这算什么?难道你的儒家思想也要开始朝愚民开始了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演绎的儒术。

难道你也承认董仲舒吗?

要知道董仲舒是治《春秋》的,春秋是搞什么的?

道名分、家天下的东西。

我大秦的儒生通过书写春秋战国的李师,把这些东西附会到三代、变成典范。

但自父皇开始「废分封、行郡县」才真正让它有了落地的可能性。

就此言之,周礼的那一套是理论先于实践的。

可以说,没有大秦,根本就谈不上真正的中央集权大一统。

董仲舒也就没办法兜售他自己的那一套。

所以说,如果没有我父皇开创的皇帝哪里来的董仲舒的儒术。

所以,你可不要搞混了,董仲舒的儒不等于你的儒,你的儒不等于孟子的儒,孟子的儒不等于子思的儒,子思的儒不等于仲尼的儒,仲尼的儒也不等于周公的儒。

如果以为先有一个完整的政治构想、一直到董仲舒那里才把这个儒术构想付诸实践,就太片面了。

试问,从春秋开始,从孔圣开始,儒家所谓“齐恒晋文之事”,纠合诸侯,兴亡继世,一匡天下。

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对东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进行的一种反思思想,它代表着孔子的政治诉求和人生诉求。

也就是利用仁爱去改变这个礼坏乐崩的世界,以法先王的制度去治理国家。

但是这个时候的儒家的思想才处于启蒙阶段,并不具备接下来具有的神学属性,他的哲学根基也没有拓展开来,而引导儒学走向新的方向的正是子思。

“诚”是子思提出的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准则。它包含着坦诚、坦白和真实几种概念,是一种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继孔子提出仁这种哲学理念以后,儒学最重要的一个哲学概念。子思赋予了“诚”一种神秘感,它既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人们抵达万事万物根源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诚”具备和道家的“道”相同的价值。

在子思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儒家追求的是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途径则也是孔子提出的“仁”。而随着“中庸”替代了“克己复礼”,“至诚之道”替代了“仁”。

也是自此刻开始,儒学的概念就被泛化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前者执着于西周的价值体系,而后者则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把儒学思想从人扩展到了人族本身上。

接下来就是孟子,孟子的心性论把孔子的“求仁”变成了人性本善,心性不二。

这就和“至诚之道”不谋而合,而在心性论中对于教化的作用两者也是相同的。

心善是人性的本来面貌,而诚教导的就是维持人最真实的那一面。

儒家能够发展壮大可以说正是因为子思和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扩大化和泛化。

不过这个时候的儒学并没有多大问题,然后就是你了。

荀子前辈,你认为礼仪教化还不够,还得有法律的强制作用,综合了儒法两家思想。

对于你的学说其实我也有所研究,你秉承儒家王道政治理想而构建的礼制思想体系,则是在我大秦时期儒家外王之学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表述。

礼制思想继承传统的周文之文化价值理念,以其独特人性论和天人关系学说为理论基础,创造性设计出了一套较为完备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制度蓝图与政治运作模式,极大丰富并拓展了现今的儒学。

你所创发的作为其礼制思想理论基础的性恶论,则对人的自然气质之性做了深入而全面的解析,并形成一特别的“始生之性——终成之性”的人性论模式。

并且你还主张化性起伪,提出一条有别于孟子内圣学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时你还主张以此性恶论对礼义产生的缘由和功能效用作出客观理性的揭示,即礼义的制作的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长养教化规制禀此恶性的人类。

你的这种思想论多发其先之儒家所未发明之义,并与孟子之人性论形成了一定差异,故言你所认为的礼制思想丰富了大秦儒学的人性论。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你的思想丰富了儒家的天道观。

天道观是儒家礼制思想又一理论基础。

你所论之天少有孔子、孟子与《中庸》中天所具有的形而上的价值来源意义,而多为单纯的人类实践所需面对的客观自然情景。

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你主张“天人相分”与“天生人成”,旨在说明人间治乱与天行不存在直接关联,人的价值源自于人自身实践作为,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人的理智力量,天人关系论多言其先儒家所不曾言,所以你的礼制思想同样丰富了儒家的天人关系学说。

........ ..... .......

不仅如此,你的礼制思想真正开创了儒家的外王之学。

儒家理想即是内圣外王,修齐治平,此为儒学创始人孔子所首先标举,是儒家的根本大义。

对于内圣,其所应达到的境界和实现内圣的方式,之前的孔子与孟子均有较为深刻全面的阐发,孟子的心性论即是儒家内圣之学系统阐发,所谓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

对于外王,孔子和孟子由于对政治实践内容作了相对狭隘的理解(以伦理道德教化为实现治平天下的主导方式),故二者持此理念所阐述的德政、仁政的外王思想,不能为国家政治生活出现的各种不同形态的问题提供充足的解决之道。

首节 上一节 342/5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