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363节

  如果没有足够长的运行距离,这种铁路是不具备速度优势的。

  比如眼前这条一百三十多公里长度的跨海大桥,如果建设成为真空管道磁悬浮铁路,哪怕就设置两个站点,列车速度都很困难突破六百公里每小时。

  这不是设备有问题,而是距离不允许。

  列车需要加速距离和刹车距离,而在真空管道之中,由于没有了空气阻力和轨道摩擦阻力,列车必须在非常远的距离进行提前制动,才可以保证列车安全停靠在站点。

  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如果以六百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估计全程差不多就是半个小时左右。

  如果以一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加上加速和制动阶段,也需要二十多分钟。

  因此这一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看起来性价比并不高。

  只有当真空管道两侧的站点距离越长,列车速度才越发有价值。

  就以琉球群岛跨海大桥项目的铁路距离来计算,全程大概只需要1小时20分钟左右。

  这可是海坛岛—白沙呷跨海大桥近九倍的距离,可单程时间却只相差三到四倍。

  站点之间的距离越长,真空管道磁悬浮铁路就越有性价比。

  其实最适合应用真空管道磁悬浮铁路的区域,是类似于东亚—北美太平洋跨海铁路、澳洲—南美太平洋跨海铁路、北美—欧洲大西洋跨海铁路之类的项目。

  这些项目的铁路线路动辄几千公里起步,例如从魔都到旧金山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是9900公里。

  这种距离下的真空管道磁悬浮铁路,甚至可以将列车速度提升到两千公里每小时,只需要五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横跨太平洋东西两岸。

  短距离的铁路,没有必要使用真空管道磁悬浮铁路,特别是类似于赛里斯本土和东瀛本土这种人口密集,沿途站点密布的铁路,如果搞真空管道磁悬浮铁路,列车速度根本提不起来。

  …

  不知不觉间,西面的海上,荡漾着波光粼粼的落日余晖。

  最后一个浮岛平台,在一众驳船的顶推拉扯下,终于稳稳停靠在指定位置,然后浮岛平台向两侧展开斜拉桥。

  当两侧桥面,精确合拢在一起的那一刻。

  啪啪啪…

  现场众人不约而同鼓掌起来。

  早已经等候多时的电视台采访团队,也没有错过这个画面,几台摄像机和高空拍摄无人机,将整个过程的关键画面都拍摄下来,然后他们就在隔壁浮岛的临时营地,开始紧锣密鼓的剪辑。

  至于采访之类,其实今天中午已经完成了,就等最后的一部分画面。

  隔壁海白12号浮岛平台上。

  艾哲夫等人也让一众员工开庆功宴。

  每一个浮岛平台的中间位置,都有很大空间,毕竟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浮岛平台就是一艘巨型船舶,上面又没有运输什么货物,空间自然非常大。

  事实上,等这条跨海大桥交付使用之后,这些浮岛平台都需要派驻专业人员驻守,特别是大桥中间的那十几个浮岛,不仅仅需要驻守,还需要建设专门的服务站和维修站。

  海白12号就是其中一个服务站和维修站的所在地。

  虽然没有投入使用,但是一些基础设施已经配备了,上面有水电和网络服务,卫生间、浴室、员工宿舍、餐厅之类也有。

  工地厨师将一盘盘菜肴端上来。

  有口水鸡、卤鹅、烤羊排、蒜蓉扇贝、蒜蓉炒海米、排骨蒸芋头、宫保鸡丁、鱼香茄子、鸡枞排骨玉米汤、龙虾球、白灼菜心、手撕包菜、拔丝地瓜。

  看着琳琅满目的餐桌,艾哲夫拿起一瓶冰红茶:“虽然工程差不多完成,但是现在工程建设期间,因此我就以茶代酒了,干杯!”

  “干杯!”

  其他人也拿着自己喜欢的饮料畅饮一口。

  “来,别客气。”

  “艾总说笑了,我们才不会客气。”

  “这个龙虾球不错。”

  “那当然,这是真龙虾做的,可不是淀粉丸子。”

  过了一会。

  采访团队的人也过来吃饭了。

  他们倒是没有觉得施工单位的工作餐有什么奢侈,现在国内的鸡鸭鹅和羊排、海鲜之类,都非常便宜,平常人家也可以随便买。

  卟卟卟…

  一阵悠扬的汽笛声,从不远处的海面传来。

  而浮岛上的灯塔,早已经开启了指引灯光,同时通过海事部门的系统,与来往船舶进行沟通。

  虽然浮岛与浮岛之间的距离有四公里多,加上桥面底部距离海面保持着100米的距离,哪怕是超大型运输船,也可以安全通过桥洞。

  但这并不是掉以轻心的理由。

  万一遇到脑抽的船舶驾驶人员,对方不按规矩行驶,那就必须及时发现和通告对方,让其进行避让。

第338章 移动之城

  婆罗洲,即加里曼丹岛。

  其东部的沿海,赤道穿过的位置,在大半年前,来了一支工程队伍,在这里建设了起了一个不小的新城市。

  该城市被命名为“逐日城”。

  逐日城距离爪哇新首都努山塔拉(群岛城)非常近,两地就284公里左右,而且都是沿海城市。

  而逐日城今天艳阳高照的天空中,在其北方的天边,出现了一片灰白色的“云彩”,正缓缓飘向这里。

  直到大约两个小时之后。

  由于差不多到了中午,阳光直射整个逐日城,但是此时此刻的逐日城却一片昏暗,仿佛进入了阴天天气之中。

  在城市工作的阿里·桑托索,正和几个工友吃午饭,他看到外面的天空顿时昏暗下来,一下子骂骂咧咧起来:

  “天气预报不是说这几天没有下雨吗?我就不应该信他们,我今天将一大堆衣服洗好,在阳台上晾晒,不行我得回去收衣服…”

  餐桌对面的小组长张思明,淡定地说道:“安心吧!那不是乌云…”

  正打算起身的阿里,通过植入耳朵里的翻译器翻译,他顿时又坐下来,一脸不解的问道:“组长,这不是乌云?”

  张思明随口解释了一句:“嗯,这是公司从北方运输过来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阿里站起来,走出餐厅,来到人行道上,抬头望去,果然发现有一大片规则的东西,漂浮在高空上面。

  不少好奇的人,也走出建筑物,来到大街小巷上,抬头仰望高空的天空之城。

  餐厅里面的张思明没有去凑热闹,而是给冰块杯又倒了一些酸梅汁。

  一旁的另一个工程师横田恭,也同样没有出去,他吃着煎得焦香的锅贴:“这个和我老家的煎饺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小组十个成员,来自天南地北,赛里斯人三个,本地人四个,东瀛人一个、高丽人一个、安南人一个。

  十个人说五种语言。

  虽然这些人都会英语,但此时此刻却都采用各自的母语进行交流。

  可以实现这一点,和他们耳朵内部植入的纳米耳机有关系。

  纳米耳机本来是树远科技公司的产品,树远公司就是那个研发纳米管人体体征检测器的企业,也是海陆丰公司投资的企业之一。

  本来这个产品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失聪患者,用于改善听力的医疗设备。

  但今年年初就有大量非患者用户,也去医院办理植入纳米耳机手术。

  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非患者的医疗植入,原因就在于树远科技研发的纳米耳机太好了。

  纳米耳机作为一种特殊的骨传导耳机,不仅仅拥有传统骨传导耳机的优点,还解决了传统骨传导耳机的缺点。

  传统骨传导耳机的缺点是什么?

  其一,是音质表现相对较弱。骨传导耳机的声音传播方式,使其在音质还原度和丰富度上,不如传统入耳式或头戴式耳机,低频效果往往不够出色,声音的层次感和细节表现也有待提升。

  其二,是存在漏音问题。骨传导耳机通过颅骨振动传播声音,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出来,导致周围人能听到一定的声音,在安静或需要隐私的环境中使用时,可能会影响他人或泄露个人信息。

  其三,则是佩戴稳定性有限。部分骨传导耳机的挂耳设计在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出现晃动或滑落的情况,影响使用体验,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高强度运动的用户来说,可能需要选择更具稳定性的款式或采取额外的固定措施。

  而纳米耳机是直接植入外耳道之中,根本不存在上面的三个问题。

  同时纳米耳机还解决了传统耳机需要充电的缺点,直接利用人体发电技术,为纳米耳机的运行提供全天候的供电。

  当然,纳米耳机并非没有缺点,那就是需要携带“一个主机”,这个主机大约比纽扣大一点,负责接收声音、翻译声音、过滤杂音、向耳机传送翻译之后的信息。

  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携带,这种主机会被集成在手表上,同时可以增强其信号和续航能力。

  这手表和身体纳米检测器的配套手表,是同用一套系统的。

  很多要到海外工作的人员,都会去医院植入纳米耳机,现在科大讯飞的翻译软件,再配合AI技术和最近研发的7纳米语言处理芯片之后,功能异常的强大,翻译主流语言的精确度,几乎可以达到95%。

  只要对方不说一些地方俚语,或者偏僻的小众词汇,基本可以保证正常的日常交流和工作交流。

  纳米耳机加主机手表,去医院办理植入手术,费用大概在六千块钱左右。

  不过这种植入手术,只是保证了基本的使用权利,这些出海工作者一般不会选择基础版本。

  因为基础版本是给失聪患者准备的,其翻译功能没有那么完善。

  专门作为翻译器使用的纳米耳机,全套手术大概需要一万块钱,而且每个月需要缴纳五十块钱的月租服务费。

  毕竟要维持翻译软件的高精度,就必须使用AI和云计算技术,通过远程的云服务,才可以保证精度。

  不过,纳米耳机有离线模式,就是其翻译精度会下降,特别是遇到小众语言的时候,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但是科大讯飞和其他翻译软件企业,已经在改进技术,特别是招募了大批小语种的语言学者,加上亚洲联合体内部的其他成员国帮忙,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解决小语种和地方语的翻译精度问题。

  也正是因为纳米耳机的出现,让亚洲联合体内部的交流越发频繁起来。

  未来随着纳米耳机的普及,亚洲联合体内部的语言隔阂将被降低到最小。

  不过亚洲联合体内部的其他成员,其国内学习中文的热度,并没有因为纳米耳机的出现而降低,反而还是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纳米耳机可以解决日常口语交流的难度,但是书面交流过程中,使用翻译软件不太方便。

  虽然有企业在研发快速翻译眼镜,但其使用过程比较麻烦,特别是将翻译内容投影到眼镜镜片上,就让这种眼镜的成本非常高,还不如拿着手机拍照翻译。

  …

  “太酷了…”阿里推门而入,重新坐在餐桌的位置上。

  “这没有什么,以后你会天天看到。”张思明拿起勺子扒着海鲜炒饭。

  阿里一头雾水:“组长,我们不是要随工程队去南部吗?”

  “你以为全部都过去吗?公司只是抽调一部分工程建设人员过去南部,我们小组要留下来继续建设,就算是建设完成,城市还需留一部分维护人员。”

  阿里喜出望外:“是这样吗?那太好啦!我还想着要不要将家人从爪哇岛接过来,组长,那我们要在这里呆几年?”

  张思明放下勺子,想了一会:“几年?至少三四年吧!毕竟我们这里是海边,还需要建设防海大坝。”

  “那我晚上让老婆带着孩子过来这里,组长公司应该可以申请家庭租房吧?”

  “可以,你去后勤办公室申请就可以,你想租多大都有,不过量力而为。”张思明提醒道。

  横田恭也在思考要不将家人接过来。

  看到他带着一丝纠结的表情,来自安南的阮亚洲问道:“横田,你也想将家人接过来?”

首节 上一节 363/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