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361节

  毕竟赛里斯的相关经费,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需要投资的项目却非常多,分摊到各个项目上,就没有多少钱了。

  王砺锋要推动“九黎计划”,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不过如果将时间拉长一点,以五年为一个研发周期,那每年投入二十多亿,应该是有可能获得通过的。

  至于两三年内,投入一两百亿,可能性不大。

  除非海陆丰集团愿意出资支持。

  但江淼并不着急,主要是这种项目大概率不会允许海陆丰集团这种私人企业主导,他没有必要大包大揽。

  和王砺锋沟通之后,江淼来到之前让黎子轩安排的室内农业基地。

  这个一百多亩的室内农业基地,就建设在揭西县这边。

  他让人提前运输过来的东西,已经被基地的科研人员安装在基地内部的种植室内。

  穿着防护服的江淼,通过玻璃观察窗口,看着种植室内的营养液池上,正放置着一个个漂浮在水面的箱体。

  箱体表面是一层蓝绿色的东西,看起来像一片大叶子。

  这东西就是他研究无排异器官过程中,研发出来的副产品:超级叶绿体。

  超级叶绿体被植入了转基因王莲的叶片之中,这种超级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可以达到14.3%。

  研究员阿海就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他在一旁小声解释道:“老板,目前基地的种植室,光照都是通过上方的透光玻璃,没有采取人工补光措施。”

  “其他情况呢?”

  “由于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的提升,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够,采用了空气分离机,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目前为了维持帝王莲的正常生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维持在0.43%左右。”

  “几乎是近地面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十倍?”江淼目光平静。

  阿海一边点头,一边继续说道:“另外营养液的消耗速度也比较快,好在老板解决了氮素肥料的问题。”

  江淼其实已经考虑到了养分消耗的问题。

  毕竟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提升到这么高,自然意味着这个植物体需要的养分,也会跟着增加。

  其中氮素肥料,他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让帝王莲叶片表面变厚,同时形成类似于海绵的细微结构,这些结构可以增加叶片和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让帝王莲更加容易从空气之中吸取二氧化碳和氮气。

  帝王莲不需要补充碳素和氮素,反而需要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

  如果帝王莲种植在野外环境,要么被野外环境消灭,要么逐步退化。

  毕竟野外环境可没有二氧化碳含量0.43%的空气给它们吸收,也没有人工补充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

  这也是限制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的另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天然环境不适合能量利用率比较高的植物生存。

  就好比远古时代的昆虫,可以生长得体型庞大,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大气层氧气浓度比较高,这才有巨虫时代的产生条件。

  江淼搞超级叶绿体,并不是为了在野外种植帝王莲,而是为了调节全球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

  拥有超级叶绿体的帝王莲,本质上就是一种二氧化碳高效捕获器。

  这样一亩帝王莲,理论上每年可以生产12吨淀粉、7吨蛋白质、5吨油脂。

  这个产能是什么概念?

  12吨淀粉按每人每日400g计算,大概可以满足82人一年的主粮需求。

  而7吨蛋白质,按每头肉牛80公斤蛋白质计算,则相当于87头肉牛的蛋白质。

  5吨油脂大约可转化为5300升生物柴油,相当于6.5吨原油。

  这种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很快可以摆脱露天农业的模式,只需要以前十分之一左右的土地,就可以养活全球人口。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

  如此高的能量利用率,也意味着对各种养料的消耗量,同样会快速攀升,而且如果大规模推广,很有可能会引发全球的大气层出现碳枯竭,到时候就不是全球变暖了,而是全球变冷了。

  因此现阶段,江淼并没有打算马上推广这种技术。

第336章 定制

  江淼在阿海的带领下,来到另一个种植室的观察窗口前。

  透过窗口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和上一个种植室截然不同的特殊植物。

  上一个种植室内的帝王莲,是一种均衡型的人造农作物,同时也是水生植物。

  而这个种植室内的植物,就是一种半水生植物。

  其基因母本同样是睡莲科植物,更加确切一点,就是来自东亚本土的莲属植物。

  帝王莲的叶片贴着水面,而这种名为通天莲的人造植物,其叶片距离地面可以达到两三米,单片叶片的面积可以达到两三个平方米,其支撑叶片的主杆,就和树木一样。

  通天莲被插入了一部分榕树和水稻的基因,因此可以扎根在水里。

  其叶片一般就四到五片左右,叶片表面和帝王莲差不多,也是密布厚度达到三四厘米的海绵结构细胞,这些海绵结构细胞内,含有超级叶绿体。

  比起帝王莲,通天莲进入成熟期之后,并不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因为江淼对其进行了特异化改造,让通天莲只分泌油脂,不产生淀粉和蛋白质。

  阿海在一旁汇报着情况:“目前这些通天莲的气根,每天可以产生大量的植物油脂,亩产大概在每天16公斤左右。”

  江淼看到通天莲叶片底部垂下的气根,大概有筷子粗,实验室使用塑料软管连接这些气根,然后源源不断接收通天莲叶片每天合成的植物油脂。

  由于植物油脂的核心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脂肪酸,主要构成元素就是碳、氢、氧。

  因此进入成熟期的通天莲,只需要水和二氧化碳,就可以源源不断在叶片之中合成植物油。

  现在这些通天莲还没有进入成熟期,按照江淼在其基因序列之中的设计,通天莲需要六个月的生长周期,才可以进入成熟期,其生命周期大概在10年左右。

  一旦进入成熟期,每亩通天莲每天大概可以生产30公斤左右的植物油,每年可以生产植物油12吨左右。

  这是一种解决燃料的高效方案。

  目前赛里斯内部的燃油消耗量,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燃油车和燃油船舶、飞机,才导致燃油消耗居高不下。

  比如去年2028年。

  全国消耗掉各类非生物衍生的燃油总量,差不多就是4.2亿吨,其中汽油1.62亿吨、柴油2.05亿吨、煤油4052万吨、船舶重油1977万吨。

  这还是生物柴油强势崛起的情况下,才让普通汽油柴油失去了继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去年全国一共生产了5749万吨生物柴油,其原材料就是废弃的植物油脂、榨油厂直销的转基因大豆油。

  如果不是遇到全球粮食危机,去年国内的生物柴油产能,还可以再增加两三千万吨。

  而有了通天莲之后,如果国内需要将绝大部分石油煤炭的提炼燃油替代掉,即替代4.2亿吨石化燃油的规模来计算。

  全国只需要开辟3500万亩室内耕地,每年就可以生产大约4.5亿吨生物柴油。

  当然,这是以种植区在热带和亚热带来估算的,如果是在温带和亚寒带,那种植规模要翻倍才可以。

  但这个种植规模对于此时的赛里斯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哪怕陆地没有种植空间,也可以考虑在海面布置浮岛种植区。

  比如海陆丰集团在南海各个群岛的浅海区,布置的那些大型浮岛,如果改造一下,完全可以作为通天莲的种植基地。

  通天莲的亩产经济价值还不错,目前国内的燃油价格,经过好几次冲击之后,无论是化石燃油,还是生物柴油,每吨零售价都在4500华元左右。

  而作为生物柴油原材料的转基因大豆油,每吨采购价格一直维持在2700元左右。

  如果通天莲油的出售价格也是每吨2700元,那一亩通天莲每年就可以产生3.24万元的经济价值。

  这个亩产价值还可以,扣除各项成本之后,大概每亩可以盈利两万块钱左右。

  其实大力推广生物柴油,也有利于全球大气层的碳平衡。

  只要将通天莲从空气之中抽取的二氧化碳,以燃油燃烧的方式,再次排放到大气层之中,那就可以保证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

  江淼继续向下一个种植室走过去。

  他一共创造了5种全新的人造植物,分别是帝王莲、通天莲,以及接下来要去考察的伞木蔗、伞木瓜、伞木豆。

  从名字来看,就知道接下来这三种人造植物的特点了。

  伞木蔗,就是在木蔗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其可以源源不断产生糖液,每年每亩可以产生大约15吨左右的蔗糖。

  伞木瓜,则是在木瓜、南瓜、栗子、菠萝蜜等植物的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出来的人造植物,其可以结出富含淀粉的木瓜,每年每亩可以生产大约15吨左右的淀粉。

  伞木豆,则是豆科植物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人造植物,其特点是可以结出富含蛋白质的果实,每年每亩可以生产出8吨左右的蛋白粉。

  这就是生物和基因技术的厉害之处。

  怪不得有些人会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怪诞的时代,这里有落后的社会制度,也有宛若神明的科技,这何尝不是一种赛博朋克。

  江淼研发这些人造植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比如外太空的开拓,就需要用到这种技术。

  江淼心心念念的金星开拓计划中,这些人造植物就有可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要知道金星大气层气体总质量是地球大气层的93倍。

  其表面附近大气密度约是地球的50倍,表面气压约为地球的93倍。其中二氧化碳约占96.5%、氮气约占3.5%。

  也就是说,金星大气层之中,有几乎取之不尽的二氧化碳。

  不过要通过植物固碳,金星大气层或者地表,还缺乏另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水,或者说含氢化合物。

  由于金星远古时代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失控,导致金星表面的液态水早已蒸发殆尽,并逃逸到了外太空,变成了太阳系的星尘。

  因此如果要大规模开发金星。

  必须解决水资源的供应问题。

  目前科学界主要有三个方案,分别是:星尘收集、金星地壳深层开采、小行星运输。

  星尘收集方案,就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方案,哪怕是氢氦粒子浓度比较高的太阳风,每平方米的收集器,每年也收集不到几毫克氢氦粒子。

  金星地壳深层开采方案,这个方案是距离比较适合,也可以获得大量含氢化合物的方案。

  唯一的麻烦,就是这个方案必须进入气压极高,还含有大量硫酸气体的金星地表,而且金星地表的地质活动非常频繁,增加了建设采矿基地的难度。

  最后的小行星开采方案,同样可以获得大量含氢化合物,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时间成本。

  目前含冰比较高的小行星,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之中,要将含冰小行星从小行星带推到金星轨道,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

  甚至还不如去更近的水星上开采含氢化合物。

  毕竟水星的极地阴影区域,存在永久性的冰层。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要在金星开启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必须就地解决建筑材料的供应问题。

  因此他的想法,并不是使用含氢材料作为建材,而是要采用单纯的碳材料,比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材料。

  毕竟金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太多了,哪怕是建几百个天空之城,都没有办法显著降低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其实如果不考虑重力,木星也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当然,这个木星并不是指木星本星,而是指木星的那些天然卫星,因为这些天然卫星上面,含有大量的水资源、甲烷、二氧化碳之类,可以作为碳基生物生存的原材料。

  金星最大的优势,就是其重力和地球非常接近,可以让人类在上面长期定居。

  江淼看过科研事业部和蓝鲸航天的技术攻关列表,上面就有利用太阳能发电,然后抽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材料,提炼出碳单质,进而合成出各种碳材料的科研项目。

  只是单纯的碳材料,也只能勉强在金星大气层上层使用,根本进入不了其地表。

  没有办法,金星地表的气压太高了,而且温度还非常高,同时含有大量腐蚀性气体,这妥妥的地狱环境。

首节 上一节 361/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